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琪
摘 要:本文立足于社區(qū)戒毒康復這一戒毒模式,以正在進行社區(qū)戒毒的人員作為個案研究對象,開展了禁毒社工與社區(qū)戒毒康復人員一對一的幫教工作(個案服務)。本研究使用的心理治療模式貫穿服務全程。通過改變戒毒人員的心理狀態(tài)、自我認知,增強戒毒人員的信心、溝通技能、挖掘其潛能來達到戒毒人員融入社會生活、回歸正常家庭生活的最終目的。通過本次服務反思理論、技巧運用充分性,總結心理社會治療模式介入社區(qū)戒毒的優(yōu)與劣,禁毒實務工作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學習和掌握更多實務技巧。
關鍵詞:社會工作;心理社會模式;社區(qū)戒毒
一、心理社會治療模式的理論與介入手法
心理社會治療模式強調“人在情境中”,相信人的成長受環(huán)境和經(jīng)歷影響,認為每個人尚有潛能未被開發(fā),注重人際溝通能力,運用直接或間接治療技巧提供服務。
(一)理論基礎
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把人的社會環(huán)境如家庭、機構、團體、社區(qū)等看作是一種社會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強調每個人的生存環(huán)境是一個完整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體系。社會工作者要關注個人與環(huán)境中各個系統(tǒng)的相互作用,以改變環(huán)境為切入點,解決服務對象(包括個人、家庭、團體或社區(qū))的問題或滿足其需要i。
優(yōu)勢視角理論:優(yōu)勢視角認為人有主觀能動性,基于這個理解,強調人有潛能,有力量解決自身的問題。優(yōu)勢視角主張社會工作者發(fā)現(xiàn)服務對象飛優(yōu)勢、挖掘其潛力,使得服務對象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問題。
(二)介入的程序
第一階段:接案與預估。在戒毒康復人員的存檔中了解其基本信息,如年齡、性別、吸毒史、家庭等。隨后與服務對象進行面談建立專業(yè)關系并且訂立了初步的工作協(xié)議。了解服務對象求助動機,預先分析服務對象可能需要求助的問題;計劃,與服務對象一起設定目標,構建基本的行動框架,再次完善和確認協(xié)議內容。
第二階段:心理與環(huán)境研究。收集服務對象的心理狀態(tài),了解服務對象過去的環(huán)境及經(jīng)歷,探尋服務對象對自己心理的狀態(tài)的認知,最后幫助其增加自我認知ii。
第三階段:綜合診斷。主要運用心理動態(tài)診斷以及緣由診斷,前者即了解服務對象在求助前、求助期間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這些心理的相互關系;后者即服務對象吸毒成癮的原因診斷。
第四階段:治療。直接介入技巧,接納、傾聽、鼓勵服務對象,幫助其減輕因問題而產生的焦慮和不安,并且提供實質性幫助;間接介入技巧,引導服務對象正確認識當前的環(huán)境和他所面臨的困境,減少不良情緒的負面影響,發(fā)掘未被解決的遺留問題并進行分析。
二、服務對象基本資料
服務對象基本信息:陳某,女,38歲,小學學歷。身體狀況良好,戒毒康復狀態(tài)良好。強制戒毒兩年,無復吸史。與丈夫關系一般,與就讀初二的女兒關系極差。目前正在打散工,收入較低且不穩(wěn)定。徹底擺脫毒品的愿望強烈。希望被親人和社會所接納。
三、需求分析
(一)個人層面。生理上,陳某除了偶爾頭痛,記性變差,偶感疲憊外,身體無其他隱疾,機能正常;心理上,陳某難以原諒自己的犯下的過錯,心中累積了對于吸毒過往的壓抑情緒,出所后驟然縮小的交際圈使她孤獨和不自在。服務對象在個人方面的需求包括良好的鍛煉習慣、提高自信心、宣泄情緒、訴說、被傾聽。
(二)家庭層面。陳某一家三口,與丈夫育有一女,母親去世多年,父親與哥哥同住。離家兩年后,陳某與丈夫感情關系一般,交流較少,與女兒關系很僵。陳某很想多關心女兒,怕自己做了不好的榜樣,但母女之間基本上是零交流,女兒對服務對象有抗拒心理。陳某對于吸毒這一過錯非常后悔,希望女兒能夠原諒自己并且教導她不要重蹈覆轍。陳某表示非常想修復家庭關系。
(三)社會層面。陳某出所后鮮有朋友,從前的朋友都已經(jīng)遠離她而去,她雖然善交朋友,如今也沒有勇氣和信心重新建立交際圈,還曾經(jīng)想過“得過且過”,但經(jīng)過社工的開導,陳某認為朋友對于自己非常重要,她表示想要被別人接納,想告訴身邊的人自己以及改邪歸正。
陳某目前正在打散工,平時就接一些手工、家政的工作,經(jīng)濟收入不穩(wěn)定。她表示自己也想存一些錢,不能只靠丈夫養(yǎng)家。陳某希望自己能得到一份穩(wěn)定工作,減少身體上的勞累,賺錢也能安心一些。
四、服務目標與計劃制定
社工充分尊重服務對象的自決權利,顧及到服務對象的工作安排,服務計劃由社工擬定,再與服務對象線上討論并修改,以下制定的目的、目標、服務計劃均與服務對象共同商量,且是根據(jù)服務對象的需要和日常生活實際情況所制定的。
服務計劃分別從服務對象的自我認知、身體機能恢復、人際網(wǎng)絡以及家庭關系修復展開,服務分目標分別為:其一,降低回歸社會后的心理不適感,放下罪惡感,引導服務對象宣泄不良情緒;發(fā)掘服務對象潛能,促使其運用自己的能力和優(yōu)勢解決工作問題;其二,規(guī)劃健康飲食,避免肥胖、疾病;其三,正視錯誤,加強自我認知,重塑交友信心;其四,加強家庭成員溝通,與女兒重歸于好,恢復家庭關系及家庭支持功能。
五、服務成效評估
(一)結果評估。結果評估是對服務目的、目標達成效果進行的最終評估,與過程評估形成連續(xù)的評估鏈。該評估結果由社工及督導的測定、服務對象的自我測評組成。
生理方面:通過社工提供的心理放松方法及適當?shù)倪\動,陳某改變了生活習慣,由內及外的改變了自己的狀態(tài),改善了睡眠,比以往更有活力,精神狀態(tài)良好。
心理方面:社工通過推薦書籍、鼓勵其每日對自己進行“我可以更好”的心理暗示,促使陳某明白人非完人。陳某決定放下不好的過往,開始投入到生活中。陳某從自卑、罪惡,逐漸樂觀、積極、自律,心理狀態(tài)良好。
家庭方面:陳某十分關愛自己的家庭,認為家人是最好依托,改善家庭關系的動機強烈。社工以溝通為切入點,提供了關于如何促使陳某與家人交流、聯(lián)系感情的意見。在陳某的嘗試下,家人的距離在一點點拉近,雖然暫時還說不上很好,但一點點起色都是對陳某莫大的鼓勵。
社會方面:對于陳某來說,擴大交際圈是復歸的必然目標;就工作方面來說,陳某表示自己可以找到新的工作,表現(xiàn)出不想麻煩社工的獨立心理。由此看出,陳某在這次服務過程中得到了成長,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優(yōu)點,開始相信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評估。筆者作為協(xié)助者,每次談話、服務對象各方面的變化都有詳細記錄,見證了服務對象的蛻變,以下分別通過三個維度對本次服務進行過程評估,評估結果通過觀察、詢問服務對象獲得。
第一,從服務開展的角度看。服務對象是主動求助的,具有自覺性和自律性,主動求助之后每次訪談都表現(xiàn)的很配合,服務策劃也都比較主動參與,各項小指標的完成度情況很可觀,因此可以認為服務的執(zhí)行過程、輸入過程順暢。
第二,從服務對象的滿意度來看。本次服務在心港社會工作服務中心會談室進行的訪談次數(shù)一共為五次,服務對象對于進行訪談的場地較滿意,認為其保護了談話的私密性。除此之外,服務對象對于社會工作者提供的無償服務也表示了滿意,在知曉社會工作者的服務性質和工作內容之后,服務對象認為“助人自助”理念讓她在使用服務的時候沒有太大的心理負擔。
第三,從提供服務所耗費的資源看。本次提供服務的參與人員有禁毒社工共兩名,督導一名,其余人等包括但不限于派出所民警、社區(qū)干部。經(jīng)費、人力使用情況均在控制范圍內,符合公益性原則以及服務項目規(guī)范。
注釋:
i 文軍:《社會工作模式:理論與應用》,背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66頁.
ii 周達衛(wèi).心理社會治療模式下的青少年戒毒實務研究[C].井岡山大學,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