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新露
摘? 要:口算在小學階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每個學生都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如何開展口算教學更高效,使學生更熟練掌握,是每一位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在課程標準中只有對口算教學、計算教學的一個整體要求,但是具體怎樣教,學生該怎樣學,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因此,在口算教學中難免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經(jīng)過調(diào)查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本文針對學生在口算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分析,制定解決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低年級;口算教學策略
一、小學低年級口算教學中的現(xiàn)存問題
(一)教師的教
1. “灌輸式”講解,忽略學生的參與度
“灌輸式”教學方式是現(xiàn)在很多有經(jīng)驗的老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方式,更是新教師常用的一種課堂教學方式,整節(jié)課堂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在課堂中作為一個聆聽者的角色存在,但是“灌輸式”教學方式對于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課堂教學是不適用的,一二年級學生在課堂中的有意注意的時間大概在15分鐘左右,也就是在小學低年級數(shù)學課堂中最重要,最關鍵的知識點應放在課堂的前15分鐘,在“灌輸式”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度很低,往往很多學生的有意注意的時間還達不到15分鐘,會出現(xiàn)這樣一種場景,教師在講臺前講得聲情并茂,而學生在下面開小差,這樣周而復始,導致學生每個知識點掌握得都不夠扎實,口算教學中算理的講解,更是有些枯燥難以理解,對于算理理解不夠清晰,直接影響口算的速度和準確率。
2. 忽略“數(shù)感”,影響學生對計算方法的掌握
“數(shù)感”這一詞,在課標中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但是什么是數(shù)感呢,其實教師對于這一詞的理解也相對模糊,從字面意思來理解就是學生對于數(shù)一種感知、感覺。但是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講,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感則格外重要,低年級的學生剛剛開始認識數(shù)字,數(shù)字是一個抽象的事物,一個蘋果、一個梨、一個班級、一個人……這些事物都可以用“1”來表示,那到底什么是1呢?對于剛?cè)雽W的學生來說,是有一點難的,教師在教學生認識數(shù)字時,都會結合實物來讓學生感知數(shù)字,從直觀到抽象,對于每個數(shù)字的感知還不夠明確,舉一個例子:學生在學習20以內(nèi)進位加法時,要用到“湊十法”,比如8+6,首先從6個中拿出2個給8湊成10,再用10+4=14,最開始學這道題時是結合實物小棒或者方塊,先圈出10個,再看剩下幾個,與圈好的10個相加,就可以很快算出結果,但是很多學生在圈方塊的時候圈10個圈錯了,自然這道題也就錯了,很多人認為這是學生數(shù)錯了,其實是數(shù)感不好的一種表現(xiàn),數(shù)感好的學生甚至可以做到不用一個一個數(shù),就可以直接圈出10個,很快知道從6個中拿出2個,還剩4個,數(shù)感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是對于學生口算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對于低年級學生在口算教學中除了講解算理、算法之外,對學生數(shù)感的培養(yǎng)也很重要。
3. 追求算法多樣化,忽略學生對算法的掌握程度
在課程改革中,提倡算法多樣化,也是課標中的一個亮點,算法的多樣化可以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對后續(xù)數(shù)學的學習有一定的幫助,但是有的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只是追求算法數(shù)量的多,而忽略了學生對教師講解的每一種方法是否真正的理解、會用。
舉一個筆者在課堂教學中的例子,在教學生一年級下冊20以內(nèi)退位加法時,常見的有兩種方法,“平十法”和“破十法”,對于這兩種方法,單獨講解任何一種對學生來講都不是很難理解,但是我在講完“平十法”,學生基本理解掌握的情況下,再來講解第二種方法“破十法”時,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對于“平十法”和“破十法”發(fā)生了混淆,而且也分不清自己用的究竟是“平十法”還是“破十法”,在教20以內(nèi)退位減法時,“平十法”和“破十法”是最常用的兩種方法,但是是否真的有必要兩種方法都來講授呢,或者兩種方法是否在講完一種方法后,時間隔時間長一點再來講第二種方法呢,有的問題解決方法可能不止兩種,在講授時,學生是否學會了這個知識點,教師在講授時應該把側(cè)重點放在哪里,這是筆者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需要追求算法多樣化,但是如何追求,怎樣追求才能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這應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4. 過于追求口算速度,算理講解不清晰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于口算學習有明確的要求:20以內(nèi)口算加減法的口算速度是每分鐘8~10道題,因此有的教育者在進行口算教學或者口算練習時側(cè)重口算速度,而忽略了算理、算法的講解。口算速度固然重要,但是要想提高口算速度,先要保證口算的準確性,學生只有在清晰算理、算法的基礎上,才能提高口算的速度,如果一味過于追求速度,反而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5. 注重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忽略課堂實效
在課堂中,每一節(jié)課都會依據(jù)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一般目標都很明確,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解決一個問題或者講授一個知識點,但是對于新教師在教學時很容易出現(xiàn)一個問題,就是過于備教學環(huán)節(jié),而忽視了每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掌握情況,也就是平常教師經(jīng)常說的課堂“落的不實”,在口算教學中,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過渡固然重要,但是對于重要環(huán)節(jié),比如算法、算理的講解應重點強調(diào),保證每個學生都過關,在課堂中環(huán)節(jié)與環(huán)節(jié)之間也要略微有側(cè)重點。
6. 重口算結果,輕思維過程
有的教師在口算教學中,比較注重學生口算結果是否正確,而忽略了算理教學,不愿意花費時間幫助學生分析口算的思維,從而導致學生口算速度慢、口算出錯等問題。比如學生在學習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100減兩位數(shù)連續(xù)退位減法時,100~23,先從個位算起0~3不夠減,向十位借1當10,10-3=7,接下來算十位0~2不夠減,向百位借1當10時,拿到十位上很多學生直接就用10-2=8,這就是學生的算理不夠清晰,學生做錯了,直接讓學生再算一遍,這樣并不能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在口算教學中,教師應該多多關注學生在口算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并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指導,這樣才能把口算教學落到實處,真正幫助學生提高口算能力。
(二)學生的學
1. 學生算理不明確
學生在聽課時沒有真正理解教師講的算法、算理,個別學生認為自己有一定的口算基礎,之前爸爸媽媽有教過怎樣做題,依賴于數(shù)手指頭,認為口算題可以用數(shù)手指頭算出來,覺得自己已經(jīng)掌握,因此不認真聽課,其實有些題是用手指頭算不出來的,或者算出來也很慢,所以學生依然停留在自己原有的認知中,導致口算速度又慢,正確率又不高。
2. 訓練形式單一,忽視口算練習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教師在教會學生算理、算法后,學生還需要大量的口算練習才能夠在口算中做得又快又準,但是對于口算題目的訓練形式相對比較單一,學生常用的訓練形式是找口算書或者口算卷子來完成練習,口算的題目一般題量比較多,長時間學生會覺得很枯燥,不專心完成,教師與家長在檢查學生口算練習時,往往只看到了學生做題的結果是否正確,并沒有關注到學生在做口算題時的一個狀態(tài)與完成題目所用的時間,因此這樣的練習還是存在一定問題的。訓練形式單一,忽略口算練習是口算差的孩子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二、小學低年級口算教學中的問題分析
(一)學生有意注意品質(zhì)較弱
有意注意是人特有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它是一種有目的的,具有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組織好學生的有意注意是教學成功的重要條件。有意注意的發(fā)展也是有階段的,1歲左右是有意注意的萌芽期,孩子對于感興趣的事物能夠維持一定時間的注意;2歲左右是有意注意的發(fā)展階段,可以傾聽故事、翻閱書籍、觀看影像等,注意力集中時間可以達到10分鐘左右;3歲左右,有意注意逐漸成熟,注意力時間越來越長,但有意注意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發(fā)展到基本成熟階段,正常來說需要等孩子成長至10~12歲,有意注意才趨于成熟。因此小學低年級孩子的有意注意還處在趨于成熟階段,有意注意的品質(zhì)相對比較薄弱,這對于小學生聽課、做口算題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有意注意的發(fā)展階段決定了學生無法長時間保證有意注意,在外部環(huán)境突發(fā)生改變時,都會使得有意注意較差的學生被吸引,從而導致學生無法專心聽課,無法安心計算,口算能力無法得到提升。
(二)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教學手段也在不斷提高,但是在一些落后地區(qū)的小學數(shù)學口算教學課堂中,教學模式依然相對傳統(tǒng),“灌輸式”教學方式比較多,一味式灌輸式教學、忽略學生課堂參與度,會使口算課堂變得枯燥無味,學生在課堂中有意注意的時間會減少,導致學生口算能力較差。
三、小學低年級口算教學中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新課改中強調(diào)學生在數(shù)學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做課堂的“小主人”,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在這樣的背景下,情境教學則尤為重要,教師在課后應多了解學生的喜好和感興趣的事物,口算教學的學習素材應盡可能來源于學生的實際生活,以課本為依據(jù),把與他們息息相關的事物結合在一起,基于此用學生易于理解的語言來創(chuàng)設學生易于參與的情境,讓學生感受到數(shù)學就在他們身邊,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學過了數(shù)學我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會使學生很有成就感,并因此產(chǎn)生樂學、好學的動力,也能更好地提高學生課堂的參與度,由被迫接受學習編成主動學習,學習動力發(fā)生了變化,結果自然也會不同。
(二)結合實物,講清算理
小學低年級口算教學的對象主要是剛?cè)雽W的小學生,這個階段的孩子正處于年齡初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在課堂中應結合小棒或者方塊來進行口算算理、算法的講解,通過學生的參與感受,才能把算理、算法掌握得更加牢固,例如:在學習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20以內(nèi)進位加法時,7+6,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前準備好小棒,讓學生在下面獨自探索結果,再找同學來講,學生會說:先拿出7根小棒,再拿出6根小棒,從6根小棒中拿出3根與7根合起來,7+3=10,最后還剩下3根小棒,10+3=13,先由學生獨立探索,最后教師再適時點撥,幫助學生建立模型,這樣教學生會對算理更明白,把知識點掌握得更加牢固,更有興趣學習。
(三)基本口算要熟練
基本型口算是基礎中的基礎,比如熟練掌握20以內(nèi)加減法后,在學習100以內(nèi)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會比較容易,任何一道筆算都是由若干個基本口算來完成的,因此基本口算的準確和熟練程度直接制約著口算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因此,對于20以內(nèi)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方法教學要格外重視,小學生口算加減法的方法一般存在三個層次:逐一重新計數(shù)→借數(shù)加算或減算→按數(shù)群運算,在教學基本口算時,要重視讓學生逐步掌握按數(shù)群運算的方法。
(四)針對學困生,有針對性教學
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于認知發(fā)展階段中前運算階段(2~7歲)和具體運算階段(7~11歲)的過渡。前運算階段的孩子處于符號功能和直覺思維,沒有辦法進行特定的認知運算。在具體運算階段才具備具體運算的能力,由于孩子的個體差異,發(fā)展有快慢之分,發(fā)展比較慢的孩子口算能力偏低,教師應及時發(fā)現(xiàn)學困生,幫助學生找出問題,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
(五)訓練形式多樣化,加強口算練習
口算技能的形成不是教師教出來,需要學生在課后對于口算題目多加練習,因此口算訓練必須要經(jīng)?;柧毜男问讲荒苓^于單一,常用的訓練形式就是在書面做題目,這種方式長時間訓練會有一些枯燥,教師可以參考用一些口算軟件來完成,或者在課堂中運用口算卡片來幫助學生練習口算等等方式,運用多樣化的訓練形式,加強學生的口算練習,形成口算技能。
(六)取得家長支持,口算練習要持之以恒
口算技能的形成單靠課堂的練習是遠遠不夠的,在課后仍然需要學生加以練習鞏固,但課后的練習,教師是看不到的,這便需要教師積極與家長溝通,取得家長的支持,在家長的幫助、監(jiān)督下來督促學生進行持之以恒的練習,以求達到熟練的程度、形成技能。
(責任編輯:鄒宇銘)
參考文獻:
[1] 梅芳. 關于提高小學生計算能力的研究[D]. 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07.
[2] 呂磊. 小學低年級口算教學現(xiàn)狀與對策研究[D]. 揚州:揚州大學,2018.
[3] 賈小利. 小學低年級口算教學研究[D]. 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7.
[4] 楊穎瑄. 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存在的問題及策略研究[D]. 秦皇島:河北科技師范學院,2019.
[5] 張?zhí)煨? 小學數(shù)學教改實驗[M]. 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