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祥雨
(北京交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9)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提出,在新時代發(fā)展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應做到潤物無聲,把愛國主義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實施教育的具體實際相結合,使愛國主義教育貫穿于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愛國主義教育在新時代的發(fā)展進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深化公民教育、維護社會穩(wěn)定和加強民族團結等方面都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從目前的愛國主義教育實踐來看,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仍存在一些問題,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我國愛國主義教育迫在眉睫。
“愛國主義是由于千百年來各自的祖國彼此隔離而形成的一種極其深厚的感情”[1],這種深厚的感情蘊含在各個國家的民族傳統、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之中,是各個國家思想政治教育或公民教育的重中之重。進入21世紀以來,俄羅斯就高度重視愛國主義教育,將愛國主義教育升級為國家重要戰(zhàn)略,始終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其成效也十分顯著,愛國主義已深深刻入俄羅斯人民的民族性格之中,世世代代流淌在俄羅斯民族的血液之中。深入研究俄羅斯的愛國主義教育,不難發(fā)現紀念儀式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載體發(fā)揮了其獨特的作用。
儀式是“一種社會規(guī)范的、重復性的象征行為”[2],由一系列象征符號組成。紀念儀式以節(jié)日、事件和重要人物為主題,在特定的時空場域下,借助一系列象征符號傳達特殊的思想情感和價值取向,并通過實際的、規(guī)范的和重復的操演使參與者沉浸其中,長此以往形成相應的情感慣性。俄羅斯是一個注重紀念儀式且頻繁舉行紀念儀式的國家。如每年2月23日的祖國保衛(wèi)者日、5月9日的勝利日、11月4日的人民團結日、11月7日的十月革命紀念日及和諧和解日等國家節(jié)日,都會舉行大型儀式紀念相應的歷史事件,力圖通過儀式喚醒參與者的歷史記憶,激起參與者的情感共鳴,達到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以俄羅斯的勝利日為例,深入分析和探究俄羅斯紀念儀式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對我國愛國主義教育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借鑒與啟示意義。
1.紀念儀式時空
時間和空間是紀念儀式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的基本條件。舉行一個規(guī)范的、標準的紀念儀式,首先要確定一個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確定儀式特殊的場所和環(huán)境。這一特定的時空場合為紀念儀式開辟出一個獨特的“世界”。在這個小“世界”中,參與者仿佛置身于歷史場景之中,時空的限制被打破,歷史的記憶被喚醒,民族的悲痛或喜悅重新回到人們的腦海之中。紀念儀式的主題思想在這一特定的時空場合中得到極大的凸顯和傳播。
2.紀念儀式符號
象征符號是紀念儀式發(fā)揮愛國主義教育功能的關鍵要素。符號是由人類創(chuàng)造的象征物,具有特定的價值內涵和政治意義。根據維克多·特納的觀點,象征作為觀念世界和現實世界聯結的唯一轉換機制,是儀式區(qū)別于日常生活的重要特點之一。他還提出,符號本身是“感覺極”,其象征對象是“理念極”,前者激起人們的情感和欲望,后者代表符號中蘊含的觀念和理念。“象征符號是儀式中保留儀式行為獨特屬性的最小單位”[3],具體包括音樂、顏色、器物等。因此,紀念儀式中的國旗、國徽、國歌、鮮花、口號、服裝等都是象征符號,它們不僅代表著符號的本意,還蘊含著獨特的抽象意義,在激發(fā)參與者情感的同時滲透著其蘊含的思想理念。
3.紀念儀式操演
實際操演是紀念儀式發(fā)揮愛國主義功能的重要保障。儀式操演是指在特定時空場域內,運用各種象征符號將儀式主題表達出來的過程。作為一種動態(tài)的表達過程,儀式操演具有相對規(guī)范、標準和固定的程序,每個環(huán)節(jié)相串聯,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實際操演的規(guī)范性使得紀念儀式具有天然的威嚴感和莊嚴感,使得參與者在紀念儀式中自覺地遵守固定的程序和相應的禮儀,并且“所有的儀式是重復性的,而重復性意味著延續(xù)過去”[4]。也就是說,紀念儀式通常具有周期性,大多以年作為周期循環(huán)的單位,每年都進行一遍實際操演。重復的操演不斷影響著參與者的思想與行為,強調紀念儀式的主題,力圖“通過循環(huán)往復的姿勢和動作形成慣習,促進外在的規(guī)范轉化為內在的自覺”[5]。
1.特定時空:喚醒歷史記憶,激發(fā)愛國熱情
俄羅斯勝利日通過特殊的時空場域喚起了俄羅斯人民的歷史記憶,激發(fā)出強烈的愛國熱情。從時間來看,5月9日是蘇聯戰(zhàn)勝德國法西斯取得衛(wèi)國戰(zhàn)爭勝利的日子,選定這一特殊的日子就是為了紀念衛(wèi)國戰(zhàn)爭的勝利,為了喚醒歷史記憶,從而讓俄羅斯人民永記法西斯戰(zhàn)爭的殘酷和戰(zhàn)爭勝利的喜悅,永記當年犧牲的衛(wèi)國英雄,永記保衛(wèi)國家的愛國精神。從空間來看,紅場作為勝利日閱兵儀式的固定場所也具有特殊的緣由。在歷史方面,紅場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廣場,是俄羅斯悠久歷史的見證,也是俄羅斯人民的驕傲。在蘇聯時期,這一場地就是慶祝重要節(jié)日、舉行群眾集會和閱兵的地方,這樣的習俗一直沿襲,使得紅場在俄羅斯人民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在地理位置方面,紅場位于莫斯科市的中心,與俄羅斯總統府克里姆林宮相鄰,西部還坐落著列寧墓。這樣的地理位置賦予了紅場特殊的政治地位??梢哉f,俄羅斯紅場相當于我國的天安門廣場,在人民心中都是偉大而神圣的存在。因此,紅場是勝利日閱兵儀式的最佳場地,歷史和地理位置賦予紅場的神圣地位,有助于觸及人們的內心深處,激發(fā)強烈的愛國熱情??傊?,每年5月9日在紅場舉行盛大的勝利日紀念儀式,有助于喚醒俄羅斯人民關于衛(wèi)國戰(zhàn)爭及其勝利的歷史記憶,使俄羅斯人民重識戰(zhàn)爭的殘酷、勝利的不易和國家的意義,激發(fā)濃濃的愛國熱情。
2.象征符號:喚起情感共鳴,強化愛國情感
勝利日閱兵儀式運用了音樂、器物等符號,通過其象征性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和對衛(wèi)國英雄的崇敬之感,使俄羅斯人民一看到象征符號,就聯想到其蘊含的抽象意義,進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強化愛國情感。音樂作為紅場閱兵儀式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不僅具有調節(jié)現場氣氛、控制儀式節(jié)奏的重要作用,還通過曲調、節(jié)奏等影響參與者的聽覺,傳達音樂中的情感。勝利日閱兵儀式演奏的俄羅斯國歌《俄羅斯,我們神圣的祖國》、俄羅斯名曲《娜塔莎》《神圣的戰(zhàn)爭》《勝利》等都歌頌了戰(zhàn)爭的勝利、士兵的英勇和對祖國的熱愛。器物符號有許多,主要有大多數國家閱兵儀式都會運用的國旗、國徽和服裝等,而俄羅斯的紅場紀念儀式還有一種獨特的象征符號,那就是圣喬治絲帶。勝利日的紀念儀式上,在俄羅斯人民的胸前、手腕或書包上都可以看見一條黑橙相間的絲帶,這就是圣喬治絲帶。絲帶由黑色和橙色條紋組成,黑色象征著硝煙,橙色象征著火焰。圣喬治絲帶中不僅蘊含著俄羅斯人民對先烈的懷念和崇敬,還體現著俄羅斯文化中崇拜強者、渴望勝利的精神,充分符合勝利日紀念儀式的主題??傊瑒倮占o念儀式中運用的象征符號傳遞了護國、衛(wèi)國、愛國的價值觀念,使俄羅斯人民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相同的價值觀念,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強化心中的愛國情感。
3.實際操演:塑造身體慣習,培育愛國信仰
每年的5月9日,俄羅斯都會在紅場舉行盛大的紀念儀式,其一系列的實際操演有利于行為習慣的塑造和愛國信仰的培育。勝利日紀念儀式的程序為紅場閱兵儀式—領導人敬獻花圈—哀悼烈士—夜晚鳴放禮炮。而近年來,俄羅斯勝利日的紀念儀式又增加了一個環(huán)節(jié),既“不朽的軍團”游行?!安恍嗟能妶F”由二戰(zhàn)士兵的親人或后代組成,他們在游行中高舉參加過衛(wèi)國戰(zhàn)爭親人的相片。據統計,有超過70%的俄羅斯人表示自己家族中有人在二戰(zhàn)中付出了生命,因此“不朽的軍團”一經形成就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參與者眾多,且分布廣泛。之后,“不朽的軍團”游行在2015年被正式列入勝利日紀念儀式之中,出現在紅場閱兵儀式上,并從此成為勝利日紀念儀式的固定一環(huán)。從實際操演的程序來看,俄羅斯勝利日紀念儀式的實際操演相對嚴格,為了保證儀式的順利進行,閱兵儀式的方陣會受到嚴格的訓練和演練,在一旁觀看的俄羅斯人民也要遵守相應的規(guī)則、紀律和禮儀,特別是“不朽的軍團”的組成人員需高舉相片有秩序地進行游行。從實際操演的周期來看,俄羅斯勝利日紀念儀式每年都會舉行,俄羅斯人民每年都會在5月9日脫離原本的日常生活,進入新的時空場域之中,并融入一個新的群體之中,接受嚴格的訓練或排練,經歷規(guī)范和莊嚴的儀式流程。在接受紀念儀式所傳達的愛國之情和衛(wèi)國之志后,形成相應的身體慣習,并且通過周期性的反復不斷加深愛國情感,形成堅定的愛國信仰。在紀念儀式結束后,俄羅斯人民重新回到原本的生活中,在實際操演中形成的慣習和愛國信仰,仍會延續(xù)到日常生活中,影響著他們之后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建立和規(guī)范一些禮儀制度,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慶典活動,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盵6]然而,目前我國的紀念儀式在愛國主義教育主題、形式與范圍方面仍存在不足,需要不斷改善與強化。因此,研究俄羅斯紀念儀式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并從中得出相應的經驗啟示,有利于形成和完善我國的紀念儀式體系,發(fā)展其愛國主義教育功能。
1.充分挖掘時空資源,凸顯紀念儀式的愛國主義教育主題
作為勝利日紀念儀式得以確立的時空資源,其時間的歷史意義與價值,場所的政治地位與意義,使得勝利日紀念儀式天然地具有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愛國主義教育作為紀念儀式的主題,主導著紀念儀式的符號形式與程序設計,紀念儀式的整體安排都充分體現和傳遞了愛國這一思想價值。
隨著全球化的快速發(fā)展,多元文化的涌入,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充分挖掘時空資源,凸顯紀念儀式的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是應對這些挑戰(zhàn)的一個重要路徑。研究俄羅斯勝利日的紀念儀式發(fā)現,特定的時空資源有利于喚醒人們的歷史記憶,激發(fā)人們的愛國熱情,不僅對確立紀念儀式具有基礎作用,還對突出愛國主義教育主題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我國在確立紀念儀式、完善紀念儀式體系時,要充分挖掘時空資源,凸顯愛國主義教育主題。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殺是中國人民身上的傷痛,是中華民族心中的傷痕,因此把12月13日確立為國家公祭日,把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確立為舉行公祭儀式固定的場所,都具有特殊的意義。每年12月13日在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公祭儀式,有利于喚醒人民的歷史記憶,重溫前輩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奮斗精神,凸顯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
2.開發(fā)設計象征符號,豐富紀念儀式的愛國主義教育形式
俄羅斯勝利日的紀念儀式不僅運用國歌、國旗、鮮花等普遍的象征符號,還從“圣喬治”與“圣喬治勛章”中找尋到靈感,設計了獨特的圣喬治絲帶。俄羅斯人民賦予了這條黑橙雙色絲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使其蘊含著俄羅斯文化中崇拜強者、渴望勝利和保衛(wèi)祖國的精神。而象征符號屬于儀式活動的形式范疇,圣喬治絲帶作為一種新形式,通過隱性滲透的方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豐富了勝利日紀念儀式的愛國主義教育形式。
象征符號“與另一些事物有類似的品質或在思維上有聯系”[3],當人們看到象征符號時,會不自覺地聯想到其象征對象,并潛移默化地接收到其所蘊含和傳達的價值和理念。從俄羅斯圣喬治絲帶的愛國主義教育功能中不難看出其通過蘊含的象征意義激發(fā)情感共鳴,強化愛國情感的作用,從而豐富了俄羅斯紀念儀式的愛國主義教育形式。而我國的紀念儀式中大多缺少獨特的象征符號,普遍的象征符號無法充分體現愛國主義這一主題。因此,我國在舉行紀念儀式時,應該注重象征符號的開發(fā)與設計,通過獨特的象征符號完成愛國精神的具像化表達,豐富隱性愛國主義教育的形式。如國家公祭日紀念儀式設計和運用了國家公祭鼎這一獨特的象征符號。從顏色來看,公祭鼎為深古銅色,以顯莊重和肅穆。從公祭鼎的外觀來看,鼎的頸部以傳統雷紋為裝飾,四足的上端采用犀角紋,下端為象腿足形,圓睛張目,粗獷有力,象征著中華民族在歷史記憶中覺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國家公祭鼎的設計與運用,以一種新的形式象征遇難同胞的慘痛經歷和中華民族的覺醒奮斗,使人們看到公祭鼎時,就能被它的莊重威嚴所震撼,不自覺地想起南京大屠殺那段悲痛的歷史,與受難者家屬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并形成強烈的拼搏和奮斗精神。
3.豐富參與人員結構,擴大紀念儀式的愛國主義教育范圍
俄羅斯勝利日紀念儀式的實際操演參與人數眾多,除了原來參加閱兵儀式的軍人和國家領導人,近年來新增加的“不朽的軍團”游行,使得參與實際操演的人數激增,并且參與人員社會身份與角色多元,青年人或老年人、學生或工人等都會參與其中。以2015年“不朽的軍團”首次被列入勝利日紀念儀式的游行為例,原計劃該游行有15萬人參加,實際上共有50多萬人參加,且之后每年的人數都在不斷增加,人們逐漸形成了勝利日要參加“不朽的軍團”游行的慣習。俄羅斯人民廣泛參與勝利日紀念儀式的實際操演,有利于擴大紀念儀式的愛國主義教育范圍。
柯林斯指出,“只有充分的身體聚集才能產生最強烈的效果”[7]。因此,親身參與紀念儀式的實際操演能使儀式的作用和效果最大化。俄羅斯通過“不朽的軍團”游行使參與實際操演的人數增加,參與人員結構多元化,其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得到提高,愛國主義教育的范圍得到擴大??紤]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國大多數紀念儀式因客觀原因而輻射范圍相對較小,參與者身份結構相對單一。因此,我國在舉行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紀念儀式時,應該吸收具有不同社會身份與角色的人參與其中,打破單一的人員結構,擴大紀念儀式的愛國主義教育范圍。如在2019年舉行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的國慶閱兵儀式中,作為最后一環(huán)的群眾游行包含了多元的參與者,抗戰(zhàn)老兵、高校學生、科研人才、奧運冠軍等都在其中。廣泛的、多樣化的人民群眾加入到國慶大閱兵中,通過長時間的排練、演練及最終的閱兵儀式,能夠使他們形成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內化為相應的思維和行為慣習,其影響將延續(xù)至之后的日常生活中,從而擴大閱兵儀式愛國主義教育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