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醫(yī)師,博士。任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脈管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中醫(yī)藥學會中西醫(yī)結合血管外科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中醫(yī)藥學會脈管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任中華醫(yī)學會亞健康專業(yè)委員會委員,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lián)合會亞健康專業(yè)委員會理事。中醫(yī)功底深厚,擅長中西醫(yī)結合診療疾病,如慢性疲勞綜合征、睡眠障礙、代謝綜合征、外周血管病,中醫(yī)外科病如瘡瘍、乳腺病、癭瘤、脈管病等,亦擅長女性不同時期體質調理、中醫(yī)養(yǎng)生等。
門診時間:周三、周六上午,周一下午,周二全天
副主任醫(yī)師,博士。中醫(yī)功底扎實,臨床經驗豐富。慢性疲勞綜合征、代謝綜合征、睡眠障礙、女性卵巢早衰、更年期綜合征、高尿酸血癥等疾病的中醫(yī)調理以及高血壓病、高脂血癥、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養(yǎng)生調護。
門診時間:周四下午、周五全天
體質是廣為人知的醫(yī)學概念,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時候會用體質的強弱來評判一個人的身體狀態(tài),而這里的體質指的是一種“身體素質”,包括了免疫力、肌肉狀態(tài)、心肺功能等多種指標。中醫(yī)認為,人體體質指的是個體在形態(tài)結構、代謝和生理機能等方面相對穩(wěn)定的特性?!绑w質”一詞最早在《黃帝內經》中被提及,爾后更多地以“稟賦”“氣質”這樣的字眼出現(xiàn)在各種古籍、醫(yī)案中。
《黃帝內經》中的陰陽二十五人之說便是一種體質劃分方法,即將人體稟賦不同的各種體質歸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類型,每一類型又以五音的陰陽屬性及左右上下等各分出5類,合為25種體質類型。國醫(yī)大師王琦教授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提出了9種體質的劃分方法。在這9種體質的劃分中,除了第一種——平和體質是正常的體質之外,其他8種體質叫作偏頗體質,分別為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氣郁質、血瘀質、特稟質。專家告訴我們,偏頗體質中的痰濕、瘀血2種體質在中老年人中非常常見,而且與多種嚴重的慢性疾病關系密切,及時識別、科學干預是養(yǎng)生防病的重要方法。
專家告訴我們,中老年人的體質調查中,痰濕體質占據了較高比例。這類人群如果接受熱成像檢查,大都具有軀體溫度較低而四肢頭面比較高溫的特點。
之所以會出現(xiàn)痰濕體質,主要原因在于臟腑功能的失調。中醫(yī)認為“水濕痰飲”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如果由于寒濕侵體、飲食不節(jié)、先天稟賦等原因而造成臟腑運化水濕的能力降低,就會出現(xiàn)水濕停聚,聚濕成痰,而痰濕內蘊留滯臟腑會進一步損害臟腑功能,形成惡性循環(huán)而誘發(fā)疾病。
衰老、久病也是導致臟腑功能衰退的重要原因,故老年人中痰濕體質的檢出率較高。痰濕體質與肥胖癥、代謝綜合征、高脂血癥、脂肪肝、2型糖尿病、冠心?。ㄐ乇裕?、肺結節(jié)、甲狀腺結節(jié)等多種慢性疾病關系密切。
痰濕體質的特征
形體特點:體形肥胖、腹部肥滿松軟。
常見表現(xiàn):面部皮膚油脂較多、多汗且粘、胸悶、痰多、面色淡黃而暗、眼泡微浮、容易困倦、平素舌體胖大、舌苔白膩、口中黏膩、身重不爽、脈滑、喜食肥甘厚膩、大便正?;虿粚?、小便不爽或微渾。
心理特點:性格偏溫和、穩(wěn)重、善于忍耐。
對外界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對梅雨季節(jié)及濕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比較差。
痰濕體質的人群,對于梅雨季節(jié)和濕重的環(huán)境難以適應,因此建議大家要經常通風干燥,還可以在室內或者衣柜中放置干燥劑,保持環(huán)境和衣物的干燥。針對痰濕體質人群,兩位專家推薦了膏摩治療和兩個養(yǎng)生藥茶,幫助大家化痰祛濕。
膏摩治療
專家推薦了中醫(yī)獨特的外治手法——膏摩療法。這是一種是將中藥膏劑涂于體表的治療部位上,再施以推拿按摩等手法,以發(fā)揮推拿按摩和藥物的綜合治療作用來防病治病的一種方法。專家介紹,這種膏摩療法結合了藥力、熱力、按摩三方面作用,對消除腹部脹滿、腹部肥胖效果不錯,一周使用三次,堅持使用一個月后,痰濕體質會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1.化痰祛濕膏摩方
【藥材】厚樸花10克、代代花10克、大腹皮10克、黃芪10克、白術10克、萊菔子10克。
【方義】厚樸花、代代花、大腹皮均可行氣消滯,可改善腹部脹滿、腹部肥胖;黃芪、白術長于益氣健脾,脾胃強健則水濕運化有力,利于消除痰濕;萊菔子消食除脹,降氣化痰,善于通便、消除食積以化痰、排痰。諸藥共用,以膏摩之法作用于特定穴位,直入經絡以調臟腑,化痰祛濕事半功倍。
【用法】打成細粉,加入適量水調和成膏狀,放入微波爐高火加熱2~3分鐘。
2.化痰祛濕膏摩選穴
中脘穴
【定位與取穴】位于人體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并攏,以中指第一節(jié)橫紋處為準,三指橫量為2寸。取穴時可以由臍中直上量取2個三橫指寬度即為此穴。亦可找到胸骨下端,將其和肚臍連線,中點即為此穴。
【功效】調理脾胃功能。
水分穴
【定位與取穴】仰臥,于岐骨(劍突)至臍中連線的下1/8與上7/8的交點處取穴。取穴時找到人體前正中線,肚臍中央直上1寸(取穴者自己的拇指指關節(jié)的寬度)即為水分穴。
【功效】通調水道,減輕腹部肥胖。
天樞穴
【定位與取穴】位于腹部,橫平臍中,前正中線旁開2寸。取穴時可以量取4橫指寬度(3寸)、拇指指節(jié)寬度為1寸,先找到臍中旁開4寸的大橫穴,量取臍中到大橫穴距離的1/2即可找到天樞穴。
【功效】調整胃腸功能,促進痰濕排出體外。
大橫穴
【定位與取穴】在腹部,臍中旁開4寸。男性兩乳頭間連線為8寸,取穴時可以乳頭直下至肚臍水平線交點為大橫穴?;蛞运闹覆n為3寸、以拇指指節(jié)寬度為1寸,量取水平旁開于臍中的4寸距離,按之酸脹處即為大橫穴。
【功效】調節(jié)脾胃功能。
關元穴
【定位與取穴】在下腹部,臍中下3寸,前正中線上。取穴時從肚臍到恥骨上方畫一線,將此線五等分,從肚臍往下3/5處即是此穴。或直接以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這四指并攏,以中指中節(jié)橫紋處為準,四指橫量作為3寸,從肚臍中央向下量取3寸即可。
【功效】振奮人體陽氣。
水道穴
【定位與取穴】位于下腹部,當臍中下3寸,距前正中線2寸。仰臥位,從肚臍沿正中線向下量4橫指(即3寸),再水平旁開約2橫指,按壓有酸脹感處即為此穴。
【功效】通調水道,將痰濕排出體外。
3.按摩方法
膏摩方法
以上6個穴位,每個穴位先以中等力度按揉1~2分鐘,再進行全腹的摩腹,先順時針按摩再逆時針按摩,總共揉按5分鐘左右。最后用保鮮膜把藥物蓋上,可放一熱水袋于其上以保溫,5~10分鐘后洗凈即可。
家用簡易按摩法
可以用手掌的根部,從水分穴向斜下方推揉至水道穴,每側10次,最后進行順時針摩腹和逆時針摩腹各10次。
化痰祛濕代茶飲
除了膏摩療法,專家還推薦了適宜日常飲用的代茶飲。專家強調,代茶飲屬于日常調理方,如果服用后未能緩解癥狀,建議前往專科醫(yī)生進一步就診。
健脾祛濕茶
【藥材】荷葉3克、冬瓜皮3克、黃精6克、茯苓6克、陳皮3克。
【方義】黃精被稱為“仙人糧食”,能健脾補肺益腎;茯苓能健脾利水滲濕;陳皮能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尤其適用于脾胃氣滯、食欲不振、食后腹脹人群;荷葉自古就是減肥的良品,能升清脾陽、降濁,減少痰濕生成;冬瓜皮利水、降濁。諸藥共用,健脾益氣、祛濕化痰。
【用法】上述藥材放于壺中,以沸水沖泡10~15分鐘,代茶飲用。
【宜忌】適合脾虛夾有痰濕的人群,如身體困重乏力、懶動、食后腹脹、食欲不振以及腹部肥胖。不適用于有口干、皮膚干、大便干燥等癥狀的陰虛人群。
降脂輕身茶
【藥材】茯苓30克、澤瀉15克、豬苓15克、陳皮10克、生山楂10克、荷葉15克、益母草15克。
【方義】茯苓、澤瀉、豬苓淡滲祛濕,荷葉降脂,益母草活血化瘀、利水,山楂降脂減肥。諸藥共用,可以起到排濕、降脂、減肥的作用。
【用法】將上述藥材放入養(yǎng)生壺中,煎煮20分鐘后代茶飲用。上述藥量為一人一天的用量。
【宜忌】適合痰濕癥狀較重,腹型肥胖更嚴重的人群。體形偏瘦有陰虛內熱的人群,不適宜飲用此茶。
與眾多中老年疾病相關的第二種體質是瘀血體質。中醫(yī)認為,瘀血體質的成因主要在于先天稟賦不足、情志異常、外邪致病、起居不慎、飲食不節(jié)等因素的作用下,臟腑功能發(fā)生失調。臟腑功能失調會影響氣血的運行,使得血液運行不暢或是離經之血不能消散,繼而形成瘀血內傷臟腑、阻塞經絡脈道,易引起多種疾病。
由于中老年人人群會出現(xiàn)的生理性臟腑功能衰退,也易受困于慢病、久病,瘀血體質并不鮮見。專家告訴我們,與瘀血體質相關的疾病有:心腦血管病、動脈硬化、周圍血管病、血液病、惡性腫瘤、慢性腎功能衰竭、肝硬化、頭痛、神經痛、耳鳴、癡呆、腰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等。
瘀血體質的特征表現(xiàn)
形體特點:胖瘦均見。
常見表現(xiàn):膚色晦黯、色素沉著、容易出現(xiàn)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點、舌下脈絡紫黯或增粗、脈澀。
心理特征:易煩,健忘。
對外界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不耐受寒邪。
針對瘀血體質的人群,兩位專家推薦了一個藥浴(足?。┓健⒁槐B(yǎng)生茶以及一個養(yǎng)生湯。
藥?。ㄗ阍。┓?/p>
【藥材】艾葉10克、桂枝10克、黃芪10克、當歸10克、桃仁6克、透骨草10克、千年健6克、紅花6克。
【方義】艾葉和桂枝溫經通脈,黃芪補氣健脾,當歸養(yǎng)血活血,桃仁和紅花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透骨草和千年健活血化瘀、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整個足浴方能起到散寒除濕、溫經通絡的作用,能幫助緩解疲勞、關節(jié)疼痛、婦女痛經、月經不調。
【用法】將上述藥材放入藥包中,加水煎出較多藥汁,放涼至40℃左右,足浴20分鐘左右。
【宜忌】有高血壓、糖尿病、足部皮膚破潰以及對中藥過敏的患者不要用。有熱象的患者也要盡量少用泡腳的方式養(yǎng)生。
活血化瘀茶
【組成】紅景天10克、沙棘10克、丹參10克。
【方義】紅景天是有名的藏藥,有很好的益氣活血的作用,能抗氧化、抗疲勞;沙棘是“維生素C之王”,能活血化瘀、抗氧化;丹參則是經典的活血化瘀藥,有“一味丹參功同四物(四物湯,活血養(yǎng)血名方)”之說,活血不傷血。這三味藥搭配起來,適合瘀血體質人群長期調理用。
【用法】上述藥材放于壺中,或泡或煮,泡則簡單易制,煮則藥效更佳,代茶飲用即可。
活血化瘀湯
【材料】山楂、木耳、冬瓜、海藻。
【方義】冬瓜善于健脾祛濕,食用可輕身;海藻有化痰降脂之效,木耳則利于活血化瘀、降脂降糖,營養(yǎng)豐富。山楂活血降脂。這幾味食材搭配起來,適用于既有痰濕又有瘀血的人。
【做法】各種食材的量根據自己喜好放即可,直接煮湯喝,如不喜歡酸味少放山楂即可。煮成湯后其中的食材均可以食用。
(編輯? ? 車? ? 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