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毅
(上海工程技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上海 201620)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概論”(以下簡稱“習思想課程”)是高等院校思政課程體系中增加的新課程,是引領學生深入理解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制度的核心課程。該課程旨在培養(yǎng)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四個自信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的新興的高校思政課程,為了更好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在教學中需要發(fā)揮實踐教學為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目的的重要作用。
為了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的重要精神,應當注重“習思想課程”教學的方式方法,靈活運用實踐教學方式,輔助學生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刻內涵,并使之運用于實踐指導。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強調:“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老師要用心教,學生要用心悟,達到溝通心靈、啟智潤心、激揚斗志?!保?]這一重要精神提醒我們,思政課教學不能流于表面、淺嘗輒止,要把蘊含在現象背后的哲理剖析給學生,幫助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形成深刻認識。“實踐教學是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和實效的重要途徑?!保?]對此,思政課教學需要做到以下幾個轉向:一是提高講課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把抽象的道理通過技術化手段轉化為貼近生活的鮮活形象或例子,幫助學生通過感性認識了解現象背后的原理;二是將單向度輸出轉化為與學生的互動互促,通過“翻轉課堂”等實踐教學等方式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三是堅持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通過系統講解、實踐理解,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實現“思中行、行中思”的知行合一效果。
“習思想課程”是大學生學習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關鍵性課程[3],是一門融思想性、政治性、理論性、教育性和實踐性為一體的思政課,要求思政課教學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傲曀枷胝n程”內容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理論性,缺乏一定社會實踐經驗的人想要很好領悟課程內容具有一定的難度。而高校學生長期在校園內,特別是在中小學階段缺乏從事社會實踐的時間和機會,因而進入高校學習階段,需要拓展學生的社會實踐知識、增強社會實踐能力,發(fā)揮社會實踐對理論知識學習的助推作用。在傳統的教學認知中,人們對實踐教學理解略有偏頗,把實踐教學依附于其他理論課程,將其僅僅作為“課內實踐”的思政小課堂,而未能有效發(fā)揮實踐教學的應有功能。其實,如果將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有機融合,不但能有效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晦澀的理論學說,而且可以通過社會調查、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實踐活動使其將理論根植于內心,實現思政課教學的入耳入腦入心。因此,實踐教學是把道理講深、講透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學方式。
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需具備三大基本構成要件,即人的要素(組織)、物的要素(載體、資源)和秩序的要素(制度)。其中,人的要素主要指實踐教學中各類參與主體及其相互關系;物的要素主要指實踐教學過程中所需要具備的物質條件,包括教學資源和教學載體;秩序要素主要指保障實踐教學得以開展所形成的制度機制。[4]因此,“習思想課程”開展實踐教學的思路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習思想課程”實踐教學的載體主要包括課堂載體、校園載體和社會載體。課堂載體是開展教學的主渠道,除開展理論教學外,還可通過主題演講、小組研討、翻轉課堂、案例討論等課堂活動增強理論思維訓練,加深對課程內容的理解,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校園載體是介于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之間的緩沖地帶,校園作為學生學習實踐的主要載體,是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嘗試的重要場所,是學生社會實踐的實驗室和練習場。社會實踐是帶著理論問題出發(fā),將習得的理論知識運用于解釋、理解和分析經濟社會發(fā)展問題的重要途徑,并通過開展社會調查、考察參觀、志愿服務等方式對理論學習進行消化與升華?!傲曀枷胝n程”實踐教學,必須打通課堂載體、校園載體和社會載體之間的銜接渠道,提升實踐教學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的豐富性與可能性。
“習思想課程”實踐教學資源主要包括景觀型資源、人物型資源和數字型資源。景觀型資源,比如舊址、遺址、紀念設施、場館等人文景觀所蘊含的豐富的育人價值,應當充分挖掘當地及周邊的景觀資源作為思政課實踐教學資源的補充。人物型資源主要是發(fā)揮榜樣的力量,通過對專家學者、行業(yè)精英等典型人物的勵志故事的講解,充分挖掘榜樣的思想的魅力和行為的感召力,從而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數字型資源是在當下數字時代不斷創(chuàng)新和豐富的新技術,比如VR(虛擬現實)技術、AR(增強現實)技術、全息影像技術等,這類數字化技術對于沉浸式課堂的打造,能夠提升教學影響力和震撼力。
“習思想課程”實踐教學資應重視對當地紅色資源的挖掘。實踐教學需要在特定時空下開展,雖可以將全國性重要舊址遺跡作為選擇,但當地仍是開展實踐教學最直接最重要的空間載體。在找尋“習思想課程”實踐教學資源時,應當充分重視當地紅色資源的利用。紅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奮斗歷史的見證,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重要資源,是培養(yǎng)學生了解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重要途徑。
開展“習思想課程”實踐教學可以充分借助當地紅色資源和積極響應紅色主題活動。以上海為例,上海2022年公布了《上海市紅色資源名錄(第一批》,該紅色資源名錄,主要包含兩類資源:一類是重點舊址、遺址、紀念設施或場所類,另一類是重要檔案、文獻、手稿、聲像資料和實物類。這些紅色資源是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豐富而寶貴的教學資源。另外,還可以通過積極響應當地紅色主題活動等方式,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比如《上海市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 (2021年)第19 條規(guī)定,每年“七一”前后集中開展紅色主題活動,在清明節(jié)、勞動節(jié)、國慶節(jié)、烈士紀念日以及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重要戰(zhàn)役紀念日等節(jié)點,組織開展各類紀念活動。學??啥ㄆ诮M織學生參與當地紅色主題活動,建立起思政課實踐教學與當地紅色主題活動有序銜接的重要機制。
“習思想課程”實踐教學制度主要包括指導型制度、規(guī)范型制度和發(fā)展型制度三種類型。實踐教學制度是將“立德樹人”教學目標與具體教學實踐各要素、各環(huán)節(jié)連接在一起的運行模式。不同類型的實踐教學制度呈現出價值選擇的差異性:指導型制度重在總體指導,為具體操作層面預留充足的創(chuàng)造空間;規(guī)范型制度重在形式規(guī)范,為教學邊界、實際操作提供清晰而明確的規(guī)則;發(fā)展型制度重在動態(tài)評估,能為實踐教學探索提供正向引導和激勵。在實踐教學中,應該靈活運用不同類型的教學制度,突破不同制度之間的局限,以期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傲曀枷胝n程”是推動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涵式發(fā)展的先行舉措和培著堪當復興大任時代新人的關鍵一招。[5]因此,要優(yōu)化實踐教學制度,構建分層級、多維度的制度體系,以滿足“習思想課程”實踐教學高質量發(fā)展的需求。
思政課實踐教學組織是實踐教學各參與主體之間的聯系方式和運行邏輯。一般而言,常見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組織形式包括一元模式、多元模式和開放模式:一元模式是指由單一部門作為責任主體負責實踐教學任務的推進,比如學工部、團委、院系等;二元模式是指通過多部門分工合作,協同推進實踐教學任務;開放模式是指與校外實踐教學合作單位或部門形成的內在聯動、有機合作的高層級組織形態(tài)。在構建“習思想課程”實踐教學中,必須強化校內外組織建設,形成向外拓展、向內聚焦的開放式組織模式。在機制構建上:在校內組建由校級黨政領導牽頭的思政課實踐教學領導工作小組,負責教學方案、教學計劃等制定工作;在校外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等方式建立長效的實踐教學合作機制共建“大思政課堂”,其中“引進來”是指聘請校外合作基地的人員作為“名師”,定期進校授課,“走出去”是組織學生到合作基地參觀和學習,通過交流互訪,提升“習思想課程”的教學質效。
“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是黨對我國民主政治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刻認識和總結,也是“習思想課程”中關于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教學內容。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內涵,我們有必要從實踐視角幫助學生感受全過程民主的廣泛性、真實性和實用性。在思政課實踐教學要素中,教學制度、載體和組織具有共通性,無須贅言,因此下文重點圍繞實踐教學資源對如何開展“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章節(jié)實踐教學作一點設想。
豐富的民主實踐是開展實踐教學的重要資源。《中國的民主》白皮書(2021年)中指出全過程人民民主,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6]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實踐貫穿于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各個領域,根據景觀型資源、人物型資源和數字型資源的劃分標準對“發(fā)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章節(jié)的教學資源做如下梳理。
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教學的景觀型資源主要指國家和社會踐行全過程民主的重要場所或空間。以上海為例,上海作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首提地”和“最佳實踐地”,在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等全過程和環(huán)節(jié)中積累了豐富的寶貴經驗。在民主實踐場所方面,包含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首提地”的全國基層立法聯系點——上海市長寧區(qū)古北市民中心、各區(qū)設立的人大代表“家、站、點”以及社區(qū)自治的“議事廳”等景觀型(場所型)資源??梢越M織學生參觀附近的立法聯系點感受民主立法,參觀人大代表“家、站、點”感受民主監(jiān)督,參觀社區(qū)自治的“議事廳”感受民主管理??偠灾?,讓學生在“行中思、做中學”,感受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魅力,領悟其精髓。
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教學的人物型資源主要指參與民主實踐具有豐富民主經驗的代表人物。在制度設計上,全過程人民民主具有主體上的廣泛性,每一位公民都依法享有民主權利,但也有專門人員重點從事民主實踐相關工作,比如各級人大代表、人民陪審員、人民監(jiān)督員等專家型資源。可以充分借助此類人群對民主實踐方面的工作經驗和真實感悟,幫助學生了解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具體運行過程。在操作層面,遵循“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思路,即可以聘請此類專家到學校交流,或者通過人大代表“家、站、點”制度或申請庭審旁聽等方式了解人大代表與人民陪審員的相關工作,通過觀察感悟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具體實踐。
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教學的數字型資源是指能夠幫助人民實現民主權利的數字化平臺或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數字化手段和資源。數字化技術改變了人們的交互方式,同樣也改變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踐行模式。數字化技術極大提升了民眾行使民主權利的可能性與便利性。比如地方政府會通過網站平臺、手機App(小程序)等方式開設“人民建議征集系統”,實現議題發(fā)布、建議接收、辦理反饋、信息查詢、公眾評價等功能,有些地方把人大代表“家、站、點”以及街道轄區(qū)內其他平臺資源進行整合,并通過網絡、微信平臺等方式予以推廣,拓寬社情民意表達和反映的渠道。在實踐教學中,可以充分借助數字化平臺的便利性,引導學生親身參與國家與社會治理的過程,進而實現從理論學習到指導實踐的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