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珍
摘 要:《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實施路徑研究》課題的研究目標在于依托學校歷史和辦學理念加以拓展延伸,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豐富學生的知識。學?!拔膶W流風”牌坊是學校的標志性建筑物,是先祖的精神文化象征,激勵著京兆學子做最好的自己,報效祖國。課題組依托牌坊文化,立足時代育人需要,構(gòu)建愛國主義教育特色課程。
關(guān)鍵詞:牌坊文化;愛國主義;特色課程
《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實施路徑研究》課題的研究目標在于依托學校歷史和辦學理念加以拓展延伸,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豐富學生的知識。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校史在愛國主義思想教育方面的作用,以便于培養(yǎng)學生愛校、愛鄉(xiāng)、愛國的感情,以適應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需要。學校“文學流風”牌坊是學校的標志性建筑物,是廣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牌坊背面的“凌江報冣(zuì)”,過去是把最好的政績上報朝廷,表揚有才能的人,彰顯祖先的高尚美德和偉大的功績。這塊牌坊作為先祖的精神文化象征,依然激勵著京兆學子做最好的自己,報效祖國。課題組依托牌坊文化,立足時代育人需要,構(gòu)建愛國主義教育特色課程。
一、立足牌坊歷史文化,構(gòu)建愛國主義教育實踐課程
教育傳播文化,文化滋養(yǎng)教育。京兆小學有著深厚的文化淵源,發(fā)軔于歷史大潮,經(jīng)歷世紀風起云涌,不變的是始終以文化血脈相連,相依相生。這座“文學流風”牌坊屬于沙灣黎氏家族,是“黎氏大宗祠”永錫堂儀門原有的建筑物,現(xiàn)在已是廣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了?!独枋献遄V》記載了該祠堂的歷史,它于1524年建造,在清朝時又擴建重修。建國之后,該祠堂被改建為學校,儀門也就成了學校門口的標志。儀門也叫牌坊。牌坊的正面刻著“文學流風”四個大字,背面刻著“凌江報冣”四個大字。作為京兆學子,了解學校歷史是非常必要的,學校圍繞牌坊文化,以課堂為載體,以實踐活動為主要形式,構(gòu)建了“一查二看三傳承”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課程。一查,就是讓學生查閱“文學流風”牌坊的歷史,目的在于了解牌坊背后的故事,從而初步了解牌坊文化;二看,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直接到牌坊下進行觀察,目的在于通過視覺了解牌坊的結(jié)構(gòu)和藝術(shù)特色,并了解這樣構(gòu)造的寓意所在;三傳承,就是通過實踐活動了解牌坊蘊含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引導學生學習先輩勤奮刻苦的優(yōu)秀美德。
二、立足黨史學習需要,科學規(guī)劃愛國主義教育拓展課程
沙灣京兆小學立足時代需求,緊扣牌坊文化,以黨史學習為突破口,科學規(guī)劃愛國主義教育拓展課程,通過“校外研學”和“校內(nèi)融合”兩大板塊,開展“紅色主題班會”“重走長征路”“講紅色故事比賽”“學黨史唱紅歌頌黨恩跟黨走”“觀紅色電影”“紅色海報設計比賽”“爭當勞動小能手”等一系列愛國主義教育活動,旨在讓學生通過專題學習、情境體驗、搜集資料、動手制作等學習方式,探秘中國文化的歷史,了解中國深厚的紅色傳統(tǒng)文化,以此讓學生感受歷史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并受到文化的熏陶,從而內(nèi)化為自己的綜合素質(zhì)。兩大板塊活動的著力點分別體現(xiàn)在“初感紅色文化—研學體驗活動—內(nèi)化紅色基因”等課程目標梯度,并彰顯愛國主義教育特色:一是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精粹。通過學校研學教育教學弘揚傳統(tǒng)文化,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二是活化研學課程內(nèi)容。強化研學課程資源意識,因地制宜地開發(fā)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將“紅色文化”本土文化融入研學課程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本土的熱情。三是培育本土課程文化。通過借助本土資源、憑借教師資源、拓展社會資源,勇于探索和大膽實踐。學校努力構(gòu)建紅色基因教育體系。
三、立足科學育人需要,合理安排愛國主義教育延伸課程
京兆小學坐落于文化底蘊豐厚的沙灣古鎮(zhèn),歷經(jīng)了一百多年風雨的她,雖多次更換校名,幾次改造校舍,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京兆小學從歷史出發(fā),挖掘“報最”的文化內(nèi)涵,形成了“讓人人成為最好的自己”的辦學理念,把“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基”作為學校發(fā)展目標。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學校形成了“崇文習禮,尚賢報最”的校訓、“人正、業(yè)精”的校風、“尚導、守真”的教風和“樂學、善思”的學風。學校依托牌坊文化,立足本土紅色基因,努力踐行愛國主義教育體系,以課程為主陣地,以活動為載體,以研學游為延伸,合理安排相關(guān)課程,把愛國主義教育和學校全面工作進行全方位融合,實施共分兩大板塊。第一板塊為校內(nèi)紅色基因主題融合系列,主要內(nèi)容為:主題班會,1課時;講紅色故事比賽,3課時;學黨史唱紅歌頌黨恩跟黨走紅歌比賽,3課時;觀紅色電影,2課時;紅色海報設計比賽,3課時;爭當勞動小能手活動,4課時。第二板塊為校外研學體驗系列,主要內(nèi)容為:“重走長征路,筑夢報最行”研學體驗活動,7課時;親子紅色研學活動,7課時。整個課程共30課時。
四、立足學生發(fā)展需要,搭建愛國主義教育的成長舞臺
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本質(zhì)和核心。將以人為本運用到教育教學上應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的成長、發(fā)展為本”。京兆小學本著“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基”的辦學愿景,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從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和發(fā)展出發(fā),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滿足學生的發(fā)展要求,使學生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體。在深化教育評價改革中,京兆小學始終立足學生需求,搭建適合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成長舞臺,讓學生全員參與,在實踐體驗中把愛國主義教育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提高綜合素質(zhì)。學校每周升旗禮上開設“學生國旗下講話”,緊扣重要節(jié)日,開展專題演講,以學生影響學生;每周的班級展演活動,通過班級輪換形式,在全校面前展示正能量的表演,營造愛國氛圍;學校藝術(shù)節(jié)開設海選環(huán)節(jié),讓每位學生都有報名參與的權(quán)力,并經(jīng)過海選活動,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提高活動影響力和愛國教育影響;開展學科競賽活動,以手抄報、感言等形式,展示愛國精神;等等。這一系列的舞臺搭建,營造了愛國教育良好氛圍,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
參考文獻
[1]王鑫霖.愛國主義在小學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中的應用[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0(04).
[2]李德.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的滲透[J].西部素質(zhì)教育,2020(05).
[3]沈燕.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思政教育要點及策略探討[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20(03).
[*本文系廣州教育政策性研究課題《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實施路徑研究》(課題批準號:ZCYJ2009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