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丹
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水平是一個國家人權和社會發(fā)展的試金石。當前,中國有8500多萬殘疾人,實現他們在各領域的平等、參與、共享是全社會的責任。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全民健康成為現階段國民健康政策發(fā)展的重點。健康政策能否惠及殘疾人群體,將是評判全民健康政策落實的重要標準。新時代殘疾人事業(yè)不僅要加強就業(yè)、教育等民生保障,還應從大健康視角出發(fā),全方位、全周期保障殘疾人群體健康,共享社會文明成果,而體育是推動殘疾人健康關口前移的最有效途徑。
殘疾人體育:全民健身國家戰(zhàn)略的重中之重
無論是新出臺的《“十四五”特殊教育發(fā)展提升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還是《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劃(2021-2025年)》,以及2022年北京冬殘奧會“一起向未來”的口號,都在向全社會傳遞包容、共享的理念和態(tài)度,也預示著殘疾人體育將全面邁上新臺階。支持、倡導、推動符合時代需求的殘疾人體育包容發(fā)展,不僅是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形勢下國家對全民健康“一個都不能少”的莊嚴承諾,也是邁向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必須直面的問題,更是人類對自身最深層次的生命關懷。
體育以兩種形式改善殘疾人的融入和福祉,一是改變社區(qū)對殘疾人的眼光和思維,二是改變殘疾人對自身的看法和感受。前者的必要性在于體育能夠減少與殘疾相關的污名和歧視,后者的必要性在于體育可以賦能殘疾人,使他們意識到并發(fā)揮出自身的潛能。體育可以改變殘疾人被隔離孤立的狀態(tài),使他們更充分融入社會生活,更充分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通過參與體育活動,殘疾人可以實現全面發(fā)展,共享美好生活。
北京冬殘奧會的舉辦凸顯國力提升,我們更應呼吁的是“場外關注度”,讓扶殘助殘深入人心,成為中國式人權的名片。以冬殘奧會的舉辦為契機,從治理機制、部門聯動、社會支持等方面著力,從而提升對殘疾人的社會包容度。
中國殘疾人體育的輝煌成就
對應健全人體育分類,殘疾人體育可以分為殘疾人競技體育、殘疾人學校體育和殘疾人群眾體育。殘疾人競技體育三大賽事分別為殘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和聾人奧林匹克運動會,它們都是奧林匹克大家庭的成員。經過不懈努力,我國在殘奧會、特奧會和聾奧會三大賽事已實現均衡發(fā)展。殘奧會至今已成功舉辦16屆,中國于1984年6月首次組團參加了在美國紐約舉行的第7屆殘奧會,在此后的歷屆殘奧會取得了不俗的成績。這體現了中國殘疾人運動員頑強拼搏的奧運精神以及背后豐富的殘疾人競技體育訓練資源。冬季殘奧會這一全球最大規(guī)模的冬季綜合性殘奧體育盛會,最早于1976年舉辦,至2018年已經成功舉辦12屆,北京冬殘奧會是第13屆。通過舉辦北京冬殘奧會,將對政府決策和公眾觀念產生積極影響,使殘疾人更充分參與社會生活,推動保障殘疾人在體育、文化、教育、就業(yè)等方面的平等權益,共享經濟社會發(fā)展成果。除了殘奧會,特奧會也是非常重要的殘疾人體育賽事。特奧會的參賽對象主要是智力障礙人群(IQ≤70),其使命在于:通過豐富多樣的運動項目,為智障兒童和成人參與日常訓練及競賽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使他們發(fā)揮潛能、勇敢表現,在參與中與家人、其他運動員及整個社區(qū)分享快樂、交流技藝、增進友誼,有機會成為對社會有用、被社會認可和尊重的公民。我國曾于2007年舉辦第12屆世界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通過發(fā)展特奧運動,使更多智力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聾奧會是聽力殘疾的運動員參加的體育賽事,也包括語言殘疾的運動員。1989年,中國聾人運動員首次走出國門,參加了新西蘭第16屆世界聾人運動會。2019年意大利第19屆冬季聾奧會上,獲得2金2銅,實現了聾奧會金牌零的突破。
殘疾人學校體育依殘疾程度可分為隨班就讀、特殊教育學校和送教上門等幾種形式。殘疾人學校體育與特殊教育發(fā)展息息相關。我國自2014年以來組織實施了兩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特殊教育發(fā)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殘疾學生體育教育權益得到更好保障。體育活動以其獨特的魅力,為殘疾學生改善健康水平,融入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同時各地政府加大力度發(fā)展融合學校,以體育活動為媒介,為殘疾學生和健全學生提供更多交流互動機會,并向全社會倡導殘健融合。新出臺的《計劃》關注的焦點是讓殘疾兒童青少年和更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兒童青少年不僅“有學上”,更要“上好學”?!案咚降娜诤稀睂⒊蔀椤笆奈濉碧厥饨逃聵I(yè)發(fā)展的重要標志,培養(yǎng)殘疾人充分融入社會的能力再上一個臺階。
殘疾人群眾體育是以康復治療、強身健體、融入社會為主要目的的體育活動。它對改善殘疾人身心狀況、提升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起到重要作用。中國殘疾人群眾體育在不斷探索中,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發(fā)展道路。尤其在“十三五”期間,殘疾人康復體育健身活動從政策、條件、內容等方面都得到顯著改善,殘疾人體育活動參與率大大提高。目前,專為殘疾人設立的全國性殘疾人群眾體育品牌活動有殘疾人健身周、全國特奧日和中國殘疾人冰雪運動季。越來越多的殘疾人加入日常健身行列,身心得到鍛煉,社會參與及適應能力得到加強,殘疾人體育的社會影響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當前殘疾人體育面臨的困境和挑戰(zhàn)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的時代背景下,殘疾人體育整體發(fā)展水平依然不容樂觀。“十四五”期間,由于我國人口老齡化加快,殘疾將呈現多發(fā)、高發(fā)的態(tài)勢,殘疾人事業(yè)依然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短板,迫切需要得到有效解決。對于殘疾人的政策設計,不僅是定量的,還應該是“靶向”的,需要精準研判并對應客觀需求。從體育的層面,如何通過包容性的政策設計和服務保障,幫助殘疾人享受有尊嚴的生活,使供需達到更高水平的動態(tài)平衡,是殘疾人體育在新時代要直面的痛點和難點。
微觀層面,落后的發(fā)展現狀導致殘疾人參與體育活動不足,也無法享受到體育運動帶來的尊嚴和權利。具體而言,殘疾人體育面臨的主要困境除了政策解讀和執(zhí)行力弱、有效聯動不足,還有在體育活動方面可及性和適配性不足,導致殘疾人體育參與受限的問題。全民健身計劃提出的“六個身邊工程”“15分鐘健身圈”,還沒有實現對殘疾人的全面包容共享。此外,基層非常缺乏殘疾人社會體育指導員,相關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機制,從選拔機制、人員資質,到培養(yǎng)方式、培訓內容、激勵保障等方面,均有較大的缺失。殘疾人體育發(fā)展乏力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缺乏社會動員機制,尚未形成發(fā)展合力。
殘健融合是國內外高度重視的社會發(fā)展理念,也是社會轉向高質量發(fā)展的標志。在學校,殘健融合理念已倡導多年,教育部部長懷進鵬對特殊教育的定位是“應隨盡隨,應融盡融”,但我國殘疾學生體育教育無論在基礎教育階段還是高等教育階段,與發(fā)達國家仍有明顯差距,表現在體育課程標準缺失、體質健康測試標準尚未建立、體育活動內容的適切性不足等方面。發(fā)展殘疾人體育,需要多部門支持、協作、配合,從而擴大覆蓋面。這需要在殘疾人體育包容性發(fā)展框架設計中強調政策包容、文化包容、社會包容、生態(tài)包容,才能最終保障殘疾人共享體育運動成果。
開創(chuàng)新時代殘疾人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新局面正當其時。我們需要對發(fā)展困境進行反思與糾正,以人為中心的理念應當受到重視,對特殊群體的生命關懷需要切實落實。期望借助體育這一媒介,推動“十四五”殘疾人事業(yè)開好局、起好步,推動殘疾人事業(yè)高質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