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艷
內容摘要:格非的《月落荒寺》與《春盡江南》,描述了在社會商業(yè)化時代,知識分子面臨價值觀崩塌、道德失范、社會失序的狀況所產生了精神焦慮,金錢至上、環(huán)境破壞、鄉(xiāng)村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消失,道德淪陷,在這樣的敘事背景下,知識分子為填補精神的困境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選擇。
關鍵詞:《月落荒寺》 《春盡江南》 精神困境 生存方式
格非的《月落荒寺》與《春盡江南》兩本書都圍繞著這些知識分子的家庭、交際、以及職業(yè)所展開,他們所向往的詩意世界,正在被這個社會慢慢的消滅,他們感嘆社會正在慢慢腐朽墮落,但是他們又是促使著這種詩意世界逐漸破滅的推手。
道德失范是現(xiàn)實價值崩塌的集中體現(xiàn),曖昧的性與人性的惡充斥在兩本小說之中。小說中的環(huán)境描寫也映襯著主要人物的內心世界,《春盡江南》中的“花家舍”從承載著革命印記的人民公社,變成了酒醉金迷、肉欲橫流的“宵金窟”,花家舍的變革,見證了時代的墮落與詩意世界的湮滅。高級知識分子們打著舉辦詩歌交流會議的旗子,卻在花家舍沉迷于酒色。作為護士的春霞,原本該承擔救死扶傷之責,卻對人報以詛咒;《月落荒原》中的趙蓉蓉與丈夫的好友偷情已有五年之久;自詡為藝術家的周德坤卻與五十多歲的保姆也有茍且之事;陳渺兒的狗,因為保姆誤投喂了含有洋蔥的飯菜而去世,陳渺兒卻要保姆的老公對著狗的靈牌磕頭,處處顯示出對人性的踐踏。就像楊慶棠調侃似說的那樣“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所津津樂道的‘政治正確’觀念,有一種‘向下運動’的趨勢。原先是族別,再后來是性別,現(xiàn)在終于輪到了動物?!盵1]可謂是充滿了譏諷意味。
正是在這樣的敘事背景之下,一群知識分子看到價值觀的逐漸崩塌。然而,他們并沒有攬起重建道德秩序的責任,而是也淪為道德失范中一員,或者選擇逃避。
一
進入到新時代,知識分子的社會價值極速縮減,他們不再是社會政治的主要參與者,從社會中心逐漸邊緣化,話語也不再具有權威性,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缺乏有力支撐,由此產生了極大的焦慮感與失落感。
如《春盡江南》中的龐家玉,龐家玉更名前叫李秀蓉,名字的更替,是龐家玉自我身份認同改變的標志。叫李秀蓉時,她是一個充滿理想主義,對愛情抱有極大幻想的少女模樣。但是,正當她開始幻想和譚端午幸福的婚后生活時,沒想到換來的竟是譚端午的不辭而別。在我看來,這是造成龐家玉身份認同改變的直接原因。更名龐家玉后,她成為了一個迎著時代的發(fā)展趨勢迎難而上的現(xiàn)實主義精英女性,她憑借著自我智慧為這個家庭獲取了豐富的物質生活。在這個家庭里,家玉扮演著頂梁柱的身份,兒子的教育、家庭的支出、與婆婆關系的協(xié)調以及拿回唐寧灣別墅使用權時,幾乎都是家玉在一人效力。她在用最大的努力證明著自我的生存價值,但是當她以為自己無堅不摧之時,她也漸漸發(fā)現(xiàn)了法律和現(xiàn)有的社會規(guī)則并不能維系社會秩序,這讓她的信仰轟然倒塌。作為具有崇高道德規(guī)范的教師職業(yè),姜老師關注的只有學生成績,逼迫龐家玉丟棄了兒子飼養(yǎng)的鸚鵡。龐家玉看到兒子的傷心,她最終開始了反抗,這也是她對這個社會反抗的開始。然而她的反抗那么的微弱,她無力改變這個時代。作為一名律師,她因為自己不能為弱者發(fā)聲而難受;作為妻子,她為自己身體出軌而耿耿于懷;作為一名母親,她為自己的情緒失控而自責......和譚端午打架時,譚端午罵她爛婊子,這一句話讓她看清了現(xiàn)實也認清了自己,此刻的她開始變得超然。人們無法掌控的事情太多太多,理想中的自己也相去甚遠,個體的渺小與脆弱都讓龐家玉難以接受,于是她最終選擇了自殺結束自己的一生。其實,無論龐家玉外表多么強大,都可以看出她精神世界的脆弱。在和譚端午討論人的分類問題時,她將人分為了“活人”與“死人”,“死人”又分為“死過一次的人”和“死過兩次的人”,但無論是怎樣的人,最終都會死去,這個世界也遲早會毀滅。足以看出,龐家玉精神世界的絕望感和空虛感。
二
龐家玉至少還對現(xiàn)實世界反抗過,她在生命盡頭放棄了追逐金錢名利的生活,踏上了去往西藏的路途,尋找理想中的自我。而《月落荒寺》中的楚云則一直逆來順受,現(xiàn)實生活中的好與不好,她全都順從著接受。楚云就像是一個虛幻的人物,承載了知識分子對美好女性的完美想象,美麗、神秘、又充滿了不可思議。小說開篇,楚云與林宜生在“曼珠沙華”茶社喝茶時,趁著林宜生小憩,楚云便就此消失了。給讀者留下了諸多的疑問,楚云和林宜生是什么關系?為什么會一走了之?......楚云是代替林宜生兒子的家教老師,才走進人們視野的,然而,卻沒有人知道她的詳細信息,只從后續(xù)和林宜生的交談片中,得知了一些無關緊要的消息。一位普通的英語老師,卻懂得俳句與中國的古典詩詞,對西方的古典音樂也頗有研究,還能買到十分罕見的盆栽,這些表現(xiàn),都讓楚云變得深不可測,也加劇了林宜生與讀者對她的好奇。
楚云是與眾不同的,神秘的“曼珠沙華”,在她眼中不過是“石蒜”,世人對海棠的過分追捧,讓她覺得這種花反而變得俗不可耐。如果要讓我用一種花來形容楚云,那或許只有“曼珠沙華”是最貼切的,盡管她對這種花不屑一顧?!奥樯橙A,乃是《法華經(jīng)》中的四大祥瑞之一,也被稱作彼岸花。在小津安二郎的同名電影中,彼岸花意為‘純潔而憂傷的回憶’,很美?!盵2]還有這樣一句形容曼珠沙華的語句,“彼岸花開一千年,落一千年,花葉永不相見,情不為因果,緣注定終生?!甭樯橙A的花語始終伴隨著憂傷,楚云表面給人落落大方之感,實際上內心卻充滿了凄楚。面對著命運的折磨,楚云放棄抵抗,她剛出國時,因為外國人的隨便勾搭,她就糊里糊涂和別人上床了,林宜生在楚云毫無準備的情況下,抱住了她,她便和林宜生確定了戀愛關系?!凹偈谷缃癫皇菈?,能長于夢幾多時?!币蝗绯谱钕驳陌拙右椎脑娋?,美好的東西于楚云而言就像是一場夢,而夢終歸是會醒來的。楚云能夠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也因此總是給人處變不驚、風輕云淡之感。但是,外在的淡然并不能掩飾其內心的傷悲,就像林宜生看到楚云的背影時,總會感覺到一絲悲涼那樣。楚云的人生經(jīng)歷造就了她這樣的性格和精神世界的不安,她自小便被親身父母所拋棄,養(yǎng)父母也在她很小的時候就相繼去世,稍微長大一點,就因為美貌而被強奸,相依為命的哥哥墮入黑道,生死未卜。生活的陰暗面仿佛都集中于她一人,她不敢渴求光明,她沉浸于音樂世界、藝術世界中,希望能夠從中找到一些光明的力量。然而能夠與她引起共情的恰恰又是悲傷至極的作品。
《月落荒寺》以及《春盡江南》中都提到了“治愈”和“維持”的概念,“在如今的醫(yī)學界,‘治愈’這個概念已經(jīng)不復存在?,F(xiàn)代醫(yī)學所孜孜以求的,只是‘維持’而以。完全的康復已成為不可能之事。生活其實也差不多,就像這棵待死的柳樹一樣,這世界已經(jīng)太老。說不上好,也說不上不好?;钪褪蔷S持?!盵3]對于楚云來說,活著并不是因為有什么希望,而是在于生命的本質就是“活著”。
三
《月落荒寺》中的林宜生與《春盡江南》中的譚端午,在面對社會的急劇變化之時都選擇了主動逃避,不同的是,譚端午的逃避更加徹底。從兩部作品中可以看到格非漸趨平和的內心,他筆下的知識分子,慢慢接受了社會變化。林宜生與譚端午同為哲學系畢業(yè),或許正是哲學系出身的原因,兩人對于社會的變化都更加敏感,就像譚端午的妻子龐家玉說的那樣,“這個社會什么都需要,唯獨不需要敏感。要想在這個社會中生存,你必須要讓自己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變得像鋼筋一樣粗?!盵4]
物質的極大豐富,使得知識分子不必再為了簡單的生存而擔憂,但也因為如此,本就多愁善感的這類人,內心世界才變得更加脆弱敏感,正如綠珠所說的那樣,“這個世界的貧瘠,正是通過過剩表現(xiàn)出來的。所以說豐盛就是貧瘠?!盵5]物質過于豐富之時,人的精神需求越高,當現(xiàn)存世界中精神層面的供給不足之時,精神貧瘠也就變得順其自然。而端午的精神困境也如中國的傳統(tǒng)士人一樣,為這世界的復雜性和浮華所擔憂?!斑@個世界太復雜了。每天都在變,有無數(shù)的可能性,無數(shù)的事情糾纏在一起。而問題就在這兒,你還不知道它最終會變成什么樣子。鋪陳很容易,但結尾有點難。”[6]
在時代的潮流中,譚端午是個主動選擇的逃避的人,他有著自己的處世哲學,在老馮的影響下,他用道家哲學來掩蓋自己,信奉“無用即為大用”的觀點。他以逃避的心態(tài),冷艷旁觀著社會的變化甚至是自己周遭所經(jīng)歷的一切。就像綠珠說的那樣,譚端午就是一個懦弱的人。比如譚端午發(fā)現(xiàn)妻子包中用過的避孕套之時,他顯然明白發(fā)生了什么,但是吉士的一句“你們的性器官,根本就沒有真正的接觸嘛?!盵7]這讓譚端午又將這份尖銳的情緒埋在心中,其實不過是自我消解。他以主動邊緣的態(tài)度維持著現(xiàn)有的生活,好的與不好的,都不想改變。就像綠珠說的那樣,“你們這種人,永遠把自己擺在最安全的位置?!盵8]
價值準則的混亂以及道德倫理的更迭都讓他無可奈何,于是采取逃避的態(tài)度?!霸谡卧掝}淪為酒后時髦消遣的今天,端午覺得??梢哉f的話,確實已經(jīng)很少了。他寧愿保持沉默?!盵9]譚端午無力改變這個社會,就用沉默的態(tài)度回應一切。他在可有可無的地方志辦工作,在歐陽修的《新五代史》中找尋新的人生哲學,在古典音樂中沉浸自己,藝術成為了他主要的消遣工具,無理想、無放蕩,做著這個時代中逐漸爛掉的人,就這么平平淡淡的活著。綠珠的出現(xiàn)猶如一股新的活力注入到了他如死水般的生活,但她依然沒有主動去改變和妻子早已經(jīng)沒有了愛情的婚姻生活,就像他說的那樣,在結婚的第二天他就想和龐家玉離婚了,但是又覺得剛結婚就離婚不好,于是便一直拖著十多年。他用自己的處世哲學,也算為自己尋找到了一片理想的詩意世界。
世界價值觀的加速失重是林宜生精神空虛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對社會的變化具有超高的敏銳與直覺。相比于譚端午而言,他并沒有完全逃離他不喜歡的現(xiàn)實,更加貼合于現(xiàn)實生活中矛盾知識分子這樣的形象?!锻恋馗锩琛愤@首童謠最終變成了愚不可及的《兩只老虎》,這讓林宜生感嘆與世界的加速失重,人類的崇高信仰到現(xiàn)如今早已支離破碎,偽善、愚昧隨處可見。林宜生患有抑郁癥,一直靠吃抗抑郁的藥維持著正常生活。林宜生向往“純潔人格”,黃山之行中,他與好友查海立的妻子趙蓉蓉差點就發(fā)生了關系,這件事成為了林宜生心頭的一根刺,這使他所向往的“純潔人格”受到了玷污,這也成為了他患上抑郁癥的直接原因。
林宜生是一個有著道德原則的人,他有三個原則是不可違背的,然而他又并不是一個真正的道德者,他同樣有著自己的陰暗面,但是這些陰暗面也無關痛癢。比如,他會故意給楚云造成錯覺是要讓伯遠與她交談補習之事,而將楚云約出來。他會為了二十八萬元,默許楚云的黑道大哥以非常規(guī)手段為自己追回欠款。說到底,林宜生只是不夠坦蕩而以,但這并不妨礙他的道德自律。人往往就是一個矛盾體,沒有絕對的惡,也沒有絕對的善。在我看來,在面對眾多誘惑之時,林宜生常常保持著清醒的頭腦,用道德底線衡量著自己。林宜生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或許正覺寺所舉辦的那場中秋音樂會能夠得以印證?!耙环N無差別的自由、安寧和歡愉。眼前這些素不相識的人,眉宇之間儼然透著寂然忘世的專注與恬靜,且充滿善意,帶給林宜生一種從未有過的親近之感。”[10]然而現(xiàn)實的更多情況是充滿了人性的丑陋面與價值觀的扭曲,
四
童話般的世界正在崩塌,這種崩塌不僅僅涉及到成人,小孩子的童真也有縮短的趨勢?!洞罕M江南》中的若若養(yǎng)了一只朝夕相伴的鸚鵡,但是只看中成績的姜老師卻要求龐家玉丟棄它,以至于若若高燒不斷。丟失的不僅僅是一個玩伴,更是孩子內心對美好事物的期盼。
“端午悲哀地意識到,若若的童年,他一生中最有價值的珍貴時段,永遠地結束了?!盵10]無獨有偶,《月落荒寺》中的林伯遠也同樣遭受著成人對于他們美好幻想的摧毀。林伯遠不遠千里從美國飛往加拿大看望母親,換來的卻是母親的教育,她告訴兒子,西方世界不同于中國那樣,事先不打招呼就登門拜訪是一件會給別人帶來困擾的事。林伯遠以為自己的驚喜能夠讓母親非常高興,卻不知變成了母親的困擾。而母親的舉動也深深地刺痛了,藍婉??梢灾苯恿水斦f出自己的不滿,而伯遠卻只能將憂傷藏于心中。當看見老賀的母親一直撫慰老賀,闌尾炎手術沒有什么大不了之時,“伯遠沒有笑。他布置怎么就想起了自己遠在加拿大的母親,心頭一陣凄楚,差一點落下淚來?!盵12]小孩子的世界沒有成年人那么復雜,他們更加善于用行動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而成年人卻往往需要事事周全。伯遠的母親為了追逐自己所謂的愛情,不惜拋下自己的親身孩子遠赴他國,她以為自己追求的是“幸福”,實際上只是被西方普世價值觀所綁架的傀儡,第二任丈夫派崔克一而再的拋妻棄子,都反映了作家對于西方普世價值觀的懷疑,表面的自由內里卻是無盡的自私與冷漠。林宜生明白自己與妻子的分手不是因為妻子出軌,而是源于妻子的價值選擇。
知識分子的社會價值逐漸在時代多元發(fā)展的狀態(tài)下銳減,他們從關注社會開始轉向關注自我,個人的社會價值難以發(fā)揮出最大的效應,同時他們也深刻地明白自己不過是時代洪流中的一小部分。這些變化都讓容易敏感的知識分子陷入了精神困境,而不同的人也做出了不同人生選擇來彌補精神上的空缺。
參考文獻
[1][2][3][10][12]格非.月落荒寺[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9:111;2;108;200;180.
[4][5][6][7][8][9][11]格非.春盡江南[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58;190;196;183;189;236;231.
(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經(jīng)亨頤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