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黨鋒
2021年全國8套作文試題,特別是4套全國卷作文試題,聚焦“立德樹人”,立足《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及《普通高中新課程標準》,依托具體的寫作情境,綜合考查了考生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核心價值、學科素養(yǎng),呈現(xiàn)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并存的顯著特征,完美彰顯了新高考的命題理念,然而從高考閱卷情況來看,偏題離題、思路混亂、內容空洞等失誤文章竟不在少數(shù)。其實,此類作文考生只要遵循“牢樹三種意識、彰顯三種能力”的寫作原則,便可輕易奪取高分。
一、牢樹三種意識
1. 審題意識。從2021年全國8套作文試題來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作文試題類型仍以任務驅動型作文為主,只不過此類作文的試題材料已不再是單一的時政類材料,而是將名言警句、哲理圖畫、生活現(xiàn)象、時政熱點等按照一定的關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復合類材料,所以考生必須樹立極強的審題意識,務必先審試題材料,再審寫作任務,如此方能精準立意。
(1)審材料。審材料就是考生立足材料中的某些關鍵詞、材料各層面之間的關系、材料的側重點等對材料進行深度分析以準確把握材料的內涵。如:2021年全國甲卷“可為與有為”考生必須審出材料的側重點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2021年全國乙卷“理想”考生必須審出材料是從“理想的性質”與“實現(xiàn)理想的途徑”兩大方面來闡述“理想”的,而不是泛泛而談理想的;2021年全國新高考Ⅰ卷“強弱之辯”考生必須審出材料的側重點是“由弱變強”而不是“由強變弱”;2021年全國新高考II卷“人字描紅”考生必須精準把握材料中“逆鋒起筆”“不偏不倚”“藏而不漏”等詞語的內涵;2021年天津卷考生必須精準把握材料中“紀念日”“路標”等詞語的內涵。
(2)審任務。審任務就是考生不僅要準確把握試題所限定的寫作任務,而且還要準確把握寫作任務的相關寫作指令。如:2021年全國甲卷“可為與有為”的寫作任務為“以‘可為與有為為主題寫一篇文章”;2021年全國乙卷“理想”的寫作任務中包含寫作身份為“當代青年”、寫作主題為“理想”、寫作內容為“自身發(fā)展的思考”等寫作指令;2021年全國新高考Ⅰ卷“強弱之辯”的寫作任務中包含寫作立足點為“材料的啟示意義”、寫作內容為“你的感悟與思考”等寫作指令;2021年全國新高考II卷的寫作任務中包含寫作立足點為“漫畫的寓意”、寫作身份為“新時代青年”、寫作過程為“反映你的認識與評價、鑒別與取舍”等寫作指令;2020年全國Ⅰ卷的寫作任務中包含寫作文體為“發(fā)言稿”、寫作思維過程為“權衡選擇”、寫作內容為“讀后感”等寫作指令。
2. 內容意識。2021年全國8套作文試題,其中北京卷為命題作文,全國甲卷為主題作文,浙江卷、上海卷、天津卷、全國乙卷、全國新高考Ⅰ卷的寫作話題材料則給予了明確的限定;2020年全國8套作文試題,其中5套的寫作話題材料也均已明確限定。由此可見,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作文行文過程已由對時政材料的評論轉為對某個主題的論證,所以為了使文章論證有力,考生必須有極強的內容意識以能從各個層面選取大量的論據(jù)來論證寫作主題。
如2021年全國甲卷“可為與有為”優(yōu)秀作文《青年有為,則中華有為》之主體片段——
吾輩青年,當堅定理想,找準人生坐標。
君可聞李子柒借茶園文化,向世界傳遞田園之美;君可見國民才女武亦姝,以理想為因,實行為果,終考取清華大學;君可知零零后大學生劉上,以理想為峰,不斷攀登,用三年時間讓自制火箭發(fā)射升空,終圓航天夢。正所謂“立志而圣則圣矣,立志而賢則賢矣”。時代賦予我們選擇理想的權利,我們當用自己腳踏實地的行動,但盡綿薄之力,不負韶華之景;但耀愛國之燭,不負盛世之春。
吾輩青年,當緊跟時代,順應發(fā)展大勢。
100多年前,廣大進步青年順應歷史發(fā)展趨勢,積極投身革命洪流,翻開了中國革命的新篇章,我們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釗、夏明翰、方志敏、楊靖宇,我們學習的榜樣如雷鋒、焦裕祿、錢學森、黃大年,等等,他們都給予我們精神的滋養(yǎng)和激勵。復興路上,當代青年要在順應發(fā)展規(guī)律中抓住機遇,聚焦“工業(yè)經(jīng)濟、城市建設、鄉(xiāng)村振興”三大主攻方向,在早日實現(xiàn)“三區(qū)戰(zhàn)略”過程中,在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中尋找發(fā)力點、做好增長點,要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聚焦“六新”,努力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攻堅克難、追求卓越。
本片段考生選取了李子柒、武亦姝、劉上、李大釗、夏明翰、方志敏、楊靖宇、雷鋒、焦裕祿、錢學森、黃大年等人物素材,選取了“三區(qū)戰(zhàn)略”“六新”等熱點素材,從而使文章內容既豐富又具有層次感。
3. 表達意識。既然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作文的行文過程側重于論證某一主題,所以考生必須有極強的表達意識以讓文章結構嚴謹、思路清晰、卷面“顏值”高等,具體操作為:①全文字數(shù)在960左右;②分段合理,不可有過長的段落;③觀點句最好單獨成段或置于段首;④名言警句要置于開頭、主體段的段首、結尾,或將其作為主體段中的第一個素材或扣題句;⑤善用過渡句。
如2021年全國乙卷優(yōu)秀作文《青春韶華,逐夢而生》之主體片段——
新時代青年逐夢,必將修身立志作為源水木根。
亞圣孟子有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崩硐腚m然美好,但其必經(jīng)之徑定然充滿艱難險阻。我們行走在路上,前途渺渺,若無“浮舟滄海,立馬昆侖”的豪情,若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信念,若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的膽識,我們將依靠什么來支撐疲憊之軀,踏穩(wěn)每一步?修身,以“義”為標準,修的是個人能力,修的是人生態(tài)度,修的是逐夢理想的源水木根。
新時代青年逐夢,必將奮斗實干作為舟漿船帆。
無論是《詩經(jīng)·大雅》中“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的勤勞,還是陸游“絕知此事要躬行”的告誡,都彰顯中華民族實干的品性。同樣,青年理想的實現(xiàn)不是靠空想,而是靠行動?!坝矟h”海明威把《永別了,武器》草稿修改了39次;貝克漢姆每天苦練上百個任意球;郎朗每天練習鋼琴達6個小時……他們?yōu)槔硐敫冻隽诵燎诘暮顾?。海明威斬獲諾貝爾獎,“貝氏弧線”聞名足壇,郎朗也成為中國最優(yōu)秀的鋼琴家之一。因為奮斗實干,無數(shù)先人以熱血鑄就歷史豐碑;因為奮斗實干,無數(shù)同胞用汗水澆灌時代希望;因為奮斗實干,無數(shù)后輩也必將用雙手再創(chuàng)未來輝煌!
本片段考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彰顯了極強的表達意識:首先將觀點句單獨成段,給人以醒目之感;其次是將名言警句作為主體段的第一個素材且置于段首,從而增強了語言亮點;最后兩主體段長短合理,給人以錯落有致之感。
二、彰顯三種能力
1. 邏輯思維能力。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作文的試題材料,其作用已不是簡單地引出寫作任務或寫作主題,而是從多個層面對寫作任務或寫作主題進行了限制,所以考生一定要準確把握材料各層面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讓文章的立意和行文脈絡與試題材料的內在邏輯保持高度一致。如:2021年全國甲卷“可為與有為”其寫作主題中關鍵詞之間的邏輯為“可為”是“有為”的前提;2021年全國乙卷“理想”材料各層面之間的邏輯為先樹立符合“義”的理想,再采取相關行動去“實現(xiàn)”理想。
如2021年全國乙卷優(yōu)秀作文《讓青春理想綻放在祖國大地》之主體片段——
身為當代青年,我們應樹充滿大義之理想。
中華文明之所以能綿延數(shù)千載而生生不息,主要是有一代又一代充滿大義之理想的英雄們。你看,屈原在《國殤》中椎心慨嘆:“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标懹卧凇妒緝骸分幸笠蠖貒冢骸八廊ピf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蔽奶煜樵凇哆^零丁洋》中凜然高歌:“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再看,李大釗、方志敏、趙一曼、江竹筠、張富清、王繼才、杜富國、孫家棟、黃大年、鐘南山……他們哪一位不是有著胸懷國家、民族之大義理想,身為當代青年的我們,一定要以他們?yōu)榘駱?,樹立充滿“大義”之理想,讓青春理想與時代同頻共振。
身為當代青年,我們應以實干追求理想。
實干,是備受中國人推崇的美德,也被認為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你看,袁隆平院士為了實現(xiàn)“禾下乘涼夢”和“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他一頂草帽、兩腳泥土,扎根在田間,用幾十年的時間,大幅提高雜交水稻畝產(chǎn),對中國與世界作出了杰出貢獻。你看,張桂梅校長扎根深山40多年,她無懼病痛纏身,不負生命韶華,讓一茬又一茬深山里的女孩走出大山。你看,從南京長江大橋、“兩彈一星”、大慶油田,到建設特區(qū)、青藏鐵路、載人航天,再到新時代脫貧攻堅、港珠澳大橋、中國天眼,一代代中國人用實干精神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輝煌。身為當代青年的我們,一定要以他們?yōu)榘駱?,用一種百折不撓的實干精神,讓青春理想綻放在祖國大地。
本片段考生緊扣材料內涵的內在邏輯關系行文,先談當代青年應該樹立一個什么樣的理想,然后再談如何實現(xiàn)理想,如此構思,使文章不僅立意緊扣材料內涵,而且思路環(huán)環(huán)相扣。
2. 辯證思維能力??疾榭忌乃急婺芰σ恢笔歉呖甲魑拿}的重要方向,特別是在新高考背景下,這種命題導向又呈現(xiàn)出越來越突出的顯著特征。如:2021年全國新高考Ⅰ卷“強弱之辯”,2021年浙江卷“得失之辯”,2021年上海卷“時間與價值”,2020年全國新高考Ⅰ卷“疫情中的距離與聯(lián)系”,2020年浙江卷“人生坐標與現(xiàn)實變化”。所以針對此類試題,考生一定要立足于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立意行文,切忌只談其中一個方面或“平分秋色”地談兩個方面。
如2021年全國新高考Ⅰ卷“強弱之辯”優(yōu)秀作文《縱生而弱,難抵向強而往》之主體片段——
生而強者,濫用其強,終至泥潭。自古而今,好高騖遠,恣意而為以致大廈傾毀者無數(shù)。金溪方仲永,五歲能賦詩,才極聰慧。然不讀書,不精藝,十年過后,終為笑談。大清盛世,天國之尊,萬國來朝。然鎖國門,食鴉片,醉生夢死,終至國破。辛亥一事,除清君,立新世。然革命之種,終落賊手,毀先生遺愿。由此觀之,縱生而強者,若不加以辛勤精進,終將淪為平庸甚至敗者。恃強而不奮進者必亡。
生而弱者,勤自鍛煉,終登山巔。小至個人,大到家國,韜光養(yǎng)晦,由弱至強而于平地起高樓者亦無數(shù)。華夏受近代百年之辱,然歷經(jīng)幾度春秋寒暑,于戰(zhàn)火中前行,在廢墟中涅槃,共赴中華之偉大復興!
生而強弱已定,唯以奮志拼搏,方能扭轉乾坤?!疤煜轮寥幔Y騁天下之至堅?!闭纭兜赖陆?jīng)》所言,以弱者之姿,拼力之搏,終至至強。中國共產(chǎn)黨以“星星之火”,燃成“燎原之勢”。習近平總書記說:“世界上沒有哪個黨像我們這樣,遭遇過如此多的艱難險阻,經(jīng)歷過如此多的生死考驗,付出過如此多的慘烈犧牲。”黨正是面對國內外強敵,挽大廈之將傾于危急時刻,頂風雨前行,披荊斬棘,方至今日之百年輝煌。苦難,在弱者眼里總是顛覆命運的波濤;而于強者,則是誓將沙子磨礪成珍珠的熔爐。此乃吾生而弱乎,歷磨煉終而至強哉!
本片段考生沒有僅談弱或僅談強,而是立足于強與弱之間的辯證關系,從“生而強者,濫用其強,終至泥潭”與“生而弱者,勤自鍛煉,終登山巔”兩個方面對中心觀點加以具體闡述之,最后用“生而強弱已定,唯以奮志拼搏,方能扭轉乾坤”加以總結。如此行文,彰顯了考生極強的辯證思維。
3. 開放思維能力。對考生開放思維能力的考查是新高考命題的主流方向,因為試題越開放越能考查考生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核心價值等綜合素養(yǎng)。如:2021年全國新高考II卷“人字描紅”,2021年北京卷“這,才是成熟的模樣”,2021年天津卷“紀念日”,2020年全國新高考II卷“帶你走進”,2020年天津卷“中國面孔”,2020年江蘇卷“你未來的樣子”。這些試題考生只有運用開放思維結合自身所儲備的必備知識等將關鍵詞的內涵具體化才能準確立意,同時在行文過程中與選材上,考生也只有運用開放思維從多層面展開論述、多角度選材才能使文章思維縝密、內容豐富。
如2021年全國新高考II卷“人字描紅”優(yōu)秀作文《忍耐沉潛,一飛沖天》之主體片段——
漫畫中的“人”字書寫,由開始的逆鋒起筆、藏而不露,到中鋒用筆、不偏不倚;再從停滯迂回、緩緩出頭,到最終描紅寫就。這一過程,不也象征著事物的發(fā)展過程嗎?我認為,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與民族,在前行之路上,只有忍耐沉潛,執(zhí)著前行,歷經(jīng)迂回曲折,才能破繭成蝶,擁有飛龍在天之勢!
對個體生命而言,在追夢之路上,只有學會沉潛,積聚力量,才能在歷經(jīng)艱險之后,磨沙成珠!屠呦呦歷經(jīng)半個世紀發(fā)現(xiàn)青蒿素,國測一大隊56年來,2次下南極,7測珠峰,52次深入沙漠腹地,哪一次不歷經(jīng)曲折?由此可見,只有腳踏實地,忍耐沉潛,才能突破重圍,一飛沖天,如大寫的人字一樣頂天立地!
對一個政黨而言,在發(fā)展的過程中,何嘗不是歷經(jīng)千山萬水,經(jīng)過百年沉淀,才擁有今日之強大呢?一百年前南湖上的那艘小小的紅船,就像“人”字剛剛起筆時,力量微小,所以藏而不露;但隨著它撒下的革命火種,便慢慢壯大力量,猶如書寫“人”字時中鋒用筆的那一捺;在以后發(fā)展中,其走過兩萬五千里長征,歷經(jīng)14年抗戰(zhàn)……但最終“緩緩出頭”,撐大廈于斷梁,使春風吹遍于神州,華夏再沐于朝陽!這不正像“人”字描紅完成的漂亮書寫嗎?
再看大國崛起的過程,又何嘗不歷經(jīng)曲折磨難呢?今天,隨著中國的崛起,美國開始不斷打壓中國的發(fā)展,先后發(fā)起貿易戰(zhàn)、科技戰(zhàn)、外交戰(zhàn)、金融戰(zhàn)……再看我們的應對策略:開始就像“人”字運筆之初,隱而不發(fā)以積聚力量;當我們實現(xiàn)了全面小康的目標,取得了嫦娥探月、天問問天、5G領跑全球等重大科技突破后,我們便“緩緩出頭”,嚴厲地對美國說“中國人不吃這一套”!試看未來中國的發(fā)展,中國空間站、智慧城市、量子通訊等重大科技成果必將讓世界再次驚艷。
本片段考生從兩個方面彰顯了開放思維能力,首先是由漢字筆畫的特征聯(lián)想到個體生命、政黨、國家發(fā)展;其次是從歷史、現(xiàn)實、未來三個方面來選材,從而使文章選材視野開闊、內容層次清晰。
責任編輯 廖宇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