亮點借鑒
該篇作文運用樸實無華的語言,將《采薇》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擴寫成一篇觸動人心的短篇小說。文章以一個普通青年的視角,用第一人稱講述了一段小人物的人生經(jīng)歷。在家園淪陷、國家衰亡以及時代興替中,這名青年最終與他的家鄉(xiāng)一起,被埋葬于一場大雪之下,成為歷史長河中一粒渺小的塵埃。
作者用白描式的語言,在心靈獨白式的平淡講述中結束了整個故事。這種不事雕琢的方式增加了文本的真實性,同時也為讀者帶來了一種獨特的審美體驗。文章最后那句“我聽見我坐在一棵柳樹干下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可謂點睛之筆。兩個“我”的出現(xiàn),拓展了敘事的空間,使文本具有了一種遠觀式的觀照感。同時直接引用了原詩,在呼應文題的同時,增添了文本的詩意。
我原以為我會種一輩子地,但馬上又要打仗了。眼看著就要春耕播種了,縣里卻來通知說每戶得有一人入伍。
我走的那天,爹娘哭得厲害。他們已經(jīng)很老了,我走了,地里的活都得他們來干,他們又怎么干得下去?臨走時,娘用柳條編了個手環(huán),說保佑我平安,我把柳條環(huán)戴在手上,說:“打完仗,我很快就回來?!蹦悄晡覄偤檬鶜q,與我同行的人大多都已及冠。他們告訴我,是秦國的軍隊要來了,大王需要我們?nèi)ケ<倚l(wèi)國。
去軍營報到的路上,我想了許多:秦國人是瘋子,為什么要打仗?我去打仗,家里的地還能不能保住?但大王需要我們,我這是去保家衛(wèi)國!
訓練了十天,秦軍已經(jīng)到了國界上。我們開始和秦軍作戰(zhàn)。我以為我們一定能贏的,但秦國人都是瘋子,與我一起來的大哥在戰(zhàn)場的某個角落被捅穿了心窩,我找到他時,他還睜著眼睛望著我。我很害怕成為下一個他。
那幾個月,晚上一閉眼,我腦海中就是他那雙猛凸出來的眼睛。
后來,大王割地求和了,我的家鄉(xiāng)成了秦國的領地。
同鄉(xiāng)的幾個人都很悲憤,說總有一天會把家鄉(xiāng)再搶回來。
很久之后,大王把我們派到其他國家去,說是要集結各國的兵力,一舉擊潰秦國。我想,我會把我的家鄉(xiāng)搶回來,有機會我要回去找我爹娘,然后找個老婆生個孩子。
但秦國人都是瘋子,爹娘一定受苦了。
可我們又輸了,百萬大軍不戰(zhàn)自潰,大王把更大的一塊地又送給了秦國。
此后,常聽到秦國攻打哪個國家、滅掉哪個國家的消息,我們很害怕。但大王更害怕,他又開始征兵,許多新兵都說:“我要保家衛(wèi)國,奪回失地?!?/p>
后來又繼續(xù)打仗,我們守著我們的城,但一座座城接連失守,我們被迫一步步后退。
每次棄城逃跑,新兵們都像無頭的蒼蠅,在山林里到處亂竄。而我們這些老兵就都知道,逃到哪里秦軍不會追來,或者跟不上來。
就這樣,我們的國終于被滅了。
聽說秦國統(tǒng)一了天下,那我們該逃到哪里去?
最后一次棄的城是國都,老兵們也像無頭的蒼蠅,四處亂竄,卻無處可逃。
我逃回了我的家鄉(xiāng),刺骨的寒風里,站著幾棵光禿禿的柳樹。
我從沒見過這么大的雪,它埋掉了我的家鄉(xiāng),連兩座墳也找不到了。我聽見我坐在一棵柳樹干下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