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白居易《琵琶行》時,有同學拋出一個問題:“潯陽江頭夜送客”的白居易,夜晚是否真能看見紅色的楓葉、白色的荻花?
有同學搶答說,因為“別時茫茫江浸月”“唯見江心秋月白”,晚上有月光,因此白居易能看見。也有同學反駁說,古代不像我們現(xiàn)在的夜晚有路燈照明,即使在皎潔的月光下,夜晚人們所看到的物體顏色,一般是白色或昏黑色。
思維活躍的同學說,這里白居易運用了想象。這么理解也未嘗不可。但假如我們調整一下詩句順序,“楓葉荻花秋瑟瑟,潯陽江頭夜送客”,就會出現(xiàn)另一種情況。如果是這樣,詩人就可以先看見紅色的楓葉、白色的荻花,再“夜送客”。因為詩詞里的語句常常具有跳躍性,這里就會出現(xiàn)一個時間差。一旦有了這個時間差,就會出現(xiàn)很多種情況。
首先,詩人送別朋友,不論從家里出發(fā),還是從官衙出發(fā),走到潯陽江頭都需要一段時間。官衙駐地通常不會在江頭,否則他們也不會騎馬去江頭(“主人下馬客在船”)。
況 且 , 古 代 親 友 送 別 , 常 常 依 依不舍,甚至會出現(xiàn)“長亭更短亭”的情況。白居易從京官被貶為江州司馬,落魄無助,有朋友來探望,深情可見。而且詩人被貶潯陽,可能已有一年半載了(“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臥病潯陽城”),好久沒見到知己好友,詩人心里的郁悶可想而知。突然有一天,一位朋友意外造訪,我們可以想象詩人內心會是怎樣的興奮。遺憾的是,朋友來了不久就要離開,詩人內心又會出現(xiàn)怎樣的失落與惆悵?所以,他們依依惜別的情形可想而知。官衙或家里距離潯陽江頭,即使只有幾里路,詩人也會慢騰騰地送別友人。
因此,假如我們將詩句順序調整為“楓葉荻花秋瑟瑟,潯陽江頭夜送客”,就不會出現(xiàn)關于詩人能不能看清紅色的楓葉、白色的荻花這個問題的爭論了。
我們再來思考第二個問題:為何詩人不在詩歌中直接呈現(xiàn)詩句“楓葉荻花秋瑟瑟,潯陽江頭夜送客”呢?
這跟詩歌的技法與所要表現(xiàn)的情感有關。詩人在送友人時,可能根本沒心情看路上的美景,一路上充滿著戀戀不舍的離情。即使這樣依依惜別,路也會有盡頭??赡苓^了一兩個小時,詩人突然發(fā)現(xiàn),不知不覺已經(jīng)到了潯陽江頭。這江頭給詩人內心帶來強烈的震驚與激蕩,詩人忽然想起剛剛還是下午,還看到紅楓與荻花,恍惚之間,就到了晚上。這種恍如隔世的朦朧感覺,也為下面抒發(fā)的情感做了鋪墊。
當然,有的詩文調整語序,除了倒敘,還可能是出于詩句的平仄、押韻、節(jié)奏等的考慮。譬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一般順序應該是:“橘子洲頭,湘江北去,獨立寒秋?!庇秩缣K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多情應笑我”,有人理解為“應笑我多情”。因此,我們在閱讀古詩詞時,有時要關注詩詞的語句順序,如果我們不懂得調整其語序,理解時就會出現(xiàn)偏差,甚至錯誤。閱讀古詩詞,我們還要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詩詞的空白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準確地理解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