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姣
【摘要】? 目的? 探討手術中實施心理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及其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生理功能的影響。方法? 將甘州區(qū)婦幼保健院2017年1月- 2020年2月期間收治的行擇期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jù)基礎資料組間均衡的原則,選擇護理方式不同的患者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5例患者。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手術室護理,觀察組在常規(guī)手術室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對比兩組護理前后的負性情緒程度,即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對比兩組手術中的應激反應指標,即腎上腺素(A)、皮質醇(Cor)、心率(HR)。結果? 兩組護理前的SAS、SDS評分差異均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手術中的A、Cor、HR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手術室護理中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可以改善患者術中生理功能。
【關鍵詞】? ?手術室護理;心理護理;心理狀態(tài);生理功能
中圖分類號? R472.3?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1-0223(2022)03--02
手術室是醫(yī)院為患者提供手術及搶救的重要場所,高質量的手術室護理是保障手術順利完成與患者生命安全的關鍵,而手術作為一種強烈的應激源,容易致使患者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術中可能出現(xiàn)強烈的心理應激反應,增加術中意外事件的風險[1]。然而在常規(guī)手術室護理中,護士多于術前訪視時告知患者手術相關事宜,該護理模式的心理干預效果主要依賴患者自我調節(jié)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心理護理是指護士以心理生理學的理論作為基礎,結合鼓勵、積極暗示等干預措施以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狀態(tài)的護理措施,有助于減輕患者心理應激反應[2]。為探究手術室護理中實施心理護理的干預效果,本研究對擇期行手術的患者進行臨床對照實驗,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將甘州區(qū)婦幼保健院2017年1月- 2020年2月期間收治的行擇期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無手術既往史;住院記錄、病程記錄等臨床資料完整;近7d內無抗凝藥物、降壓藥物服用史。排除標準:存在認知、溝通障礙;合并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病變;合并免疫、凝血系統(tǒng)疾病。
依據(jù)基礎資料組間均衡的原則,選擇護理方式不同的患者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5例。對照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齡23~72歲,平均40.12±11.62歲;手術類型:傳統(tǒng)術式28例,微創(chuàng)術式17例。觀察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24~73歲,平均40.66±11.50歲;手術類型:傳統(tǒng)術式27例,微創(chuàng)術式18例。兩組基礎資料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已通過倫理委員協(xié)會審批,且兩組均自愿簽署本研究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室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guī)手術室護理,包括術前訪視、健康教育、術前準備,術中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積極配合醫(yī)生,術后訪視等。
1.2.2? 觀察組? 在常規(guī)手術室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具體內容:
(1)術前干預:手術前24h,巡回護士展開訪視工作,主動自我介紹,查閱患者病歷,為患者介紹手術的優(yōu)勢、先進性、風險與注意事項,盡可能解答患者及其家屬的疑惑;留意患者精神狀態(tài)與情緒,對于出現(xiàn)明顯焦慮、抑郁癥狀者,可為其講解手術成功的案例,或指導患者通過腹式呼吸法、聽音樂等方式調節(jié)自身情緒,鼓勵患者以積極心態(tài)正視疾病與手術。
(2)術中干預:患者進入手術室后核對其個人信息,進行操作前耐心與患者溝通,解除其思想顧慮,注意保護患者隱私,減少非必要的身體暴露;對于神經(jīng)阻滯麻醉或局部麻醉患者,主動詢問其有無身體不適,適當轉移其對手術的注意力,同時注意避免患者直視手術部位。
(3)術后干預:手術完畢后擦凈術區(qū)周圍血漬,妥善固定引流管,待患者完全清醒后告知其手術情況,給予鼓勵,并護送回病房;術后1~3d回訪患者,查看患者切口有無紅腫、滲血滲液等,了解并盡可能滿足患者生理、心理需求。
1.3? 觀察指標
(1)焦慮: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價焦慮狀態(tài)輕重程度,該表含有暈厥感、發(fā)瘋感等20個條目,評分標準如下:輕度:50~59分;中度:60~69分;重度:>69分[3]。
(2)抑郁: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價抑郁癥狀,該表含有決斷困難、興趣喪失等20個條目,評分標準如下:輕度:53~65分;中度:63~72分;重度:>73分[3]。
(3)應激反應指標:包括:腎上腺素(adrenaline,A)、皮質醇(cortisol,cor)、心率(heart rate,HR)。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運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研究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前后心理狀態(tài)對比
如表1所示,兩組護理前的SAS、SDS評分差異均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手術中的應激反應指標對比
如表2所示,觀察組手術中的A、Cor、HR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與手術器械的發(fā)展,微創(chuàng)手術因其創(chuàng)傷小、疼痛輕等優(yōu)勢逐漸應用于臨床,但其創(chuàng)傷性無法避免,患者對手術操作的恐懼、對術中風險及預后的焦慮等,一定程度上增加機體應激反應的風險[4-5]。由此可見,對手術患者予以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對于患者生命安全與手術順利進行至關重要。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SAS、SDS評分均較對照組低(P<0.05),這表示在手術室護理中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在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方面具有優(yōu)勢,其原因分析如下。術前干預將手術治療的利弊、手術操作風險及成功率等詳盡告知患者,可以提高患者對手術治療的認知度,減輕或消除患者內心疑慮,從而提高患者對手術治療的接受程度[6-7];指導患者利用腹式呼吸法等簡單的措施放松全身肌肉,幫助其自我調節(jié)負面情緒;術后及時關懷患者身體狀況,減少其面對疾病變化的恐慌,有益于幫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8-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中的A、Cor、HR均較對照組低,這表明將心理護理干預應用于手術室護理中能有效減輕患者術中應激反應?;颊邥捎趯δ吧h(huán)境、手術、疾病預后等出現(xiàn)應激反應,而通過術前給予心理護理干預,能夠糾正其對手術的錯誤認知,減少對手術的恐懼、焦慮,幫助患者以積極的心態(tài)應對手術治療;術中適當?shù)陌矒帷㈥P懷,有益于舒緩患者緊張、焦慮情緒;注意遮蔽患者術中視線,可避免其直視手術操作對其身體造成的創(chuàng)傷而加重緊張情緒,從而減輕其術中應激反應[10-11]。
綜上所述,手術室護理中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可以改善患者術中生理功能。
4? 參考文獻
[1] 王寧娟,唐曉妮.宮頸癌患者手術室護理中應用心理干預模式的效果及患者負面情緒的影響[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0,20(14):2451-2453.
[2] 陳丹,張婷.手術室心理護理對宮頸癌患者術前應激反應及療效的影響[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9,26(2):238-241.
[3] 段泉泉,勝利.焦慮及抑郁自評量表的臨床效度[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2,26(9):676-679.
[4] 黃桂花,楊釗群,古春英.心理干預結合人文關懷在心臟外科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及對患者滿意度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10):1756-1759.
[5] 李林.手術室精細化護理管理模式對患者心理、生理應激、舒適度與不良事件發(fā)生的影響[J].當代護士(下旬刊),2020,27(5):104-106.
[6] 鐘匯,陳銀英.術前心理護理和人文關懷應用于兒童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的效果評價[J].當代臨床醫(yī)刊,2021,34(3):20-21.
[7] 張浩,孟亞,陳秀麗,等.微創(chuàng)介入手術室疼痛管理聯(lián)合情志護理對肝癌介入術后患者疼痛及心理狀態(tài)的影響[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20,27(2):217-220.
[8] 郭曉慶.心理護理對手術室老年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患者情緒的影響[J].中國老年保健醫(yī)學,2020,18(1):142-143.
[9] 顧康利.手術室護士對手術患者的心理護理干預[J].當代臨床醫(yī)刊,2020,33(1):63-56.
[10] 王堃.心理護理對手術患者心理狀態(tài)生理功能及護理滿意度影響分析[J].醫(yī)藥前沿,2021,11(19):123-124.
[11] 劉德英,劉修艷.術前心理護理和人文關懷在兒童手術室護理工作中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外醫(yī)療,2019,38(24):167-169.
[2021-12-09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