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成芳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全球生產生活遭受許多負面影響,對外教學更是深受阻滯。在持續(xù)不斷的疫情紛擾下,線上教學已經成為中文國際教育教學的常態(tài)。因貴州師范大學2020“漢語橋”線上團組在疫情期間成功為越南學生進行線上對外教學,本文運用案例分析法,通過線上團組的教學內容、方式以及教師實踐為后疫情時代下線上中文國際教育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新途徑,供相關教學研究者借鑒。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 中文國際教育 線上教學
當前,世界各國始終保持著緊張的疫情防控狀態(tài),各國間的交往再難呈現疫情前的盛況。疫情防控期間,學生不能跨國流動,留學生教育難以開展,教師教學受到阻滯。然而,貴州師范大學2020“漢語橋”線上團組——貴州民族文化體驗冬令營卻在疫情期間成功為越南太原大學100名學生開展了線上漢語文化教學,不僅中國新聞網(貴陽)、貴州日報社(天眼新聞)、貴陽電視臺、凱里電視臺等媒體對此次冬令營爭相報道,而且還收獲中外語言合作中心的大力肯定。這次冬令營不僅傳播優(yōu)秀民族文化,滿足海外學生學習漢語的愿望,更為其他學校以及教師進行線上中文國際教育提供了一份可借鑒的答卷。
后疫情時代下,以互聯網牽線搭橋的學習生活已經是中文國際教育教學的常態(tài),也是廣大海外學生學習中國語言文化知識,了解中國文化的主要渠道。但是,網絡教學有機遇也具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材等已經不適合現今的新問題,傳統(tǒng)的漢語學習理念被顛覆,這給我們提供了改革創(chuàng)新的平臺?!盵1]探索線上中文國際課程教學是當下對外漢語教師的職責所在,是每一個傳播中華文化、傳遞中國語言與文化知識中華兒女不可推卸的責任。本文就貴州師范大學2020“漢語橋”線上團組這一成功案例,通過對線上團組選取的教學內容、采用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師如何教學進行分析,探尋線上中文國際教育的成功經驗,以此深入分析和闡述后疫情時代線上中文國際教育的新路徑,為各國教師進行線上對外教學提供借鑒與參考。
1 教學內容:以點構面
隨著中國發(fā)展速度和發(fā)展水平的提升,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qū)希望通過學習中華文化了解中國發(fā)展歷史,學習中國發(fā)展經驗。中國也始終重視對外漢語教學工作,希望通過對外漢語教學系統(tǒng)地傳播中國語言文化與知識。但在疫情防控下,對外教學只能依靠網絡進行,而對于線上對外教學,選擇豐富且有吸引力里的教學內容就變成教學最關鍵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因為教學內容是把教師和學生密切聯系起來,使師生達到深入溝通的一個關鍵點。另外,在對外中文教學中,不同漢語水平級別的學生所能適應和學習的內容不同,教學者要根據學生漢語水平組織和策劃相應的學習內容才能使學生學有所獲,真正見識到漢語的樂趣和中華文化的魅力,所以線上教學對于教學內容的選擇就顯得十分重要。
貴州師范大學2020“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在充分考慮越南太原大學100名學生中文水平的基礎上,運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將貴州少數民族文化作為總體的教學內容,由貴州少數民族文化這個“點”輻射延伸至各民族的民族舞蹈、民族歌曲、民族工藝、民族服飾、民族美食、民族建筑、民族習俗,這幾個板塊則剛好聯結構成各民族生產生活的“面”?!包c”與“面”的結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大腦里建構出貴州少數民族文化的知識網絡,在這個知識網絡的幫助下,越南學生將了解貴州民族文化,也更加理解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
1.1 點:貴州少數民族文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傳播中華文化時要力圖找準文化內核,這樣才能傳遞出中國文化的核心理念,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同樣,要精準的將貴州文化傳遞給越南學生,就需要捕捉到貴州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名片。貴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除漢族外,這里還生活著48個少數民族,各民族都有著獨特的風俗習慣以及風土人情,更有諸多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產。因貴州具備得天獨厚的民族文化資源,且越南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民族文化就成為此次冬令營活動的聚焦點,以貴州的少數民族文化貫穿貴州人民的生產生活,將各地區(qū)的民族風俗文化勾連,最后形成一幅多民族人文風情圖。
另外,選擇貴州的民族文化同時也能讓同樣具有民族特色的越南學生產生共鳴,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越南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共有54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生活方式以及文化遺產。學習是一個有意義的建構過程,兩個國家都有著多民族文化淵源,學生能夠通過之前學習自己國家民族文化的先驗知識來學習我國的民族文化,新舊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最終形成、豐富和調整自己的認知結構。作為教學者,貴州師范大學2020“漢語橋”線上團組沒有無視越南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沒有簡單強硬地實施知識填灌,而是將學生原有的關于少數民族文化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主動建構新的知識經驗。
1.2 面:各民族文化精髓
正因貴州具備豐厚的民族文化底蘊,這就使得貴州師范大學2020“漢語橋”線上團組在選擇具體的教學內容時頗感困難。因為在7天的民族文化體驗旅程中要讓從未接觸過貴州的越南學生了解貴州整體風貌以及少數民族文化,就必須推出最核心但又最全面的文化課程。是選擇對所有民族文化全面的講解還是精講某一民族的某一方面特色文化?如何在貴州少數民族文化資源里進行有機的取舍,這對于線上團組是一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最終,線上團組以各民族的生產生活、衣食住行等特色文化作為輻射面,選取貴州民族文化中的民族工藝(蠟染)、民族舞蹈(蘆笙舞)、民族服飾(苗族、侗族)、民族美食(凱里酸湯魚)、民族建筑(苗族、侗族建筑)、民族歌曲(侗族大歌)作為教學內容,這六個方面既囊括了民族最基礎的文化,又著重突出每個民族的特色。例如在民族歌曲這一章節(jié)就選擇侗族的侗族大歌,所謂“侗族無字傳歌聲”,侗族人的典型文化就在于侗族大歌的美妙,越南學生通過對侗族大歌的學習,就可以從歌聲中聽到侗族人的歷史以及想象到侗族人的整體風貌?;诖?,越南學生通過對貴州少數民族中的民族工藝、建筑、飲食、服飾、歌曲、舞蹈等的學習,就能從這些“面”去建構貴州民族文化的全景,從而形成對貴州的整體了解。
此外,越南是一個三面臨海國家,海洋資源豐富,魚類也是越南飲食首選。雖然貴州是一個內陸省份,并不精通海鮮類食物的烹飪,但貴州凱里地區(qū)的苗族卻能讓魚淋漓盡致得發(fā)揮它的鮮美。于是線上團組在民族飲食方面特意選擇以苗族為代表的酸湯魚作為教學內容,除學生在制作時方便選擇食材外,也因為越南處于熱帶地區(qū),酸湯可清熱解暑,也利于熱帶地區(qū)的人民保持脾胃健康。苗族人認為“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躥躥”,酸湯魚能使越南學生了品味到不一樣的中國風味,向越南學生傳遞苗族祖先在飲食上的妙招的同時,更能通過味蕾傳遞凱里地區(qū)苗族人的生活態(tài)度。
對于越南學生來說,選擇貴州民族文化作為此次冬令營的聚焦點,并以這個聚焦點來學習貴州各民族文化中的生產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內容,(教學內容的“點”“面”結合)使他們在面對有著同樣民族資源的異國時,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對我們所要傳遞的民族文化知識的認同,不會在心理機制上出現對異國知識的排斥行為,從而中斷他們的學習動機。線上團組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充分考慮越南以及越南學生的基本情況,根據越南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以及知識結構,將貴州民族文化內容與越南民族文化有機聯系,不讓學生在“原地建高樓”,而是從原有的知識高樓上建立另一面的新知識樓層,最后豐富學生的知識框架。
2 教學方式:循序而進,環(huán)環(huán)緊扣
因疫情原因冬令營活動受到了許多限制,師生失去了以往面對面的教學機會,海外學生不能親自體驗中國風俗人情,也不能實地運用中文進行口語練習。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在疫情期間受到打擊,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教學目標以及課程評價的功能如何實現都成了線上對外教學的難題。貴州師范大學2020“漢語橋”線上團組項目采用了視頻課程、線上教學、線上直播、線上交流等教學方式。這幾種教學方法分別對應了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預習、上課、實踐、作業(yè)反饋、課后評價等環(huán)節(jié),這些完整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正是上好一堂課的標準。線上團組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7天時間內既能學習知識,又能練習口語,并且學生還能運用理論知識來指導實踐,最終完美呈現其學習成果。
首先,播放視頻課程提前對知識進行預習。視頻課程是在教師進行課文教學之前進行播放,視頻課程共計210分鐘,每段視頻30分鐘。這些視頻均由貴州師范大學線上團組專業(yè)教師參與錄制,由漢風公司負責視頻制作,視頻制作精良,畫面清晰。視頻課程清楚系統(tǒng)地向學生介紹貴州各民族文化,其中還穿插課程相關問題,讓學生聯系視頻課程內容進行思考,在線上教學時教師再為學生進行問題解答并且?guī)熒梢跃驮搯栴}實時交流。
其次,線上教學是教師進行正常授課的環(huán)節(jié)。教師組根據貴州民族文化知識以及教學規(guī)律精心編訂了教材,每篇課文約在500字左右,其中不僅涵蓋貴州民族文化知識,還穿插字詞、語法、文學等內容,符合越南學生的接受程度。教師在講解民族文化的同時教授漢語基礎知識,學生不僅欣賞到貴州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而且能掌握漢語知識,增加知識儲備,提升中文水平。
再次是線上直播,是教學過程中的實踐環(huán)節(jié)。越南學生在學習線上課程后,已經具備基本的民族文化理論,但同學們只是通過屏幕前教師的講授在腦海中形成了對于各民族的初步印象,未接觸到真正的民族文化。實地直播課程則是將鏡頭直接置于各民族中,讓越南的同學直接領略民族風情,與各民族人民直接對話。實地直播至各民族聚集地區(qū),聘請民族文化傳承人專門指導教學,直接展現各民族生產生活方式,幫助學生將腦海的苗族侗族人民投入現實。越南學生對貴州的少數民族的了解本來就是一片空白,實地直播真正運用理論結合實踐的教學方法,讓越南學生真實“觸碰”并且理解貴州民族文化,也更加確信中華民族所擁有的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文化。
最后是線上交流,這是對越南學生學習課程后的完成課后作業(yè)的情況進行評價的環(huán)節(jié)。此次冬令營將100名學生分為四組,每組一位助教,通過分組學習能保證每位學生都有機會進行作業(yè)展示以及口語練習。各助教每晚都會驗收當天的課程作業(yè),并且對學生的作業(yè)進行評價與指導。課程評價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既能對學生進行反饋,同時也能激勵學生學習。該環(huán)節(jié)運用形成性評價,評估學生在教學前以及教學過程中掌握的知識以及能運用知識進行操作的能力,從而可以調整接下來的教學計劃。同時,通過作業(yè)評估,也需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指導與鼓勵,學生獲得鼓勵與指導后,會在第二天的學習中充滿信心,并且積極參與教師互動。
視頻課程、線上授課、實地直播、線上交流四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就如同一堂課需要預習、上課、實踐、評價這四個步驟。雖然是線上教學,是不一樣的授課形式,但同樣需要遵循教學的本質規(guī)律。我們可以探尋線上教學的創(chuàng)新形式,但更應該在創(chuàng)新形式下找準教學本質,以此達到教學目標。
3 教師:尊重教學規(guī)律,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教師如何進行教學是教學過程中十分關鍵的部分,但線上教學給教師的教學空間看似無拘無束任其發(fā)揮,實則更加考驗教師的綜合能力。線上教學依托網絡開展,教師不能像平時在教室那樣能夠觀察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而且學生面對電子設備,注意力易被分散,所以教師更加需要準備精彩的課堂,吸引并集中學生注意力。線上團組教師則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機智,運用精細加工策略,并且與學生實時互動,讓越南學生擁有獨特的線上學習體驗。
3.1 發(fā)揮課堂教學機智,增加學生情感體驗
課堂教學機智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面對千變萬化的教學情景,迅速靈活敏捷準確地作出判斷處理,以保持課堂平衡的一種能力。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認為:“不論教育者是怎樣地研究教育理論,如果他沒有教育機智,他不可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教育實踐者。”教師需要在課堂中充分發(fā)揮教育機智,才能讓課堂教學充滿教育智慧,從而讓師生都能從課堂中受益。
在凱里黃崗侗寨最后一天實地直播的夜晚,侗寨揚起了五年未曾到訪過的雪花。當地侗族大歌非遺傳承人透露雪中的侗寨建筑才更有一番風味,更加能展現侗寨獨特的美。授課老師立即調整教學設計,在進行侗族大歌教學前讓越南學生先觀賞雪中的侗寨。老師讓越南學生在“云端”看侗寨的雪一點點堆積,她和越南學生一起回顧了昨天侗寨鼓樓建筑知識,學生們似乎也看到這群侗寨建筑在雪中慢慢變得清冷肅穆,雖沒有了白日的生氣活潑,卻更讓越南學生領會到侗族歷史的莊嚴感與厚重感。在這樣浪漫的情境導入下,課堂的主角——侗族大歌在鼓樓下的火塘邊響起,隨后又爬上鼓樓,飛揚在雪中。
越南是與雪無緣的,學生見雪時思緒一定會受其牽引,如果忽視學生產生的情緒,課堂直播效果也會有所折扣。老師靈活機敏的調整,滿足了越南學生的好奇心,展現了教育者的人文關懷。知識并不是教師要教給學生唯一的東西,人在成長過程中會忘記老師曾在某一堂課上講的知識點。多年以后,越南學生也許會忘記關于侗族的許多知識,但是他們肯定會記得那飛雪中的侗寨風光以及悠揚的歌聲。
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區(qū)別除了師生之間的距離,更在于線上教學會比線下教學出現許多不可控的因素,課堂教學機智除了在教學中機敏應對,在網絡信號、授課軟件以及直播設備出現的問題上也要發(fā)揮其機智。這使得“教師不僅在線上教學的過程中掌握了新的“技能包”,即網絡直播授課,順應了人工智能、5G技術普及的大趨勢,而且也借此機會提高了自身的教學水平?!盵2]
3.2 根據學生已有知識,采用精細加工策略
漢語是世界公認最難學的語言之一,許多學習漢語的學生皆因復雜的漢字結構以及拼音音調等放棄了漢語學習之路。貴州民族文化體驗冬令營課程更是囊括了對漢語、民族文化以及字詞句篇的學習,這對于非中文母語的越南學生來說是一個挑戰(zhàn)。因此,要想越南學生有效地進行貴州民族文化的傳播學習,就需要根據越南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來學習貴州民族文化。
在本次冬令營活動中,線上授課的老師根據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采用了精細加工策略。精細加工策略是學習策略的一種,是指通過把所學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以增加信息意義的策略。例如在苗族節(jié)日的學習中,我們讓學生學習了苗族姑娘的節(jié)日盛裝,課堂上老師會用越南的國服——奧黛讓學生進行對比,并讓學生課后用中文來介紹一下他們的國服與苗族服飾的不同之處。布置這個作業(yè),能讓越南的學生通過學習他們國家關于服飾文化知識的學習策略來學習苗族服飾知識,通過服飾之間的對比學習,感受中國苗族與越南國服的不同魅力,從而能更加了解苗族人民的文化與歷史。
3.3 關注學生學習狀態(tài),實時互動提問
前面已經提到,線上教學導致師生之間不能直接接觸交流,只能通過文字以及語音或視頻提問。隔著屏幕教學會讓學生很難找到學習的歸屬感,并且不能與老師有眼神上的交流,這大大減弱了師生互動的頻次,更難以拉近師生距離。好的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交流,氛圍愉悅的課堂。我們往往提倡教學是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應該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能僅僅是教師“一言堂”。那么線上教學就更應該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避免出現“一言堂”現象。
本次冬令營就十分關注師生間的互動,不論是在視頻課程播放、線上授課、實地直播以及作業(yè)展示的過程中都要求注重與越南學生的交流。助教團在課程中實時緊跟學生的問題,及時提醒教師并與學生進行交流互動,不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保證及時答疑解惑。另外,在面對各民族非遺文化傳承人時,越南學生還使用中文與他們交流,感受到不一樣民族人民的熱情與樸實。實時互動完美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他們學習興趣。知識是學會的,不是教會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無論是線上學習還是線下學習,教師均要將學生放在首位。一切教學內容、教學目的及教學方式均應回到教學對象(學生)的身上。
疫情,讓世界發(fā)生了巨大改變,教學亦是如此。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教學也應該順應時勢探尋一條條新路徑。本文以貴州師范大學2020“漢語橋”線上團組——貴州民族文化冬令營在疫情期間成功為越南太原大學學生進行線上對外教學的成功案例來探析該冬令營的成功之處,并以此來為日后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下的對外教學提供借鑒。而在對于對外教學以及線上教學仍舊有許多新路徑可以探索,希望本文能給在這條道路上探索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思路,并不斷完善線上對外教學的教學內容以及方式,最后傳遞中國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參考文獻:
[1] 任雨萌,趙淑梅. 后疫情時代對外漢語教學的思考與轉變[J].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20,37(06):78-82.
[2] 朱路遙,潘偉華,樊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下的未來教學模式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12):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