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 高中華
[摘 要] 《摩爾·弗蘭德斯》是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的代表作。作品著重刻畫了父權社會下女性的倫理選擇。出版以來廣受翻譯家青睞,諸多語言翻譯版本層出不窮。其中梁遇春的漢譯本深受中國讀者的喜愛,其立足于胡庚申教授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下的三維轉換策略,對梁遇春的譯本進行分析,從而教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譯者在翻譯實踐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在多維度的適應與適應性選擇的原則下,學生對語言、文化、交際三個維度的選擇轉換對英文小說漢譯操作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梁遇春的譯本整合適應選擇度較高,是一部符合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迎合大眾認知的譯本。運用三維轉換策略進行翻譯研究可以為翻譯專業(yè)學生文學翻譯實踐活動提供指導與啟示。
[關鍵詞] 翻譯教學;生態(tài)翻譯;三維轉換;摩爾·弗蘭德斯
[基金項目] 2019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專項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黑龍江省高校本科英語學習者國際化能力現(xiàn)狀調查研究”(19YYD227)
[作者簡介] 梁 玉(1974—),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博士,哈爾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跨文化交際、翻譯研究;高中華(1998—),男,安徽淮北人,哈爾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2021級英語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英語筆譯。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2)05-0118-04 [收稿日期] 2021-11-28
《摩爾·弗蘭德斯》是英國著名小說家丹尼爾·笛福的代表作,被許多高校列為英國文學必讀書目。小說的主人公摩爾·弗蘭德斯出身低微,幼年被貴婦一家收養(yǎng),在貴婦家生活期間與大兒子產生情愫,卻迫于各方壓力,嫁給了小兒子。在社會的逼迫下,淪為了妓女。她陸續(xù)結過5次婚,其中一次竟然嫁給了自己的親弟弟,后來又做了12年小偷,最終以罪犯之名,遭遇放逐。幸運的是,她最后有錢了,并在當?shù)鼗盍讼聛怼;貞涀约旱娜松?,她開始悔過。主人公的命運是18—19世紀英國社會現(xiàn)實的縮影,也是笛福為女性發(fā)出的吶喊。國內外許多學者都對《摩爾·弗蘭德斯》進行了研究,但大都以倫理學和女性主義為切入點。從翻譯教學及實踐角度對文本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間。本文將立足于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下的三維轉換策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適應與選擇在翻譯過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譯者在翻譯生態(tài)中的主體地位。
一、生態(tài)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研究的結合
21世紀初,胡庚申教授提出生態(tài)翻譯理論,認為翻譯活動是適應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而對文本進行移植的選擇過程[1]。該理論一經發(fā)布受到了翻譯界與教育界的一致關注。在此之前,圍繞“翻譯理論下”的翻譯策略、翻譯方法及翻譯技巧的研究與討論十分激烈。教師在處理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時,存在模糊不清、混淆概念等情況。在目前的翻譯教學與實踐中,我們普遍將歸化和異化歸為翻譯策略,將直譯和意譯視為翻譯方法。翻譯技巧包括增詞法、減詞法、詞序轉換法等。在生態(tài)翻譯理論的支撐下,胡庚申教授為學生翻譯實踐提供了新的翻譯方法,即語言維、文化維、交際維,三個維度下的適應性轉換。幫助學生更好地處理翻譯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可譯因素及文化缺省的現(xiàn)象。
二、三維轉換概述
教師在翻譯教學中,指導學生通過發(fā)揮自身主體性,利用雙語進行知識儲備和跨文化交際知識儲備。在生態(tài)翻譯學理論的綜合指導下,在翻譯實踐過程中應用三個維度的轉換,使得語言通暢、修辭合理。文化內涵得到生動的闡釋和傳遞。學生能夠更加清楚地了解到原文想要傳遞的交際意圖。
(一)語言維的適應性轉換
由于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思維方式的差異,整個世界分化成九大語系。其中,漢語屬漢藏語系,重意合。作為印歐語系的代表,英語看重形式上的規(guī)范。在詞匯、句子、篇章等方面更重形合。不同語系間的句法及語法規(guī)則都存在很大差異。漢語是靜態(tài)的語言,英語是動態(tài)的語言。漢語多使用主動語態(tài),而英語多使用被動語態(tài)。語言維的轉換不局限于詞匯或句子層面。這種轉換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層次上進行的[2]。學生的語言層面知識掌握準確,在翻譯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
(二)文化維的適應性轉換
文化包羅萬象,難以有統(tǒng)一公認的定義。有人認為文化是社會中存在的意識形態(tài)的東西,有的人則認為文化是一切人類社會文明成果的總和。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文化歷經了漫長的人類發(fā)展史,必然受到國家、民族、傳統(tǒng)習俗、思維方式等外部因素的深刻影響,并刻上時代的烙印。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必然存在不同,因此,教導學生如何正確處理雙語間的文化意象,在翻譯實踐中把握好文化維的適應性轉換,是考驗學生翻譯能力與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寫成優(yōu)秀譯文不可忽視的一環(huán)。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文化立場和文化心理,對源語中的文化意象進行適應性轉換,這種轉換是否符合譯出語文化、是否正宗地道,是教師在翻譯實踐中衡量譯文水準的又一重要標準。
(三)交際維的適應性轉換
從語言學的角度看,語言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一定社會約定俗成的符號系統(tǒng)。語言產生的最初目的是為了交流。語言作為一種媒介,向人們傳遞我們的想法、思想及情感。翻譯活動也是這樣,除了傳播文化以外,更多的是為了進行交際活動。學生在關注語言和文化的同時,還要關注原文中想要表達的信息是否在譯文中得到了表達。想要學生譯出優(yōu)秀的作品就必須讓其深刻理解兩種語言的思維模式和溝通表達差異。翻譯最開始的目的是溝通交流,如果不能達到溝通交流的目的,翻譯便失去了意義。交際維的適應性轉換既是促進翻譯生態(tài)系統(tǒng)和諧的重要因素,也是推進兩國語言溝通的重要手段。
三、三維轉換在翻譯教學中的應用
(一)語言維度下的翻譯教學
該部分要啟發(fā)指導學生熟悉原文的句子結構、語言形式、修辭手法等,具體來說就是學生要在韻律、用詞、人稱、時態(tài)、句式等方面廣泛涉獵。教師可以教導學生效仿梁遇春處理同一表達采取的不同翻譯。
例1:“Well!”says the elder brother,“how should Mrs. Betty be well? They say she is in love.”[3]
譯文:“哦!”大哥說,“柏蒂姑娘怎么會好?他們說他是害著相思”[4]。
例2:“I find,”says the eldest sister,“if Betty is not in love, my brother is. I wonder he has not broke his mind to Betty.”
譯文:“我看”,大姐說,“假使柏蒂沒有墜入情網,我的兄弟倒是墜到里頭去了。我真奇怪他還不把這段心事對柏蒂說”。
“in love/in love with”這個詞組在英文表達中十分常見,意思也很明確,就是“愛上某人”。但梁遇春在翻譯的過程中根據(jù)語境、人稱及場景,選取了三種截然不同的表達方式。
例1中,當柏蒂久病不愈的時候,人們討論她的病情,并將她的病因歸結于“害著相思”。該句想要表達的重點在造成柏蒂臥床不起的病因上。所以這里的“害著相思”生動地體現(xiàn)了譯者在語言維上的轉換。因為在中國,人們常說一個人因為癡情患了相思病、相思成疾、害了相思等,長時間的為情所困必然會導致心中生疾。元代作家徐再思在《折桂令》中也寫道:“平生不會相思,才會相思,便害相思?!边@里是形容少女在閨中病得魂不守舍、恍惚迷離,與柏蒂的精神狀態(tài)極度貼合。所以例1中翻譯成“害了相思”,是譯者發(fā)揮主體性在語言維做出的絕佳選擇。
例2中,當洛賓向家人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時,整個人像是發(fā)了瘋一樣,整天就是想著怎么樣才能讓家人接受柏蒂并且娶到她。愛情會使人瘋狂,也會使人盲目,在戀愛中的人往往深陷其中難以自拔,所以這里的“墜”和“情網”都體現(xiàn)了洛賓陷入愛情的程度,而且“墜入”也與英文的“fall in”相對應。譯者結合了中英文詞匯的特點,不僅實現(xiàn)了功能上的對等,還實現(xiàn)了詞匯上的對等。
例1和例2對“in love”的翻譯分別選取了“害著相思”和“墜入情網”兩個不同的詞匯表達。不僅沒有造成語義的缺失,還大大增加了譯文的文化色彩與可讀性。語言維上的轉換要求譯者對中英文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有著深刻的理解與把握,語言維與文化維的轉換并不是對立的,而是互相交織的關系。
(二)文化維度下的翻譯教學
文化維的適應性轉換指的是學生在處理翻譯文本的過程中要密切關注雙語文化內涵的差異,關注雙語間文化的闡釋和傳達,在不喪失原文本義的基礎上使譯文讀者接受和理解,這是譯者綜合素質的體現(xiàn)。
例3:“Till they were at a certain age, in which it might be supposed they might go to service or get their own bread.”
譯文:一直等到我們成人,能夠出去干事,自己出去謀生。
原文中“get one’s own bread”是英國傳統(tǒng)文化中特有的表達。因為在西方國家,人們習慣于將面包、牛奶作為主食,所以“get one’s own bread”是指通過自己的努力為自己掙點面包錢。但中國人民自古善食五谷雜糧,即使在當今社會我們依然主要以米飯和面食作為主食。中國也有“不蒸饅頭爭口氣”“把飯碗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等俗語。所以如果將這句話翻譯成“得到自己的面包”,中國讀者就很難想象出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在這里譯者運用了文化維轉換和意譯的翻譯方法,雖未完全傳遞出源語信息,但貼合了譯語讀者的閱讀習慣,沒有導致意義的缺失或歧義的產生。
例4:“When the maid chances to be handsomer than the mistress, she oftentimes makes as good a market, and rides in a coach before her.”
譯文:一個侍婢偶然比她的小姐長得漂亮,也通常會像她的小姐一樣嫁得富貴的丈夫。她還會比她的小姐更早出嫁哩!
這個例子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社會下中英兩國文化的共同點和不同點。共同點就是大家族的兒女們從小就有服侍自己的仆人。在英國這些人被稱為“女仆”,在中國這些人被稱為“丫鬟”。原文將maid翻譯為侍婢不會導致譯文讀者不理解。不同點在于中英兩國對結婚的稱呼及婚禮采取的出行方式。在中國講究“男婚女嫁”,男生結婚稱為“娶親”,女生結婚稱為“出嫁”或“出閣”。從資料和影視作品中我們也能夠看出英國結婚多采用馬車,去教堂舉辦婚禮。而在中國古代多采用“轎子”作為結婚的主要出行工具。文中“ride in a coach”直譯出來會使目的語讀者摸不著頭腦。譯者在結合英國文化特點和婚禮習俗的基礎上選取了“出嫁”這一表達,通過文化維的轉換對雙語間的信息遺漏和文化缺省做了很好的處理。為譯語讀者理解原文提供了幫助,也體現(xiàn)了譯者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掌握。
上述兩個例子都是在分析中英文化背景與思維方式的基礎上做出的調整。在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教師應引導學生對原文文本做出適當?shù)脑鰷p。將選擇轉化的側重點放在文化轉換上,以此減輕讀者的閱讀壓力。
(三)交際維度下的翻譯教學
在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譯文的處理不僅要考慮語言信息的轉換和文化信息的處理,還要在翻譯過程中關注原文的交際意圖是否在譯文當中得到了體現(xiàn)。
例5:“Where love is in case, the doctor’s an ass.”
譯文:病人害的是相思,醫(yī)生就如驢子一樣傻了。
上文,我們在文化維度的轉換處理中寫到了關于“l(fā)ove”的翻譯,這里也翻譯成“害了相思。”然而在下一句話的處理上,如果我們直接將“ass”直譯為“屁股”,必定會使?jié)h語讀者摸不著頭腦。為什么病人害了相思,醫(yī)生就成了一個屁股?這完全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東西。但是我們結合文本細細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當柏蒂為情所困,害了相思的時候,無論怎么尋師問藥都治不好,醫(yī)生只能處理身體上的疾病,而病根卻在柏蒂自己的心里,所以這里可以在不改變原文修辭手法的基礎上將其翻譯為“醫(yī)生就如驢子一樣傻了”。在中國有幾則故事是講驢不聰明、比較笨,后來人們常用“蠢驢”“笨驢”來形容一個人傻,所以這句話的處理就能夠讓譯文讀者理解到源語要表達的信息,起到了交際的作用。然而,我們仔細觀察這兩句話就會發(fā)現(xiàn),這里原文用了押尾韻的手法。若譯成“醫(yī)生就如驢子一樣傻了”讀起來既不通順,又沒有做到句式上的對等,不符合中國人的表達習慣,所以我們可以將其處理為“病人害的是相思,醫(yī)生就像個傻子”。
例6:“Fie, brother!” says the second sister,“how can you talk so? Would you creature that has not a groat in the world?”
譯文:“呸,哥哥!”他的妹妹說,“你怎么能這樣說!你肯娶一個一文錢都沒有的姑娘嗎?”
格羅特(groat)是維多利亞時期英國的貨幣單位,一個格羅特幣等于昔日英國的四便士,在這里形容柏蒂的錢很少。如果不加處理與轉換,直接翻譯成“你愿意娶一個在世界上只有四便士的人嗎?”顯然顯得晦澀難懂。譯者充分考慮到了這一點,運用了交際維的轉換方法,將原文處理成“一文錢都沒有的姑娘”。然而,漢語喜歡使用四字格表達,所以學生在這里可以將其處理成“身無分文”。這樣更能簡潔地體現(xiàn)交際維的轉換,使譯語讀者獲得和源語讀者同樣的閱讀效果。
本文以生態(tài)翻譯理論在翻譯教學中的運用為出發(fā)點,通過三維轉換策略分析《摩爾·弗蘭德斯》的譯本。旨在指導學生從選詞、句子結構、文化背景、思維差異、溝通交際等方面對翻譯文本進行分析,從而引導學生得出了結論:三維轉換之中三個維度并不是互相分離、獨立開來的,而是互相交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當學生成為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一部分,應該在尊重原文文本的基礎上,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做出適應和適應性選擇,從而形成優(yōu)秀的譯本。學生在處理翻譯文本的過程中,要縱觀全文,結合文化與語境做出翻譯選擇。應該避免出現(xiàn)詞不達意、字對字翻譯等可能會導致譯文意義缺失的情況。除此之外,教師要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做到通順流暢,準確傳遞原文的交際意圖,最終順利實現(xiàn)交際目的。
參考文獻
[1]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建構與詮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76, 99.
[2]胡庚申.生態(tài)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J].中國翻譯,2011,32(2):5-9+95.
[3]TODD D. Defoe’s America[M].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0:97.
[4]笛福.摩爾·弗蘭德斯[M].梁遇春,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25.
2045500783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