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城市薄弱小學英語教學中存在的“智—識”脫節(jié)、“學—用”脫節(jié)、“教—育”脫節(jié)等困境,為提高城市薄弱小學英語學科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英語水平、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提出“英語+”課程群建設的實踐策略,側重在“英語+”課程群的課程設置、課程實施、課程評價方面進行實踐探索。
【關鍵詞】課程育人 城市薄弱小學 “英語+”課程群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01-0041-05
南寧市友愛小學(以下簡稱友愛小學)是南寧市老城區(qū)的一所“城中村”學校,校園面積狹小,教育資源不足,教師流動性大,教研力量薄弱,教學質量不高,屬于典型的城市薄弱學校。英語學科又是這所薄弱學校里的薄弱學科,英語教學存在教學時間短、教學知識容量少、教學形式單一、教學資源有限、學生課堂參與度低、教學“費時、低效”等問題,造成學生“智—識”脫節(jié)、課程“學—用”脫節(jié)、課堂“教—育”脫節(jié)的“三脫節(jié)”問題。所謂學生“智—識”脫節(jié),指的是學生英語知識儲備有限,使用英語準確流暢地表達需求和想法存在困難;課程“學—用”脫節(jié),指的是英語課程教學存在一定的時空局限性,師生缺少使用英語進行交際交流的情境和機會,學生難以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課堂“教—育”脫節(jié),指的是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教師的教學側重知識傳授,弱化了課程育人功能。
如何有效解決英語教學“三脫節(jié)”問題,提高英語教學質量,落實課程育人要求,培養(yǎng)符合時代發(fā)展需要的合格小學生,是城市薄弱小學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筆者作為友愛小學時任校長,在多年教改實踐中,帶領團隊探索建設“英語+”課程群,以期通過實施“英語+”課程群,切實提升英語學科教學品質,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英語+”課程群的內涵
“英語+”課程群是指以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學習能力為目的,為完善學生的英語素質結構,以英語課程為基礎,將與英語課程具有邏輯關聯(lián)的若干課程在知識、方法、問題等方面進行重新規(guī)劃與整合,構建學科融合、主輔互補、內外兼修、高低貫通、梯度遞進、多維架構的學科課程體系。
2012年,在分析校情、學情的基礎上,聚焦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培育,友愛小學開展了英語綜合實踐課程研究,在整合學科課程基礎上,研發(fā)了“英語+學科”“英語+實踐”“英語+才藝”“英語+文化”系列校本課程,作為國家基礎課程的補充,形成“全課程融合、全時空教學、全學科育人”的課程群模式,改變了本校校本課程碎片化的局面,實現(xiàn)了英語與學科課程之間的滲透與融合,構建了以英語課程為基礎的多學科、多活動的“英語+”課程群。為了突出“英語+”課程群的開放性、實用性、多元化、融合性等特點,友愛小學遵循趣味性、人文性、工具性、實用性原則,通過打造英語教學“6E”課堂,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實現(xiàn)“智—識共進”“學—用相長”“教—育同步”的目標,有效化解“三脫節(jié)”難題。
二、“英語+”課程群的主要內容
(一)“全課程融合”,解決“智—識”脫節(jié)問題
在探索構建“英語+”課程群過程中,友愛小學將培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yǎng)與英語課程教學理念相結合,將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進行整合,開發(fā)了“英語+才藝”“英語+實踐”“英語+學科”“英語+文化”四大系列校本課程。這四大系列校本課程又可分為靜聽樂說、美唱趣演、享讀暢寫、能做會用、文化之旅五種課程,并結合不同年段開發(fā)了23門課程(如下頁表1),可以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唱、演、玩的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校本課程“英語+才藝”中含“靜聽樂說”“美唱趣演”兩種課程,包括“英語脫口秀”“手繪思維導圖”“歌曲歌謠”“我型我秀”等具體課程。學生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能夠激發(fā)英語學習的興趣和表演熱情,培養(yǎng)語感,提高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坝⒄Z+實踐”系列主要是“享讀暢寫”課程,教師利用博物館、“買賣超市”、“交友俱樂部”等平臺開展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英語知識,拓寬學生英語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理解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書寫習慣。“英語+學科”主要是“能做會用”課程,以英語為媒介,將英語元素融入音樂、美術、科學、數(shù)學等學科教學,引導學生運用英語表達想法,提高英語表現(xiàn)力和綜合應用能力?!坝⒄Z+文化”主要是“文化之旅”課程,通過“貝儂(注:壯族語言,泛指兄弟姐妹)游廣西、貝儂游中國、貝儂游世界”三門活動課程,幫助學生了解本土文化及中西文化的差異,開闊視野,提高鑒賞優(yōu)秀文化的能力,堅定文化自信。
(二)“全時空教學”,解決“學—用”脫節(jié)問題
為解決學校小、教室少、教學場地不足等問題,友愛小學打破常規(guī)教學局限于教室的做法,深入挖掘校內和校外的隱性課程資源,將學校的“英語角”“中西文化融合走廊”“架空層中國文化廳”等場所變成“英語+”課程群教學場地,同時開辟博物館、圖書館等校外實踐基地,拓寬“英語+”課程群的學習空間。
友愛小學對原有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時間進行了調整,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課程。為了配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友愛小學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在“英語+”課程群四大系列校本課程基礎上,又分設了必修課、選修課、項目課、社團課、賽演課五個課程板塊(如下頁表2),形成了以年級為縱向,以五個課程板塊為橫向的立體式、多維度、全方位、階梯狀的課程體系,其中:必修課包括繪本閱讀、歌曲歌謠、口語交際,選修課包括數(shù)學探究、科學探究,項目課包括生活主題應用、買賣小能手、健康瘦身小能手,社團課包括玩轉字母、美式學舌、英語脫口秀、電影俱樂部等,賽演課包括戲劇表演、講故事、手抄報制作等。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課程,分班走讀,在規(guī)定的時間到相應的地點上課,在學習中提高英語水平,收獲成就感,促進“學—用”相長?!叭珪r空教學”體現(xiàn)了“英語+”課程群的豐富性、多元化的特點,充分發(fā)揮了課程群的育人功能。
(三)“全學科育人”,解決“教—育”脫節(jié)問題
“英語+”課程群融合了學科課程、實踐課程、生活課程、文化課程,旨在通過“全學科育人”,實現(xiàn)課程育人價值?!坝⒄Z+”課程群的實施,豐富了學生的英語知識,提高了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將英語學習融入學科教學活動,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成長的需要,使學生不斷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認識自我。為了發(fā)揮“英語+”課程群的整體教學效益,友愛小學深入挖掘生活實踐類課程育人元素,為學生搭建成長平臺、提供鍛煉機會,從中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社會責任、勞動態(tài)度、民族情感、國際視野,實現(xiàn)課程育人目標,解決傳統(tǒng)課程重知識傳授、輕育德育人的“教—育”脫節(jié)問題,實現(xiàn)“教—育同步”。
三、“英語+”課程群的構建與實施
(一)“八步法”構建“英語+”課程群
開放、實用、豐富、融合是“英語+”課程群的核心理念?!坝⒄Z+”課程群整合了教育資源、教學方式、活動方式,實現(xiàn)了教學內容、教育時空、組織形式、教育資源的全面融合,突出了融合性、本土性的特點,促進了學生、教師、學校三方共同發(fā)展。
在實踐探索中,友愛小學利用“八步法”構建“英語+”課程群,同時規(guī)范了課程群的實施。第一步,辨析課程生態(tài)。友愛小學重點分析了學校地域文化、課程現(xiàn)狀、學生特點,明確“英語+”課程群建設總體思路:以“雙薄弱(薄弱學校的薄弱學科)”作為突破口,整合英語與其他學科課程資源,構建“英語+”課程群,解決英語教學“三脫節(jié)”問題,實現(xiàn)課程育人目標,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第二步,明確課程群建設愿景?!坝⒄Z+”課程群以趣味性、人文性、工具性、實用性作為教學評價導向,創(chuàng)設英語教學“6E”課堂,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使課堂教學扎實、有效。第三步,構建課程群框架?!坝⒄Z+”課程群需要克服校本課程碎片化、大雜燴等困境,縱向按照學生的年段、興趣和知識難易程度設計“階梯狀”課程,橫向重新對課程進行分塊。第四步,厘清課程類群?!坝⒄Z+”課程群建設以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把性質相關或相近的學科課程與英語學科相融合,構建一個結構合理、層次清晰、彼此連接、相互配合、深度呼應的連環(huán)式課程集群,優(yōu)化和提升課程功能。第五步,融合課程內容。這一步重點是進行學科內整合、學科間融合、校內與校外聯(lián)合,強化學科間教學關聯(lián),使“英語+”課程群呈現(xiàn)出融合、開放、豐富、實用的特點。第六步,規(guī)范課程教學流程。把課程簡介、課程理念、課程目標、課程項目、課程綱要等進行整理、提煉,形成圖譜化、可操作的指導手冊,分發(fā)給師生,學生可以將其作為選課參考。第七步,落實課程教學計劃?!坝⒄Z+”課程群注重學生實踐經驗的積累,在“全課程融合”“全時空教學”的前提下,挖掘課程育人元素,探索課程實施路徑,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英語+”課程群教學活動,親近自然,走進社會,豐富經驗、增長見識、發(fā)展個性、健全人格,達到學科育人目標。第八步,生成課程模型。在多年實踐探索和經驗積累基礎上,友愛小學運用系統(tǒng)思維對課程哲學、課程結構、課程功能、課程實施及課程管理與評價等進行模型化,將各學科課程整合成為一個聯(lián)系緊密的“英語+”課程群,推動校本課程改革,促進學校內涵提升和特色發(fā)展。
(二)打造“6E”課堂,培養(yǎng)學生英語素養(yǎng)
“6E”課堂指的是,在“英語+”課程群實施過程中,教師注重教學的趣味性、開放性、高效性,體現(xiàn)享受的(Enjoy)課堂、開放的(Exoteric)課堂、激勵的(Encourage)課堂、高效的(Effect)課堂、體驗的(Experience)課堂、探索的(Explore)課堂。
在“享受的”課堂中,教師可以利用音樂、圖片、游戲、動畫視頻等媒介,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聽、說、讀、寫、玩、唱、演等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享受學習的過程。如,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根據(jù)學生的學情和教材特點,運用故事、歌曲、動畫等導入教學,增加教學的趣味性。英語脫口秀課程、趣味配音課程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讓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叭の兜摹闭n堂可以體現(xiàn)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也可以體現(xiàn)在某一門課程的學習中。
“開放的”課堂主要是以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將各學科知識進行融合,打破教材的限制,改變陳舊單一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感受,張揚學生的個性。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感興趣的知識、教學重難點、知識生成處、學生思維活躍處,可以使用“What do you think...?”“How about...?”等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思考。
“激勵的”課堂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用飽滿的情感、親切的教態(tài)、鼓勵的話語、欣賞的眼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如,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使用“Well done!”“Very good!”“How clever you are.”“Don’t be shy.”等激勵性語言,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體驗的”課堂是指教師依托豐富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深入學習,體會英語學習的樂趣。例如,“貝儂游廣西”“我型我秀”等課程創(chuàng)設了真實而豐富的情境,學生可以在學習情境中增長見識,豐富體驗,在良好的氛圍中享受英語學習的樂趣。
“探索的”課堂是指通過生活主題活動課程,以研究色彩、動物等為抓手,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多途徑獲取新知識,讓學生在活動中培養(yǎng)英語素養(yǎng),提高溝通、合作、學習和處理問題的能力。
“高效的”課堂是指教師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推進課堂教學,關注課堂生成,優(yōu)化教學方式,切實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師精心組織和學生主動參與下,課堂教學融趣味性、開放性、體驗性、探究性、激勵性于一體,體現(xiàn)了扎實高效的教學特點。
為打造“6E”課堂,提升“英語+”課程群品質,友愛小學制定了“6E”課堂教學評價表(見表3),教師可以對照評價表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評價和反思。
四、多種途徑發(fā)展師資力量
實施“英語+”課程群,師資力量是關鍵。友愛小學通過多種方式,解決師資薄弱問題。第一,重視培養(yǎng)“一專多能”教師。對非英語專業(yè)青年教師進行培訓,使其成為一專多能型人才,具備運用英語教授其他學科的能力。如,數(shù)學教師經過培訓,具備了運用英語教授數(shù)學的能力。第二,走出去,學方法。授課教師需要定期接受培訓,學習先進的教學方法,做到邊實踐邊學習,實現(xiàn)快速成長。第三,請進來,學技能。友愛小學聘請全國知名英語教育專家龔海平、南寧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戴啟猛、廣西英語特級教師蘭虹、廣西基礎教育小學英語教育專家藍衛(wèi)紅、廣西教育學院外國語學院副院長高飛雁等對教師進行指導和培訓,提高科任教師的課程整合能力。第四,開展線上培訓。友愛小學利用每周二組織任課教師開展線上培訓,邀請《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研制組核心專家魯子問教授等英語教育專家在線指導。經過不斷的學習與培訓,友愛小學培養(yǎng)了一批“一專多能”的英語教師,這些教師多次承接“國培”任務,并在各級各類英語賽課中獲得良好成績。
五、成效與反思
“英語+”課程群旨在提升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fā)展學生思維,提高學生英語學科素養(yǎng)。經調查對比顯示:自2016年起,友愛小學學生英語期末測試成績連續(xù)9個學期超過本市英語平均分,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意識和學習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fā)展。學生參加“英語+”課程群的學習,不僅提高了交際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交往能力,還發(fā)展了才藝特長,擺脫了英語學習“學—用”脫節(jié)困境,在全國各類英語競賽評比中屢獲獎項。2021年6月,由外研社舉辦的英語特色課程全國研討會在南寧市舉行,友愛小學三年級學生作為展示課班級配合教師授課,學生的精彩表現(xiàn)與良好的英語素養(yǎng)獲得了觀摩教師的贊賞以及同行專家的好評。
接下來,友愛小學將進一步完善課程群評價體系,重視綜合性評價,將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希望通過以評促教,提高授課教師的教學技能,進而提升課程群實施成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郭元祥,伍香平.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林立.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小學英語[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肖成全.綜合實踐活動教學實施指南[M].上海: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4]熊梅.綜合性學習的理論和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5]周小山,嚴先元.新課程的教學設計思路與教學模式[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2.
[6]朱曉婷.開放 實踐 綜合 生成:小學英語校本課程的思考與實踐[J].河北教育,2005(23):31.
[7]段立群.英語學科課程群[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作者簡介:吳靜(1976— ),江蘇徐州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學、課程改革。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