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
導師論壇
研究生學術寫作與訓練的困境及其紓困——基于學位論文寫作規(guī)范問題的分析
李忠
學術寫作是學術訓練的途徑與形式,也是研究能力的外化過程與體現(xiàn)。但是,研究生學術寫作尤其是學位論文寫作中卻存在諸多規(guī)范問題,如論點表達不規(guī)范,摘要無法承擔相應職責,文獻綜述難以呈現(xiàn)已有研究成果與本研究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問題呈現(xiàn)不清、問題與原因雜糅或大而無當?shù)脑蚍治?,得出常識性結論,等等,這些都是研究生學位論文中的典型規(guī)范問題。這些問題不僅制約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品質提升,還影響到學位申請者的后續(xù)發(fā)展。認為造成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生階段的訓練不夠充分,即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過度重視確定性的明確知識而忽視不確定性的默會知識,導致學生問題意識淡漠、批判性思維能力弱、寫作水平低等,使得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應該解決的問題沒有被解決,最終呈現(xiàn)在學位論文中。為改變這種情況,需要改變研究生的培養(yǎng)方式,即幫助研究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應用知識的默會知識,實現(xiàn)研究生由學習主體向知識主體的轉變,強化研究生的寫作訓練,保證研究生寫出規(guī)范且富有思想性的學位論文的同時,通過知識的更新實現(xiàn)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的提升。
研究生教育;學位論文;默會知識;學習主體;知識主體
學位論文是研究生在完成探索真理過程中,對研究過程與研究結果的文本呈現(xiàn),不僅受到研究生本人、導師及其培養(yǎng)單位的重視,而且受到教育行政部門的重視。2020年9月4日,教育部與國家發(fā)展改革委員會、財政部聯(lián)合下發(fā)了《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意見》,將“學位論文開題、中期考核、論文評閱和答辯、學位評定等環(huán)節(jié),落實全過程管理責任、細化強化導師、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和學位評定委員會權責”,作為提升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措施[1]。同年9月25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與教育部聯(lián)合發(fā)布了《關于進一步嚴格規(guī)范學位與研究生教育質量管理的若干意見》,將學位論文作為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內容,并對研究生學位論文規(guī)范問題做出明確要求。學位論文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它是研究生在應用知識解決問題與探索真理過程中更新與創(chuàng)造新知識、創(chuàng)新價值觀念的文本呈現(xiàn),是研究生責任意識、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表達能力的具體表現(xiàn),因而成為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核心內容。但是,在研究生學位論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不應該是問題的規(guī)范問題。規(guī)范問題雖屬技術層面問題,卻與學位申請者以往的學習經(jīng)歷及其接受的學術訓練密切相關。換句話說,學位申請者在以往學習與訓練中應該解決的問題沒有被解決掉,最終通過研究生學位論文呈現(xiàn)出來,并對學位申請者未來發(fā)展產(chǎn)生嚴重負面影響[2]。
研究生學位論文是學位申請者學術水平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學術寫作問題的集中呈現(xiàn)。舉凡研究主題不明確(研究假設缺乏或不合理、論文題目不當、核心概念模糊)、邏輯結構混亂(如順序邏輯雜亂、層級邏輯凌亂)、論文分析方法不當(論證方法失當、論證材料缺乏、論述分析淺顯)、結論不實與建議泛化(結論與主題無關、缺乏可操作性)、寫作態(tài)度不端正(工作量不足)、缺乏創(chuàng)新性(觀點、材料、方法等缺乏新意),等等,是“差評”學位論文的具體體現(xiàn)[3]。如果說這些問題關涉學位論文的科學性、思想性與新穎性等學位論文品質的話,寫出符合學術規(guī)范要求的學位論文,就是對學位申請者的基本要求。但是,研究生學位論文中存在諸多不規(guī)范問題,既影響學位論文的嚴謹與完善,也影響到學位論文的評閱與答辯,還會制約學位申請者的后續(xù)發(fā)展。
論點是需要論證的某種觀點、主張或意見,是對研究問題凝練后的主觀表達。學位論文的論點是對研究主題分解的結果:無論是哪一級論點,都必須是某種觀點、主張或意見。但是,研究生學位論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些不是論點的論點表達。其中情形可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小論點不是論點,如將“課程設置”“教學方法”“教育理念”等作為論點;第二類是大論點不是論點,如“XX萌芽時期”“XX起步時期”“XX發(fā)展時期”等;第三類是全文沒有論點,如論文由“研究設計”“實證結果與討論”“結語”等構成。上述問題的共性在于:論點中沒有反映出作者的任何觀點、主張或意見,即不是論點。這種對不是論點的論點進行論證的做法,既是對作者的挑戰(zhàn)——它使作者難以論證,也是對讀者的挑戰(zhàn)——它使讀者難以知曉作者想表達什么。對于學位論文本身而言,這種做法會產(chǎn)生兩種后果:①消解了研究主題的特殊性。由于有開題環(huán)節(jié),多數(shù)學位論文選題通常會具體并且有研究價值。但是,不規(guī)范的論點呈現(xiàn),將研究問題的特殊性和特點消解殆盡。②改變了論文的性質。將不是論點的表達作為論點,使得論證過程不是圍繞論點展開,僅僅是某種解釋與說明的過程,學位論文變成了“說明文”。
摘是摘錄,要是要點,摘要的基本含義是摘錄要點。學位論文的摘要是論文主要論點的集中呈現(xiàn),將論文主干部分的論點適度拓展并按照先后次序集中排列,構成學位論文摘要的基本內容。如果它們在集中、流暢地圍繞主題展開并有效解決主題涉及的關鍵性問題,說明論文在論點表達、結構、邏輯、論證過程方面是合適的;如果它們不是或沒有圍繞主題涉及的關鍵問題展開,或者沒有有效解決主題涉及的關鍵問題,甚至出現(xiàn)“牛頭不對馬嘴”現(xiàn)象,說明論文在結構、邏輯、論證、結論等方面可能存在問題。因此,摘要無論是對于作者還是讀者來說都意義重大。對于作者而言,摘要是作者判斷自己論文論點是否成立、結構是否合理、邏輯是否順暢、脈絡是否清晰、方法是否得當、論證是否有力、說理是否明白透徹、結論是否客觀的基本依據(jù)。因而,摘要是作者判斷自己論文達到何種程度、存在何種問題的基本依據(jù),也是作者修改論文的直接參照。對于讀者而言,讀完摘要后能夠知曉作者在探究什么問題,使用哪些工具與方法,從哪些方面進行分析論證以及論證到何種程度,獲得哪些新認識并可能存在何種問題等。但是,在不規(guī)范的研究生學位論文中,由于論點表達不規(guī)范,摘要難以承擔起應有職責,不僅使作者難以對自己的論文有客觀認識,也使讀者難以知曉作者要表達的主要觀點與結論。
文獻綜述是對某一學術問題研究成果或知識譜系的綜合性回顧、分析、闡述與評價。學位論文文獻綜述的作用大致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①概括出與本研究相關成果的成績,架起這些成果與自己研究問題之間的橋梁?!巴ㄟ^綜述的寫作,我們就會知道:別人貢獻了什么?我打算/能夠貢獻什么?我是否在重復勞動?從這個意義上講,撰寫文獻綜述首先是為了尊重并真正進入一個學術傳統(tǒng)?!盵4]②概括出已有研究成果中存在的問題或薄弱環(huán)節(jié),找到本研究的切入口。“尋找針對性結論——如果它說得不對,為何不對?尋找問題進展和不同觀點間的辯論。尋找這些差異產(chǎn)生的原因。評論它們的貢獻和局限……通過比較,闡明自己研究問題的新異、特點和價值?!盵5]從這個方面看,文獻綜述是凸顯選題價值與研究意義的有力支撐。③為研究的開展搭建理論架構??茖W知識的增長依賴于理論的建構和經(jīng)驗證據(jù)的積累,沒有好的理論,積累的只能是資料而非知識,文獻綜述的作用就在于發(fā)現(xiàn)或嘗試構建研究理論框架[6]。因而,文獻綜述是實現(xiàn)知識更新與進化的鋪墊。但是,不規(guī)范的文獻綜述難以承擔起這種職責。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列舉式文獻綜述,即以列舉的方式分別羅列相關文獻的觀點。這種文獻綜述缺乏對文獻的歸類與深度分析,列舉到最后,作者自己都可能忘記前面講了些什么。二是只有敘述,沒有或僅有非常簡略的評價,沒有呈現(xiàn)已有研究成果與本研究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無法為本研究提供必要的理據(jù)并為本研究的開展搭建理論架構,使所述文獻處于懸置狀態(tài),成為形式化或“偽”文獻綜述。更有甚者,為了突出自己研究的重要性而貶低已有研究成果的學術貢獻,使得文獻綜述既缺乏應有的嚴謹,又缺乏對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
呈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是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基本構成。但是,不規(guī)范的學位論文中沒有真正的問題,成為沒有問題的學術研究。由于沒有問題,難以凝練出論點,通篇在解釋和說明,使文章成為“說明文”。另有學位論文將問題與原因雜糅在一起,使得讀者無法知曉哪些是問題、哪些是原因,最終使論文的主體部分以問題—對策的簡單方式加以呈現(xiàn),造成對策不是針對“病因”而是針對“病癥”的頭疼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刺激–反應式研究框架。還有一些學位論文沒有或僅有一些大而無當?shù)脑蚍治?,最為典型的做法是:將問題的原因歸結為個體、家庭、學校、社會等幾乎可以囊括所有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這種無所不包的原因分析,在消解研究問題與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同時,難以提出具有針對性和建設性的建議或對策,而是形成一些常識性的結論,即依靠常識而不需要研究也能得到的結論。
不規(guī)范的研究生學位論文至少產(chǎn)生三個負面作用。①影響學位論文的品質。規(guī)范問題雖是技術層面的問題,卻嚴重影響學位論文的品質。不規(guī)范的論點表達,埋下了將學術論文寫成“說明文”的隱患。不規(guī)范的摘要表達,既無助于作者自己對論文的判斷,也無助于讀者對論文的判斷。不規(guī)范的文獻綜述,無法從已有研究成果中汲取營養(yǎng),無法將自己的研究建立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容易使研究陷入低水平的重復之中;對已有研究成果只做簡單、不客觀的評價,不尊重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時,難以發(fā)現(xiàn)已有研究存在的真實問題,無法為論文提供理論框架并為論文發(fā)現(xiàn)或更新知識提供有力支撐。沒有問題、沒有原因分析或者將問題與原因雜糅在一起,僅僅提出一些常識性的建議或對策,使得知識更新與進化成為不可能,直接影響研究的價值以及學位論文的學術品位。②部分地否定了研究生階段的學術訓練。學位論文雖然不是研究生階段教學、學習與研究成果的全部體現(xiàn),卻是研究生階段學術訓練成效的集中呈現(xiàn),當不應成為問題的規(guī)范成為研究生學位論文的問題時,構成對研究生階段學術訓練的有力否定。③不利于研究生的后續(xù)發(fā)展。研究生畢業(yè)后,無論是從事實踐性工作,還是從事思辨性工作,都需要具備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具備準確、清晰、流暢的表達和溝通能力。不規(guī)范的研究生學位論文,暴露出研究生培養(yǎng)中存在的嚴重問題。
研究生學位論文是研究生修滿規(guī)定學分后獨立完成的學術研究成果。通常情況下,完成研究生學位論文包括選題、開題、展開研究、撰寫與完善、導師評閱、評委評閱(部分單位在論文送審之前有預答辯環(huán)節(jié))、答辯等環(huán)節(jié)。但是,一系列環(huán)節(jié)完成之后,學位論文中依然存在比較嚴重的規(guī)范問題。這些問題,是不充分的學術訓練在學位論文中的自然呈現(xiàn)。換句話說,這些應該在以往教育教學、學習、研究與寫作中解決掉的問題沒有被解決,最終通過學位論文呈現(xiàn)出來。因此,研究生學位論文規(guī)范問題雖然以作品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背后卻是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教學與研究等學術訓練問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其中,以確定性知識為核心的教與學是造成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
研究生是以研究性學習為主的學生,與本科生的接受性學習存在明顯差異。但是,本科階段的學習方式依然是研究生學習的主導方式,即以接受和掌握書本知識而非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方式。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接受并掌握書本知識,對于研究生撰寫學位論文有相當助益。但是,如果研究生階段學習僅僅停留在接受知識而沒有上升到應用知識層面,會使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成為本科階段學習的延續(xù),異化研究生名稱的同時,還異化了研究生階段學習。因為,研究生是以研究作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學生。研究圍繞問題進行:沒有問題,不成研究[7]82。但是,研究生提不出有價值的研究問題,已經(jīng)成為研究生教育中普遍且嚴重的問題[8-11]。研究性學習的首要條件是有問題意識,對問題敏感,能夠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或更新知識,通過知識的更新與進化實現(xiàn)研究生自身的發(fā)展。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習者善于發(fā)問,不僅要向他人或書本發(fā)問,尤其要學會自我發(fā)問,“學習就是自我發(fā)問,只有當個體進入了提問步驟,他才會試圖去理解。只有當學者超越了僅僅記住觀察結果的階段時,他才開始學習?!盵7]82但是,由于研究生問題意識比較淡漠,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將問題消解于無形,無法凝練出論點,成為將論文寫成“說明文”的內在原因。
問題意識淡漠,就不會對問題有深度思考;缺乏對問題的深度思考,就難以出現(xiàn)主動應用知識去解決問題的行動,知識也難以被活化為自己的一部分?!爸挥心切┙?jīng)過深思熟慮的東西才能成為他的真知?!比缤灞救A所言:藏書豐富卻雜亂無章的圖書館的用處遠不如規(guī)模較小卻井然有序的圖書館。如果一個人擁有大量的知識,卻未經(jīng)過自己頭腦的獨立思考而加以吸收,那么這些學識就遠不如那些雖所知不多但卻經(jīng)過認真思考的知識有價值。因為,只有借助思考,人們才能將所學知識消化吸收,變?yōu)榧河?;只有借助思考,把每一真知相互比照之后,他才能真正理解、掌握這些知識,并為己所用。在他看來,“思考和讀書在精神上的作用,可以說大異其趣,其距離之大,恐令人難以置信?!盵12]由于研究生在學習中問題意識淡漠,難以發(fā)現(xiàn)有價值且感興趣的問題,更難以對問題有深度思考,缺少行動的內在動力與愿望,以至于缺乏主動寫作的行為,導致學位論文中出現(xiàn)問題不清、原因不明或將問題與原因混雜在一起的論證過程,最終僅能得出一些常識性結論,這是造成學位論文規(guī)范問題的直接原因。
不嚴謹?shù)膶W術寫作訓練,將論文的不規(guī)范問題直接呈現(xiàn)出來。通常情況下,研究生在撰寫學位論文之前,已經(jīng)有寫作學士學位論文的經(jīng)歷;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期間,研究生有課程論文寫作經(jīng)歷,部分研究生還有期刊論文的發(fā)表經(jīng)歷。但是,由于學術寫作訓練過程中的不嚴謹,直接引發(fā)了學位論文寫作的不規(guī)范。學術寫作訓練不嚴謹?shù)脑蛑饕卸孩偈芙炭茣蛑鲗懽黧w例的影響。教科書是專門為學生上課或復習而編寫的教學用書,主要作用在于介紹、說明和闡釋相關概念、歷史、思想、理論、原理等,其性質屬于闡釋與說明;著作雖有多種形式,但論文集以外任何著作的書寫形式都與學位論文不同。②受不規(guī)范的學術期刊論文的影響。我國學術期刊論文有一個逐漸完善的過程。以摘要為例,多數(shù)刊物2000年之前所刊論文鮮有“摘要”;2001年之后,“摘要”逐漸成為學術論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學術期刊論文的“摘要”表達,也經(jīng)歷了從不規(guī)范到規(guī)范的演變過程,難以或不能反映論文主要觀點的“摘要”同樣存在于期刊論文中。教科書、著作與期刊論文,是研究生學位論文寫作的重要參考與模仿對象。“曉康體寫多了,人會退化成文盲”[13],當學習者沒有意識到學位論文與教科書、著作與不規(guī)范期刊論文的差異并將其作為效法對象時,不規(guī)范問題就會自然出現(xiàn)在學位論文寫作中。正如學者所言:“許多學術期刊特別是人文社科期刊上的文章本身就不合格,以此為樣本去學習寫作,只能越來越糟。”[14]當這種效法與問題意識淡漠以及缺乏深度思考結合在一起時,學位論文寫作的不規(guī)范問題就會凸顯。
研究生學位論文規(guī)范問題固然與研究生自身學習與研究經(jīng)歷有關,更為重要的原因卻在于研究生的培養(yǎng)與評價。在某種程度上,正是由于研究生培養(yǎng)與評價的問題,引發(fā)了研究生學習與研究問題的出現(xiàn),進而使得這些問題呈現(xiàn)在學位論文的寫作之中。
研究生培養(yǎng)中的問題首先體現(xiàn)在對知識的片面理解上。知識是人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獲得的認識和經(jīng)驗的總和,也是教育教學的基本內容。但是,由于對知識的理解偏差,使得研究生培養(yǎng)中存在嚴重問題。按照性質,知識可大致分為確定性的明確知識(deterministic knowledge)與不確定性的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明確知識以文字或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形式存在,其顯著特點是確定性與可表達性,即它可以被律則為某種公理、定律、原理、理論、規(guī)則等,可以被公式化,能夠言說、教授和學習,確定性是明確知識最為顯著的特點,獲得明確知識方便、可靠的途徑是書本,因而被稱為書本知識、硬知識或形式知識。默會知識是人在實踐與反省過程中獲得的知識,是應用知識的知識,實質是能力——明智解決事務的能力;默會知識“可以意會不可言傳”,能夠感受卻無法表達。不確定性是默會知識最為顯著的特點,它無法被律則為某種公理、定律、原理、理論等,不能被公式化,不能被教授和學習,只能通過個人默會性的實踐活動或反省活動獲得,因而又被稱為軟知識、隱性知識或暗默知識。默會知識與明確知識密切相關卻性質不同,其關系如寫作與作品:作品由寫作而來,但寫作本身不是知識而是能力。在研究生教學實踐中,關注更多的是明確知識:教師教的是明確知識,學生學的是明確知識;教師教授明確知識的主要方式是講解或闡釋,學生獲得明確知識的主要方式是接受或占有,默會知識則處于被忽視甚至被排斥境地[15]。
由于默會知識在研究生培養(yǎng)中未能受到有效關注,使得研究生的培養(yǎng)在相當程度上延續(xù)著本科階段的教學與評價形式。換句話說,研究生階段的教學與評價依然是對明確知識的傳授而非以默會知識的獲得為主。由于默會知識只能在解決問題中獲得,當問題被遮蔽,學生、教學與默會知識之間的關系就會被阻斷,學生就不會去深度思考,也失去獲得默會知識的機會與條件,知識的革新與進化成為不可能之事[16]。其結果如學者所言:學生在論文過程中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不少結果,既辛苦又費力,“但大家不知道你解決了什么問題”[17]。其實,這種問題不僅存在于研究生的學習中,同樣存在于研究生的培養(yǎng)之中。其結果是:教師很辛苦,學生很辛苦,對知識總量增加或品質提升鮮有貢獻,即無助于知識的更新。體現(xiàn)在研究生學位論文之中則是:數(shù)萬乃至數(shù)十萬字的學位論文,對知識的更新與進化幾乎沒有貢獻。這種問題不僅存在于研究生的學習中,還存在于研究生導師的教學中。很難說研究生做出不規(guī)范的學位論文與其導師的指導沒有關聯(lián)。
因此,僅僅重視明確知識而忽視默會知識,是導致研究生學術訓練不充分的根本原因,也是學位論文不規(guī)范的內在根源。默會知識是應用知識的知識,所有明確知識都是個人默會知識的書面表達。學生做學位論文的過程就是默會知識書面化過程,學位論文則是學生默會知識書面化表達的結果。因此,默會知識才是研究生階段應該予以重視的知識類型。默會知識只能在解決問題過程中以實踐或反省的方式獲得,是實現(xiàn)知識更新與推動“個人成長與社會發(fā)展”的知識,“獲取何種知識以及為什么、在何時、何地如何使用這些知識,是個人成長和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問題”[18]。但是,在現(xiàn)行的研究生教學與評價中,關注的主要是明確知識,鮮有默會知識的位置,研究生不僅沒有養(yǎng)成質疑與反思的習慣,反而消解了他們的問題意識,使得發(fā)生在本科階段的“沒有問題的問題”,延伸到研究生階段[19]。加之,研究生受教科書與不規(guī)范期刊論文的影響,使得學位論文出現(xiàn)諸多不規(guī)范問題;更有部分學位申請者,能夠成功地將學位論文寫成“說明文”,在降低研究品質同時,還改變了文章的性質[20]。
研究生學位論文是學位申請者學術研究能力的文本體現(xiàn),也是獲得學位的主要依據(jù)。學位論文規(guī)范雖然屬于技術層面,背后起支撐作用的卻是學位申請者的學術研究能力與書面表達能力。這些能力受研究生學習效果的影響,更受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的影響。因此,化解研究生學位論文規(guī)范問題,首先要從改變研究生的培養(yǎng)入手,進而改變研究生獲得知識的方式,最終通過嚴格的學術寫作訓練得以落實。
如果說本科階段教學的目標在于使學生掌握通識性、通用性、專業(yè)性的明確知識,研究生階段教學的主要目標則在于幫助研究生獲得默會知識——應用與更新知識的知識。但是,在確定性的明確知識觀支配下,研究生階段的教學依然延續(xù)本科階段的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是明確知識的傳授過程,學習過程是明確知識的接受與占有過程,教學評價則是明確知識的復述或再現(xiàn)過程。這種教學至少引發(fā)三個嚴重后果:①訓練了研究生對明確知識的輕信與盲從而非謹慎和質疑。②拒絕或排斥了研究生提出問題與深度思考的機會。明確知識教學中也會有問題,但它關注的是有確定答案的問題(question),而非沒有確定答案的問題(problem),當學生遇到?jīng)]有確定答案的問題,便無從下手。③忽視甚至排斥了默會知識。就像作品源自寫作一樣,明確知識是默會知識的書面表達結果,默會知識才是研究生培養(yǎng)過程中需要關注的關鍵性知識;忽視或排斥默會知識,就會忽視或排斥新知識的出現(xiàn)。
因此,不確定性的默會知識才是研究生教學的關鍵。研究生階段教學,首先需要幫助研究生認識到默會知識的存在并幫助他們獲得默會知識。如同地質學家波拉克在《不確定的科學與不確定的世界》中所言:“科學中事情的正常狀態(tài)是未決定的和不確定的,沒有哪項新研究會完全消除不確定性?!彼慕Y論是:“科學是靠不確定性而繁榮”,“不愿意受不確定性的激勵,才是前進的障礙。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不是科學家的那些人經(jīng)常將科學等同于確定性,而不是等同于不確定性?!盵21]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普利高津在《確定性的終結》中說:科學“需要一種新自然法則表述,它不再基于確定性,而基于概然性”[22]。正因看到世界的不確定性與知識的不確定性,莫蘭在給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指出:人類處在不確定的世界中,要學會迎戰(zhàn)不確定性,教育首先要擔起這一職責,“今后人類征途的不可知的特點應該促使我們培養(yǎng)準備應付不測事件而處理它們的頭腦。所有身負教育之責的人們都應該走向迎擊我們時代的不確定性的最前哨?!盵23]研究生階段的教學,需要認識到不確定性默會知識的重要性,并為研究生獲得默會知識創(chuàng)造條件與機會。因為,默會知識才有助于新知識的出現(xiàn),才是研究生研究品質與研究能力的核心,才能幫助研究生應對不確定的世界。
學習主體與知識主體雖然都在強調學生主體地位,兩者背后卻是不同乃至沖突的教學理念,并由此產(chǎn)生不同的結果。所謂學習主體,是指學生是獲取明確知識的主體,明確知識本身不發(fā)生變化。在學習主體視域中,明確知識是唯一的、真理性的和確定無疑的知識,學生在它面前只能信服和接受。但是,這種認識忽視了明確知識的確定程度是有限的,即明確知識有著嚴格的條件限制:當條件不具備或發(fā)生變化時,所謂的確定性就變得不確定。正因如此,焦爾當在《學習的本質》中將學習視為一個解構過程,“不論是兒童還是成人,要讓學習者掌握一項知識,就必須對他的先有概念進行真正的解構?!盵7]88這不僅意味著明確知識的確定性是有限的,作用也是有限的,甚至未必是正面的。由于明確知識被認為是確定且不變的,在這種知識面前,學生只能服從,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僅僅體現(xiàn)在如何獲得明確知識的技術層面,因而只是形式主體,并且以形式主體的眼罩遮蔽了學生的知識“仆從”身份。
知識主體是指學生是知識的主人,研究生的主要職責是發(fā)現(xiàn)與革新知識。在知識主體視域中,知識不是確定而是進化的;學生的知識主體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他對知識的革新與進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革新與進化。原因有二:①問題是知識的源泉。所有知識(包括明確知識和默會知識)都源自對問題的認識和解決。正因如此,胡適斷言:“問題是知識學問的老祖宗;古今來的一切知識的產(chǎn)生與積聚,都是要解答問題——要解答實用上的困難或理論上的疑難?!盵24]②解決問題是知識進化的階梯。如同波普爾所言:“科學和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愈來愈深化的問題,愈來愈能啟發(fā)新問題的問題?!盵25]他進一步指出:科學“不是對確定性的尋求”,“科學知識總是假設的:它是猜想的知識。科學的方法是批評的方法:尋求和消滅錯誤并服務于真理的方法?!盵26]研究生只有成為知識主體,才能夠有效駕馭明確知識去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應用知識的知識——默會知識,并據(jù)此實現(xiàn)知識的革新與進化。因此,知識主體不是否定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更不是否定學習,而是要學生以解決問題作為學習方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xiàn)對知識的主宰,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更新知識進而創(chuàng)造出新知識。這是研究生走出模仿與盲從,走向革新與創(chuàng)造的內在要求,也是避免將學位論文變成說明文的內在根據(jù)。
學位論文的規(guī)范問題雖然是技術層面的問題,背后反映的卻是研究生階段培養(yǎng)的問題。教學中重視默會知識,實現(xiàn)學生從學習主體向知識主體的超越,是解決規(guī)范問題的根本途徑。但是,這不意味著學位論文的規(guī)范問題,僅靠改變教學或改變知識獲得方式就能得到徹底解決。學位論文規(guī)范問題的有效化解,還需專門的寫作訓練。學位論文是研究者在解決某個具體問題時形成的專門學術研究成果。研究問題要具體、明確,按照某種標準,將主題涉及的問題分解成若干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一組關鍵問題,將每一問題概括成一個論點,由此構成論文的若干有機組成部分;當每一個關鍵問題被有效解決,論文主題涉及的主要問題就被解決,使整個論文成為圍繞關鍵問題展開的學術研究。以同樣的方式,將每一個關鍵問題再細分為若干具有內在邏輯關聯(lián)的一組小問題,并分別將其概括成小論點;當這些所有小論點被論證清楚了,這個關鍵問題也就論證清楚。當然,為了便于論證,還可以讓每個段落有一個主題句,作為本段落的論點,使整個段落的論證圍繞本段論點展開;使各個段落之間的論點有邏輯關系,從而使得整個論文渾然一體。這種做法,既能保證學位論文不會因沒有論點而改變性質,還能保證論文主題涉及的關鍵問題得以有效解決,進而使論文成為符合規(guī)范要求并具有科學性和思想性的研究成果。
在研究中學會研究并提高研究能力,在寫作中學會寫作并提高寫作水平。論文寫作水平只有在研究與寫作中提高,論文寫作規(guī)范只能在寫作中掌握。學位論文寫作規(guī)范在保證論文性質的同時,還保證研究的品質。論文的性質,是指學位論文是論文而非其他文體,論點、論據(jù)和論證過程是論文的基本構成要素。論點有論點的表達形式——某種觀點、主張或意見,還要有邏輯順序——構成不同層面的論點,所有層面的論點都指向論文主題限定的問題。研究的品質,是指論文中的每一部分都在承擔相應職責,指向問題的解決與論文的完善。換句話說,論文中的每一個字、詞、句、段落乃至標點符號,都在承擔職責并扮演角色。當它們不能對問題解決與論文完善起正面作用時,就會起負面作用,進而影響論文的品質。因此,學位論文不僅要主題明確、結構合理、邏輯順暢,而且要讓其中的每一部分承擔起相應的職責,這種能力必須通過持續(xù)、規(guī)范的學術寫作訓練才能提高。在論文的寫作訓練過程中,提升研究生對問題的敏感性,培養(yǎng)研究生批判性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使他們在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默會知識,提高論文的寫作水平,并在論文寫作中更新或創(chuàng)造出新知識,為未來學習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礎。
[1] 教育部, 國家發(fā)展改革委, 財政部. 關于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意見[EB/OL]. http://www.jyb.cn/rmtzcg/ xwy/wzxw/202009/t20200922_360479.html.
[2] 秦琳. 社會科學博士論文的質量底線——基于抽檢不合格論文評閱意見的分析[J]. 北京大學教育評論, 2018(1).
[3] 常思亮, 羅小丹, 盧堃. “差評”研究生學位論文主要特點鑒別[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9(5).
[4] 熊易寒. 文獻綜述與學術譜系[J]. 讀書, 2007(4): 83.
[5] 張靜. 社會學論文寫作指南[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 105-106.
[6] 彭玉生. “洋八股”與社會科學規(guī)范[J]. 社會學研究, 2010(2): 188.
[7] 焦爾當. 學習的本質[M]. 航零, 譯. 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5.
[8] 溫才妃. 深度反思: 為何我們的研究生提不出問題?[EB/OL]. https://new.qq.com/omn/20200909/20200909A02L NP00.html.
[9] 王蓉. 研究生提不出問題, 責任在大學和教授[N]. 中國科學報, 2020-09-22.
[10] 張紅偉. 研究生提問的“系統(tǒng)改革”與“當前任務”[N].中國科學報, 2020-11-04.
[11] 計紅梅. 研究生為何提不出問題[N]. 中國科學報, 2021-01-12.
[12] 叔本華. 關于思考[A]//觀念力: 叔本華選集. 陳曉南, 譯.哈爾濱: 哈爾濱出版社, 2015: 25-26.
[13] 王小波. 王小波作品集[M]. 銀川: 寧夏人民出版社, 2000: 476.
[14] 吳國盛. 學術寫作的三大意識[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21(7): 1.
[15] 李忠. 知識觀的轉變與研究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J]. 學位與研究生教育, 2009(4): 15-19.
[16] 李忠. 沒有問題的問題——大學教育中的嚴重問題[J]. 大學教育科學, 2009(3).
[17] 鮑海飛. 研究生畢業(yè)論文答辯印象[EB/OL]. http://blog. sciencenet.cn/blog-278905-1236248.htm.
[18]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 反思教育: 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M].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中文科, 譯.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17: 8.
[19] 李忠. 從維持性到創(chuàng)新性——研究生學習方式的轉化[J]. 中國高教研究, 2009(7).
[20] 老王. 收到學生“說明書”式的論文: 導師連夜給出了靈魂回復[EB/OL]. https://www.kandao.com/News/1378830.
[21] 波拉克. 不確定的科學與不確定的世界[M]. 李萍萍, 譯. 上海: 上??萍冀逃霭嫔? 2005: 6, 16.
[22] 普利高津. 確定性的終結[M]. 湛敏, 譯. 上海: 上??萍冀逃霭嫔? 1998: 147.
[23] 莫蘭. 復雜性理論與教育問題·前言[M]. 陳一壯, 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4: 8-9.
[24] 胡適. 贈與今年的大學畢業(yè)生[J]. 獨立評論, 1932(7).
[25] 波普爾. 猜想與反駁[M]. 沈恩明, 譯.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 84.
[26] 波普爾. 通過知識獲得解放[M]. 范景中, 李本正, 譯. 杭州: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06: 2-3.
李忠,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西安 710062。
10.16750/j.adge.2022.04.003
陜西師范大學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知識變遷背景下的研究生教學改革研究”(編號:GERP-20-21)
(責任編輯 周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