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順, 莊君龍, 郭宏騫
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鼓樓醫(yī)院 泌尿外科,江蘇 南京 210008
膀胱癌是常見的泌尿系統惡性腫瘤之一,其發(fā)病率和致死率分別位居世界惡性腫瘤第九位、世界男性泌尿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第二位,且呈現逐漸增多趨勢[1]。目前,膀胱癌根治術仍是臨床治療膀胱癌的重要方式。近年來,機器人輔助下的腹腔鏡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在我國醫(yī)療機構逐漸開展應用,降低了根治性膀胱切除術的難度;而回腸膀胱術作為肌層浸潤性膀胱癌患者的主要尿流改道手術方式,與其他可控性尿流重建術式相比,適合用于膀胱三角區(qū)或侵犯后尿道、前列腺的患者[2-3]。但部分患者術后仍會發(fā)生一些并發(fā)癥,影響患者預后和療效。其中,感染是膀胱癌患者術后較常見的并發(fā)癥,誘導機體發(fā)生免疫炎癥反應,而機體免疫炎癥反應與膀胱癌發(fā)生、發(fā)展以及術后預后關系密切,檢測和研究膀胱癌術后并發(fā)感染患者血清相關炎性因子表達水平對評估患者感染控制情況以及預后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4]。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是人體受到各類炎癥性刺激時肝細胞合成的急性相蛋白,在應激狀態(tài)、組織損傷、機體感染時可由肝大量合成、分泌,繼而活化巨噬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增強炎癥反應,已成為診斷病原菌感染的常用指標[5]。血清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是診斷感染的常規(guī)標志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炎癥反應的活躍度,在機體感染期間,淋巴細胞、單核細胞以及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大量合成PCT,短時間內急劇增加血液中的PCT含量[6]。本研究探討膀胱癌根治術后感染患者的血清CRP、PCT水平,分析術后感染危險因素,旨在為預防術后感染提供相關參考?,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南京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鼓樓醫(yī)院行機器人輔助腹腔鏡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回腸膀胱術的膀胱癌患者130例,按照術后感染情況分為非感染組(n=109)與感染組(n=21)。納入標準[6]:(1)患者均經臨床和病理學檢查確診為膀胱尿路上皮癌,符合手術指征并愿意接受機器人輔助腹腔鏡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回腸膀胱術治療;(2)患者為首次確診,且術前未接受過輔助的放化療或新輔助免疫治療等;(3)患者能耐受手術,無遠處轉移病灶;(4)臨床資料完整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嚴重心、肝、肺、腎功能不全者;(2)有其他部位惡性腫瘤或病史者;(3)存在精神或認知障礙,無法配合研究者。未感染組男性87例,女性22例;年齡范圍42~89歲,年齡(62.17±10.58)歲。感染組男性17例,女性4例;年齡范圍44~82歲,年齡(64.17±10.83)歲。兩組患者性別比例、年齡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研究方法 分別于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回腸膀胱術前1 d和術后第2天清晨空腹抽血5 ml,分離血清后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CRP、PCT水平,全部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步驟進行。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血清CRP、PCT水平;記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高血壓、糖尿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并分析膀胱癌術后感染的危險因素。
2.1 兩組患者血清CRP、PCT水平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血清CRP、PC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后血清CRP、PCT水平均高于術前,且感染組顯著高于未感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清CRP、PCT表達水平比較
2.2 術后感染相關因素單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表明,兩組患者年齡、合并糖尿病患者比例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術后感染相關因素單因素分析/例(百分率/%)
2.3 術后感染相關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年齡、合并糖尿病作為自變量,以術后感染作為因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70歲、合并糖尿病是患者術后發(fā)生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3 術后感染相關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膀胱癌是泌尿系統較常見惡性腫瘤,發(fā)病率較高且多見于中、老年男性,膀胱癌常發(fā)生侵襲或轉移,預后不良。膀胱癌根據組織浸潤深度分為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與肌層浸潤性膀胱癌。目前,肌層浸潤性和高危非肌層浸潤性膀胱癌較好的治療方案是膀胱癌根治術,其有助于減少膀胱癌的復發(fā)風險,延長患者五年存活率[7-9]。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后可行乙狀結腸膀胱術、回腸膀胱術等尿流改道等術式。有研究報道,膀胱癌患者術后是否發(fā)生感染對其預后也有重要影響,感染會加劇腫瘤患者體內炎癥因子水平;此外,行膀胱癌根治術+回腸膀胱術患者抵抗力較差,呼吸和泌尿系統、皮膚組織、腸道及手術部位均容易感染,其中,90%以上的膀胱癌術后感染由細菌感染引起[10-11]。病理學檢查及研究相關炎癥因子表達水平與膀胱癌患者發(fā)生術后感染間的關系對評估患者感染發(fā)生、控制情況以及預后評估具有積極意義[12]。
CRP在人體受到細菌侵襲感染過程中急劇上升,激活補體系統和巨噬細胞吞噬作用,可用于預測術后感染患者病情進展[13]。PCT為降鈣素的前體,主要由甲狀腺細胞分泌,正常生理情況下含量較低,當人體受到外界的真菌、細菌感染后會急劇升高,對細菌性感染有較強的靈敏度、特異度,有助于術后感染的判斷[14]。本研究發(fā)現,兩組患者術后血清CRP、PCT水平均高于術前,且術后感染組患者血清CRP、PCT水平顯著高于未感染組,這提示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回腸膀胱術后感染患者的血清CRP、PCT水平明顯上升。
本研究進一步分析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回腸膀胱術后感染的影響因素。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合并糖尿病對膀胱癌患者術后感染的影響顯著;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70歲、合并糖尿病是患者術后發(fā)生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年齡較大的患者抵抗力相對較低,更容易發(fā)生術后感染;伴有糖尿病的患者血糖較高,使血液流動速度緩慢,血液氧氣運輸能力下降,導致組織細胞含氧量降低,厭氧細菌在該環(huán)境下更容易生長和繁殖;此外,糖尿病患者免疫細胞合成和釋放的抗體以及免疫球蛋白等質量下降,使患者免疫能力降低,對術后感染的防護能力減弱[15-18]。
綜上所述,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回腸膀胱術后發(fā)生感染患者的血清CRP、PCT水平顯著升高,且年齡≥70歲、合并糖尿病是術后發(fā)生感染的獨立危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