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穗欽,郭智成
已有的對世界優(yōu)秀羽毛球男子單打前場技-戰(zhàn)術研究中,有兩個顯著的結論:
有研究認為,大約占到41%~43%之間(鐘建萍,2008;冷波,安忠鑫和周志輝,2013);對世界排名前五選手的2008~2012年比賽技術統計中,前場技術使用占總拍數的33.24%(陳紅,2015);2012年倫敦奧運會林丹和李宗偉大戰(zhàn)中,林-李的前場球比例分別為51.44%和46.71%,都達到了40%以上的高占比(王德平,2013);對李宗偉16場單打比賽研究表明,其前場技術使用率占41.6%(許坤,2016)。
前場技術使用率從高到低依次是挑球、搓放球、推球、勾球(戴勁和鐘建萍,2009;孫志軍和賈洪祥,2014;陳天宇,2018);湯姆斯杯和奧運會中男子單打運動員,在前場進攻技術運用方面,運動員主動進攻技術較多,像推球技術,搓放網技術,但撲球技術的運用較少(秦廣闊,2013)。
已有的研究揭示了前場技-戰(zhàn)術運用的一些特征,如前場技-戰(zhàn)術運用最多、各種技術使用頻率排列為挑-搓-推-勾球。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多以個別的最優(yōu)秀的運動員為研究對象,采用頻數的統計方法分析數據,由于樣本量較小,及研究者的意識,沒有采用集中趨勢和離散趨勢來分析數據,因此研究雖為描述性研究,但研究的規(guī)范性限制了對特征的深入描述;(2)沒有進一步探索羽毛球前場技-戰(zhàn)術運用的因果關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深層次的機理和規(guī)律,可認為這是制約競技羽毛球運動發(fā)展的極為重要的原因之一。
美國《哈珀柯林斯社會學詞典》對理論的定義是:理論是“由邏輯的或數學的陳述所連接的一組假設或命題,它對經驗現實的某一領域或某一類現象提出解釋”;理論是“以一種系統化的方式將經驗世界中某些被挑選的方面概念化并組織起來的一組內在相關的命題”。
勾球(網前勾對角球)是指把對方擊來的網前球,用屈腕(伸腕)的動作,將對方來球回擊到本方斜對角、對方網前區(qū)域內的一種擊球的技-戰(zhàn)術行動。從擊球瞬間擊球點的高度進行分類,勾球可分為網前高手/低手勾對角球兩種類型。
研究證明,球的“落點”和“線路”等是競技羽毛球的制勝因素。因此,球的“落點”是擊球追求的重要目標,因而是衡量網前勾對角球質量的重要指標。
假設運動員在p點勾球時,防守隊員處于d的位置(圖一),正常情況下,勾球“落點”會在對角網前相應的“區(qū)域”(D1、D2、D3)。防守運動員“跑動路線”(a1、a2、a3)路線距離分別是a1﹤a2﹤a3。當落點在D3區(qū)域,防守運動員從中場d的位置、沿a3跑動路線的距離最長、所用的時間最多,所以從反應→跑動→回球的時間就越長,由于行動“倉促”,回球方式選擇機會也會相對地較少,失誤的可能性會增大。因此,我們假設:“勾球的落點越偏,勾球直接得分就越多”。
圖一 勾球落點和防守跑動路線示意圖
統計結果表明(表1):
(1)勾球落點次數(t)方面,運動員在D1t和D2t處落點的平均數3~4次之間,(t=0.732,p=0.497,p>0.05),可認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D1t和D3t、D2t-D3t處落點之間平均數差異明顯,且達到顯著性水平(D1t-D3t,t=-5.312,p=0.003,p﹤0.05;D2t-D3t,t=-3.675,p=0.014,p﹤0.05)。
(2)勾球偏度得分(S2)方面,由于根據我們的判斷,距離中場站位越遠、接球難度越大,因此,區(qū)域D1接球最易、區(qū)域D3接球最難,表1中D3t數據呈現出明顯的趨勢特點,直接支持我們這個觀點。正是基于該觀點,不同區(qū)域賦權后,區(qū)域D1s2-D2s2之間差異達不到顯著性水平(t=-1.354,p=0.234,p<0.05);而區(qū)域D1s2-D3s2(t=-6.501,p=0.001,p﹤0.05)和區(qū)域D2s2-D3s2(t=-4.604,p=0.006,p﹤0.05)差異達到非常顯著性水平。
表1 運動員勾球落點及得分統計表
為了驗證Y1(三個區(qū)域落點總次數)與X1(三個區(qū)域總偏度得分)之間的關系,本研究采用皮爾遜相關系數的方法進行計算。為此,首先做出兩變量的散點圖,以判斷統計數據是否呈近似直線的關系,即檢驗本研究變量數據是否達到使用皮爾遜相關系數統計方法的要求。由散點圖(圖二)可知,勾球得分與勾球距離偏度總得分呈近似直線關系,因此,可采用皮爾遜相關系數r計算兩變量的相關系數。
圖二 運動員偏度得分與得分散點圖
統計結果表明,Y1與X1之間達到高度相關(r=.893,p<0.05),證實“勾球的落點越偏,勾球直接得分就越多”的假設。
對方發(fā)網前球或回擊網前球時,在球剛越到網頂即迅速上網向斜下方撲壓,謂之撲球。撲球有正手撲球和反手撲球兩種。
從圖三來看,撲球落點D1在前場的區(qū)域內,而撲球落點D2則在中場的區(qū)域內,撲球落點DP3則在后場的區(qū)域內。對于D1和D2落點的球防守隊員d一伸拍或上前一步即可接到球,但是落點D3的撲球在后場,撲球速度快,防守隊員d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后退和回擊球,因此防守隊員接住落點為D3的撲球的難度要比D1和D2的大。因此,我們假設:“進攻方撲球搶點越高、落點越靠近后場(D3),撲球得分就越多”。
圖三 網前撲球區(qū)域和防守隊員站位示意圖
統計結果表明(表2):
(1)撲球落點次數(t)方面,運動員在D1t和D2t處落點的平均數4~5次之間,(t=0.338,p=0.749,p>0.05),D1t和D3t之間(D1t-D3t,t=-1.465,p=0.203,p>0.05)可認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D2t-D3t處落點之間平均數差異明顯,且達到顯著性水平(D2t-D3t,t=-2.3,p=0.04,p﹤0.05)。
(2)撲球偏度得分(S2)方面,由于根據我們的判斷,撲球落點越靠近后場、球速越快、接球難度越大。因此,區(qū)域D1和D2接球最易、區(qū)域D3接球最難,表2中D3t數據呈現出明顯的趨勢特點,直接支持我們這個觀點。正是基于該觀點,不同區(qū)域賦權后,區(qū)域D1s2-D2s2之間差異達不到顯著性水平(t=-0.937,p=0.392,p<0.05);而區(qū)域D1s2-D3s2(t=-5.035,p=0.004,p﹤0.05)和區(qū)域D2s2-D3s2(t=-3.642,p=0.015,p﹤0.05)差異達到非常顯著性水平。
表2 運動員撲球落點及得分統計表
由散點圖(圖四)可知,撲球得分與撲球距離偏度總得分呈近似直線關系,因此,可采用皮爾遜相關系數r計算兩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
圖四 運動員偏度得分與得分散點圖
相關分析表明(表3),撲球落點距離偏度總得分與撲球得分相關系數r=.893(p<0.05)。表明撲球得分與撲球落點距離偏度總得分呈高度正相關關系,證實“進攻方撲球搶點越高、落點越靠近后場(D3),撲球得分就越多”。
表3 撲球得分與撲球距離偏度總得分相關系數
搓球是用球拍搓擊球的左側或右側下部與球托底部,使球向右側或左側旋轉與翻滾過網。搓球有正手搓球和反手搓球兩種。
從圖五中可以看出,當搓球的落點在D3區(qū)域,防守運動員從中場跑動到D3的距離最長、所用的時間最多,所以從反應→跑動→接球→觸球→回球的時間就越長,此種情況下回球方式也會相對地較少,處于被動式回球方式,從而導致失誤率增高。因此,我們假設:“搓球的落點越偏,越靠近(D3),搓球的得分就越高”。
圖五 網前搓球球區(qū)域和防守隊員站位示意圖
統計結果表明(表4):
(1)搓球落點次數(t)方面,運動員在D1t和D2t處落點的平均數2~3次之間,(t=0.415,p=0.695,p>0.05),可認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D2t-D3t處落點之間平均數差異明顯,且達到顯著性水平(D1t-D3t,t=-5.968,p=0.002,p﹤0.05;D2t-D3t,t=-5.428,p=0.003,p﹤0.05)。
(2)搓球偏度得分(S2)方面,由于根據我們的判斷,搓球的落點越偏,越靠近(D3),回球難度越大。因此,區(qū)域D1回球最易、區(qū)域D2回球稍難,區(qū)域D3回球最難。表4中D3t數據呈現出明顯的趨勢特點,直接支持我們這個觀點。正是基于該觀點,不同區(qū)域賦權后,區(qū)域D1s2-D2s2之間差異達不到顯著性水平(t=-0.933,p=0.394,p<0.05);而區(qū)域D1s2-D3s2(t=-6.301,p=0.001,p﹤0.05)和區(qū)域D2s2-D3s2(t=-5.827,p=0.002,p﹤0.05)差異達到非常顯著性水平。
表4 運動員搓球落點及得分統計表
由散點圖(圖六)可知,搓球得分與搓球距離偏度總得分呈近似直線關系,因此,可采用皮爾遜相關系數r計算兩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
圖六 運動員偏度得分與得分散點圖
相關分析表明(表5),搓球落點距離偏度總得分與搓球得分相關系數r=.993(p<0.01),表明搓球得分與搓球落點距離偏度總得分呈高度正相關關系,證實“搓球的落點越偏,越靠近(D3),搓球的得分就越高”。
表5 搓球得分與推球距離偏度總得分相關系數
1.在30場71局的比賽中,針對運動員前場技戰(zhàn)術行動進行分析,前場技術使用率從高到低依次是挑球、搓放球、推球、勾球、撲球。但是其中挑球和推球都屬于防守類型的技戰(zhàn)術,不是主要的得分手段。所以本文著重研究前場搓球、勾球、撲球等技戰(zhàn)術行動對于成績關系的研究。
2.對世界優(yōu)秀羽毛球男子前場單打技-戰(zhàn)術行動與成績關系的觀察統計與皮爾遜相關系數計算分析,以及配對樣本T檢驗的統計方法進行驗證,證實了以下假設是成立的:
(1)證實了“勾球的落點越偏,勾球直接得分就越多”。
(2)證實了“搓球的落點越偏,越靠近(DP3),搓球的得分就越高”
(3)證實了“進攻方撲球搶點越高、落點越靠近后場(DP3),撲球得分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