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正會
[摘 要]“讓學課堂”基于“學習的本質是學習者的活動”這一核心理念,通過嘗試、分享、融通這三個核心板塊開展課堂教學,讓課堂從先講后練到先試后導、讓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展示、讓時間從以教師為主到以學生為主、讓設計從以備教為主到以備學為主、讓交流從淺層問答到深度對話,實現(xiàn)課堂教學從知識傳遞到知識建構的轉型,讓學生的數學學習真實發(fā)生。
[關鍵詞]讓學課堂;教學范式;實施策略;數學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36-0001-04
從大量的隨堂聽課與調研中發(fā)現(xiàn),當前的小學數學課堂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如教師的教學多采用“先講后練,先教后學”的模式,即“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出題,學生做題”。這樣教學,學生的課堂練習時間少,做不到及時反饋,導致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同時,學生的學習過程停留在疑似學習、淺層學習上,甚至是虛假學習,致使學習能力沒有得到相應的發(fā)展。那么,如何貫徹落實“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程理念,著眼于學生數學能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呢?2017年起,筆者開展了小學數學“讓學課堂”的實踐探索,旨在開發(fā)出能夠尊重兒童天性、推動兒童自主學習和主動發(fā)展、引領兒童進一步主動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課堂教學范式,打造以人為本、目標多元、氛圍民主、手段多樣、內容開放、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教學文化,真正實現(xiàn)每一位兒童學習主權的回歸。
一、“讓學課堂”的內涵和特征解析
1.“讓學課堂”的內涵
“讓學”,指教師基于“學習的本質是學習者的活動”這一核心理念,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的過程,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學習時間與空間,保證學習活動正常展開和學習行為真實發(fā)生,使學生實現(xiàn)知識建構和能力提升。
所謂“讓學課堂”,就是教師設計科學、合理、有價值的問題或學習任務,先讓學生自主嘗試與思考,再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討論、分享、質疑、傾聽等活動,學會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課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主動、適時地退讓,讓時空、讓機會、讓實踐、讓質疑,以實現(xiàn)學生的學習行為真實發(fā)生。
2.“讓學課堂”的特征
一是主動學習。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在情境、問題或學習任務的驅動下進行探究,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生生之間的互動自然生發(fā)。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積極與人交流、合作、分享、討論,并能互相評價、補充與糾錯等。
二是自主探究。這是“讓學課堂”的顯著特征之一。教師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深入探究。課堂上先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思考,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再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構建多樣化的學習方式。
三是深度思維。首先,積極思考,思維活躍。學生圍繞學習內容深入思考、對話,積極表達與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其次,善于思考,思維深刻。學生積極反思,敢于質疑,能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和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深入思考他人的觀點,課堂上能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
四是智慧引領。教師“引”的智慧決定學生“思”的深度。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聚焦知識的疑難點、薄弱點予以引導,并在學生思維的拐點處點撥、思維的停滯處疏解、思維的盲點處點化,使學生能夠在得當有度的引導下完成知識的自主建構。
二、“讓學課堂”的基本范式
經過多年的研究與實踐,筆者探索與構建了小學數學“讓學課堂”的基本范式,概括為“三段六學”式(見圖1)。
下面,以人教版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倍的認識》的教學為例,闡述各環(huán)節(jié)的操作要領。
1.自主嘗試環(huán)節(jié)
此環(huán)節(jié),教師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提出問題或出示學習任務,讓學生自主嘗試與思考。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自學相關內容和相互討論,依靠自己的努力嘗試初步解決問題。課伊始,教師就提出以下的學習任務。
請在第一行畫三角形,第二行畫圓形,要求圓形的個數是三角形的2倍。
第一行:
第二行:
教師設計適合的學習任務,放手讓學生嘗試探究,變教師提供為學生創(chuàng)造。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所以自然有豐富的差異化資源,這就為下一個分享環(huán)節(jié)的深度交流成為可能做好準備。
2.展示分享環(huán)節(jié)
學生自主嘗試后,將個體學習情況在小組中匯報展示,并在小組討論中提出個人的疑難問題。通過組內成員互助互學,初步釋疑,小組長匯總組內無法解決的問題,在全班展示時提出求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把自主嘗試或小組合作的收獲展示出來,生生之間相互討論、交流、追問、點評、爭辯、質疑,彰顯學生學習主體的生命狀態(tài)與合作學習的蓬勃生機。
生1:
師:為什么這樣畫就能表示圓形的個數是三角形的2倍?要讓人一眼就能看出圓形個數是三角形的2倍,你有辦法嗎?
生2:
生3:
生4:
師:這三幅作品能表示出圓形的個數是三角形的2倍嗎?為什么?
(交流討論后,要求學生把作品中的2倍關系圈出來,把不是2倍關系的改成2倍關系)
師:比較思考一下:數量各不相同,為什么都可以說圓形的個數是三角形的2倍呢?
……
展示分享的過程,就是對話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認真傾聽學生的交流討論,并通過篩選、聚焦等策略合理地調節(jié)學生的展學進程,有效溝通了“幾個幾”和“倍”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在展示交流中充分感知與理解“倍”的含義。
3.融通深化環(huán)節(jié)
首先,探究深學。學生通過自主嘗試與展示分享后,雖然初步構建新知,但對知識的理解還是淺顯的。此時,教師需要提供新的變式或創(chuàng)設新的情境,讓學生將剛習得的新知識、新能力進行固化、融通,實現(xiàn)知識的正向遷移。
師:我們研究了2倍的關系,現(xiàn)在最想研究幾倍的關系呢?用你喜歡的方式,把它畫在下面的方框里。
(組織學生展示匯報時,出示以下3個問題)
問題(1):為什么第一行的個數沒變,第二行有時是第一行的3倍,有時是第一行的4倍?
問題(2):第一行和第二行都增加相同的個數,可為什么倍數在變化?
問題(3):如果第二行再增加1份,現(xiàn)在的倍數又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第二行有第一行這樣的100份呢?想象一下,它們之間又是幾倍關系?
……
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經歷知識深度加工的過程,有效實現(xiàn)學習進階,將新知識納入已有的認知結構中;同時,也讓學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獲得更多的概念例證,促進學生對“倍”的概念的深度理解。
其次,檢測評學。教師設計集基礎性、趣味性和創(chuàng)造性于一體的、有層次的綜合練習,以此判斷學生對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情況,并在練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1)第一行擺:
第二行擺:第一行的4倍
第二行擺(? ? ?)個5根,一共是(? ? ? )根。
(2)
……
設計綜合練習,意在及時檢測學生對“倍”的概念的理解程度。同時,綜合練習做了進一步的變式與延伸,從有序擺放到無序擺放及花朵圖變?yōu)殚L條圖、線段圖,既使學生理解了“倍”的概念的本質,又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三、“讓學課堂”的實施策略
1.課堂從先講后練到先試后導
以往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以“聽講—記憶—模仿—操練”的流程組織教學,導致學生對知識探究過程的體驗、感悟不足,形成了知識的碎片化、零散化,因為學生沒有真正參與學習,也就沒有真正的理解和認知建構。在“讓學課堂”中,教師不先講解例題,不把現(xiàn)成的解題方法和結論告訴學生,而是由教師或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或學習任務,由學生閱讀和思考,自己去嘗試解決問題。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自學相關內容和相互討論,依靠自己的努力嘗試初步解決問題。最后,教師根據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和教學重、難點,做適當的引導和點撥。
例如,教學人教版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除數是一位數的筆算除法》時,教師從情境圖中引出算式42÷3,組織學生分小棒后,讓學生結合分小棒的過程,試著寫出除法豎式。
師:(出示以下兩個除法豎式)哪個除法豎式有道理呢?
師:(學生講解后)聽了兩位同學的講解與大家的評價,你們覺得哪個除法豎式更能展示出兩步分小棒的過程?
生:第二個除法豎式。
師:你們看,第一個除法豎式有沒有第一步分4捆小棒,分掉了3捆,還剩1捆的過程呢?有沒有第二步分12根小棒的過程?
生:沒有。
師:看來,這個除法豎式沒有展示出兩步分小棒的過程,是先知道了得數14,再用14乘3算出來的。
師:再來回顧一下,剛才我們分小棒分了幾次?第一次分的是什么?第二次呢?(在學生回答后,課件動態(tài)演示分小棒與豎式相對應的過程)
師:這兩次分小棒的過程有什么不同點與相同點?
……
本節(jié)課,教師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間,讓學生獨立開展學習活動,自行嘗試解決問題。在展示交流的過程中,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讓學生的探究逐漸走向深入。
2.學生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展示
展示分享是“讓學課堂”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自主嘗試之后,學生用多樣化的形式展示學習成果,同時提出自己小組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請求其他組成員一起討論幫忙釋疑。展示的方式可以是個人展示,也可以是小組交流之后派代表展示。在班級展示過程中,教師引導生生互動,并根據學生展示時的表現(xiàn)給予鼓勵和肯定,形成課堂激勵機制。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給學生充足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教學人教版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梯形面積的計算》一課時,學生除了用兩個一樣的梯形拼成平行四邊形,還用一個梯形通過剪拼實現(xiàn)轉化(見圖2),學生小組的展示精彩、到位。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展示了梯形轉化成平行四邊形的多種方法。這樣,學生的學習從傳統(tǒng)課堂中的被動聽講變成了小組合作、主動獲取和展示分享的過程,能更為充分地發(fā)揮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3.時間從以教師為主到以學生為主
在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中,教師的講授至少占半節(jié)課以上的時間,學生參與的時間少,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牽引式封閉教學,擠占了學生思考、練習的時間,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在“讓學課堂”中,教師的講授時間一般不超過10分鐘,學生主動參與、練習的時間不少于30分鐘。學生主動學習的時間多了,更愿意動腦動手了,從被動接受變?yōu)橹鲃犹骄?,課堂教學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4.設計從以備教為主到以備學為主
傳統(tǒng)教學的備課,教師更多地思考“自己應該說什么和做什么”,期望把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中的內容準確、全面地講清、講順。“讓學課堂”則要求教師改變備課的思維方式,明白備課是教師開給學生的學習“處方”,要讓學生明白“去哪里”“怎么去”“怎么知道已經到哪里了”,而不是告訴學生自己要做什么,這樣就把思考定位在學生應當“學什么”與可以“怎樣學”這兩個問題上。也就是說,精準制訂學習目標之后,將學習目標轉化為學生應當執(zhí)行并完成的學習任務,思考學生為完成任務所需要經歷的學習活動。
例如,教學人教版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把一個長方形木框拉成平行四邊形,形狀變了,面積變不變?為什么?”在學生對問題進行初步的思考和討論后,教師讓他們完成以下3個學習任務。
任務(1):在方格紙上先畫出一個面積12平方厘米的長方形,再畫出一個與長方形面積相等的平行四邊形,并思考面積相等的理由。
任務(2):將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的理由講述給組員聽,并認真傾聽其他組員的發(fā)言,在交流中看看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任務(3):自己總結出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并寫出來。
……
這樣設計教學,關注學生學會什么、有沒有學會、怎么學會,教師把重心放在設計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和有層次的學習任務上,盡可能地讓學生經歷知識的發(fā)現(xiàn)和形成過程。這樣學生探究知識的創(chuàng)造潛能被充分激發(fā),將課堂從以教為中心轉變?yōu)橐詫W為中心,讓學生的數學學習真正發(fā)生。
5.交流從淺層問答到深度對話
當前的很多數學課堂,教師用一些過于瑣碎的、無意義的問題牽著學生鼻子走,用一些只有唯一答案的問題領著學生朝著同一個方向邁進。這種“滿堂問”“串講串問”式的教學,容易造成課堂交流淺層化。在“讓學課堂”中,教師營造民主平等、互為主體的對話氛圍,鼓勵學生同自己、同他人、同客觀世界進行對話。在這種深度對話中,學生自然地表達、傾聽、提問、補充、質疑、評價等,進行交互學習,使數學理解、數學思考逐步走向深入。
例如,教學人教版數學教材四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認識”時,在學生初步感知概念后,教師讓他們判斷“長方形是否是平行四邊形”。學生對這個問題產生了分歧,教師引導學生進一步展開深度對話。
師:對于“長方形是否是平行四邊形”,大家有不同的意見,現(xiàn)在請分別說說你們的想法。
生1:我認為長方形不是平行四邊形。
生2:長方形的兩組對邊和平行四邊形一樣,也分別平行啊!
生3:我還是覺得長方形不是平行四邊形。
生4:長方形的兩組對邊分別平行,我覺得它是平行四邊形。
生5:雖然長方形的兩組對邊分別平行,但它看起來就不是平行四邊形。
生6:長方形具備平行四邊形的特征,肯定是平行四邊形,就像正方形也是特殊的長方形一樣。
生7:我明白了。只要兩組對邊分別平行,肯定就是平行四邊形,只不過長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邊形。
……
上述教學,教師不急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而是讓學生先說出自己的判斷,產生不同的想法后,再充分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在生生互動的思維碰撞中,學生充分暴露認知問題,最終重新回到概念的意義上來思考和分析問題,從而深刻地理解了平行四邊形的概念。這樣教學,教師沒有刻意地進行說教,使學生不僅明白了所學概念的真正含義,更重要的是領悟了學習概念的方法。
“讓學課堂”讓學生走到“前臺”,教師適當“后撤”,從課堂講授轉向組織學習,變講課為導學,追尋“學”與“導”之間的契合,促使學生的學習真實發(fā)生。這樣有利于實現(xiàn)課堂教學從知識傳遞到知識建構的轉型,促使學生的數學學習從知識走向素養(yǎng),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 參 考 文 獻 ]
[1] 汪明華.讓學引思:為兒童語文學習打開一片新天地[J].江蘇教育,2020(17):7-9,12.
[2] 陳士才.“學導課堂”:重建課堂結構的有效路徑[J].江蘇教育,2016(33):7-9.
[3] 郜舒竹.“變教為學”說備課[J].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2014(Z1):4-7,1.
(責編 杜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