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建新
摘 要:本文介紹利用“等和線”求解向量線性表示中的系數(shù)和問題,方法直觀、簡潔、高效.
關鍵詞:等和線;基底;系數(shù)和;構造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2)04-0067-02
平面內(nèi)一組基底OA,OB及任一向量OP,OP=
λOA+μOB(λ,μ∈R),若點P在直線AB上或者在平行于AB的直線上,則λ+μ=k(定值),反之也成立.我們把直線AB以及與直線AB平行的直線稱為等和線(如圖1).
圖1
當?shù)群途€恰為直線AB時,k=1;
當?shù)群途€在點O和直線AB之間時,k∈(0,1);
當直線AB在點O和等和線之間時,k∈(1,+∞);
當?shù)群途€過點O時,k=0;
當?shù)群途€與直線AB在點O的兩側時,則k<0.
利用等和線求解數(shù)值k(k>0)的基本步驟如下:
①連接AB,構造直線AB;
②連接(有時需延長)OP交直線AB于點Q,則k=OPOQ;
③求OPOQ的取值范圍,在動點P的軌跡內(nèi)分別作l1∥AB,l2∥AB,且l1,l2分別為距離點O最近與最遠的兩條平行線,下面記d,d1,d2分別為點O到直線AB,l1,l2的距離,記d′為點O到等和線的距離.又由平面幾何知識可得OPOQ=
d′d,因為d1<d′<d2,所以k∈d1d,d2d.
例1 (2009安徽理14)給定兩個長度為1的平面向量OA和OB,它們的夾角為120°,點C在以O為圓心的圓弧AB上變動,若OC=xOA+yOB,其中x,y∈R,則x+y的最大值是.
圖2
解析 如圖2所示,點O到直線AB距離d=12,記l為距離點O最遠的與直線AB平行的平行線,OC1⊥l,記d′為點O到直線l距離,則d′=1.
所以d′d=2.
所以由等和線結論得x+y的最大值是2.
例2 在ABCD中,E,F(xiàn)分別為CD和BC的中點,若AB=xAE+yAF(x,y∈R),則x+y=.
圖3
解析 如圖3所示,連接EF,延長AB交直線EF于點B′. 因為E,F(xiàn)為中點,所以由等和線結論,得x+y=ABAB′=23.
變式 在ABCD中,E,F(xiàn)分別為CD和BC的中點,若AB=xAE+12yAF(x,y∈R),則x+y=.
解析 因為AB=xAE+12yAF=xAE+y(12AF),記線段AF中點為G,連接EG交邊AB于點B′,則由平面幾何知識可得點B′為邊AB的中點.
由等和線結論,得x+y=ABAB′=21=2.
評注 若待求和的兩個數(shù)不全為題設中基底的兩系數(shù),此時可構造一組新基底,使待求和的兩個數(shù)分別為新基底的兩系數(shù).
例3 正方形ABCD中,E為邊AB中點,P是以A為圓心,AB為半徑的圓弧BD上的一動點.設AC=xDE+yAP,則x+y的取值范圍為.
圖4
解析 如圖4所示,過點A作AE′=DE,連接PE′交AC(延長線)于點C′,
則AC=xDE+yAP=xAE′+yAP.
故x+y=ACAC′.
當點P運動到點D時,因為四邊形ADEE′為平行四邊形,再結合三角形相似,得到AMMC=14.
所以ACAC′=ACAM=5.
即此時x+y取到最大值5.
當點P運動到點B時,連接CE,易證得CE∥BE′.
因為E為邊AB中點,
所以C為邊AN中點.
所以ACAC′=ACAN=12.
即此時x+y取到最小值12.
綜上,x+y的取值范圍為12,5.
評注 等和線所描述的結論要求表達式中的三個向量共起點,若起點不一致,則可考慮利用向量的減法法則或者平移相關向量去統(tǒng)一它們的起點.
G·波利亞在《怎樣解題》指出:“對于一個題目,首先要熟悉題目,我應該從哪里開始?我能做什么?這樣做我能得到什么?然后深入了解題目”.只要我們對相關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其解法還是有跡可循.
參考文獻:
[1]
G·波利亞.怎樣解題[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