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朗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在統(tǒng)編教科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在統(tǒng)編教材關注語文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引領下,我們應該怎樣有層次地指導學生進行有效朗讀呢?針對自身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困惑,我提出了“如何提高統(tǒng)編教材中朗讀教學實效”這一研究專題。本文主要從問題的起源與分析、研究成效與反思進行闡述。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教師應了解每一名學生的認知特點與學習規(guī)律,將所有語文要素聚合在一起,引領學生經歷“讀正確—讀流利—讀出一定語氣—有一定的感情”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為學生學習的每個階段制定目標,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一項學習任務,以此來提高朗讀教學的整體質量。
【關鍵詞】語文要素;朗讀;實效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2)06-074-03
【本文著錄格式】孫廣茹.聚焦語文要素 探尋朗讀之道——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統(tǒng)編教材低年段朗讀教學研究與實踐[J].課外語文,2022,21(06):74-76.
一、主要研究問題
小學低年級是認讀能力形成的階段,需要逐步培養(yǎng)朗讀能力,首先認讀生字,接著認讀詞語、句子,最后到熟練認讀文章。小學低年級的朗讀教學應是在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讀出感情。在學生朗讀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教會學生朗讀的方法以及技巧,引導學生體驗朗讀的樂趣。
統(tǒng)編版教材依據課標進行了創(chuàng)新,教材最大的亮點就是采用了雙線組織單元結構,在落實識字寫字的基礎上,著重加強了朗讀的序列練習,將朗讀要素逐步分解、細化在課文中,層層遞進,難度逐漸提高。它是一個螺旋上升、循序漸進的知識體系。作為一線教師,作為語文教育研究工作者,如何準確地把握課標,如何忠實而又創(chuàng)造性地落實課標就成了不得不認真思考的問題。在教學實踐中,究竟如何才能提高統(tǒng)編教材中低年段朗讀教學實效呢?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梳理《課標》對朗讀教學的目標要求
依據《課標》要求,朗讀能力是遞進的,逐步提升的。朗讀目標很明確,正確、流利、有感情。正確是對朗讀最基本的要求,是指朗讀過程中能正確讀出每個字的音,強化讀的細節(jié),做到不隨意減字、不隨意加字;流利是以正確朗讀為基礎的,是指朗讀過程中根據標點符號進行停頓,保持語句連貫;有感情是最高層次的朗讀要求,是在理解朗讀內容的思想情感的基礎上,準確把握停頓、語氣語調等。
據此,筆者梳理了低年段讀好課文的要求:
(1)讀正確,重點是讀準生字、難字、多音字的讀音。
(2)讀流利,不加字、不丟字、不破詞,讀出停頓。
(3)有感情,把握好課文情感(熱愛、贊美等),通過朗讀,把自讀自悟獲得的情感體驗傳達出來。
(二)梳理統(tǒng)編教科書中課后習題的朗讀要求
統(tǒng)編教材重視朗讀,針對文本個性,逐步提出了朗讀的不同要求。朗讀的序列練習是統(tǒng)編教材課后習題重點訓練之一,在編排上由淺入深,呈階梯式上升難度,這也是為了符合學生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些習題設計精巧,學習要點明確,知識體系清晰,與課文構成一個整體。這不僅體現(xiàn)出了課堂教學的整體目標,也為教師明確了教學方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揮課后練習板塊的作用與價值,注重開發(fā)其中的教學資源,并加以利用,圍繞課后習題,進行漸進的朗讀訓練。
低年段課文的朗讀訓練要求清晰,循序漸進,具有層次性。
(1)一年級上冊:讀準字音,注意變調;讀好逗號、句號的停頓;分角色朗讀課文。
(2)一年級下冊:讀好感嘆句,讀好長句子;讀好對話;分角色朗讀課文;分角色演故事。
(3)二年級上冊:讀好反問句、感嘆句、祈使句;讀好人物說話的語氣;分角色朗讀課文,分角色演故事;默讀,不出聲。
(4)二年級下冊:讀出恰當?shù)恼Z氣(重音、問答、喜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好對話注意語氣;分角色朗讀課文,分角色演故事;默讀,不指讀。
以語文課堂為實踐基地,依據統(tǒng)編教材課后習題中的朗讀序列練習,聚焦語文要素,探索朗讀教學的有效方法,通過指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朗讀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從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三、研究的成效與反思
(一)成效
語文教材中的知識是學生內在知識、能力的基礎與根源。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曉聲,觀萬劍而后識器。學生在內在知識、能力的推動下,能夠以朗讀為橋梁,感悟語文知識背后更為深刻的科學內涵,從而實現(xiàn)綜合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學生朗讀的過程,并不只是簡單的口動,更重要的是心動、情動。因此,可見朗讀是全身心的體驗。實踐證明,示范指導、分解認知梯度、改變言語形式、依托插圖資源、喚起生活經驗等多種教學策略,能夠幫助教師扎實落實朗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朗讀能力,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
1.示范指導,積極模仿展開朗讀
低年級學生認知能力相對有限,向師性較強,所以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導作用,為學生樹立榜樣以此模仿。朗讀要在傾聽、模仿中反復、刻意練習,讓學生在“朗讀中學會朗讀”,在不斷地“比較”——跟教師的比較,跟同學的比較,跟自己的比較——一遍又一遍地練習中提升朗讀能力。
對話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常態(tài),這種對話自然就包括了教師對課文的示范性朗讀。如統(tǒng)編版一年級下冊第8課《雨點兒》一文雖然篇幅不長,但第一次出現(xiàn)了長句子。這對學生來說無疑具有較大的難度,這時教師或者優(yōu)秀學生的示范朗讀就顯得尤為重要。而且在范讀之后,教師還要恰當?shù)刂赋觥皟?yōu)秀的范讀”(可以是教師,最好是學生)中的小技巧。例如:“你們聽,他在這稍作停頓,讀出了句子停頓;教師聽出來了,你在讀這個地方時,稍微拖長了一點,就讓我們感覺到了……”點評之后可以緊接著進行朗讀練習:“請你像他這樣讀一讀”。低年級學生模仿能力強,愿意模仿,樂于模仿,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就自然呈現(xiàn)出來。
在朗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領學生重點關注教師和小教師的語氣語調、停頓、重音等,形成多方位的體驗,得到語感的訓練。
2.聚焦文章短語,分解認知梯度展開朗讀
在低年級的課文中有一些相對較長的句子,里面包含了較多的定語、補語。低年級學生由于知識積累較少、思維發(fā)展有限,很難理解這些較長的句子。于是,為了化繁為簡,教師就可以將這些較長的句子劃分為多個短語,并指導學生將其當作一個整體來讀,這對學生理清句子的主干和層次、分解長句子的朗讀難度,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荷葉圓圓》一文的教學中,針對這篇課文短語較多的情況,在學生初讀課文后的生字詞教學中,我們可以設置朗讀的過渡,先讀詞語,再讀短語,并將短語看作一個整體。比如,我們從課文生字“翅膀”入手,拓展到“透明的翅膀”,然后到“展開透明的翅膀”,讓整個語句的朗讀訓練如同滾雪球一般,在層層推進中將字詞和短語讀好。如此一來,長句子的朗讀在節(jié)奏、語氣的調整上也就做到迎刃而解了。
在這一案例中,我們一方面將長句子逐步縮短,降低學生朗讀的難度;一方面,又在逐級轉化中突破了朗讀的難點,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3.改變言語形式,豐富認知意蘊展開朗讀
低年級的文章語言精練、富有詩意,于是,在教學中教師便可以改變言語形式,將課文變成短小的詩句,激活學生的朗讀欲望。比如一年級上冊《項鏈》一文,一位教師把第1段以詩行的形式出示出來:大海,藍藍的/又寬又遠/沙灘,黃黃的/又長又軟。/相同的字數(shù),充滿節(jié)奏感,當學生帶著詩歌的意境朗讀這些改變形式的語句,朗朗上口,興趣盎然。整個過程,沒有過多地指導,學生就表現(xiàn)出了高漲的興趣,朗讀的能力也有了明顯的提升。
4.善用插圖資源,依托直觀形象展開朗讀
低年級課文常常具有非常多彩的插圖,這些插圖中的內容往往都是一些教學重點,合理利用就會成為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所在。教師應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些插圖,在幫助學生認識到更多生字生詞的同時,對課文中的內容能夠進一步理解。還可以引領學生借助圖畫閱讀,關注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引領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甚至還能幫助學生養(yǎng)成讀文章想畫面的學習習慣,入情入境地朗讀。
以一年級上冊《青蛙寫詩》一文為例,這篇課文中的插圖富有童真童趣,小青蛙、小蝌蚪、小露珠等形象生動可愛。一位教師展開了這樣的教學:首先,教師用問題驅動學生觀察:“小朋友們,睜開你們的大眼睛,仔細看看小青蛙在做什么呢?”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不但認真觀看了插圖,還展開了豐富的想象。這時,班級中一位學生站起來說:小青蛙立在圓圓的荷葉上歡快地跳著,“呱呱呱”地叫著,仿佛在唱歌、在寫詩。這時,教師意識到,學生已經真正走進了角色的內心世界,于是引領學生進行角色體驗:“誰想做小青蛙也來唱歌讀詩呢?”頓時,班級中的學生來了興致。在接下來的朗讀過程中也表現(xiàn)得很棒,讀得富有情趣。
這樣一來,教師巧妙借用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的插圖就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情緒,促使他們全部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自身的觀察與教師的引導,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在朗讀時自然就能夠融入更多情感。
5.喚醒生活體驗,伴隨情感流露展開朗讀
“語文的外延即生活”。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將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相結合,以讓學生通過熟悉的事物將所思所感的情感體驗進行表達。
如一年級上冊《四季》一文,用草芽來表現(xiàn)春天的特征、用荷葉來表現(xiàn)夏天的特征、用谷穗來表現(xiàn)秋天的特征、用雪人來表現(xiàn)冬天的特征,這些事物都是四季里最有代表性的。一年級的學生正是想象能力最豐富的時候,又正好處于調皮好動期,學生有這方面的認知體驗和共鳴,我則相機進行了如下的教學:學生對雪人很有興趣,在各種形式讀之后,我讓全班同學站起來做動作讀,其中我旁邊的一個平時很調皮的男生小聲說:我覺得“頑皮”應該這樣讀。他一邊用手指著下巴一邊用好玩的語氣讀“我就是冬天”,活脫脫一個調皮鬼。于是我就邀請他再讀一次給全班聽,并評價他就是一個頑皮的雪人,有沒有誰想挑戰(zhàn)他?全班熱情高漲,尤其是調皮的男生們,我又邀請了一位平時比較調皮的男生,他站起來搖頭晃腦地讀,我評價他讀出了屬于自己的雪人。誰還能讀出不一樣的雪人?再請第三個第四個,果然個個讀得活靈活現(xiàn)。
教師喚醒了學生內在的生活體驗,對課文的內容產生了情感共鳴,催生了個性化的朗讀。
(二)反思
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要真正凸顯各單元的語文要素,落實統(tǒng)編教科書中的朗讀實效,提升低年級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同年級不同班級之間的朗讀能力差距較大,教師的朗讀水平和對朗讀的重視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整個班級的朗讀水平。如果教師朗讀水平高,學生整體水平就比較高;教師重視朗讀,學生朗讀興趣也就比較濃。在日常教學中,我還發(fā)現(xiàn),不管是檢查性的朗讀,還是個性化的朗讀,讀來讀去,總有個別學生默默當“觀眾”,不敢或不肯開口讀書,這顯然會降低班級整體朗讀水平。因此,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方式,調動學生朗讀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能夠全身心投入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朗讀機會,在課堂上都能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苯窈?,我們將會繼續(xù)開展關于如何落實朗讀實效的研究,除了繼續(xù)優(yōu)化教學策略,還會積極探尋提高教師朗讀能力的途徑,以及如何調動所有學生真正參與到朗讀中來,引領每位學生都能成為課堂上的“朗讀者”。
參考文獻
[1]沈小賢.統(tǒng)編版低年段朗讀教學初探[J].小學教學參考,2018(34).
[2]吳雙.統(tǒng)編本教材朗讀指導之我見——以一年級下冊為例[J].語文建設,2018(8).
[3]胡莉莉.淺談統(tǒng)編教材課后練習的特點及教學價值[J].小學教學參考,2019(7).
作者簡介:孫廣茹,女,1986年生,河南上蔡人,本科,小學語文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朗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