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麗云
關鍵詞:讀者意識;報紙編輯;新媒體
新媒體時代,新的信息通信技術和設備的廣泛應用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更加便捷和多樣化。作為傳統(tǒng)媒體的報紙,正經受著薪媒體的沖擊,甚至有被逐漸取代的趨勢。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報紙如何生存是每一位報人不斷探索和思考的問題。報紙編輯作為靈魂人物,要進一步轉變思想觀念,掌握新的技術手段,增強讀者意識,以靈動的版式和豐富的內容增加報紙的可讀性,從而吸引讀者的關注和閱讀,以期在夾縫中闖出一條新路徑。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強化編輯讀者意識的必要性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不管是信息種類還是傳播方式,都大大增加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方法。尤其是在互聯(lián)網技術的加持下,人們可通過手機或其他移動終端中的不同應用閱讀新聞資訊。與此同時,自媒體迅速興起,加大了媒體行業(yè)的競爭,并逐步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人們更偏向于“碎片化”閱讀,對于冗長的資訊內容缺乏閱讀興趣。面對新媒體的巨大挑戰(zhàn),要想提高報紙的競爭力,首要的任務是強化讀者意識。即從讀者的角度和思維去思考和探索,全面掌握讀者的心理需要,使報紙能更好地滿足讀者的需求,一方面可以增加讀者的粘性,擴大報紙的讀者范圍。另一方面也可以鞏固和增強報紙的社會影響力。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報紙編輯團隊的建設,提升編輯的綜合素質,從而實現(xiàn)報紙行業(yè)的良性發(fā)展。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報紙編輯存在的問題
讀者意識觀念淡薄
傳統(tǒng)的采編出版模式是報紙給出什么樣的內容,讀者就只能讀什么內容。編輯往往忽略讀者的閱讀需要,更多的是按編者的編輯意識編發(fā)稿件,讀者的需求很多時候都難以得到滿足。即便是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編輯的傳統(tǒng)編輯觀念仍未真正轉變,讀者意識觀念淡薄甚至缺失,導致報紙對讀者的吸引力逐漸下降,報紙的讀者群體不斷流失。
內容和版面創(chuàng)新不夠
報紙內容是報紙編輯工作的核心。當下,信息量激增,人們對于媒介的信息容量有了更大的需求。但受限于報紙的實際體量,無法提供更多的內容,且其形式較為固定。盡管編輯也在版面設計、內容展示、色彩搭配等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和創(chuàng)新,但效果并不明顯,無法引起讀者更多的閱讀興趣,特別是青少年閱讀人群。另外,在報紙的編輯工作中,很多編輯思維守舊、缺乏新意、相對單一的內容無法滿足讀者多元化的信息需求,造成了讀者群體的大量流失。如果不能及時對內容和運行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報紙這一傳統(tǒng)媒體不可避免地會走向衰落,最終被時代淘汰。
缺少新技術能力的支撐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媒體設備和技術的廣泛應用,對報紙編輯的個人綜合素質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然而,目前許多報社體制未能及時轉型,編輯整體素養(yǎng)不高,思想觀念未能盡快跟上社會發(fā)展步伐,存在年齡結構偏大、媒體融合意識淡薄、不能熟練操作數字編輯技術、采訪能力偏弱等問題,這些問題在傳統(tǒng)模式中并不突出,而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就會被進一步放大,讓工作陷入被動。
缺少有效溝通
新媒體時代,人們不僅對閱讀信息有個性化需求,更有著成為信息生產者的強烈愿望,希望可以隨時表達自己的看法,形成一種互動關系??墒?,很多報刊不能構建起有效的交流機制,即使有,編輯也并不重視,無法對讀者的想法和意見及時作出回應。編輯在編發(fā)新聞或稿件時,因為沒有掌握讀者對報紙的評價,也不能了解和把握社會輿論的動態(tài),從而很難作出調整,使得一些觀點和論調變得滯后,或是與讀者的需求不能匹配,導致讀者對報紙失去閱讀興趣,對報紙的長期生存和發(fā)展極其不利。
新媒體環(huán)境下提高編輯讀者意識的方法
關注讀者需求,提高讀者意識
新媒體環(huán)境下,應該明確報紙自身的定位,報紙不再是單純的信息提供方,還是信息服務方。在編輯工作中,一定要主動轉變傳統(tǒng)編輯理念,明確以讀者需求為核心的服務意識,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充分了解讀者的閱讀需要,“腳下有泥,心中有譜”,才能編輯出更接地氣的內容。此外,還要對讀者群體進行分析,根據需求特點,劃分出不同的讀者群,并相應地將報紙的版面進行板塊劃分,以滿足不同讀者群體的閱讀需求。
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獨特的人文歷史和社會經濟發(fā)展軌跡。對讀者而言,在他們和他們祖輩生息的土地上曾經發(fā)生的那些湮沒在歷史長河里的大事件或者奇特的故事,是最能勾起集體回憶,也是最有閱讀興趣的話題。基于這個想法,筆者及團隊開設了“老茂名”專欄,這個欄目立足本土歷史文化,以一百年前乃至古代有記載的大事件、大人物、古街巷、老建筑以及典故傳說、風土人情、民風民俗等為采寫內容,通過搜集查閱古籍,走村串巷甚至翻山越嶺實地尋跡,采訪文史專家、名人之后和某段歷史見證者等,每期以一個事件或一個人物為明線,以展現(xiàn)茂名波瀾壯闊的歷史長卷為暗線,以講故事的形式,生動有趣地向讀者娓娓道來。欄目一經推出即受到讀者歡迎,有的老年讀者為我們送來老照片、老物件和珍貴的資料;有的讀者為我們提供采訪線索,幫我們尋找名人之后;還有熱心的讀者為我們做向導。在讀者的熱情參與下,欄目從2013年到2017年,歷時4年多,連續(xù)刊出200多期,成為茂名晚報的品牌欄目,連續(xù)獲得廣東新聞專欄獎、廣東報紙副刊好專欄獎、趙超構新聞專欄獎等獎項??梢姡庉嫅鄤幽X筋多考量讀者的閱讀興趣,從地方文化專題策劃著手,做有特色、有溫度新聞。當然,滿足讀者閱讀需求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前提是必須保證內容的客觀真實。
創(chuàng)新策劃,吸引讀者關注
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報紙要想走出困境,就必須求變求新,豐富報紙版面和內容,吸引讀者關注,滿足讀者閱讀需求。報紙的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版面的創(chuàng)新,二是對內容的創(chuàng)新。
版面創(chuàng)新,需要編輯對報紙內容編排有更好的控制力和閱讀力,根據時代要求和讀者需求,科學合理設置和設計版面,做到從讀者的角度出發(fā),既能吸引讀者關注,又方便讀者閱讀,讓人耳目一新。英國現(xiàn)代美術史學家貢布里希在其所著的《圖像與眼睛》一書中說:“我們的時代是一個視覺的時代,圖像的喚起能力優(yōu)于語言?!庇纱丝梢?,編輯應順應當下人們的閱讀習慣,根據報道內容,盡可能提供除了文字以外的更直觀的方式讓讀者輕松了解新聞。
茂名是濱海城市,每年的5月到8月是禁漁期,比較多的報紙都會在8月開漁第一天對千帆競發(fā)的場面做大版面報道,如果我們報紙也這么做就毫無新意了,所以筆者選擇在禁漁前一天到茂名有著“千年古港”之稱的博賀港蹲守一天。這天是漁船返航的最后一天,筆者立足不同角度,拍下了一組漁船停泊、魚市交易、漁民補網等照片,以《歸航》為題,以圖片敘事,配有少量解說文字,在5月1日禁漁第一天整版刊發(fā)禁漁相關的新聞,并配有二維碼,讓讀者掃描觀看更多圖片和視頻。圖片大氣,版面美觀,讓讀者在輕松的氛圍中了解新聞內容。
內容創(chuàng)新,重點表現(xiàn)在新聞報道的策劃方面。一個好的策劃可以減少新聞“同質化”,增加新聞報道的可讀性,同時也能展現(xiàn)出獨有的特色。在這個彰顯個性的年代,越有特色,越能打動人。好策劃體現(xiàn)編輯的認識和眼界,開闊的視野更容易發(fā)現(xiàn)新鮮話題,從新穎的角度和深刻的內涵出發(fā),形成專題報道、系列報道,逐步深入,層層遞進,引起讀者思想上的共鳴和認可,做成精品報道。
2017年,筆者從小切口入手寫生態(tài)文明視域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策劃了大型文化專題系列報道《記住鄉(xiāng)愁——尋訪非遺傳承人》,報道選擇我市17個獲得國家、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作為采寫對象,記者組深入到各個傳承人生活的城鄉(xiāng)村落,歷時三個多月,以17位非遺傳承人的視角,講述了這些手工藝的前世今生以及每位傳承人與手工藝之間發(fā)生的溫情故事。向讀者生動展現(xiàn)了一群不同年齡、不同閱歷、不同領域、各攻其巧的非遺技藝傳承人,以一生堅守一藝,凸顯以守正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工匠精神。由于這些技藝經歷了數百年甚至千年的歷史積淀,其獨特神秘的魅力、鮮為人知的傳說、有趣的民間故事,增強了報道的可讀性,極大地滿足了讀者探秘溯源的獵奇心理。這個系列報道讓讀者在心懷敬意的同時,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從而在全社會形成挖掘、保護、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識。這是我市媒體首次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進行全面集中式的報道,該系列報道獲得當年度趙超構新聞獎系列報道一等獎。
當然,突出特色并不是無底線的嘩眾取寵、博人眼球,而是在確保新聞內容的客觀與真實性的前提下,不弄虛作假,不故意誘導輿論,弘揚正能量,始終保持報紙的公信力。
加強溝通,加強讀者的聯(lián)系
傳統(tǒng)報紙的運作有其固定的模板,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相應的局限。這就導致了報紙編輯和讀者之間的聯(lián)系常常陷入某種脫節(jié)的狀況。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運用新媒體技術搭建信息溝通平臺變得非常簡單,編輯和讀者之間的互動很容易實現(xiàn)。報紙編輯可以通過開設專版、專欄、讀書會、研討會、公益講座等活動,主動加強與讀者之間的互動。使讀者有機會近距離與編輯對話,讓他們了解一張報紙的生產過程,并真正參與其中;可以借助新媒體,通過讀者點贊、評論、轉發(fā)等形式,即時對報紙內容進行反饋,讓編輯第一時間了解讀者的想法和意見,及時對內容生產和質量的提升進行改進。
近年來,在媒體融合發(fā)展趨勢下,《茂名日報》的文藝副刊在做好讀者用戶服務方面也做了積極的嘗試,一是拓寬傳統(tǒng)報紙刊載文藝作品的平臺,利用新媒體傳播介質多平臺推送。如一篇好的作品除了在報紙上刊發(fā),還可以在所屬微信公眾號平臺同步推送,實現(xiàn)作品傳播效果的最大化。二是建立作者讀者微信群,開展線上閱讀研討活動。三是成立讀者沙龍活動基地,設立讀者日,定期組織讀者到基地進行各種文藝交流活動等。這些舉措不僅激發(fā)了作者的創(chuàng)作激情,同時也增進了編輯與作者以及讀者的有效互動,使得編輯和讀者之間獲得良性發(fā)展。目前微信公眾號擁有l(wèi)萬多粉絲,單篇推文閱讀量在10000次以上。作者讀者微信群集結了將近400名本土作家及文學愛好者,每天的文學交流都非?;钴S。不僅增強了編輯與讀者的互動,同時也提高了報紙的可讀性。
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
新媒體時代,無論對記者還是編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媒體融合的深入發(fā)展,報紙編輯的角色也在悄然發(fā)生改變,不再是在稿件上修修改改,按部就班排版,而是需要具有采寫、編輯、策劃為一體的綜合能力,還要有熟練使用各種新媒體設備、運用各種新媒體技術的能力。因此,需要對報紙編輯展開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訓,提高報紙編輯的綜合素質。同時,報紙編輯要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加強自我學習,多看、多聽、多嘗試,吸收總結新的經驗,不斷彌補工作上的短板,讓自己可以適應新媒體環(huán)境的工作要求,并在此基礎上生產出更好的新聞產品,吸引讀者的關注,保障媒體的健康良性發(fā)展。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具有讀者意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讀者意識的培養(yǎng)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我們的報紙編輯在工作中不斷總結經驗,大膽嘗試,主動接受新知識、新觀念,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努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探索出一條適應報媒編輯工作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