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平
武平縣中醫(yī)院內科,福建武平 364300
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較為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tǒng)病癥,該病癥主要表現為胃內容物反流所引發(fā)的反酸、 燒心以及胸骨后灼痛等病癥[1]。 該病癥發(fā)生后,若未能及時予以有效治療, 可能進一步誘發(fā)胃及食管黏膜出血、潰瘍,甚至引發(fā)食道狹窄、吞咽困難等功能障礙,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2]。 從臨床治療來看,西醫(yī)多采用抑酸、保護黏膜及促動力藥物治療,其可發(fā)揮一定效果,但存在療程長、易復發(fā)、不良反應多等不足[3]。 而結合GERD 病癥表現,一般可將其歸納為中醫(yī)中的“吐酸”“反胃”“食管癉”等范疇,病灶雖位于食管與胃,但也相關肝、脾,該病癥病性多為熱證,并以肝胃郁熱證為主要證型[4]。 中醫(yī)認為針對該病癥,需從胃失和降、肝失疏泄病機考慮,進而予以疏肝理氣、和胃降逆的藥物進行干預[5]。 在中醫(yī)方劑治療中,全國第二批名老中醫(yī)鐘啟良主任醫(yī)師常運用逍遙散對各種疑難雜癥進行治療,并獲得了較好療效。筆者師從鐘老師6 年,在其指導下,中醫(yī)理論水平也得到了一定提升, 并在臨床中通過中藥方劑逍遙散的應用治療了多種內科雜病,取得了一定療效。該次研究中以該院 2018 年 5 月—2021 年 4 月收治的 68 例肝胃郁熱型GERD 患者為例,分析予以中藥方八味逍遙散加味治療的臨床效果。 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擇該院收治的68 例肝胃郁熱型GERD患者為研究對象, 該次研究內容經該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核準后確立開展, 采取隨機數表法將納入患者隨機均分為兩組,各34 例。 對照組男18 例,女16例;年齡 25~64 歲,平均(41.46±6.56)歲;病程 6 個月~5 年,平均(2.35±0.46)年。 觀察組男 19 例,女 15例;年齡 26~64 歲,平均(41.77±6.43)歲;病程 6 個月~6 年,平均(2.48±0.51)年。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以《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專家共識意見》中關于GERD 的診斷標準相一致,同時結合《胃食管反流病中西醫(y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6]符合肝胃郁熱型GERD 病癥分型標準;在參與該次研究15 d 內未服用過抑酸制劑、 胃腸動力藥等可影響胃腸道功能的藥物;能夠結合醫(yī)囑,按療程用藥;對研究內容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罹患惡性腫瘤者;伴有食管狹窄、消化道出血等并發(fā)癥者; 伴有精神系統(tǒng)障礙或伴有重要臟器病變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西藥治療,具體用藥如下:①多潘立酮片(國藥準字H20093043;規(guī)格 10 mg)口服用藥,單次用藥劑量為 10 mg,3 次/d;飯前 15 min 用藥;②奧美拉唑腸溶膠囊(國藥準字H20033444;規(guī)格 20 mg) 口服用藥單次用藥劑量為 20 mg,1 次/d,晨起空腹服用。 持續(xù)用藥2 個療程,每個療程4 周。
觀察組予以中藥湯劑八味逍遙散加味口服治療,組方構成如下:北柴胡、牡丹皮、梔子、當歸、白術、茯苓各10 g;白芍15 g;黃連、甘草各6 g;吳茱萸3 g;海螵蛸20 g。 針對胃陰虧虛者,增加玉竹10 g;針對易怒口苦者, 增加黃連片10 g; 針對反酸嚴重者,增加烏賊骨、瓦楞子各10 g;針對濕困脾胃者,增加厚樸、陳皮各10 g。 在所有藥物配伍完備后,以水煎服,最終留湯汁200 mL,2 次/d,分為早晚兩次服用,持續(xù)用藥2 個療程,4 周1 個療程。
(1)治療效果結合患者病癥改善情況進行評估:①痊愈:口苦咽干、胃灼熱、反酸等癥狀及體征均消失,療效指數在95%以上,停藥3 個月無復發(fā);②顯效: 癥狀及體征基本消失, 癥狀時有出現但很快消失,療程指數高于70%,不足95%;③有效:反流、口苦咽干、胃灼熱、反酸等癥狀未消失,但有一定緩解,療程指數高于30%,不足70%;④無效:病癥未改善,或有加重,療效指數不足30%。 總治療有效率=(痊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00%。
(2)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反酸、上腹部灼痛、胸骨后疼痛證候積分,以0 分為無癥狀;1 分為有輕微癥狀,但不影響日常生活;2 分為癥狀中等, 對生活有部分影響;3 分為癥狀嚴重,對生活產生嚴重影響,無法堅持工作。評分越高則癥狀越嚴重。
(3)生活質量:應用簡明生活質量評分量表(SF-36)進行評估,涉及評估內容共5 項(生理健康、心理健康、軀體情況、社會參與及一般健康),單項評分100 分為滿分,評分越高則生活質量越高。
(4)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兩組患者用藥后發(fā)生皮疹、消化系統(tǒng)反應、代謝/內分泌系統(tǒng)異常以及頭暈頭痛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 χ2檢驗。 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治療效果為94.12%, 高于對照組的76.4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治療前,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oints]
表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points]
組別 反酸治療前 治療后上腹部灼痛治療前 治療后胸骨后疼痛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34)觀察組(n=34)t 值P 值2.36±0.44 2.30±0.45 0.556 0.580 1.35±0.24 0.72±0.13 13.459<0.001 2.30±0.27 2.32±0.30 0.289 0.774 1.24±0.20 0.71±0.15 12.362<0.001 2.44±0.31 2.45±0.32 0.131 0.896 1.25±0.24 0.73±0.14 10.913<0.001
治療前, 兩組患者SF-36 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各項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 SF-36 評分對比[(),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SF-36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 points]
表3 兩組患者 SF-36 評分對比[(),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SF-36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 points]
組別對照組(n=34)觀察組(n=34)t 值P 值生理健康治療前 治療后69.25±5.31 69.21±5.32 0.031 0.975 77.14±5.81 82.62±6.41 3.694<0.001心理健康治療前 治療后69.15±8.60 69.04±8.24 0.054 0.957 74.51±9.10 82.33±8.25 3.712<0.001軀體情況治療前 治療后68.54±4.85 68.24±5.02 0.251 0.803 74.85±4.82 80.42±4.50 4.925<0.001社會參與治療前 治療后68.51±6.37 68.74±6.14 0.152 0.880 75.02±5.11 81.22±5.30 4.910<0.001一般健康治療前 治療后65.94±6.85 66.13±7.85 0.106 0.916 74.64±7.71 82.13±7.25 4.127<0.001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94%, 低于對照組的 23.5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n(%)]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在臨床上,GERD 是較為常見的消化系統(tǒng)病癥,該病癥的發(fā)生多與情志不遂有關,受到情志不遂影響,可促使肝郁化熱、胃失和降,繼而導致熱結脾胃,胃氣夾熱上行而發(fā)[7]。 故在臨床上肝胃郁熱是導致GERD病發(fā)的主要因素,因而在治療中,中醫(yī)多建議以平沖降逆、清肝和胃為主要治則[8]。在中醫(yī)中指出,胃氣上逆、胃失和降是導致GERD 發(fā)生的主要病機;該病癥雖病位在食管,但多責于胃。 對于人體而言,食道功能主要為將蠕動食團送到胃內, 其與胃腑存在緊密關聯。而肺、脾、肝臟等功能失調均會促使胃氣上逆、胃失和降,但最為關鍵的病機在于肝臟[9-10]。 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若出現氣機郁滯,則可導致化火生熱,進而促使肝氣郁結橫逆,導致升多、降少,進而致使胃氣逆而不降,膽腑失中正清凈,膽汁上逆,進而導致患者發(fā)生胸痛、胃灼熱及反酸等癥狀出現[11]。 在現代醫(yī)學中則認為GERD 的發(fā)病機制主要為多種因素導致食管下端括約肌功能失調導致不適當的弛緩所致[12]。 故西醫(yī)中多予以常規(guī)西藥多潘立酮片及奧美拉唑等藥物進行治療,以起到保護黏膜、改善患者病癥的效果[13]。 但常規(guī)西藥治療往往存在療程長,不良反應多等不足,故臨床應用效果有限。
中藥逍遙散出自宋代陳師文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九方,原用于婦女退熱調經,主要包含柴胡、白術、炒當歸、白芍藥、茯苓以及煨姜、薄荷等藥物組成;在服藥后可發(fā)揮疏肝解郁、健脾養(yǎng)血的效果,針對肝郁血虛所致的口干便澀、頭痛目眩、神疲食少、咳嗽潮熱、月經不調、乳房作脹、兩脅作痛等均可發(fā)揮顯著功效[14]。 在上述方劑基礎上,鐘啟良醫(yī)師借鑒歷現代醫(yī)家經驗,依據對證化裁,歸納總結了8 種組方應用方案,即為“鐘氏逍遙八法”,具體如下:①清熱逍遙;②滋陰逍遙;③養(yǎng)血道遙;④益氣道遙;⑤祛痰逍遙;⑥祛濕逍遙;⑦健脾逍遙;⑧益腎逍遙。在該次研究中則基于鐘老對證化裁的中醫(yī)思想, 在實際治療中以中藥湯劑八味逍遙散加味對肝胃郁熱型GERD 患者進行治療,并獲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在該次研究用藥中,所用逍遙散組方中包含了北柴胡、牡丹皮、梔子、當歸、白術、茯苓、白芍、黃連、甘草、吳茱萸以及海螵蛸等多味中草藥。 其中北柴胡可起到疏肝理氣、疏肝利膽的效果;白芍能柔肝緩急、舒緩經隧,協(xié)同柴胡發(fā)揮調肝疏泄的效果;而梔子具有清肝經之效,牡丹皮可清肝經,其配伍柴胡則可協(xié)同發(fā)揮清熱疏肝之功效[15]。 此外,該組方中,當歸可養(yǎng)血活血,可有助于補肝體;白術則能健脾補虛,有防肝之侮的功效;茯苓則可以健脾滲濕,可發(fā)揮導濕下行之效;協(xié)同瓦楞子、海螵蛸等藥物,則可以進一步發(fā)揮加速黏膜愈合、制酸止痛的效果;而黃連與吳茱萸合用,則可協(xié)同發(fā)揮辛開苦降、降逆止嘔、清肝瀉火的效果;甘草入藥則能起到調和諸藥之功效。在全方用藥下,則可有效發(fā)揮清肝火、降胃逆,促進潰瘍愈合的效果[16-17]。 結合該次研究可見,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 94.12%,高于對照組的 76.47%(P<0.05)。 這與賈衛(wèi)兵[18]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在其研究中,予以逍遙散加味治療下, 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87.80%,高于對照組(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 72.50%(P<0.05)。 此外,該次研究中,觀察組反酸、上腹部灼痛、胸骨后疼痛等證候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94%, 低于對照組的23.53%(P<0.05),生活質量評分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證實了中藥湯劑八味逍遙散加味方的應用能夠有效促進肝胃郁熱型GERD 患者病癥的改善, 且用藥安全性較高,可有效提升患者治療效果及安全性。
綜上所述,在肝胃郁熱型GERD 患者治療中,予以八味逍遙散加味治療效果顯著, 能夠有效促進患者病癥的改善,提升其生活質量,且該方劑用藥安全性高,不良反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