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陶,李淑芳,周建儀,曾奕云,羅樺杰
佛山市中醫(yī)院急診科,廣東佛山 528000
急診創(chuàng)傷骨折大多因意外事故所致, 屬于臨床常見創(chuàng)傷類型,該類患者通常發(fā)病急,且病情進展較快,需及時對其進行有效救治[1]。常規(guī)救治模式下,入院、分診各環(huán)節(jié)較為復雜和繁瑣,難以及時、準確地對患者病情做出判斷,很容易延誤患者治療,導致患者傷情加重[2]。 因此,如何在短時間內(nèi)對患者實施有效救治,并配合高質量護理干預,也成為臨床工作中需重點關注的問題。 預見性護理是一種臨床常用干預模式,能夠結合患者病情和醫(yī)護人員既往經(jīng)驗,對患者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進行預估, 從而制訂有針對性的預防和護理措施, 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發(fā)生風險[3]?;诖?, 該研究方便選取2019 年3 月—2021 年3月期間該院收治的急診創(chuàng)傷骨折患者84 例,分析對其應用不同方法護理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在該院接受治療的急診創(chuàng)傷骨折患者84 例為研究對象。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②意識清楚;③生命體征平穩(wěn);④自愿參與該研究。排除標準:①嚴重肝、腎功能損害者;②心功能不全者;③精神疾病者;④妊娠哺乳期患者;⑤不配合者。 該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采用隨機數(shù)表法將其分為兩組,各42 例。 研究組中男 23 例,女 19 例;年齡 28~71 歲,平均(45.29±3.86)歲;其中 17 例交通事故傷,13 例墜落傷,跌傷8 例,其他原因 4 例;骨折部位:四肢骨折 26 例,頭頸部骨折11 例,腰椎骨折5 例。 對照組中男24 例,女 18 例;年齡 26~70 歲,平均(45.31±3.82)歲;其中交通事故傷18 例,墜落傷12 例,跌傷 9 例,其他3例;骨折部位為四肢骨折25 例,頭頸部骨折10 例,腰椎骨折7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護理干預, 嚴密監(jiān)測對照組患者生命體征,積極做好各項常規(guī)干預工作,及時評估患者病情,并常規(guī)建立靜脈通道,做好術前準備、術中配合和術后指導等工作, 給患者創(chuàng)造舒適醫(yī)院環(huán)境,減輕患者的陌生感。 注重病房的清潔、消毒等工作,降低患者感染風險。 及時調(diào)整患者體位,對受壓部位進行有效按摩,減少相關并發(fā)癥出現(xiàn),加強術后飲食指導,告知患者多食用高鈣和高維生素的食物,以清淡為主, 避免食用較為辛辣和具有刺激性的食物。 按摩患者腹部以促進腸道蠕動,減少便秘發(fā)生。告知患者及家屬長期臥床可能引發(fā)的不良后果,鼓勵其積極進行運動鍛煉,使機體功能得以更快恢復。鼓勵患者及早下床活動, 指導其掌握正確的功能訓練方法,以加速骨折愈合。 加強骨折部位護理,積極做好感染等并發(fā)癥預防。
研究組在上述基礎上, 予以基于院前創(chuàng)傷評分的預見性護理。 (1)組建專門的護理小組。 由護士長擔任組長, 所有小組成員均需進行急診創(chuàng)傷骨折護理相關培訓,經(jīng)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收集創(chuàng)傷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 組織小組成員討論和學習該類患者急救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及處理措施, 充分掌握該評分的具體方法,并具備扎實的護理相知識,通過查閱文獻、小組討論等方式,制訂符合患者具體情況的護理方案。 (2)院前創(chuàng)傷評分。 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情況進行評分,采用創(chuàng)傷指數(shù)評分法,該方法主要從患者損傷部位、呼吸狀態(tài)、癥狀、意識等方面進行評分,然后根據(jù)其具體評分結果, 予以相應的急救與護理措施。 該評分法的總分35 分,以得分在9 分及以下為輕度損傷,10~16 分、17~20 分、21~28 分分別為重度、嚴重與嚴重損傷損傷,評分達到29 分及以上患者,將近80%會在一周內(nèi)死亡,所以護理人員應高度重視患者評分情況,對評分高者進行重點關注。 (3)預見性護理。①在對患者實施救治前,相關人員應準備好搶救所需的藥品和器械, 調(diào)試器械使其處于最佳狀態(tài),以便患者能夠及時得到救治,避免因準備不充分而延誤患者治療。 收集患者的年齡、病史、傷情等基本資料,給患者建立個人健康檔案,并及時對其進行有效救治。加強院前與入院銜接工作,院前及時進行創(chuàng)傷評分, 并將結果通過電話或微信等告知醫(yī)生,以便及早完成相關準備工作,使患者能夠及時得到有效救治。②對于評分在9 分及以下的患者,分診工作可由護理人員完成, 并及時將患者病情交接給相關人員,做好急診準備工作。指導患者選擇合適體位,注意檢查其體表傷口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患者的活動性出血,在予以加壓包扎等處理后,予以清創(chuàng)縫合手術, 并配合有效的制動和固定治療。 ③對于評分在10 分及以上的患者,開放綠色通道,入院后立即送至急診室進行搶救,并予以心電監(jiān)護、氣道開放等處理,必要時可予以氣管插管,對于出現(xiàn)呼吸驟停的患者,應及時予以心肺復蘇和循環(huán)支持。 ④急救護理,在對患者實施急救的過程中, 嚴密觀察其神志和病情變化情況,嚴密監(jiān)測其生命體征,及時予以吸痰、吸氧和插管等處理, 確?;颊吆粑劳〞常?對于血壓、脈搏、心率等突然異常的患者,應及時予以有效處理。對于救治過程中意識不清或昏迷的患者,應及時給氧、補液和補充血漿,避免出現(xiàn)跌落或碰撞等情況。 詳細記錄補液出入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 注意觀察患者的止血情況,積極做好局部清潔和消毒,必要時予以抗生素進行感染預防。⑤疼痛護理。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綜合評估患者的疼痛情況,對于疼痛較為輕度的患者,可通過與之交談、看電視或聽音樂等,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從而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對于疼痛較為劇烈的患者,可遵醫(yī)囑適當予以鎮(zhèn)痛藥物。 ⑥心理護理,患者突然受傷,很容易出現(xiàn)各種不良情緒,護理人員可多與患者及家屬多溝通,與之建立良好關系,多傾聽和鼓勵患者,引導其講出自身顧慮和想法, 從而予以有針對性的幫助和心理疏導,增強患者自信心。
比較兩組急診搶救、護送交接、入院檢查及住院時間, 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測定兩組干預前和干預1、3 d 后的疼痛程度,評分范圍在 0~10 分,以 0 分表示無痛,10 分疼痛劇烈,分值越高疼痛越嚴重。 測定比較兩組干預前和干預3 d 后心理應激反應,采用SAS 量表與SDS 量表進行評定, 均包括20 個項目,總分100 分,得分越低越好。 統(tǒng)計兩組便秘、壓力性損傷、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并采用問卷的方式了解患者滿意度,滿分100 分,以得分≥80 分為滿意,<60 分為不滿意,介于60~80 分之間為基本滿意,總滿意度=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差異比較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差異比較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急診搶救、護送交接、入院檢查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急診救治相關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relevant indicators of emergency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表1 兩組患者急診救治相關指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relevant indicators of emergency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組別 急診搶救時間(min)護送交接時間(min)入院檢查時間(min)住院時間(d)研究組(n=42)對照組(n=42)t 值P 值42.56±4.71 54.78±5.69 10.722<0.001 13.42±3.95 20.51±4.28 7.889<0.001 28.32±4.19 37.95±5.21 9.335<0.001 12.76±1.95 17.43±2.28 10.088<0.001
與對照組比較, 研究組干預1 d 和 3 d 后的VAS 評分均顯著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VAS 評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表2 兩組患者VAS 評分比較[(),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VA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points]
組別 干預前 干預1 d 后 干預3 d 后研究組(n=42)對照組(n=42)t 值P 值6.12±1.14 6.09±1.17 0.119 0.906 3.96±1.08 4.75±1.23 3.128 0.002 2.43±0.75 3.27±0.96 4.469<0.001
較之對照組, 研究組干預后心理應激反應顯著降輕,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心理應激反應比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respons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oints]
表3 兩組患者心理應激反應比較[(),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respons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oints]
組別SA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SDS 評分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n=42)對照組(n=42)t 值P 值57.64±5.28 58.09±5.26 0.391 0.697 39.81±3.27 48.65±4.18 10.795<0.001 56.94±4.68 56.87±4.75 0.068 0.946 38.69±2.75 47.92±3.86 12.621<0.001
研究組中3 例發(fā)生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7.14%,與對照組的23.80%比較明顯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比較[n(%)]Table 4 Comparison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5.24%,與對照組的73.81%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5。
表5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n(%)]Table 5 Comparison of satisf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創(chuàng)傷骨折在臨床較為常見,且主要因外傷所致[4]。隨著我國交通事業(yè)的發(fā)展,近年來急診創(chuàng)傷骨折患者數(shù)量也急劇增加,成為導致患者殘疾的重要原因[5-7]。因此, 及時對急診創(chuàng)傷骨折患者進行有效救治具有必要性。對于急診創(chuàng)傷骨折患者來說,院前急救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8]。 在急診救治護理過程中,采用常規(guī)護理往往缺乏針對性, 導致護理效果難以達到預期,且通常根據(jù)傷情描述來確定病情嚴重性,缺乏有效判斷標準,在轉運交接不到位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對患者救治效果及預后造成不良影響[9-11]。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升和康復要求的不斷提高,在對創(chuàng)傷骨折患者實施急診救治時,如何降低患者致死率和致殘率成為臨床關注的重點[12]。 有研究報道,通過權重和量化形式來評估創(chuàng)傷嚴重程度,有助于臨床更準確地評估骨折患者傷情, 在院前創(chuàng)傷救治中具有重要意義[13]。 院前創(chuàng)傷評分是在患者到達醫(yī)院之前,根據(jù)患者生命體征及傷情,快速判斷其受傷情況,并及時制訂相應的救治及護理計劃。院前創(chuàng)傷評分的應用, 能夠在較大程度上縮短患者的病情評估時間,給患者救治爭取更多時間,而且能夠提升傷情判斷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有助于醫(yī)護人員及時對其進行有效的救治, 從而保障患者的救治效果及效率[14]。 預見性護理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針對性,能夠結合護理人員以往經(jīng)驗, 預測患者病情可能會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 從而提前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預防[15-18]。因此,較之常規(guī)護理模式,該護理模式對護理人員的預見意識和思維能力要求較高, 需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潛在護理問題,從而保障護理質量[19]。 因此,預見性護理能夠為患者救治提供良好條件, 爭取更多的搶救時間,減少不良事件發(fā)生,更有助于患者傷情控制; 結合心理護理、 基礎護理和疼痛護理等措施,能夠顯著提升患者救治效果,改善患者預后。 該研究顯示,研究組急診搶救時間(42.56±4.71)min,護送交接時間(13.42±3.95)min,入院檢查時間(28.32±4.19)min,住院時間(12.76±1.95)d,與對照組比較均明顯較短(P<0.05);且研究組VAS 評分和心理應激反應均較輕,并發(fā)癥較少,滿意度(95.24%)高于對照組(73.81%)(P<0.05)。 說明研究組護理模式更有助于患者及時得到救治, 有效減輕負性情緒對患者的干擾,對提升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義。較之對照組, 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低, 護理滿意度較高,表明基于院前創(chuàng)傷評分的預見護理,能夠有效降低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 可更好地滿足患者多樣化需求,從而更加認可臨床護理工作。 該結果與張艷紅等[20]的研究結果類似,其通過對125 例患者予以基于院前創(chuàng)傷評分的預見性護理,結果顯示,該組患者的急診急救時間為(30.56±7.52)min,護送交接時間(13.29±3.55)min,入院檢查時間(29.46±6.25)min,均短于常規(guī)組, 且該組滿意度95.2%, 高于常規(guī)組的80.0%(P<0.05)。 充分證實了該護理方案的可行性。
綜上所述, 將該護理模式應用于急診創(chuàng)傷骨折患者,能夠使其搶救時間得以顯著縮短,提升患者搶救效果,減少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且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具有較高滿意度,在臨床具有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