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繼超,張興林,蘇鳴
(常德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心電生理科,湖南 常德 415000)
冠心病是一種慢性基礎性疾病,具有高發(fā)病率、 高死亡率等特點,嚴重威脅人類的身體健康[1-2]。我國冠心病的發(fā)病率呈逐年升高趨勢,目前臨床上治療冠心病的手段主要包括外科搭橋手術、藥物治療及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CI)等[3-4]。急性心肌梗死是較常見的一種冠心病,常于發(fā)病24 h內出現惡性心律失常,病死率較高[5]。體表心電圖能反映心電圖指標改變,缺血性J波、T波峰-末間期和QT離散度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心臟性猝死和冠心病性心律失常[6]。本研究旨在探討冠心病患者PCI術前后心電圖缺血性J波情況,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診治的冠心病患者182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患者病情分為心梗組(n=64)與心絞痛組(n=118)。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診斷為冠心?。怀醮伟l(fā)?。唤浌诿}造影確診并行PCI治療;接受動態(tài)心電圖和心電監(jiān)護檢查。排除標準:發(fā)生急性心衰、心房纖顫、室內傳導阻滯、電解質紊亂癥狀患者;使用過相關藥物治療患者。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1.2 方法 心電圖儀使用美國Marquette-5000型,紙速25 mm/s,電壓10.0 mm/mV,患者均行術前和術后24 h內12導聯心電圖檢查并記錄形態(tài)。測定標準:≥2個導聯能顯示J波后頓挫,時間>0.03 s,振幅>0.05 mV。為細分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將J波分為小J波、大J波和巨大J波,時間和振幅分別為0.02~0.03 s,0.05~0.09 mV;0.04~0.06 s,0.10~0.20 mV;>0.06 s,>0.20 mV。缺血性J波是指出現J波時限延長或振幅增高。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治療前后缺血性J波和不同冠脈狹窄在不同導聯上J波的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采用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M(P25,P75)]表述,采用非參數Z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與百分比(%)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合并疾病比較 兩組合并糖尿病、高血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合并高血壓和糖尿病、單純冠心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合并疾病比較(n)
2.2 兩組手術前后心電圖各導聯J波發(fā)生情況比較心梗組手術前后Ⅱ、Ⅲ及aVF導聯J波發(fā)生率最高,心絞痛組手術前后V5、Ⅱ、Ⅲ、aVF導聯J波發(fā)生率較高,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心電圖各導聯J波發(fā)生情況比較(n)
2.3 PCI手術前后24 h內J波時限和振幅比較術前,182例患者共發(fā)生J波406次,0.08 mV振幅最多,共125個,占30.78%,0.02 s時限最多,共119次,占29.31%;術后0.02 mV振幅最多,共76次,占20.82%,0.02 s時限最多,共113次,占30.96%。
2.4 PCI術前后24 h內心電圖個導聯J波情況比較PCI術后J波時限和振幅位于Ⅱ、Ⅲ、aVF、V3、V4均低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心絞痛組中1例出現PCI術前V5、V6、Ⅱ、Ⅲ、aVF發(fā)生缺血性J波,伴隨T波倒置,ST段輕度下移。
表4 患者PCI手術前后24 h內心電圖各導聯J波比較[M(P25,P75)]
J波是心電圖上位于ST段和QRS波之間圓頂狀或駝峰狀點位變化。1994年國外報道J波能發(fā)生特發(fā)性心事顫動,近年來,心電圖J波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關注[7-8]。J波是心室早期復極時外向鉀流動的過度激活,導致內外膜間電壓差增大,電壓差對應的心電圖改變即J波[9]。冠狀動脈中阻塞性病變和功能性痙攣會引發(fā)急性心血管事件,缺血性J波指出現J波時限延長或振幅增高,冠心病患者出現異常J波表明心肌重度缺血,導致心室復極出現異常[10]。研究表明,J波在器質性心臟病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正常人,發(fā)生J波與惡性心律失常關系也較常見[11]。研究[12]發(fā)現,缺血性J波常發(fā)生于急性冠脈綜合征的急性心肌梗死、冠脈PCI術中及變異型心絞痛。缺血性J波不僅是心肌缺血的心電圖表現,也是惡性心律失常的心電圖新指標。早期心電圖檢查能監(jiān)測J波及其動態(tài)變化過程,能及早發(fā)現和治療急性缺血時間的發(fā)生,降低心肌梗死面積,降低惡性心律失常發(fā)生率,減少病死率[13-14]。
本研究結果顯示,心梗組手術前后Ⅱ、Ⅲ及aVF導聯J波發(fā)生率最高,心絞痛組手術前后V5、Ⅱ、Ⅲ、aVF發(fā)生率較高,表明J波出現的導聯與冠脈供血區(qū)基本一致,并出現導聯的范圍高于心電圖改變范圍。右冠支更易發(fā)生狹窄和痙攣,可能原因是其分支血管圓錐支更易發(fā)生嵌頓。術前,182例患者共發(fā)生J波406次,0.08 mV振幅最多,共125個,占30.78%,0.02 s時限最多,共119次,占29.31%;術后0.02 mV振幅最多,共76次,占20.82%,0.02 s時限最多,共113次,占30.96%,表明治療前,大J波的0.08 mV振幅和0.02 s時限占比較最高,術后0.08 mV振幅降低,0.02 mV振幅升高。PCI術后J波時限和振幅在Ⅱ、Ⅲ、aVF、V3、V4均低于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PCI術后風險大的J波時限和振幅降低,數量減少,PCI對心電圖J波影響較好,降低猝死。
綜上所述,缺血性J波是心肌嚴重缺血時心電圖改變,部分患者心肌梗死前會出現缺血性J波,因此,能作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診斷標準。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對患者PCI術中缺血性J波的振幅和時限變化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