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國旭,劉瓊輝
(1.西南林業(yè)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4;2.山東公路技師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
文化自信在“四個自信”中起基礎性支撐作用,它影響著國家的道路選擇、理論發(fā)展和制度設計,是最基本的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文化自信,反復就文化自信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 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雹倭暯剑骸督ㄔO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求是》2020年第23期。堅定文化自信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宏愿的實現(xiàn),也關系著個人思想道德素質的提升。處于人生“拔節(jié)孕穗期”的青年大學生,是國家建設發(fā)展的中堅力量,是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既是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全局的需要,也是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輔相成,在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中有著內在優(yōu)勢,是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有效依托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開展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是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求。因此,探索基于思政課實踐教學開展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理論契合點,梳理思政課實踐教學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實踐程中的實際問題,進而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指引,具有現(xiàn)實的必要性。
文化是一個民族延續(xù)進步的血脈支撐,是一個國家生存發(fā)展的靈魂支柱。民族要實現(xiàn)進步發(fā)展必須要有繁榮興盛的文化作為精神指引。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融入在人類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無形地影響著每個人的思維和行為,蘊藏在國家和社會的治理過程當中。同時,文化作為一種精神紐帶,對增強共同體成員的認同感,增進共同體成員的凝聚力有著積極作用。文化自信則是共同體成員對本國和本民族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本國和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并能夠以積極的態(tài)度踐行這一信念和展示這種精神面貌。在當今復雜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中,堅定文化自信對于保持民族精神獨立性,鞏固中華兒女思想基礎,凝心聚力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有著極其深遠的意義。當前堅定文化自信就是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青年群體引領整個民族未來的發(fā)展方向,是國家建設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培育青年群體特別是青年大學生群體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和極其重要的意義,關系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后繼有人,是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核心工程和百年大計。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標識,是引領民族進步發(fā)展的靈魂支撐。中華民族走向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近在咫尺,前所未有地接近實現(xiàn)這一目標。這一宏偉戰(zhàn)略目標的實現(xiàn)既需要高度發(fā)達的經(jīng)濟支撐,也需要有能夠凝聚全體中華兒女力量的強大精神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作為一種隱性的“軟件”精神支撐,是全體中國人民始終團結奮斗的精神動力,貫穿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五位一體”的方方面面,是中華兒女奮力實現(xiàn)中國夢的靈魂支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創(chuàng)新性提出文化自信這一重大課題,并把它作為治國理政的一項重要內容。2016 年7 月1 日,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對文化自信進行深入闡釋,明確提出“四個自信”,并將文化自信上升為其核心內容之一,突出強調了文化自信在“四個自信”中的基礎作用和根本地位。黨的十九大報告專門用一個部分對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fā)展進行部署,明確了堅定文化自信對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文化自信事關國運興衰,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雹倭暯剑骸读暯秸勚螄碚返谌?,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頁。文化自信事關國家的長治久安,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大局。
青年群體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承擔著極其重要的使命?!爱斀袷澜绲母偁帯⒁庾R形態(tài)的爭奪,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對青年學生的競爭和爭奪”②馮剛:《習近平關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論述的理論蘊涵》,《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3期。,青年學生的發(fā)展關系著未來民族的發(fā)展,青年價值觀決定未來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中華民族邁向新征程,實現(xiàn)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進一步接近,但是,這需要幾代人接續(xù)奮斗,青年在其中起著關鍵作用。習近平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教育引導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③《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推動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人民日報》2022年5月29日,第1版。青年群體尤其是青年大學生群體,他們的道德水平、文化素養(yǎng)、思想覺悟、政治立場、理想信念將決定未來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發(fā)展方向。當代青年大學生只有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未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有精神指引。因此,加強對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增強青年大學生歷史自覺,有著重要意義。思政課實踐教學是思政課課程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茖W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讓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認同、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在中西文化交流與對比過程中,不斷弘揚中華文化底蘊,不斷彰顯“中國方案”“中國形象”“中國智慧”的強大魅力,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宏愿的如期實現(xiàn)。
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必須突出強調文化安全。在全球多元文化浪潮的席卷下,特別是受歷史虛無主義影響,我國文化安全進一步經(jīng)受考驗,面臨著一系列外部挑戰(zhàn)。堅定文化自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地位,使中國人民自覺繼承、弘揚、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效應對外來不良文化的挑戰(zhàn)和沖擊。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世界文化中的一顆古老而璀璨的明星,中華民族在數(shù)千年發(fā)展歷程中,積淀形成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是中華文化的深厚根基,也是中華文化今天能夠在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碰撞中能夠站穩(wěn)腳跟的根本立足點。維護文化安全,必須引導青年大學生深刻認識和把握這一根本立足點,增強其歷史自覺和心理自信。崇尚開放和包容是中華文化的特質,文化因交流而精彩,不能因為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碰撞,中華文化就與世隔絕。相反,在世界多元文化浪潮下,要堅定文化自信,提升中華文化競爭力,更應該順勢而為,積極主動融入世界,深入開展文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在文化交流過程中掌握主動權,主動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展示好中國形象,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xiàn)中華文化魅力,提升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同時,在文化交流過程中,也需要鑄牢文化安全屏障,守住文化安全底線,有效防范不良文化的影響,善于抵御不良文化的侵蝕??傊幕踩玛P政治穩(wěn)定、社會和諧,維護文化安全必須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就不會畏懼西方的文化輸出或者顏色革命,也不會因為其他文化的強大而喪失自信心和陷入自卑之中。
“沒有文化的國家是沒有生命力和凝聚力的,大學生要堅持文化交流過程中的自主性”①劉靜,李桂山:《多元文化視野下的大學生文化自信研究》,《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年第6期。。身處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環(huán)境中的大學生,由于價值觀等尚未完全成熟,其價值觀一定程度上難免受到西方國家所謂的“普世價值”和“非馬克思主義”等意識形態(tài)沖擊,從而影響他們對民族本位文化的認同。尤其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今天,我國文化安全面臨嚴峻而復雜的形勢,外部勢力發(fā)動的顏色革命層出不窮,借助文化傳播,大搞文化輸出,進行文化滲透。西方“普世價值”通過新媒介傳播影響著青年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養(yǎng)成,在此背景下,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尤其重要。加強青年大學生文化安全教育必須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這一關鍵課程,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成,發(fā)揮好實踐教學的特點和優(yōu)勢,注重對大學生思想觀念、信仰追求的正確引導,把文化安全觀念根植在大學生心中,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群體樹牢文化安全意識,堅持文化安全底線思維,自覺堅守文化安全防線,自覺防范不良文化的影響,自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
文化生活作為人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缺少精神世界的人就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人。作為一個具有社會屬性的人,必然要與外部世界發(fā)生聯(lián)系,在社會實踐中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需求,這些需求既包含對衣、食、住、行等物質追求,也包含對精神文化的需求。在物質追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精神文化生活顯得尤其重要,只有思想境界提升,道德水平提高,這樣的人才是一個全面的人。所以,文化教育人,文化引導人,文化使肉體意義上的人具有了靈魂。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落實這一根本任務必須發(fā)揮文化育人這一重要途徑,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烙印和靈魂,從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時代精神中汲取養(yǎng)分更有利于引導學生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學習和弘揚時代精神。在文化熏陶和感染下,學生更容易明辨是非,追求美好品德,樹立正確價值觀念,自覺承擔起時代責任。
大學肩負文化傳承的責任與使命,大學生教育必須突出文化教育。文化資源有著獨特豐富的內涵,各類文化資源蘊含著豐富多樣的優(yōu)秀理念,傳承著先進崇高的精神品質,把文化教育融入大學生教育,有利于發(fā)揮文化的價值引領作用,使大學生在領略文化魅力的同時,自覺提高精神修養(yǎng),培養(yǎng)優(yōu)良品德,從而落實高校立德樹人的使命。“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是大學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使命”①項久雨,吳海燕:《培育文化自信與價值觀自信: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著力點》,《思想理論教育》2016年第10期。,高校教育要始終堅持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把為黨和人民培養(yǎng)思想政治素質過硬的人才作為目標取向,實現(xiàn)這一目標一個重要的途徑就是通過對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培育,通過積極引導大學生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崇尚英雄,學習模范,來主動提升自身道德素養(yǎng),堅定文化自信,讓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事業(yè)實踐當中。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指除課堂理論教學之外的所有與實踐相關的思政課教學活動,主要是在教師主導基礎上,突出學生主體性和參與性,通過組織學生開展沉浸式體驗的實踐活動來開展思政課教學,是思政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政課實踐教學與思政課課堂理論教學相輔相成,是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是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平臺,依托思政課實踐教學開展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有著極端重要的意義。
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我國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政策支持在不斷完善,教學模式在不斷成熟。我國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政策依據(jù)和理論指導來源于早期思政課教學活動中的實踐探索,在早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教學過程中,一些高校通過自發(fā)探索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來強化教學效果,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隨著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不斷結合,亟需相關的配套政策支持和理論指導。為加強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宏觀指導,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于2005 年正式出現(xiàn)在教育部文件當中,教社政〔2005〕5號文件提出:“所有思想政治理論課都應該加強實踐教學,要開展多種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在此之后,我國思政課實踐教學相關政策文件不斷出臺,2021年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標準》(2021 年本)專門把實踐教學作為重要指標,對實踐教學的經(jīng)費、學分、責任部門等相關內容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并形成具體考核指標體系,要求嚴格執(zhí)行、嚴格考核。教育部和各地方教育機構相關文件的頒布實施,進一步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廣泛開展提供了理論指引和機制保證。目前,我國思政課實踐教學開展勢頭總體良好,各高校已經(jīng)把實踐教學納入思政課課程教學計劃,并且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的探索已經(jīng)初具雛形。
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首要的基本觀點,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堅持實踐育人,充分利用好思政課實踐教學平臺。毛澤東指出:“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把實踐提到第一的地位,認為人的認識一點也不能離開實踐?!雹凇睹珴蓶|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84頁。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主觀反映,人要正確認識客觀世界,必須通過實踐的方式使人與客觀世界建立聯(lián)系。因此,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能夠指導認識不斷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一種以致力于以實踐改造世界的科學理論,實踐觀點也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尤其強調實踐,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必須立足于實踐,建立在實踐體驗基礎上的文化自信培育可以擺脫孤立空洞的困境。通過理論課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創(chuàng)新課堂實踐、校園實踐,探索利用社會資源開展實踐,在實踐中積極引導學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增強學生自豪感,引導學生了解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增強學生自尊心。以實踐的方式來強化認識,在實踐中深化教育,在實踐中引起共鳴,實踐教學能夠避免抽象的概念灌輸和大而空的說教,能夠使學生在勞動的過程中。學生在與社會建立聯(lián)系的基礎上,切身體會中華文化魅力,能夠有效提高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針對性與實效性,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自覺性。因此,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必須遵循認識事物的客觀規(guī)律,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這一重要載體。
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應當充分合理運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啟發(fā)式教學能夠最大程度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的自主探索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可以較好地把被動的學習轉化為主動的學習。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設立打破了教師單向式的理論教學,為有效開展啟發(fā)式教學,發(fā)揮學生主體性,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臺。在當今多元文化碰撞過程中,特別是在一些別有用心的價值觀沖擊下,部分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缺乏自信,同時在一定程度上對思政課教師灌輸式說教有抵觸情緒,歷史虛無主義在一定范圍內存在,這為西方“普世價值”的傳播提供了空間。通過思政課實踐教學,采取課堂實踐、校園實踐、社會實踐等各類豐富多彩的形式,可以讓學生走出教材,聯(lián)系社會,通過學生親身體會,再配合理論講解,引導學生參與討論,有利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文化自信培育更有現(xiàn)實的說服力。
思政課實踐教學可以充分利用實踐教學資源,實現(xiàn)社會資源的教育價值。思政課實踐教學引導學生走出課本的小世界,走向社會大世界,可以有效整合教材體系與社會教學資源,在兩者互補中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高校與地方合作,建立起各類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實踐教學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平臺。通過實踐教學讓廣大青年大學生群體深入社會,感受社會發(fā)展與時代變遷,能夠讓大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思政課理論教學內容,使思政課教學更具有生命力。習近平總書記在《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中指出:“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烈士陵園等是黨和國家紅色基因庫?!雹倭暯剑骸队煤眉t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把紅色江山世世代代傳下去》,《求是》2021年第10期。革命文化是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紅色基因庫承載著中國共產(chǎn)黨波瀾壯闊的革命史、艱苦卓絕的奮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因此,發(fā)揮好紅色基因庫的作用,依托紅色基因庫,組織學生參觀紅色實踐教育基地,帶領學生重走紅色紀念地方,探尋紅色足跡,讓他們在親身感受和切身體驗中增強對歷史的尊重和對英雄的敬畏,認識革命的艱辛,進一步加強中華民族認同感,對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更加堅定跟黨走的信念。
第一,思政課實踐教學在思政課教學中的重視程度還有待加強。理論教學必須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提高學生參與率,才能擺脫“滿堂灌”現(xiàn)象,從內心激發(fā)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感。目前,在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性協(xié)同性不足,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學時比例失衡,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內容設計不匹配,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價值理念不一致,甚至存在部分背離或者對立的現(xiàn)象。這些表現(xiàn)主要有:一是只重視課程理論教學,基本不開展實踐教學;二是理論教學的基礎上雖開展一定程度的實踐教學,但形式老舊,無針對性,效果反響差;三是將學生其他實踐活動等同于思政課實踐教學,開展過程中缺乏馬克思主義指導,脫離理論教學內容,缺乏科學課程體系構建和合理的教學方案設計,開展具有盲目性、隨意性。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失衡難以真正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
第二,針對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實踐教學仍有提升的空間。首先,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以文化自信為主題的專題內容安排不足。當前開展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大多數(shù)都是以專題教學形式開展,或進行學習討論或進行模擬踐行,而實踐教學很少有專門聚焦文化自信培育的專題,同時在大多已開展的其他專題活動中也并不太注重文化和文化自信的宣傳教育。其次,實踐教學突出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目標不明顯。從本質上講,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根本上就是要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自信”,堅定跟黨走的信念,自覺為現(xiàn)代化建設和民族復興肩負使命。而在“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卻是最深層次的自信,對其他方面的自信起著決定性作用。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一個重要的出發(fā)點就是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可或缺的部分,也必須突出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使大學生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弘揚者和踐行者。然而,當前的思政課實踐教學在一定程度上對中國文化和文化自信培育不夠,以至于許多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沒能發(fā)揮其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作用。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要突出引導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真信、真用”,核心則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真信、真用”。“真信”就是要培育大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自信;“真用”就是要使青年大學生能夠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依托思政課實踐教學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既要注重優(yōu)化實踐教學體系,科學建構實踐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形式,又要注重運用校園文化資源和本土社會文化資源,實現(xiàn)思政課實踐教學與文化自信的充分融合。
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本質要求和核心目標,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內容建構應該突出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要通過合理編排實踐教學內容來強化文化自信培育的目標。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課程,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和思政課理論教學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二者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教育武裝學生,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yǎng),使大學生堅定“四個自信”,自覺肩負使命擔當,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文化自信在“四個自信”中起基礎性和關鍵性作用。因此,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本質要求和核心目標。當前,許多高校已經(jīng)對思政課實踐教學做了大量有益探索。但是,思政課實踐教學仍然存在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大綱設計不合理,教學內容建構具有隨意性等問題,教學過程科學性、合理性有待加強,教學突出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仍然不夠,教學吸引力有待增進。針對這些問題,應從以下三個方面建構完善實踐教學內容。
一是教學內容設計要突出強化大學生文化自信培育,提升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吸引力?!耙卫伟盐张囵B(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根本任務,引導廣大青年在思想洗禮、在實踐鍛造中不斷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雹倭暯剑骸对趹c祝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青年團成立100 周年大會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2 年5 月11 日,第1版。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應該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根本追求,突出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在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大綱的設計、教學內容的建構過程中應充分融入文化自信教育教學,增強學生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歷程認識,強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特質的理解,展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生命力,增強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感和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使命感。二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培育融入實踐教學內容過程中,要厘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三個方面內容的內在聯(lián)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者作為有機聯(lián)系的整體,實踐教學設計過程中要合理統(tǒng)籌,實現(xiàn)整體教學效果最優(yōu)化,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使學生在實踐教學過程中能夠完整、準確的理解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及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使文化浸染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實踐教學內容建構要充分結合理論課教材內容,做到理論與實踐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實踐教學內容建構必須克服隨意性,要找準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契合點,如《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教材編排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為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突出“四個自信”教育,分別從不同維度增進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也尤其強調文化自信培育,特別第十章專列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內容。再如《思想道德與法治》尤其突出對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要求學生自覺傳承弘揚中華文化,弘揚中國精神,在教材的第二章、第四章等相關章節(jié)都設置了文化自信相關內容。因此,實踐教學內容的建構應該緊密結合理論教學內容,使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目標設置、內容安排相互協(xié)調、相輔相成,避免自成一套。
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要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方式,來增強教學吸引力和實效性。思政課教學環(huán)境日新月異,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必須順應環(huán)境變化,順勢而為,要根據(jù)不同的外部環(huán)境和學生不同的心理階段特征,合理設計實踐教學的內容與形式。
思政課實踐教學,依據(jù)開展的場所差異可以將其分為四種形式,包括課堂實踐、校園實踐、社會實踐、網(wǎng)絡虛擬實踐。課堂實踐如在課堂中開展課堂討論、主題演講、短劇表演、課堂辯論賽等形式,該形式學生覆蓋面廣,經(jīng)費投入少,易于實現(xiàn),但設計要求也較高;校園實踐主要依托各級團學組織,開展各類形式多樣的學生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塑造自我,該形式氛圍濃厚,趣味性強,但需要精心組織和策劃;社會實踐如社會調查、志愿者活動,組織學生對博物館、紀念館、文化遺址、展覽館等地進行實地考察參觀等,通過社會實踐可以使學生走出學校,深入社會,走向基層,但覆蓋面有限,經(jīng)費問題、基地建設問題、安全問題成為現(xiàn)實不可回避的瓶頸,對學校各部門、教師素質等提出更高的要求;網(wǎng)絡虛擬實踐是利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優(yōu)勢,借助AR、VR、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技術開展沉浸式、互動式體驗,高度還原歷史事件和場景,增強實踐教學感官體驗、情感體驗、精神體驗。如借助VR 立體投影應教學,“學生帶上3D 眼鏡便可以看到有縱深感的立體影像”①高義棟,閆秀敏,李欣:《沉浸式虛擬現(xiàn)實場館的設計與實現(xiàn)——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中紅色VR展館開發(fā)為例》,《電化教育研究》2017年第12期。,可以讓學生能夠身臨其境了解和體驗中華文化。這種形式可以打破時間地域等限制,更具有直觀性、生動性、趣味性,但是也存在成本高,操作難等問題。
創(chuàng)新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增強教學實效感、代入感、體驗感,需要在把握基本實踐教學模式基礎上,根據(jù)時代的變化發(fā)展,在現(xiàn)有物質條件下盡可能地提供豐富多樣且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形式,綜合運用好課堂討論、社會體驗、校園實踐、虛擬體驗等形式。同時,也需要在掌握當代大學生身心特點的基礎上,深刻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著力將思想政治教育智慧教育融入教學過程中,使實踐教學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增強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實效性、吸引力、趣味性。
依托思政課實踐教學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必須充分利用好校園文化資源。校園是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地方,是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場所,也是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有效平臺?!叭藙?chuàng)造環(huán)境,同樣環(huán)境也創(chuàng)造人?!雹佟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頁。校園文化氛圍在育人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要將文化自信教育充分融入校園環(huán)境建設中。合理規(guī)劃校園建筑、雕塑、宣傳欄等基礎設施能夠營造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在達到美化校園環(huán)境的同時還可以傳遞校園精神風貌,開展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也可以讓大學生在親身實踐和耳濡目染過程中塑造自我。結合思政課實踐教學目標與內容,通過科學合理的設計與規(guī)劃,建立和完善相關的管理、激勵機制,校園文化資源也可以成為思政課實踐教學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平臺。
通過舉辦文化自信的校園活動,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不但可以豐富大學生課余生活,還可以使大學生在體驗文化中,增加情感認同,讓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無形地融入大學生日常生活當中,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育人。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使每個大學都成為參與者、建設者,可以深刻地影響大學生思維和行為,思政課實踐教學可以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相關內容組建相關學生社團、文化研究會,舉辦一系列文化為主題的學術活動,舉辦一系列聚焦文化主題的大學生團學活動,開展系列歌詠比賽、辯論大賽、書法攝影大賽、服裝設計比賽等各類比賽活動,設立一系列藝術文化節(jié)、戲劇節(jié)等各類受學生喜愛的文化宣傳節(jié)日,使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學生生活緊密貼合,讓文化自信的宣傳教育貫穿于大學生校園生活的始終,讓學生在文化環(huán)境熏陶中自覺弘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傳播正能量。
依托思政課實踐教學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要充分利用當?shù)厣鐣幕Y源,打造“行走的思政課”。中華民族在數(shù)千年歷史長河中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千年以來難以計數(shù)的文物、遺跡都是中華文化的物質載體。中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幾乎所有地區(qū)都有獨具特色的歷史文化資源,這些本土歷史文化資源都有著歷史的印記,承載著各類歷史精神和文化基因。因此,這些歷史舊址既是歷史遺跡,也可以成為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教室”,這些歷史物件既是歷史文物,也可以成為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教材”。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可就近利用當?shù)刎S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把課程實踐與課程理論進行合理有效地結合與設計,通過開展學習體驗活動,加強對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宣傳,增強大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認同,能有效地提高教學的針對性、趣味性、吸引力。
培育高校大學生文化自信,要發(fā)揮本土歷史文化的教育功能。以云南為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這些文化既包含璀璨奪目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也包含薪火相傳的革命文化,既包含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也包含綠色發(fā)展的生態(tài)文化。以革命文化為例,近代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云南人民進行了廣泛、深刻的革命,在云南紅土地留下了大量的紅色資源。這些紅色資源內容豐富、種類多樣、分布廣泛,包含各類革命舊址、英雄事跡、奮斗精神等。據(jù)統(tǒng)計,目前,云南共有革命遺址1903 個,其他革命遺址362個,共計2265 個。紅軍長征過云南召開重要的扎西會議,完成了常委分工,保證了遵義會議的決議得到貫徹實現(xiàn)??箲?zhàn)期間西南聯(lián)大師生教書救國、讀書報國,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愛國主義篇章。云南陸軍講武堂培養(yǎng)造就了包括朱德、葉劍英在內的一批杰出的軍事將帥,為辛亥革命、護國戰(zhàn)爭、北伐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中持續(xù)貢獻力量,成為“革命的熔爐”和“將帥的搖籃”。人民功臣羅炳輝將軍、東北抗日民族英雄周保中將軍、“人民的哲學家”艾思奇、“國之歌者”聶耳、“最美奮斗者”楊善洲、用生命踐行諾言的禁毒英雄張從順和張子權父子、貢山獨龍族老縣長“人民楷模”高德榮,“燃燈校長”張桂梅……從革命戰(zhàn)爭年代到社會主義和平建設時期,無數(shù)共產(chǎn)黨人在云南嘔心瀝血、無私奉獻,以實際行動詮釋初心使命,生動展現(xiàn)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精神品質和崇高的境界情懷。中國共產(chǎn)黨團結帶領云南人民浴血奮戰(zhàn)、改天換地,實現(xiàn)歷史的滄桑巨變和經(jīng)天緯地的輝煌跨越,留下的每一個紅色資源都承載著一段厚重的歷史記憶,記錄著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詮釋著黨的初心使命,彰顯著黨的責任擔當。2021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廳立足紅軍長征在云南的經(jīng)歷、云南各民族革命史、西南聯(lián)大等豐富的紅色文化旅游資源,就已發(fā)布覆蓋16 州市的60 條紅色線路,這些路線將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串聯(lián)起來,包含了省內部分紅色遺跡、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紅色體驗項目等等。這些紅色資源是重要的革命文化宣傳教育的資源,是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平臺,是當?shù)馗咝?梢猿浞掷弥匾t色文化資源。
除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各地還有在改革開放、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共同富裕、生態(tài)文明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現(xiàn)代化建設等各類當代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凝結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先進事跡、精神風貌,這些都可以作為開展文化自信教育的寶貴資源,各地方高校應該充分依托地方文化資源,對相關文化資源進行挖潛,通過分類整理、合理串聯(lián)、精心設計出圍繞當?shù)匚幕Y源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教學方案,就近組織學生合理開展點上實踐參觀學習。學生對家鄉(xiāng)本土變遷感受更為深刻,依托地方本土文化資源開展文化自信培育往往更具有說服力,更能夠引起情感共鳴。因此,立足本土文化資源開展大學生文化自信教育,既能夠降低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成本,提高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可行性、可操作性,也利于增強大學生對家鄉(xiāng)本土歷史文化的了解,教學效果往往也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