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華
(南寧市第七人民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12)
不同程度的焦慮已成為這個社會越來越突出的影響群眾身心健康的問題[1]。長期焦慮可導(dǎo)致腦- 腸軸調(diào)節(jié)功能異常,引起腹痛、便秘、泄瀉等一系列的消化道癥狀,上述情況臨床上稱之為腸易激綜合征。其中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是腸易激綜合征最常見的分型,也是消化科門診最常見的病種之一[2]。有研究指出,用中醫(yī)療法治療腸易激綜合征(尤其是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本文中,筆者主要是探究使用柔肝扶脾法治療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
抽選2019 年11 月至2020 年10 月在南寧市第七人民醫(yī)院就診的60 例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西藥組和治療組(30 例/組)。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研究對象基本資料的比較
1)病情符合田德祿主編的《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3]中關(guān)于肝郁氣滯證的診斷標(biāo)準(zhǔn)和《功能性胃腸?。毫_馬Ⅳ》[4]中關(guān)于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的診斷標(biāo)準(zhǔn);2)電子腸鏡檢查未檢出陽性病變;3)自愿參與本研究,且能夠配合完成所有治療。
1)患有消化道腫瘤、腸息肉、炎癥性腸病、腸結(jié)核等器質(zhì)性腸道病變;2)有胃腸道手術(shù)史;3)正在使用抑酸劑、精神藥品或鈣通道阻滯劑;4)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5)患有精神疾病。
為西藥組患者采用西藥療法進行治療,方法是:使用乳果糖和枸櫞酸莫沙必利片對患者進行治療。為治療組患者使用柔肝扶脾法進行治療,方法是:采用抑制Ⅰ型手法對患者的足三里穴、上巨虛穴進行針刺。使用1.5 寸毫針,以緩慢捻進法進針,行針時先緩慢捻轉(zhuǎn),之后快慢配合,使刺激逐漸增強。得氣后留針30 min,每10 min行針1 次,以輕捻提出法出針。每天治療1 次,連續(xù)治療2 周。取柴胡、火麻仁、萊菔子、麥芽、青皮、枳殼、紫蘇各15 g,打成粉末狀[5]。將新鮮姜汁加入上述藥粉中,將其調(diào)成糊狀,制成厚約0.5 cm、直徑約2 cm 的藥餅。將艾絨制作成直徑約1.O cm 的艾柱,將其放在上述藥餅上。選取患者的太沖穴、上巨虛穴、三陰交穴、足三里穴作為治療主穴,根據(jù)其臨床癥狀選取其天樞穴、陽陵泉穴、中脘穴、神闕穴、大腸俞穴、陰陵泉穴、曲池穴、氣海穴、關(guān)元穴作為治療配穴。將置有艾柱的藥餅置于上述穴位處,點燃艾柱,每次每穴灸5 壯。每天治療1 次,連續(xù)治療2 周。采用五音療法(使用樂曲《春江花月夜》)對患者進行治療,1 h/ 次,1 次/d,連續(xù)治療2 周。
1)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的評分。采用中醫(yī)證候量化評分表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進行評價。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的臨床癥狀越嚴(yán)重。2)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將患者的療效分為臨床治愈、顯效、有效和無效。臨床治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的評分降低95% 以上;顯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的評分降低75% ~95% ;有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的評分降低50% ~74%;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的評分降低<50%。
用SPSS 13.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 標(biāo)準(zhǔn)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
治療前,治療組患者的腹痛評分、排便困難評分、大便性狀異常評分、排便不盡感評分分別為(4.15±1.05)分、(4.76±1.24)分、(3.76±1.67)分、(4.07±1.34)分,西藥組患者的腹痛評分、排便困難評分、大便性狀異常評分、排便不盡感評分分別為(4.23±0.99)分、(4.65±1.32)分、(4.01±1.42) 分、(4.28±1.11) 分;兩組患者各項臨床癥狀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治療后,治療組患者的腹痛評分、排便困難評分、大便性狀異常評分、排便不盡感評分分別為(1.01±0.92)分、(1.24±1.01)分、(1.12±0.76)分、(1.24±0.87)分,西藥組患者的腹痛評分、排便困難評分、大便性狀異常評分、排便不盡感評分分別為(2.01±0.75)分、(2.88±1.21)分、(2.61±1.41)分、(1.98±1.92)分;治療組患者各項臨床癥狀的評分均低于西藥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的比較(分,± 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評分的比較(分,± s)
注:a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 ;b 與西藥組治療后比較,P <0.05。
組別時間腹痛排便困難大便性狀異常排便不盡感治療組(n=30)治療前治療后4.07±1.34 1.24±0.87ab西藥組(n=30)治療前治療后4.15±1.05 1.01±0.92ab 4.76±1.24 1.24±1.01ab 3.76±1.67 1.12±0.76ab 4.28±1.11 1.98±1.92a 4.23±0.99 2.01±0.75a 4.65±1.32 2.88±1.21a 4.01±1.42 2.61±1.41a
治療組患者與西藥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3.3%、56.7%。治療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西藥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臨床研究表明,采用柔肝扶脾法治療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西藥療法。中醫(yī)認(rèn)為,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屬于“便秘”的范疇,肝郁脾虛為其最常見的證型。此病的發(fā)生與七情所傷、肝氣乘脾、肝失疏泄密切相關(guān)[5]。針灸學(xué)家朱璉對針灸治病的原理提出了獨創(chuàng)性的見解:“針灸之所以能治病,不是直接以外因為對手,而是激發(fā)和調(diào)整人體內(nèi)部神經(jīng)系統(tǒng),尤其是高級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 包括大腦皮層) 的調(diào)節(jié)機能和管制機能,從而達(dá)到治愈疾病的目的”[6]。有研究指出,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主要是由腦腸軸互動失調(diào)所致。相關(guān)的研究表明,通過刺激大腦皮層可起到調(diào)節(jié)腦腸軸的作用,從而可加快胃排空,促進腸道的蠕動和糞便的排出。腸易激綜合征患者出現(xiàn)腹痛主要是由于其胃腸道平滑肌出現(xiàn)痙攣所致。采用抑制Ⅰ型手法對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進行針刺可顯著緩解其胃腸道平滑肌痙攣的情況,起到疏肝行氣、解郁健脾的作用[6-10]。本研究中進行艾灸所用的中藥方由柴胡、火麻仁、萊菔子、麥芽、青皮、枳殼、紫蘇組成,諸藥合用可共奏扶脾、疏肝之功[5]。進行上述治療主要是取太沖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上巨虛穴作為治療主穴,并配以天樞穴、大腸俞穴、中脘穴、陽陵泉穴等穴位[5]。有研究指出,對上述穴位進行艾灸可起到理氣消脹、健脾通便的作用,從而可達(dá)到緩解腹痛、改善便秘的目的。五音療法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中醫(yī)療法[11]?!拔逡羧胛迮K”是五音療法的理論基礎(chǔ)。相關(guān)的研究表明,音樂療法具有刺激胃排空、加快胃腸蠕動的功效[12]。本研究中選擇的樂曲《春江花月夜》為宮調(diào)式樂曲。使用該曲對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患者進行治療可取得良好的臨床療效[13]。
綜上所述,使用柔肝扶脾法治療便秘型腸易激綜合征的效果較好,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