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宗偉
新的課程標準與新高中教材同以往的教學大綱與教材的主要區(qū)別之一就是提出了“任務群”的概念,并確定了十八個任務群的教學任務。課程標準關(guān)于“語文學習任務群”的主要表述是這樣的,“‘語文學習任務群’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若干學習項目組成學習任務群?!薄皩W習任務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凸顯學生學習語文的根本途徑?!薄安煌瑢W習任務群具體的學習內(nèi)容有所區(qū)別,體現(xiàn)不同的學習要求;必修的學習任務群構(gòu)成普通高中語文課程目標、內(nèi)容的基本框架,體現(xiàn)高中階段對每個學生基本、共同的語文素養(yǎng)要求”,簡言之“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教學活動是以學習為中心的語文課程教學實踐,是一種真實情境中的探究學習與項目學習;在教學設計上倡導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大單元設計。其根本在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學科素養(yǎng)如果說有“核心”,我以為這個核心就是語言素養(yǎng),這是語文學科特質(zhì)決定的。聽、說、讀、寫的背后是思維素養(yǎng),理解與表達的背后是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文化素養(yǎng)與審美取向。
課程標準的學習任務群6是“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這個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學習思辨性閱讀和表達,發(fā)展實證、推理、批判與發(fā)現(xiàn)的能力,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認清事物的本質(zhì),辨別是非、善惡、美丑,提高理性思維水平”。在“學習目標與內(nèi)容”上“課標”是這樣的表述的:“(1)閱讀古今中外論說名篇,把握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和語言特點,理解作者闡述觀點的方法和邏輯。閱讀近期重要的時事評論,學習作者評說國內(nèi)外大事或社會熱點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在閱讀各類文本時,分析質(zhì)疑,多元解讀,培養(yǎng)思辨能力?!闭堊⒁狻胺治鲑|(zhì)疑”“多元解讀”“思辨能力”這幾個關(guān)鍵性詞語?!埃?)學習表達和闡發(fā)自己的觀點,力求立論正確,語言準確,論據(jù)恰當,講究邏輯。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學習反駁,能夠做到有理有據(jù),以理服人?!闭堊⒁狻爸v究邏輯”“多角度思考”“學習反駁”“有理有據(jù)”“以理服人”這些詞語。“(3)圍繞感興趣的話題開展討論和辯論,能理性、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平等商討,有針對性、有風度、有禮貌地進行辯駁?!闭堦P(guān)注“討論”“辯論”“理性”等詞語。
具體的“教學提示”則有“(1)以專題性學習為主要方式。選擇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歷史或當今社會中學生共同關(guān)心的話題,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等語文學習活動,閱讀古今中外典型的思辨性文本,學習并梳理論證方法,學習用口頭與書面語言闡述和論證自己的觀點,駁斥錯誤的觀點。”“(2)教學過程要注重對學生思維過程和思維方法的引導,注意發(fā)展學生的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注重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邏輯性。結(jié)合學生閱讀和表達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適時適度地引導學生學習必要的邏輯知識;相關(guān)知識的教學要簡明、實用,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概念、判斷、推理等方面遇到的問題;避免進行不必要的、機械的訓練?!?/p>
如何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落實“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學習任務,我覺得首先要認真研讀上述“課標”的表述,領(lǐng)會“課標”的要求,然后結(jié)合具體教材及教材的“助學系統(tǒng)”來設計教學。這里以必修教材第六單元中《拿來主義》的教學設計為例。
“單元說明”是這樣的:
學習是永恒的話題。從《禮記·學記》中的“玉不琢,不成器”,到當今社會倡導的終身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數(shù)千年來,人們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學習之道,以更好地獲取知識,提升能力和自身修養(yǎng)。
本單元的文章從不同角度論述有關(guān)學習的問題,或闡述學習的意義,或討論學習的態(tài)度與方法,或描述讀書的經(jīng)歷與感受,使我們獲得不同的啟迪。
學習本單元,以“學習之道”為核心,通過梳理、探究和反思,形成正確的學習觀,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要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關(guān)注作者思考問題的角度,學習他們有針對性地表達重點的方法,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從合適的角度以恰當?shù)姆绞疥U述自己的看法。
這篇課文的“學習提示”是這樣的:
議論性文章,往往具有鮮明的針對性,查找相關(guān)資料,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思考文章是針對什么問題而寫的,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對我們有什么樣的啟示。
這篇文章將不同現(xiàn)象進行歸類,直接予以批駁,確立自己的觀點,閱讀時梳理和把握論述的脈絡層次,學習破立結(jié)合的寫法,感受文章蘊含的批判力量。
作者善于運用比喻來證明觀點,闡述自己的主張。找出文中比喻論證的例子,分析作者是怎樣有效地進行論證的體會,比喻論證的表達效果。
本單元的學習任務是:
一、學會學習,是我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而良好的學風,又是有效學習的必備條件。圍繞“學習之道”深入閱讀本單元課文,完成下列任務。
1.“本單元的文章從不同角度探討學習問題,闡發(fā)了一些深刻的道理?!薄皬膸灼n文中摘錄一些名言警句,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
2.“本單元的一些文章描述了作者讀書求學的經(jīng)歷”“這些場景帶給你怎樣的感受?你有過哪些難忘的讀書經(jīng)歷?跟同學分享一下”。
二、“本單元的文章以說理為主,運用了多種說理方式,語言也各有特色?!薄啊赌脕碇髁x》先破后立,睿智犀利,而又妙趣橫生?!薄伴喿x本單元課文,梳理作者的論述思路,體會其說理藝術(shù),看看作者是如何闡述學習之道的”。
1.本單元課文大多運用了對比方法說理。《勸學》《反對黨八股》《拿來主義》都運用了比喻的方法說理。從課文中分別找出典型的例子,分析對比和比喻的方法在闡發(fā)觀點上的作用。
2.本單元的文章大多針對現(xiàn)實問題發(fā)表議論,往往先批判錯誤,然后有針對性地提出自己的主張。閱讀這些文章,看看文中列舉了哪些錯誤現(xiàn)象,作者又是如何層層辯駁剖析并給出“藥方”的。
任務三是關(guān)于寫作的。
另外本單元還附錄了《議論要有針對性》的文本。這個文本主要強調(diào)人們發(fā)表議論,往往是針對現(xiàn)實生活中的某個問題展開的?!拔覀冊趯懽h論文的時候也應該如此,可以從最近發(fā)生的新聞事件、值得關(guān)注的現(xiàn)象、人們關(guān)心的某些問題、存在爭議的某個說法中發(fā)掘議論的對象、對其進行分析論證,啟發(fā)人們深入思考,以做出正確的判斷?!辈⑶姨嵝褜W生注意:“強調(diào)議論的現(xiàn)實針對性不等于只能把議論局限于某時某事,事實上好的議論文大多能從對具體問題的討論中得出具有普遍意義的結(jié)論。《拿來主義》有感于《大晚報》的報道,并不局限于評論‘發(fā)揚國光’的‘送去主義’,所論的‘拿來主義’更具有超越一時一事的認識價值。我們平時要多閱讀,多思考,深化自己的認識。寫作時,才能把個別知識與一般知識結(jié)合起來?!绷硗猓髡哌€特別強調(diào)“寫議論文還要有讀者意識,這也是一種針對性?!薄皩懽髑翱勺屑毸伎嘉业奈恼率菫槟男┳x者寫的,他們的年齡、知識層次,閱讀能力和閱讀喜好如何,他們最關(guān)心哪些問題,是想討論哪些問題會引起讀者的興趣,這樣表達更容易讓讀者信服,這樣才能使輿論達到預期的效果。”
另外,選擇性必修(上)第四單元《邏輯的力量》從“發(fā)現(xiàn)潛藏的邏輯謬誤”“運用有效的推理形式”“采用合理的論證方法”三個方面向?qū)W生介紹了相關(guān)的邏輯知識。在談及“邏輯能夠讓我們化繁為簡,去偽存真,透過紛繁復雜的表象,洞察問題的本質(zhì)”就是以魯迅《拿來主義》為例介紹推理知識的。
基于對“課標”與教材“助學系統(tǒng)”的要求,結(jié)合我在重讀《拿來主義》這一具體文本時向自己提出的幾個問題,有了一個從“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出發(fā)的教學設計思路。
我提出的幾個主要問題是:
1.本單元是談“學習之道”的,《拿來主義》屬于“學習之道”的范疇嗎?如果是,理由有哪些,如果不是,又有什么依據(jù)?
2.尼采不是太陽,煤也不是文化,用尼采與煤跟中華傳統(tǒng)文化類比合適嗎?
3.文中涉及的古畫和新畫以及京劇屬不屬于中華文化?如果屬于,那么是精華,還是糟粕,還是兩者并存?
4.“送來”的是不是全是外國文化中的糟粕?“自己拿來”的是不是一定全是外國文化中的糟粕?這兩者存不存在“精華”與“糟粕”并存的狀況?
5.“所以我們要運用腦髓,放大眼光,自己來拿!”去掉“運用腦髓”“放大眼光”行不行,為什么?
6.“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從邏輯的視角看是嚴格的論證嗎?為什么?
……
我的教學設計思路是這樣的:
《拿來主義》作為一篇傳統(tǒng)課文如何上出新意,是一件富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是“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關(guān)注作者思考問題的角度,學習他們有針對性地表達觀點的方法;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從合適的角度以恰當?shù)姆绞疥U述自己的觀點”,這個要求與“課標”的要求是一致的。所以,本課的教學設計將重點放在理解作者的推理方式與論證方法上,通過引導學生回顧推理、論證的基本知識,結(jié)合復習有關(guān)的修辭知識,組織學生討論分析課文“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在說理中的表達效果,結(jié)合“雜文”與“議論文”在論述方法上的差異思考“比喻論證”“類比論證”的優(yōu)勢與不足。培養(yǎng)學生分析質(zhì)疑,多元解讀,積極思辨的能力。
于是我給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了以下這樣幾個教學目標:
1.通讀課文,理清課文闡述“拿來”主張的推理形式。
2.回顧“類比論證”“比喻論證”的基本知識,分析討論課文中的“類比論證”“比喻論證”,認識“類比論證”“比喻論證”的利弊。
3.學習理解課文說理時犀利詼諧的語言藝術(shù)。
具體的學習任務主要有:
1.通讀課文,理清課文闡述“拿來”主張的推理形式。
2.復習(學習)“歸納推理”“演繹推理”的邏輯知識。
3.從課文中分別找出典型的例子,分析對比和比喻的方法在闡發(fā)觀點上的作用。
4.復習“修辭”與“論證”的相關(guān)知識,討論“比喻論證”“類比論證”的利弊。
5.復習(學習)“雜文”與“議論文”的知識,理解“雜文”與“議論文”說理方式的共同點與區(qū)別。
6.學習理解課文說理時犀利詼諧的語言藝術(shù)。
7.課后閱讀同樣是針對《大晚報》報道的消息的同時代的另一位作者梁實秋的《文化的自信力與夸大狂》,比較其與《拿來主義》的不同行文風格與論證方式,寫一篇800字讀后感。
2021年10月6日,我用這個設計在昆明官渡一中借班上課時嘗試了一下,總體上說是行得通的。但我們都知道,由設計到教學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這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是“學情”,此外還有學習的環(huán)境。總體而言,課堂上學生表現(xiàn)很棒。
學生進場后我了解到他們課前沒有預習,于是要求他們利用上課前幾分鐘將課文讀兩遍,想想有沒有什么問題。掃視發(fā)現(xiàn)他們讀是在讀,但課本上沒留任何痕跡,于是要求每人提三個問題,但上課時間一會就到了,只發(fā)現(xiàn)兩位同學提了問題。于是這堂課就從這兩位學生的分享開始。兩位同學的問題還是很有質(zhì)量的。一位談的是她看了課文并找到了一些關(guān)鍵詞“閉關(guān)主義”“送去主義”“拿來主義”,主要采用了“比喻論證”與“類比論證”,思路相當清楚,但自己對“比喻論證”還是不怎么理解。另一位同學說課文論述的是“拿來主義”,為什么要談“閉關(guān)主義”“送去主義”,還專門談了課文第八段的“比喻論證”,說自己知道“大宅子”是指“傳統(tǒng)文化”,但認為“姨太太”比較抽象,不理解。還認為“煙燈”“煙槍”是指外來的工業(yè)技術(shù)。我在肯定閱讀要關(guān)注關(guān)鍵詞、關(guān)鍵句的基礎(chǔ)上,問了同學們這樣兩個問題:(1)文章的思路是不是如剛才的同學所說?文章的主要論證方法是不是“比喻論證”“類比論證”?(2)“煙燈”“煙槍”是指外來的新技術(shù)?第一個問題的答案全班是一致的,于是我給同學們呈現(xiàn)選擇性必修(上)第四單元的介紹:
或者閉關(guān),或者送去,或者等別人“送來”,或者自己去拿(當時沒有其他選擇)
不能閉關(guān),不能送去,不能等人“送來”
只有自己去拿
在此基礎(chǔ)上,我追問同學們,關(guān)于本文的邏輯推理要不要討論了?(同學們的回答“不要”)“煙燈”“煙槍”是不是指外來的工業(yè)技術(shù)?有一位同學站起來說,不是,是指外來文化中毫無作用的部分。但認為“煙燈”“煙槍”是指外來的工業(yè)技術(shù)的同學表示部分接受,還是堅持也包含外來的“新技術(shù)”。于是我讓存疑。至于“姨太太”我告訴他們,就是“小老婆”。
接下來,我組織學生閱讀了“單元說明”“學習提示”(并跟同學們說,在學習課文的時候,一定要認真閱讀“單元說明”“學習提示”等),請同學們談了“單元說明”“學習提示”的主要內(nèi)容,并提請同學們注意這樣一些句子:“要準確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關(guān)注作者思考問題的角度,學習他們有針對性地表達重點的方法,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從合適的角度以恰當?shù)姆绞疥U述自己的看法?!薄斑@篇文章將不同現(xiàn)象進行歸類,直接予以批駁,確立自己的觀點,閱讀時梳理和把握論述的脈絡層次,學習破立結(jié)合的寫法,感受文章蘊含的批判力量?!薄白髡呱朴谶\用比喻來證明觀點,闡述自己的主張。找出文中比喻論證的例子,分析作者是怎樣有效地進行論證的體會,比喻論證的表達效果?!苯又埻瑢W們討論:就一課時,我們干什么。同學們一致表示,就研討“比喻論證”“類比論證”。
盡管學生認為《拿來主義》的推理不需要再討論了,我還是和學生共同回憶了推理的兩項十分重要的分類:(1)歸納推理,也就是從各種個體事實中推論出普遍真理。譬如,張明是高一(1)班的,李思是高一(1)班的,王亮是高一(1)班的。于是可以從上面的事實得出“他們?nèi)齻€都是高一(1)班的”結(jié)論。(2)演繹推理,也就是從普遍真理中演繹出各種個體事實?!皻w納推理”就是從個體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普遍規(guī)律。從“每個人都會死亡”這個事實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一條普遍真理——“所有人都會死亡”,或者通過大家都看到的“冰在一定溫度下會融化”這一事實,我們推斷出“在一定的溫度下,所有的冰都會融化”。從已知到未知,這就是歸納推理所要做的。歸納推理重在綜合過程。它的目的就是從個別中探索出普遍規(guī)律。演繹推理就是在普遍規(guī)律下分析個體現(xiàn)象。于是我們推論出,如果所有人都要死亡,那么約翰·斯密斯作為一個個體的人,肯定也會死亡;或者如果所有冰在一定溫度下都會融化,那么接下來把一塊選定好的冰塊放置在特定的溫度下,這塊冰也將融化。因此,演繹推理重在一個分析過程。所以,“或者閉關(guān),或者送去,或者等別人‘送來’,或者自己去拿(當時沒有其他選擇);不能閉關(guān),不能送去,不能等人‘送來’;只有自己去拿”這個推理過程是嚴密的,條理是清楚的。
在討論“比喻論證”“類比論證”前,則請同學們回憶了“論證”的相關(guān)知識,簡單地說,論證就是用某些論據(jù)去支持或反駁某個觀點。具體而言,論證是探究問題的一種方法。就如《好好講道理》一書中所說,“‘進行論證’意味著拿出一組理由或證據(jù)來支持一個結(jié)論。論證不僅僅是表達觀點,也不僅僅是爭論。論證是用理由去支持某些觀點的過程?!薄罢撟C和表達個人的意見不是一回事,好多人不知道這個道理。我們征詢對方對某事的看法,但對方往往只是簡單表述其意見,從不提供相關(guān)的論證過程?!蔽姨嵝淹瑢W們注意:論證要有完整的、嚴密的論證過程。誠如《論證是一門學問》的作者安東尼·韋斯頓所說“好的論理可以提供說服別人的證據(jù),證明某種主張的真實性或者‘合法性’?!薄爸挥械玫阶C據(jù)支持的觀點,才能成為論斷?!薄罢撟C和表達個人的意見不是一回事,好多人不知道這個道理。我們征詢對方對某事的看法,但對方往往只是簡單表述其意見,從不提供相關(guān)的論證過程?!比缓?,我說誠如同學們所言?!赌脕碇髁x》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遺產(chǎn)”;“孱頭”“混蛋”“廢物”比喻三種對待文化遺產(chǎn)的錯誤觀點和態(tài)度;“魚翅”“鴉片”“煙槍、煙燈”“姨太太”比喻文化遺產(chǎn)的幾個組成部分;“占有”“挑選”“創(chuàng)新”來說明批判繼承文化遺產(chǎn)的三個步驟。形象生動,層次清楚。我有個問題,同學們覺得比喻屬于論證方法、還是修辭方法?為了幫助同學們思考和討論,我給他們呈現(xiàn)了吳禮權(quán)在《現(xiàn)代漢語修辭學》的這樣一段文字:“所謂‘修辭’就是表者(說寫者)為了達到特定的交際目標而應合題旨情境,對語言進行調(diào)配以期收到盡可能好的表達效果的一種有意義的、積極的語言活動。”
在同學們討論的基礎(chǔ)上,明確了這樣的認識:從修辭的角度按“魚翅”“鴉片”“煙槍、煙燈”“姨太太”比喻都是為了形象地說明與“孱頭”“昏蛋”“廢物”截然不同的“拿來主義”者。但從論證“意味著拿出一組理由或證據(jù)來支持一個結(jié)論”看,這些比喻并不能論證什么。“比喻論證”其實是一種解釋而不是闡釋,在論證時,是一種把道理通俗化從而便于理解的方式。它本身并不是道理的內(nèi)在組成部分,“比喻論證”的主要作用是便于聽的人能夠接受。喻體終究不是本體,并不具有可驗證的價值。盡管“比喻論證”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論證觀點的正確,并能使論證生動形象、淺顯易懂,可以讓讀者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但從邏輯的觀點看,不屬于嚴格的“論證”。接著,我呈現(xiàn)了魯迅先生對自己“雜文”的一段解說:“說的自夸一點,就如悲喜時節(jié)的歌哭一般,那時無非借此來釋憤抒情……名副其實,‘雜感’而已。”提請同學們注意,魯迅自己認定它的這些文字是“雜感”,是“悲喜時節(jié)的歌哭”,是為了“借此來釋憤抒情”。如此,我們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拿來主義》會用“比喻論證”了。
《20世紀中國雜文史》是這樣介紹“雜文”這一文體的:“雜文是以議論和批評為主的雜體文學散文;雜文以廣泛的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為主要,一般以假惡丑的揭露和批判來肯定和贊美真善美;雜文格式筆法豐富多樣,短小靈活,藝術(shù)上要求議論和批評的理趣性、抒情性和形象性,有較鮮明的諷刺和幽默的喜劇色彩?!薄掇o海》對“雜文”的詮釋是這樣的:“雜文,散文的一種,是隨感式的雜體文章。一般以短小活潑、犀利為其特點。無所不包,格式豐富多樣,有雜感、雜談、短評、隨筆、札記等。中國自戰(zhàn)國以來諸子百家的著述中多有這類文章?!逅摹院螅?jīng)魯迅等人努力,成為一種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或表現(xiàn)作者思想觀點的文藝性論文,它以思想性、論戰(zhàn)性見長;藝術(shù)上言辭機警、行文情感飽滿,常借助形象比喻來議論人或事,有強烈的震撼力?!笨梢?,“雜文”不是文章學范疇的“議論文”,更多地屬于“說理性散文”。既如此,用比喻來論證“拿來主義”也就無可厚非了。
但是,從議論文的視角考慮,我還是建議同學們在說理的時候,盡可能少用比喻?!掇o?!方o“議論文”的定義是這樣的:“文體的一種,用于論事說理或陳述意見?!蔽覀兘裉焖f的議論文實際上是這樣的:議論文,又叫說理文,是一種剖析事理,論述事理,發(fā)表意見,提出主張的文體。作者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舉例子等方法,來確定某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議論文具有觀點明確、論據(jù)充分、語言精煉、論證合理、有嚴密的邏輯性的特點。
至此,關(guān)于“比喻論證”的討論就告一段落了。畢竟是借班上課,對學生的情況只能憑直覺,所以,我在這堂課前面10分鐘花了不少時間跟同學們一起分析了“單元說明”“學習提示”等助學系統(tǒng)的內(nèi)容。共同討論了“助學系統(tǒng)”為我們學習提出了哪些要求,然后才確定了這堂課的學習目標,類比就只能用“尼采”來直接教學了。
談到《拿來主義》,一直以來也普遍認為“當然,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fā)了瘋。中國也不是,雖然有人說,掘起地下的煤來,就足夠全世界幾百年之用,但是,幾百年之后呢?幾百年之后,我們當然是化為魂靈,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獄,但我們的子孫是在的,所以還應該給他們留下一點禮品。要不然,則當佳節(jié)大典之際,他們拿不出東西來,只好磕頭賀喜,討一點殘羹冷炙做獎賞?!笔呛芎玫念惐日撟C。不錯,按照我們普遍的認知,如果一個論證用兩件事物之間熟悉的相似點作為基礎(chǔ),推導出關(guān)于其中一件事物的一個未知特征的結(jié)論,這樣的論證就叫作類比論證。對照這個認知,我們也普遍介紹了這樣的解釋:尼采不是太陽,也沒有無盡的光和熱,類推到中國也不是太陽,也沒有無盡的光和熱,不可能一味地給予,除非中國像尼采。那么是類比論證,是不是一種嚴格的邏輯論證呢?
我給同學們說“尼采就自詡過他是太陽,光熱無窮,只是給與,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陽,他發(fā)了瘋?!边@一類比,不妨換個視角推導一下:
尼采是人,人會因為某種原因精神失常,所以尼采會發(fā)瘋;有些星球會因為某些原因而爆炸,太陽是星球,太陽可能會爆炸,但不會發(fā)瘋;文化同樣不可能發(fā)瘋,文化是人類社會相對于經(jīng)濟、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動及其產(chǎn)物,任何產(chǎn)物都可能發(fā)生改變,甚至會消失,所以文化會發(fā)生改變,也可能消失。
我說,從論證的立場看,任何系列事件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必須以獨立論證(有相關(guān)而適當?shù)淖C據(jù)支持)加以呈現(xiàn)。
至此,下課的時間也到了,我給同學們布置了“課后閱讀同樣是針對《大晚報》報道的消息的同時代的另一位作者梁實秋的《文化的自信力與夸大狂》,比較其與《拿來主義》的不同行文風格與論證方式,寫一篇800字讀后感”的作業(yè)。
我個人一直認為研討會之類的場景下的教學就是帶有“表演”性質(zhì)的,這樣的課,有個功能就是要讓聽課的老師看看執(zhí)教老師的教學設計,并從這樣的設計中得到某種啟發(fā)(正面的,或者負面的),執(zhí)教老師固然必須具備學生立場,但一定要兼顧聽課的老師,所以,我總會同前來為會議提供現(xiàn)場的同學們說,希望能夠共同合作“表演”好。我設計這類課,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要讓聽課的老師看到我是怎么研究教材的,又是怎么確定教學目標的。這類課雖然預設會比平時考慮得更多,但也是這種場合上課的弊端,既然確定了目標,過程與目標總要一致起來,以示“完整”。這堂課主要是上給老師們看的,看如何研究課程標準、教材,如何滿足學生的需求的。課標要求要鼓勵學生重視批判性思維的提升,教材的單元要求“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學習提示”要求“體會比喻論證的效果”,教學設計要立足于學生的學,要遵循課標與教材的要求,還要兼顧具體的教學情境。一課時,如何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是我重點考慮的問題,但能不能達成目標,更多地還要看教師如何在課堂上順勢而為。
如果是兩課時,接下來關(guān)于“類比論證”的討論,我的設計是給學生呈現(xiàn)《學會提問》的作者兩個類比論證的例子:1.“根本沒必要害怕互聯(lián)網(wǎng)會讓報紙和雜志統(tǒng)統(tǒng)消失。不管怎么說,冷凍快餐的風行也并沒有讓下廚燒飯這個傳統(tǒng)消失嘛?!?.“作為教育工作者,早點‘清除’掉問題學生并處理好他們帶來的問題是很重要的,因為一枚臭雞蛋往往會弄糟一整塊雞蛋餅。”乍一看,非常有說服力。然后提問,果真嗎?在學生思考討論的基礎(chǔ)上,再向?qū)W生提供《學會提問》的作者的具體分析,幫助學生“類比論證”的不足。“(第一個例子)冷凍快餐和互聯(lián)網(wǎng)都能更快捷更容易地完成復雜而又耗時的任務。閱讀雜志和報紙卻不太可能提供烹飪美食大餐那樣的樂趣?!币簿褪钦f,盡管“冷凍快餐”和“互聯(lián)網(wǎng)”都具備“能更快捷更容易地完成復雜而又耗時的任務”的相似性特點,但“閱讀雜志和報紙卻不太可能提供烹飪美食大餐那樣的樂趣”,冷凍快餐和互聯(lián)網(wǎng)終究與閱讀雜志和報紙不是一回事?!埃ǖ诙€例子)教室環(huán)境里學生之間的互動非常復雜。任意一個學生對班集體可能帶來的影響并不能輕易地確定,正如班集體對單個學生可能造成的影響也很難預測。相反,一個臭雞蛋卻肯定會毀了任何用它做原料的食品。同樣,把人類當成永遠不變的物體,像臭雞蛋那樣不可能成長和改變,這也大有問題?!?/p>
然后進一步討論我們?yōu)槭裁丛谡f理的時候習慣用類比。并告訴同學們,關(guān)于這個問題可以從《表象與本質(zhì)》中找到答案?!侗硐笈c本質(zhì)》的作者認為:“當我們遇到一個復雜的新情況時,若想通過與某個已知概念作類比而準確把握新情況的本質(zhì),那就必須對該情況有著深刻而又全方位的理解,這比給新情況里我們所熟悉的各個小部分簡單地貼上標簽要難得多?!薄坝捎赬和Y這兩件事非常相似,所以當Y發(fā)生時聯(lián)想到X,就像是絆了一跤就會摔倒一樣……”“通過類比來喚醒以往的記憶似乎非常接近人類的本性,因此我們很難想象沒有類比的心理活動是什么樣的?!笨梢婎惐仁且环N心理活動,一種思維方式。《身邊的邏輯學》的作者也明確指出:“類比絕不能作為支持理論或判斷的唯一工具。類比可以用來說明已確立的事實,或是協(xié)助確立一連串的思想或可行的假說,但類比的功用僅止于此,不應過度延伸。”同時,作者還說,錯誤類比是一種思考錯誤,因為它使我們遠離真理走向錯誤。沒有任何事例可以讓人在未對個別事件作獨立因果研究前,就能假定某事件自然能導致另一事件或一連串事件。如此,則可以引導學生討論“類比論證”是不是“好的論證”,或者想一想如果要用“類比論證”有沒有更好的“類比”呢?
我這樣的設計,未必是好的設計,但這設計是基于我對任務群教學是“以學習為中心的語文課程教學實踐,是一種真實情境中的探究學習與項目學習;在教學設計上倡導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大單元設計”的理解。我理解的“大單元設計”并不是狹義的“群文閱讀”教學設計,或者過去的“單元教學”設計,而是可以理解為在“課標”提出的“任務群學習”的框架中,從一個具體的“任務群學習”整體框架出發(fā)設計教學,可以是一組文本,也可以是具體的一篇文本,但都必須緊扣這個“任務群學習”的目標任務。
2632500511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