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袆,任小藝,李雪梅
(云南民族大學a.外國語學院;b.瀾湄國際職業(yè)學院,云南 昆明 650031)
為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更好地解決教育的“質(zhì)量”和“公平”問題,教育部于2020年印發(fā)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的通知,目的是強調(diào)要堅持顯性教育與隱形教育、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tǒng)一,以提高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zhì)量,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這就要求以各類課程的專業(yè)特點與課程思政建設相結合。以大學英語專業(yè)和英語課程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英語課程及其教學方式中蘊藏的思政教育資源理應進行充分挖掘,使英語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偕行,產(chǎn)生協(xié)同效應[1]。
研究者們指出,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基于課程思政理念進行教材建設。思政功能缺乏時代特色和系統(tǒng)性,是現(xiàn)在的外語專業(yè)教材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因而,在新時代、新要求下,不僅要改變以“雙基”為中心編寫教材的局面,更要根據(jù)已有的思政探索,開發(fā)一批既有學術價值又有時代特色,兼具思政性的外語專業(yè)教材,以此培養(yǎng)出符合新形勢的外語專業(yè)人才[2]。
教材是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的主要來源[3]。思政元素除了存在于外語教材中的顯性思政素材外,還潛隱于話語、語篇、課文、深度語言知識之中,多元的實踐教學任務、活動之中,以及學生所處的教學生態(tài)環(huán)境之中。國內(nèi)有學者試圖從挖掘教材思政元素這一角度開展教材使用研究:文秋芳[4]提出的外語課程思政實施框架中就強調(diào)不僅要在外語教學內(nèi)容中挖掘育人元素,還要注意在學習評價中、顯性化評價過程中的思政元素,致力于讓思政內(nèi)容自然融入到語言教學之中。徐錦芬[1]則認為不僅要在現(xiàn)有的教學素材內(nèi)容中挖掘思政內(nèi)容,還要在新教學素材中編寫思政內(nèi)容,并提出這幾個環(huán)節(jié)都可以師生一起參與,更助于思政教學素材的建設。在教材內(nèi)容研究領域方面,研究者主要聚焦于教材中的文化、育人觀和價值觀。劉艷紅[5]總結10套大學英語教材的文化內(nèi)容后,發(fā)現(xiàn)均存在文化失衡的共性問題。朱桂榮[6]分析日本初中英語教材中育人觀的具體體現(xiàn)。談佳等[7]則關注如何將語言教學和思辯教學在法國對外法語教材有效融合。
綜合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這一領域的研究多為思辯性探討,缺少實質(zhì)性研究,教材內(nèi)容這一領域?qū)滩姆钦Z言知識的研究較少[8],其中對從思政視角進行英語教材的話語分析就更為少見。黃國文[3]提出,任何語篇都可以從思政角度進行分析。因此,本文從《高級英語》 (張漢熙主編的英語專業(yè)教材)中選取1篇課文Face to Face with Hurricane Camille(迎戰(zhàn)颶風卡米爾)[9],使用態(tài)度系統(tǒng)(評價系統(tǒng)的子系統(tǒng))分析其中的語言特征,旨在揭示文章中蘊含的思政元素。本研究的主要問題包括:1)文本中的態(tài)度資源及其評價對象有哪些;2)這些評價中蘊含了什么思政元素。
評價理論是由悉尼大學著名語言學家馬丁博士以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中的人際功能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關注文本中的賦值語義,因此主要被用于研究語義語篇。馬丁的論文BeyondExchange:AppraisalSystemsinEnglish將評價理論定義為,在語篇協(xié)商的過程中蘊含的各種態(tài)度,所涉及到的情感強度以及表明發(fā)言者或作者的價值或關聯(lián)讀者的各種方式[10]?;谶@個定義,評價理論延申出3個子系統(tǒng):態(tài)度、分級和介入。在這3個子系統(tǒng)中,態(tài)度系統(tǒng)是核心。
馬丁等[11]認為,態(tài)度是指作者/說話者對特定的人、客體或社會/自然現(xiàn)象的抽象或具體的主體評價[11]。因此,態(tài)度系統(tǒng)可以從情緒反應、行為判斷和客體評價描述人的感受。進一步地,態(tài)度可以分為3類:情感、判斷和鑒賞。情感處理文本中蘊含情感的語義資源,從這些語義資源中可以體現(xiàn)作者/說話者是如何將客體、人或者事件置于情感當中,這些都由心理過程來體現(xiàn)。情感有積極肯定的情感和負面消極的情感。判斷處理文本中體現(xiàn)人對他人行為的態(tài)度的語義資源,這種態(tài)度通常是參照一系列的社會規(guī)范,如慣例、法律、價值體系等,也就是說這種態(tài)度要通過社會制裁和社會評判體現(xiàn)出來[12]。因此,人對行為的態(tài)度可以是贊揚或譴責、贊賞或批評。鑒賞是以物為導向的,是對客體、過程、狀態(tài)和自然現(xiàn)象的正向和負面的評價。
在編寫《高級英語》的過程中,張漢熙[13]對素材的要求有2點:第一,篇章必須有一定的難度;第二,內(nèi)容題材和寫作文體要具有多樣性?!坝瓚?zhàn)颶風卡米爾”被選為《高級英語》第一冊中的第一篇課文,作者是約瑟夫·布萊克。作為一篇短篇小說,作者使用了大量的簡單句和省略句,以時間順序記述了在卡米爾號颶風肆虐時主角們英勇抗爭的過程。
首先,在結合語境因素的前提下,筆者對文本中的態(tài)度資源進行標注;其次,統(tǒng)計標注出的態(tài)度資源,并以正面評價和負面評價為標準對其分類;最后,在結合語境的前提下對文本進行詳細分析,以便挖掘文本中的思政元素。
經(jīng)過量化統(tǒng)計后發(fā)現(xiàn),“迎戰(zhàn)颶風卡米爾”中共有295個小句,語篇中的態(tài)度資源占27%,即有態(tài)度傾向的小句有81個。其中涉及情感的小句31個,占整體態(tài)度資源的38%;涉及判斷的小句30個,占37%;涉及鑒賞的小句20個,占25%。
2.1.1 情感資源
涉及情感的小句31個,表達負面消極情感的小句有29個,對象為:the Hurricane Camille, wind, rain,the roar of the hurricane,the house,Janis; 2次為正面情感:The children,The dog and cat。
情感處理文本中蘊含情感的語義資源,從這些語義資源中可以體現(xiàn)作者/說話者是如何讓客體、人或者事件受到情感影響,進而體現(xiàn)評價者的情感情緒[14]。通過運用否定情感,尤其是大量的具體動詞的運用:“whipped the house” “was overwhelming” “shuddered and shifted on its foundations” “snapped them”,文章體現(xiàn)了卡米爾號颶風的兇猛可怕,大量的省略句和簡單句制造了緊張感和危機感。另外,在情況最糟糕的時候,文章中“felt anger against the hurricane”這些否定情感,表達了人們在面對災難和困難時的勇氣和毫不退縮的決心。文章中的積極情感集中在災難過去之后的部分,包括孩子們的表現(xiàn):“enjoyed describing what they had seen and heard on that frightful night”,對小動物的描寫“alive and hungry”。作者巧妙地使用了災難過后孩子和動物的反應和狀況,表現(xiàn)了生命的頑強和生活的美好。
2.1.2 判斷資源
判斷資源共使用30次,其中有27次肯定判斷,其對象包括下列內(nèi)容:颶風到達之前的積極心態(tài):“batten down and ride it out” “methodically prepared for the hurricane”;應對颶風的準備:“moved a small generator” “wired several light bulbs” “filled bathtubs and pails” “checked out batteries” “ and fuel for the lantern”;在對抗颶風中的勇敢表現(xiàn):“ began a struggle against the rapidly spreading water”“put their shoulders against it”;對兒童和動物的愛護:“pass the children along between us” “put the cat, Spooky, and a box with her four kittens on the landing”;對戰(zhàn)勝災難的信心:“won’t let it win”;災難后國家部門的援助:“the Mississippi National Guard and civil-defense units were moving in,set up communications centers,help clear the debris and take the homeless”;在災難后重建家園的行動:“pitchd in with Seabees in the worst volunteer work”。
否定判斷共有3次,包括以下判斷對象:對災難的錯誤估計:“was familiar with the power of a hurricane” “no hurricane has ever bothered it” “be as safe here as anyplace else”。判斷處理文本中體現(xiàn)人對他人行為的判定的語義資源,判定的依據(jù)一般是社會規(guī)范,如慣例、法律、價值體系等,進而對行為產(chǎn)生肯定或否定的評價[14]。
在文章中作者用較少的筆墨交代了柯夏克在災難到來之前對其的錯誤估計,重點講述了在面對自己明知不可與之抗爭的力量的較量中,人們的勇氣和對弱小的保護,體現(xiàn)了人性的閃光點。
2.1.3 鑒賞資源
鑒賞資源共使用20次,包括13次正面鑒賞和7次負面鑒賞。正面鑒賞的對象為:對災難的應對:“batten down and ride it out” “methodically prepared for the hurricane”;在絕望時的相互鼓勵:“I love you” “l(fā)et’s sing!” “put his arm around his wife”;對孩子的愛護:“The larger children sprawled on the floor, with the smaller ones in a layer on top of them, and the adults bent over all nine” “l(fā)et’s get the kids on this”;災難過后的積極心態(tài):“remain in Gulfport and help rebuild the community” “Let’s not cry about what’s gone.We’II just start all over” “came through it” “realize we lost nothing important”。負面鑒賞對象為:面對災難無能為力的絕望:“raged silently”“frustrated at not being able to do anything to fight Camille”;災難造成的損失“saw human bodies:more than 130 men, women and children died along the Mississippi coast” “were strewn with dead dogs,cats,cattle” “quickly or spoke loudly” “stood shocked, trying to absorb the shattering scenes before their eyes”。
鑒賞是評價者對于事件、事物和作為實體的人的肯定或否定的評價,主要運用美學的價值觀念和社會的價值觀念范疇進行評價[14]。在文章中,正面鑒賞分為面對災難時行為的正面鑒賞和心態(tài)的正面鑒賞,都體現(xiàn)了戰(zhàn)勝災難的關鍵——人們正是憑借信心、勇氣和相互關愛戰(zhàn)勝了災難,幸存下來。而在戰(zhàn)勝災難的過程中,負面的情緒是不可避免的。作者對這些負面情緒和災難的破壞給予了負面鑒賞,讓讀者認識到颶風強大的破壞性和危險,讓柯夏克一家的行為更加可敬。
任何話語都是有價值取向的,因為話語是出現(xiàn)在一定的社會語境中,是不同類型的人帶著特定的目的進行交流的工具[3]。評價理論討論的是語篇或說話人表達、協(xié)商、自然化特定主體間的關系以及意識形態(tài)的語言資源[14]。因此,本文將在分析上述評價資源的基礎上,闡釋課文中語言的使用反映了怎樣的價值取向,蘊含了哪些思政元素。
2.2.1 積極面對困難
文章以柯夏克對颶風的預測(knew that Hurricane Camille would be bad)開始了對這個故事的敘述。John企圖憑借對颶風的了解和以往的經(jīng)驗和家人們一起準備對抗颶風,并保持美好的期待。
但是,文章的第一句話就為后文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卡米爾號颶風的破壞力前所未有,他們所做的準備很快就被破壞殆盡。從上文的分析來看,這一部分的敘述中,對颶風的預測大部分為否定判斷,John無視政府的預警,僅以自己的經(jīng)驗做出錯誤的決定讓他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2.2.2 面對死亡的勇氣
在描寫颶風時,作者運用了大量的具體動詞以表達它的破壞性。在第七段中,颶風初顯它的威力時,作者用了whip一詞,寫出了颶風的可怕(Wind and rain now whipped the house),開始了柯夏克一家的抗爭。在這過程中,他們保護家人的種種舉動,如在房子損毀坍塌時男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支撐墻面,在風雨飄搖中女人試圖用歌聲振奮人心。在生命危難之際永不服輸?shù)木?,體現(xiàn)了他們的勇氣和決心。
2.2.3 愛
文章中的兩大主題,一是颶風代表的死亡,另一個就是愛,不僅是對自己親人的愛。從文章一開始,John對自己家庭的考慮和與父母的對話——在災難到來之際,他首先考慮家人的安危并以此來制定計劃,體現(xiàn)了他是一個負責任的家長和兒子;另一方面,在鄰居們把他們的孩子托付給他照顧后,在自顧不暇的情況下,他仍然沒有放棄,和自己的孩子一樣平等關照,遇險時先把孩子放置在安全的地方,體現(xiàn)了John的家庭觀念和價值判斷。從公民個人的價值準則方面來看,John表現(xiàn)了友善;從個人品德方面來看,John表現(xiàn)了家庭美德。
愛還包括了人類對動物的愛:在空間不夠的情況下,孩子們還不忘照看動物和文章最后對動物的描述alive and hungry,僅用兩個形容詞生動地寫出了災后的生命力。
最后還有對家園的愛,Charlie在背傷好一些以后就參與了志愿者活動,并決定不回拉斯維加斯以幫助重建家園。從公民個人的價值準則來看,這體現(xiàn)了愛國的精神和友善的品質(zhì)。
在外語課程中,教學材料大多沒有明顯的思政內(nèi)容,本文選取的這篇課文《迎戰(zhàn)颶風卡米爾》就有這樣的特點。但是,在新時代的背景下,要求各類課程的專業(yè)特點要與課程思政建設相結合,這就向外語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因此,就需要挖掘文本中潛藏的思政元素,進而將其與課程內(nèi)容結合起來。
評價理論可以直觀地挖掘出文本中顯性表征和隱性思政元素。因此,本文基于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視角,通過運用評價理論的態(tài)度系統(tǒng)對文本的分析,試圖挖掘外語教材文本中蘊含的課程思政元素,進一步證明了評價理論對挖掘外語教材文本中思政元素的可操作性和使用性,直觀地反映了文章中的價值觀和思政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