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曉婷
摘要:小練筆短小精悍、具有針對性是其最大的優(yōu)點,緊扣單元要素,與單元習作有著緊密聯(lián)系。教師教學中充分挖掘小練筆的訓練點,提高三年級學生寫作方法和語言表達能力,積累寫作素材,進而提高學生的起步作文能力。
關鍵詞:小練筆 起步作文 寫作方法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2)-5-
學生進入三年級,也進入了全新的習作天地,教材每單元都安排了習作。習作綜合了想象、生活素材、篇幅較長和寫作方法等因素,這些都跟低段直觀的看圖寫話有很大不同,學生在面對起步作文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難,如:缺少素材、缺少寫作方法、語句生硬、結構混亂等問題。課后練習題中安排了很多的小練筆,緊扣單元習作目標和單元語文要素,教師通過,充分挖掘小練筆寫法、素材、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訓練點,進而達到逐步提高三年級學生起步作文能力的目的。
一、依托文本巧仿寫
對于剛上三年級學生來說,已經習慣直觀的低年級寫話模式,起步作文想要順利過渡可非易事,而模仿是不錯的起步作文助跑器。閱讀文本里有著許多可借鑒的、優(yōu)秀的范例,教師必須要有單元一體化的全局觀,建立起課后小練筆和單元習作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
(一)仿句式
學生應具有語句表達通順、流暢的能力,課文中有不少優(yōu)秀的句式表達可供學生參考。比如:《秋天的雨》課后小練筆就是引導學生仿寫句子“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边@一句式,在課堂上采取挖空完成句子的方式引導學生仿寫句式,在此基礎上學生展開想象,寫出自己眼中秋天?!堵犅牐锏穆曇簟分?,筆者先引導學生總結第一、第二小節(jié)的句式特點,再出示其他秋天的代表性場景,逐步引導學生仿寫。
這一類仿寫句式的練筆因句式特點鮮明,學生仿寫起來容易上手,此類型的練筆能讓學生文從句順地進行語言訓練,讓學生的語言更加有條不紊。
(二)仿語言
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單元導語就明確要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對于現階段的三年級學生,如果能運用比喻句、擬人句或好詞,會讓作文色不少。
在《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中的小練筆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總結這篇課文的特點:圍繞景物把句子運用比喻、修辭的手法和好詞把句子寫生動,即:緊扣單元要素“新鮮感語句”,在有意無意中給學生滲透“新鮮感語句”語言的魅力。在這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把目光拉回現實,以“新鮮感詞句”為指揮棒,有針對性地指引學生用美妙的語言寫一寫上學路上看到的景色,這樣學生有了文本作為范例,仿照課文的優(yōu)美詞句寫練筆,大部分學生在這樣的練筆中掌握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
(三)仿結構
三年級學生對于文章段、篇的概念比較模糊,所以寫作結構容易混亂、模糊不清。引導學生模仿課文段、篇的仿寫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這個問題。
早在低年級,學生就接觸了許多具有反復性結構的課文,如《小蝌蚪找媽媽》、《蜘蛛開店》等等,學生并不陌生。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是預測單元,這里編排的3篇課文《總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和《小狗學叫》都屬于反復性結構,特點鮮明,因此學生在續(xù)編故事時能在老師引導下運用這種結構,展開合理的想象,續(xù)編的故事的語言更具條理性、邏輯性。令人驚喜的是,還有學生在《我會編童話》中學以致用,運用了這種反復性結構。還有《秋天的雨》中全文總分總的結構、第六單元的一段話中的關鍵句等等,這些閱讀文本都是編者煞費苦心安排的優(yōu)秀范例。
因此,在小練筆中,教師應該做好充分的鋪墊,利用好閱讀文本,搭建起小練筆和單元作文之間的橋梁,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書面語言表達能力。
二、遷移寫法促表達
部編版語文新教材非常注重學生對學法的掌握,這在小練筆有明顯的體現,語文大家王崧舟老師也非常注重學法的滲透,小練筆的寫作方法基本是從閱讀文本的總結得出的,學生遷移寫法,開展練筆。例如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海濱小城》一文,可以這樣設計:通過對第四自然段的學習,引導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總結學習方法:
先扶后放,接著學生自學五、六自然段。當學生對這個方法有了一定掌握,老師幫學生把舞臺搭建好了,課后小練筆在此時便登臺唱戲:教師設計了關鍵句“小城的校園也很美”為開頭,引導學生圍繞這一個意思寫,出示校園不同場景的圖片,讓學生把目光拉回到我們最熟悉的校園,并且還提供了詞語給學生參考,搭建了支架,學生想攀登并非難事。這個設計提高了學生學法遷移的能力,也能進一步促進單元語文要素的達成:圍繞一個意思寫。
類似的課文還有很多,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筆者引導學生確定每幅圖的關鍵句,如“西沙群島是魚兒的樂園”“海龜在海底悠閑地散著步”等,強化學生腦海中關鍵句的意識。以上的寫作策略為《習作六:這兒真美》中“試著運用從課文中學到的方法,圍繞一個意思寫”的要求奠定了基礎,學生對關鍵句的運用也更加得心應手、水到渠成。
教師應在文本閱讀教學中重視對學法的滲透和總結,注重學生的學法遷移,降低課后小練筆難度。久而久之,學生書面表達能力便以螺旋式緩慢上升。
三、處處留心積素材
2021最新修訂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三、四年級學生的習作要求明確指出:“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覺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寫清楚?!?學生想要記錄自己的見聞、感受,就必須細心留意生活、充分利用各種小練筆機會,為寫作積累素材。
(一)留心觀察
想要養(yǎng)成細心觀察的習慣,離不開老師平日里的循循善誘。在《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小練筆中,提前布置學生回家路上可以觀察路人、商店、植物、商家等等,學生帶著目的去觀察。學生初步的觀察意識其實也為該單元的日記習作做了充分鋪墊;充分利用學生秋游、運動會等活動的視頻、照片也是一個好方法。
第六單元精心編排《搭船的鳥》《金色的草地》以及第一次出現的習作例文,這樣的特殊安排更加聚焦于學生“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的單元習作能力。 以《搭船的鳥》為例,學習翠鳥捕魚的動作后,筆者另外還出示翠鳥在水中捕魚的慢動作視頻,請學生也學著課文寫一寫翠鳥水下捕魚的動作。這樣的練筆設計,不僅有意引導學生觀察動物的動作,而且對課文進行了補白,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翠鳥動作的敏捷。
在這個觀察動物動作的訓練點中,跟該單元“初試身手”和習作例文是步步緊扣,目的是不斷強化學生的觀察意識,逐漸讓學生養(yǎng)成善于觀察的寫作習慣。
(二)勤奮練筆
筆者認為,廣泛意義上的練筆并不僅限制于課后習題的小練筆,學生寫批注和日記都是寶貴的練筆機會。首先,學生平時在預習課文、課后閱讀中有很多好詞好句。只有寫批注,學生才會對這些有新鮮感的詞句有所思考、感悟,而非匆匆一瞥。剛上三年級,教師可以手把手教學生如何圈畫詞句、做批注,批注的要求和類型;在課外書批注練筆可以體現在好詞好句摘抄本中,學生寫一些對好詞好句或者內容的感悟與思考,日積月累下來,摘抄本可是一筆不容小覷的財富。
日記本也是不可多得的素材庫,記錄著學生最真實的生活和感受。例如,有學生在《我們眼中的繽紛世界》中就從秋游日記中找到素材,喚醒了學生當時的觀察體驗,還為此次習作提供了現成的素材。
因此,日記和批注使得學生對生活片段、好詞好句有意識地去思考、停留并且細細品味,也讓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地去閱讀和觀察生活,是一個寶貴的寫作素材庫。
教師立足于各種小練筆,訓練三年級學生從閱讀文本中模仿、遷移寫法,建設好小練筆和習作之間的橋梁,培養(yǎng)學生逐步養(yǎng)成留心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閱讀批注的習慣,提升書面表達能力和學生的起步作文能力。
參考文獻
[1]溫儒敏.統(tǒng)編版教材三年級上冊教師教材用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62
[2]王佳哲.立足文本以讀促寫——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讀寫訓練[J].明日,2019(34).
[3] 陳芳.小練筆——讓習作的種子更具力量[J]. 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