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梅
(新疆昌吉職業(yè)技術學院,新疆 昌吉 831199)
案例教學法指的是教育工作者利用經(jīng)典或者契合教學內容的案例,組織學生開展團體或者小組討論,利用角色扮演等方式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和交流,發(fā)散學習者的思維,使學習者能夠積極投入學習中。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案例教學法已經(jīng)成為當前職業(yè)院校語文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不僅包括常用的利用案例組織學生討論這一教學模式,也包括其他一些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就是將一種狀態(tài)情形或者事例等用于教育工作中,在某種教學目的的驅使下,采用真實且圍繞有關教學內容的主題和問題的特定情境完成教學。案例教學法通過敘事的方式,將真實事件呈現(xiàn)出來,其中包含事件的人物關系、主要情節(jié)、遭遇的困境以及出現(xiàn)的問題等,教師需要組織學習者對其開展分析和討論,最終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職業(yè)院校語文課程運用案例教學時所使用的案例,應該源于真實典型的生活實踐。教師通過多種方式,結合本次語文教學的目標,收集有關特定情境的素材。比如情境中當事人遭遇的矛盾、問題以及困難等等,并組織學生開展分析和討論。結合職業(yè)院校語文教學的特點,教師需要以案例為教學載體,將學生引入語文應用實踐的情境中。在教學過程學生將通過合作探究進行深入研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教師可以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升。除了對學生語文成績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之外,案例教學法還能夠幫助學生在未來的工作和生活中選擇合適的方法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受益終身。
近幾年,案例教學法在職業(yè)院校語文課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展現(xiàn)了巨大的教育價值。作為素質教育背景下一種非常有效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和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有很多不同之處。
首先,案例教學法以真實的生活案例或者經(jīng)典的討論案例為主,從課前準備案例到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案例進行分析,再到最后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案例討論、過程進行評價等,案例教學法的整個實施過程都是在案例的基礎上進行的,以案例為主要載體。因此教師在備課階段選擇案例,并對案例進行加工和處理等就顯得非常重要。合適的案例能夠大大提升案例教學的應用效果,而不合適的案例很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效果甚至不如應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1]
其次,案例教學法以行動為導向,精神的核心在于實踐,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語文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案例教學法通過將真實的情境高度還原并引入課堂,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讓學生行動起來,通過實踐探索的方式來獲得新的知識。案例教學法的教學理念展現(xiàn)并利用了人類基本的認知規(guī)律,讓學生通過實踐在行動中學習僵硬刻板的理論知識,并在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突破,產(chǎn)生更為透徹和深刻的理解。
除此之外,案例教學法和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不同,該方法突出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轉變了學生以往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解析和討論教學案例。學生還可以自主評價學習成果。教師將課堂上的大多數(shù)時間交還給學生,僅需要發(fā)揮引導和輔助作用,為學生的案例分析提供必要的幫助即可。
最后,案例教學法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流程和內容需要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在案例教學法中,學生需要在真實的情境中解析案例,解決實際問題,而想要解析案例,僅憑書本上學習的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學生在分析的過程中需要綜合運用自己的實踐能力、表達能力、專業(yè)知識、展示技巧乃至日常生活經(jīng)驗等,形成一個妥善的解決方案。案例教學法充分遵循了建構主義理論,通過一套復雜的案例解析程序,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或者工作場景中完善自己的多維知識技能體系,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yǎng)。
案例教學法符合職業(yè)院校語文課程特點,能夠彌補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不足。案例教學法的應用可以轉變課堂師生角色,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不是傳統(tǒng)教學中片面追求培養(yǎng)學生的應試技巧和解題能力,從而大大提升了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案例教學法能夠在真實的互動情境中增強師生之間互動的有效性,促進師生共同發(fā)展,同時也可以讓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教學能力,實現(xiàn)真正的教學相長。
職業(yè)院校辦學目標是培養(yǎng)復合型且一專多能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因此,除了必要的專業(yè)技能之外,學校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職業(yè)素養(yǎng),比如團隊協(xié)作能力、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責任心、獨立思考能力等等。案例教學法能夠在真實的案例情境中鍛煉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符合職業(yè)院校辦學目標要求。
案例教學法符合職業(yè)院校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學科之一,既包括育人的道,也包括生活的術。除了必要的語文知識之外,也重視學生語文知識的應用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語文課程教學應該結合生活實踐開展,而案例教學法則符合語文教學的這一特點。[2]
除此之外,案例教學法符合職業(yè)院校學生的特點。職業(yè)院校學生普遍對書面提問興趣不高,渴望能夠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且擁有較強的動手實踐能力。案例教學法完全符合職業(yè)院校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探討,并上臺展示分析成果來獲得全班同學和教師的認同。這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滿足了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
在語文課程中應用案例教學法,教師需要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在案例教學的初始階段,教師應該結合教學內容,深入研讀教材文本,并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除了必要的理論知識傳授之外,教學目標還應該包括語文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過程與方法的運用,以及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培養(yǎng)三個方面。知識應用能力指的是學生能夠在完成語文課堂學習之后,運用積累的實踐經(jīng)驗,通過具體方法將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掌握必要的知識理念與技術能力。過程與方法指的是學生能夠學習如何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并在之后的語文學習中能夠自主構建問題的解決步驟與過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則需要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取向,端正學習態(tài)度,主動參與到語文課堂中。
案例教學中的案例素材可以不用局限于文本,在信息時代下,教師還可以將案例素材以視頻、音頻、動態(tài)圖片等多種媒體形式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這樣不僅能夠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探究思維,還能夠深化學生對情境的理解。教師在選擇案例材料內容時,應該保證其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第一,案例不僅要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還需要展現(xiàn)生活的真實情境,具有一定的邏輯性,能夠讓學生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時候,切身體會到學有所用的成就感。因此教師需要盡量選取真實可信的具體教學案例,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第二,案例應該具有時代性,倘若案例距離學生生活的年代過于久遠,那么就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降低,而且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代性思維。第三,案例材料內容應該具有契合性,貼近學生不同的專業(yè)特點,并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來選擇內容,為學生今后的職業(yè)工作和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第四,案例素材應該具有啟發(fā)性,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將語文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以及專業(yè)課程的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與知識實踐能力。
在選擇合適的素材之后,為了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還需要去除材料內容中與本次教學目標和活動主題無關的多余內容。簡而言之,就是對案例材料進行適當?shù)募舨煤椭匦抡{整。如材料內容包括某個實際問題以及對應的解決措施,而教學目標需要鍛煉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那么教師就可以將問題及解決措施分成兩部分分別展示給學生,先引導學生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并分析和思考問題,當學生討論完畢之后再展示解決措施,讓學生與自己的答案進行對比和反思;如果教師想要培養(yǎng)學生問題的分析決策能力,則可以將整個材料一次性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討論材料的過程中強化自己的分析決策能力。
教師在應用案例教學法的時候,需要通過設置引導問題加強案例材料與教學內容的聯(lián)系,引導問題應該具有較強的開放性和啟發(fā)性。如果應用的為敘述性材料,那么在引導學生尋找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保證敘述的客觀性,切忌加入自己的主觀情感,以免影響學生的自主思考。[3]
案例教學法的應用需要教師設置一個完整、復雜的學習任務。由于學習任務難度較高,因此學生單獨一個人很難在有限的課堂學習時間內完成?;诖?,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讓學生能夠在合作探究中完成學習任務。合作學習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協(xié)作能力,讓學生產(chǎn)生集體榮譽感。這也符合職業(yè)院校的辦學特點,因為如今大多數(shù)生產(chǎn)項目都是由多人共同完成的,采用合作學習模式能夠讓學生更快適應未來的職業(yè)生涯。建立學習小組需要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即小組內部成員的學習能力、個性特點以及語文知識的水平應該有一定的差異性,而不同學習小組之間配比總體應該相似。這種學習小組建立方法能夠幫助每一位學生各展所長,有助于彼此之間的查漏補缺和自主學習,同時也能夠在班級中構建良好的團隊競爭氛圍。
為了確保合作學習小組能夠按照教師既定的教學方法,高效解析案例,教師應該引導組內成員自主進行角色分工。在案例教學中學習小組需要包含四個基本角色,首先是領導者,負責統(tǒng)籌整個學習任務的執(zhí)行以及規(guī)劃,擔任整個小組的決策。其次是分析者,負責發(fā)現(xiàn)問題,以及分析成員的不同優(yōu)勢來針對性解決問題。再次是制定者,制定者結合分析者的分析數(shù)據(jù)來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方案或者構想,最后由執(zhí)行者來分配任務,實現(xiàn)計劃方案的執(zhí)行。在建立學習小組之后,教師需要在開展案例教學法之前給每個小組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讓其能夠利用課余時間搜集相關資料,為課堂開展案例分析做好充分的準備。[4]
開展案例教學法的第一步,教師需要運用不同方法將案例引入課堂。除了傳統(tǒng)的發(fā)放文字材料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投影實物或圖片、播放案例的錄音或者由教師學生講述案例以及播放案例視頻或由教師學生現(xiàn)場表演等三種方式來導入案例材料。傳統(tǒng)的文字材料導入雖然具有信息量大、內容清晰準確的特點,但是形式過于單調,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投影圖片或者采用實物等方式則能夠讓案例材料內容更直觀、形象,但信息量較少,不利于開展案例分析。播放案例錄音和播放案例視頻這兩種方式雖然能夠產(chǎn)生較強的情境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容易接收案例材料的信息,但是這種方式所傳遞的信息大多存在信息內容膚淺化以及信息較為模糊等缺點。
這四種案例導入方式各有千秋,教師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選擇合適的案例引入方式。文字材料更適用于視覺型學習者,如果學生對文字較為敏感,則可以引入文字材料,播放錄音更適用于聽覺型學習者,而播放案例視頻則既適用于聽覺型學習者,也適用于觸覺型學習者。在引入案例材料之前,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學習特點,選擇恰當?shù)囊敕绞健#?]
在案例的分析與討論階段,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回顧以往所學知識,在與舊知識取得聯(lián)系的基礎上讓學生從龐雜的知識體系中整理出本次案例分析可能用到的信息,為案例分析與討論打下堅實的理論知識基礎。在建立案例分析基礎框架之后,教師需要和學生一起討論,確定評價標準,并制定案例解決的方案。
案例分析與討論是案例教學法運用的關鍵和核心。在實施案例教學法時,教師需要大膽將課堂的時間交還給學生。但在這之前,教師需要明確任務要求以及給予規(guī)定的時間限制,做到心中有數(shù),把握教學節(jié)奏,避免課堂混亂無序。在運用案例教學法時,教師需要采用合適的小組討論形式。在常見的小組討論形式中,小組成員沒有任何討論規(guī)則,可以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意見,共同商討,最終完成對案例的分析。還有一種小組討論形式為聲音圈,指的是小組成員按照時針走向,順、逆時針依次發(fā)表意見。在某位學生表達意見的過程中,其他小組成員仔細聆聽,并不打斷。聲音圈討論形式雖然能夠保證討論的有序性,但效率較低。除了聲音圈討論形式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按照“獨立思考—結對合作—相互交流”這一流程開展合作。討論小組內各個成員先獨立進行思考,分析案例,然后準備自己的表達內容,之后兩兩一組進行討論分析,交換彼此的意見,達成一致。最后,組內其他成員共同分享自己的想法、意見,完成案例分析。[6]
在應用案例教學法的過程中,如果案例內容過于龐大,學習任務過于復雜,難度極高,教師可以按照全班學習小組個數(shù),將整個案例分析任務劃分成若干個子任務,然后將子任務分配到每個學習小組中,每個小組完成各自的子任務之后,教師可以將小組成員打亂重組。經(jīng)過多次討論分析和學習小組重組之后,最終拼湊完成整個案例分析任務。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特點以及案例內容,選擇合適的小組討論形式,提升案例教學法的應用效果。
在案例的分析和討論結束之后,每個學習小組選派一名代表,上臺講述案例分析的過程以及最終的結果,陳述案例解析的思維過程以及實踐步驟。教師在一旁進行輔助,其他學習小組負責評價和分析。當所有學習小組展示成果之后,課堂教學進入尾聲,教師可以開始進行評價反饋,組織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除了教師之外,學生可以自評和互評,從而公正客觀地反映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幫助學生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問題,提升案例教學的有效性。
案例教學法自問世以來,得到了廣大教師的青睞和積極應用,有效提升了語文教學質量。在職業(yè)院校的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和課程特點,積極完善案例教學法的應用。教師應該在課程教學時合理應用案例教學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