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霞
【摘要】在“雙減”政策的背景下,為了更好地響應國家的“雙減”政策號召,做到“減負增效”,小學數學教師面臨著不少的問題。比如,如何精選和優(yōu)化數學作業(yè)的設計和布置,確保大多數學生在規(guī)定的時間完成書面作業(yè)?這給一線的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根據現階段數學教師所面臨的一些問題提出個人見解供大家學習交流。
【關鍵詞】小學數學;“雙減”政策;特色作業(yè);作業(yè)設計
當前作業(yè)設計依然存在以下現象,如,“一刀切”;機械重復的練習多;紙質封閉式練習多;枯燥乏味的題海多,等等。這樣的作業(yè)設計,阻礙了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fā)展,難以實現《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等基本理念。
針對上述現狀,筆者經過前期大量對小學生和家長及學校同事的經驗交流,總結出以下小學數學特色作業(yè)設計策略。
一、設計趣味性作業(yè),讓學生成為學習的愛好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若作業(yè)選擇學生所感興趣的身邊事物,或者童話世界,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與動機。因此,在設計作業(yè)時,我們應當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情境,讓學生覺得作業(yè)是一種樂趣,以養(yǎng)成愛作業(yè)、樂作業(yè)的習慣。
如,在學習了“生活中的比”后,可以設計“人體中有趣的比”的趣味性作業(yè)。拳手滾一周的長度與腳底的長度的比大約是1:1;身高與頭部以下的長度的比大約是4:3;腿長與頭長的比大約是4:1,等等。學生可通過測量身上各部位的長度,再進行計算,得出結論。此項作業(yè)還可以進行拓展,讓學生測量生活中其它事物之間的比,如,家里門的高度與寬的比;課桌的長與黑板的長的比等。讓作業(yè)不僅帶有趣味性,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理解比在生活中的運用,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設計探索性作業(yè),讓學生成為問題的探究者
組織多種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經歷自主探索、分析問題、合作交流,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外作業(yè)時,一定要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設計一些以學生主動探究與合作為主的觀察作業(yè)或小課題等探索性作業(yè),使學生成為問題的發(fā)現者與探索者。
1.觀察作業(yè)
如,學習“確定位置”時,可布置“追蹤定位”的作業(yè)。認真觀察學校球場、教學樓、圖書館、宿舍等建筑物,以學校球場為觀測點,找出相應建筑物在足球場的方位。學有余力的學生,還可以畫出校內路線圖。
2.調查作業(yè)
如,學習“百分數的應用”后,可布置“這月我當家”的作業(yè)。先調查本月家庭的各項支出,如,水費、電費、教育費、服裝費、食品費、娛樂費,等等,計算各項支出占總支出的百分比。
3.實踐作業(yè)
如,學習“比的應用”后,結合疫情情況,指導學生做好疫情防控期間的良好衛(wèi)生可安排學生按照一定比例配置一些消毒藥水,給家里的生活用品及地板進行消毒。
4.小課題作業(yè)
學習了“長方體、正方體的總棱長和表面積”后,可讓學生做一回“設計師”。例如,母親節(jié)快要到了,為了感謝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給母親送一份禮物,并將禮盒進行精美包裝:
(1)算出要包裝的禮盒的長、寬、高分別是多少厘米?要包裝這個禮盒至少需要多少包裝紙?
(2)根據禮盒的長、寬、高及計算出來需要用到的包裝紙,選擇購買哪種尺寸的包裝紙比較合適?
三、設計生活化作業(yè),讓學生成為知識的體驗者
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的基本理念。因此,可設計一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供學生實踐。如,在學習《有趣的測量》后,可布置學生找出長方體或正方體的容器,又或者是帶有刻度的容器,再找出家中的土豆、西紅柿等物體,通過動手實踐,運用水面升高法(下降法)、溢水法等方法,嘗試算出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讓學生自己去“做”數學,“想”數學,自主構建數學的知識網絡,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又能促進學生理解,對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和養(yǎng)成是一種很好的促進方法。
四、設計分層性作業(yè),讓學生成為實踐的成功者
人與人之間是有差異的,每個學生的思維速度、智力不同,學習數學、解答數學習題的能力也就不同。因此,我們在設計作業(yè)時,就不能統(tǒng)一要求和標準布置,而應該關注每一個有差異的個體,以適應不同學生的發(fā)展需要。如,學習了“比的化簡”后,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分層作業(yè):
1.必做題之基礎題
(1)42:18
=(42÷):(18÷)
=(? ? ? ):(? ? ?)
(2)0.125:0.025
=(0.125×):(0.025×)
=(÷):(÷)
=(? ? ? ):(? ? ?)
(3)
=(×):(×)
=(? ? ? ):(? ? ?)
2.必做題之鞏固題
(1)甲、乙兩數的比值是,如果甲、乙兩數都除以,那么比值(? ? ?)。
(2)把20克農藥溶于80克水中,配成農藥溶液,則農藥和水的質量比是(? ? ),比值是(? ? );農藥和農藥溶液的質量比是(? ? ?),比值是(? ? )。
3.選做題
1.甲數與乙數的比是2:3,乙數與丙數的比是5:4,甲、乙、丙三數的比是多少?
基礎一般的學生完成必做題即可,而學有余力的學生,則需完成全部練習。這樣的分層設計布置,不僅能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要,還能調動學有余力的學生的積極性,體現了《數學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
五、設計自評、互評式作業(yè),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與態(tài)度的形成和發(fā)展。”如果讓學生參與到數學作業(yè)的互批互評,能促使學生主動完成作業(yè),并期待自己的作業(yè)在互批互評中獲得同學的認可。
如,在學生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后,筆者為學生設計了這樣的作業(yè):若將一張正方形紙分成兩份,每份都是嗎?在次日教學活動中,筆者將此項問題作為開頭,部分學生持肯定觀點,認為是,而部分學生則持否定觀點,認為不是。然后,筆者再叫幾名持不同觀點的學生分別展示自己的做法。留足夠的思維空間和活動余地給學生,讓他們每個人都參與討論、爭辯。其中,學生會有困惑,但也有驚喜。在本次作業(yè)評價中,筆者幾乎沒有參與其中,僅僅作為引導者。而學生在經過積極的爭論后成功地折服了保持其他觀點的學生。
小學數學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延續(xù)和補充,鞏固教師課堂教學的成果,逐步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半p減”政策下,教師要豐富作業(yè)形式,“減量提質”,不僅滿足不同地域學生學情差異的要求,還要開拓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真正踐行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理念。
責任編輯? 陳?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