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慧萍 單士超 房 琳
黃河中心醫(y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橈骨遠端骨折約占全身骨折的16.67%[1]。老年人因其身體機體減弱且骨的脆性增加等因素使其發(fā)生率顯著增加,且因損傷方式、損傷部位及受力的差異等,導致橈骨骨折臨床表現較為復雜。臨床通常借助影像學手段對骨折結果和骨折類型進行評估,并選擇恰當方式予以治療[2]。X線片是常見檢查手段,可直觀展現骨折線走向、斷端位移等,但因其為二維成像原理,提供信息有限,不利于橈骨遠端骨折的診斷和分型[3]。多層螺旋CT圖像重建是聚集多種重建模式的影像學診斷方法,用于橈骨遠端骨折診斷中值得研究,基于此,本研究對此展開探討,結果如下。
1.1一般資料 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回顧性選擇我院2019年8月至2020年9月期間經治療確診為橈骨遠端骨折的老年患者123例,納入標準:經X線和CT檢查確診為橈骨遠端骨折[4];均于損傷10d內接受治療。排除合并腕部腫瘤;其他部位骨折;精神障礙者。其中女60例,男63例;年齡60~80歲,平均年齡(69.38±7.25)歲;骨折側別:左側61例,右側62例;骨折性質:開放性骨折30例(占24.39%),閉合性骨折93例(占75.61%);骨折原因:車禍23例,跌倒80例,其他20例。
1.2方法
1.2.1 X線正側位片 儀器:采用美國銳珂DR攝片機,掃描所有患者腕關節(jié)、橈骨遠端關節(jié)的正位及側位并攝片。
1.2.2 MSCT檢查 儀器:16排螺旋掃描機(西門子)及Philips256層極速CT,患者仰臥,患側肢體向上舉過頭頂,以腕關節(jié)和橈骨遠端關節(jié)作為掃描部位。設置掃描參數:掃描電壓:130kV;額定電流:35mA;層厚:1~2mm;矩陣:512×512;螺距:1.0;掃描時間:500ms;掃描層厚:1~2mm;重建層厚:1mm;間隔:1mm。
1.2.3 圖像分析 所有圖像采集和分析均由2名高年資主治影像學醫(yī)師雙盲完成。MSCT圖像由高分辨率骨算法重建,在工作站進行多平面重建和溶劑再現后處理。所有圖像均傳送至工作站,并進行骨折診斷和骨折分型處理。
1.3觀察指標 橈骨遠端骨折檢出率:檢出例數占總例數百分比;骨折分型情況:根據國際內固定研究學會(AO/ASIF)[5]分型標準將橈骨遠端骨折分為:A型、B型和C型三類,其中A型:關節(jié)外骨折(A1:尺骨遠端骨折,A2:橈骨遠端骨折無粉碎及嵌插,A3:合并粉碎、嵌插),B型:部分關節(jié)內骨折(B1:橈骨矢狀面,B2:背側緣,B3:掌側緣),C型:完全關節(jié)內骨折(C1:關節(jié)內簡單型骨折,C2:橈骨干骺粉碎型,C3:關節(jié)面粉碎型合并干骺端簡單或粉碎型)。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全部錄入SPSS 22.0軟件中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一致性檢驗采用Kappa值,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橈骨遠端骨折檢出率對比 123例患者中,MSCT診斷123例骨折,無1例漏診,骨折檢出率為100%,X線診斷骨折110例,骨折檢出率為89.43%(χ2=13.725,P<0.001)。
2.2橈骨遠端骨折AO分型情況對比 X線:A型44例(40.00%),B型11例(10.00%),C型55例(50.00%);MSCT:A型30例(24.39%),B型20例(16.26%),C型73例(59.36%),組間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χ2=20.988,P=0.007),見表1。
表1 橈骨遠端骨折AO分型對比(例)
2.3兩種檢查方式對橈骨遠端骨折分型一致性對比 兩種檢查方法就 A、B、C 三種分型的一致性一般(Kappa=0.563),見表2。
表2 兩種檢查方式對橈骨遠端骨折分型一致性對比(例)
2.4典型病例分析 圖1:女,43歲 外傷致左側橈骨遠端骨折。
圖1
圖2:復查,斷端對位可,骨折線模糊。
圖2
以往針對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分型和診斷主要以X線正側位攝片為主,雖然其符合觀察習慣,較為整體和全面觀察骨折線走向、成角等情況,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但因人體橈腕部結構相對較為精細,且骨塊多、不規(guī)則等,加之老年患者伴隨年齡增長及骨質疏松程度加重,橈骨遠端骨折較為復雜等情況導致在X線的顯影上會出現重疊,骨折輪廓不清[6]。且X線為二維圖像,無法形成立體感,導致對骨折檢出率和骨折損傷類型的診斷價值不夠理想[7-8]。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fā)展,MSCT的應用逐漸得到臨床學者的關注。
MSCT是在常規(guī)CT基礎上發(fā)展的多排寬探測器結構,可同時獲得多個層面和圖像數據的成像系統(tǒng)。不僅可縮短掃描時間和擴大掃描范圍,還能顯著提升Z軸分辨率,減少運動偽影和漏掃的現象,改善圖像質量,提高對橈骨遠端骨折的分型和診斷。
橈骨遠端骨折發(fā)生后會出現移位、畸形、韌帶損傷,及時制定合理的診療方式是重點,故正確掌握橈骨遠端骨折影像學表現,成為當前各學者研究的熱點。唐菁華[9]等的研究中對74例橈骨遠端骨折的患兒進行MSCT檢查,結果骨折的診斷率為100%,沈文婷等[10]的研究中也回顧性分析了96例橈骨遠端骨折老年患者采用MSCT檢查,結果所有患者均診斷為骨折,這一情況說明,MSCT掃描及重建檢查在橈骨遠端骨折中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本研究對123例老年患者分別進行X線和MSCT檢查發(fā)現,MSCT掃描及重建圖像對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檢出率(100%)較X線(89.43%)高(P<0.05),說明相較于X線檢查,MSCT檢查可提高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檢出率,這一結論和上述研究基本相符。MSCT檢查采用錐形線束掃描,且成像數據的獲取是采用陣列探測器和數據采集系統(tǒng),能增加掃描范圍,增加組織分辨率,利于骨折裂紋清晰顯示;同時對不能明確的骨折可通過增強和延遲掃描,排除重疊陰影;另外,可實現采集多排圖像的功能,且重建圖像能通過調整窗位、窗寬從冠狀位、矢狀位等位斜面觀察橈骨骨折具體部位,斷端位移等情況,進而提高對橈骨遠端骨折的檢出率。
目前關于橈骨遠端骨折分型方法眾多,多建立于X線基礎上[11],本研究采用的AO/ASIF分型為臨床常用的分型標準,將骨折分為A(關節(jié)外骨折)、B(部分關節(jié)內骨折)、C(完全關節(jié)內骨折)3個類型,且按骨折嚴重程度、骨折形態(tài)和治療難度遞升,其可通過準確分型,為骨折損傷程度、治療等提供參考依據。本研究中,X線:A型44例(40.00%),B型11例(10.00%),C型55例(50.00%);MSCT:A型30例(24.39%),B型20例(16.26%),C型73例(59.36%),組間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χ2=20.988,P=0.007)且兩種檢查方法就 A、B、C 三種分型的診斷一致性一般(Kappa=0.563),說明相較于X線,MSCT對橈骨遠端骨折的診斷分型更全面。X線漏診的13例多以關節(jié)內簡單型骨折為主,其可能因為簡單關節(jié)內骨折線在X線圖像上正是腕關節(jié)處骨質結構重疊,當腕部骨質結果不規(guī)則、排列復雜時,X線則顯示較弱;同時C型骨折又是老年骨質疏松患者中最多的一種類型,X線正側位攝片成像原理為二維,提供骨折情況的信息相對有限,因此尤其需要其他影像學檢查手段來提高對橈骨遠端骨折的分型診斷。MSCT圖像重建可提供立體化的骨折位置、關節(jié)面損傷等情況。先通過掃描可獲得二維斷層圖像(骨裂、骨碎片等),同時對獲取的圖形進行重建,進一步補充軸位圖像,從冠狀位、矢狀位、橫斷位獲取立體圖像。彌補了X線片在測量平面及體位的缺陷,從多方位、多角度明確骨折特點及骨塊相互關系,以更清晰、準確的形式呈現骨折情況,更容易檢出B、C型骨折,從而為臨床醫(yī)生提供診斷、分型及治療的理論依據。
綜上所述,相較于X線片檢查,MSCT掃描及圖像重建可提高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檢出率,對橈骨遠端骨折分型的鑒別更準確。不同骨折損傷時間也可能會影響骨折的診斷,本研究尚未對不同骨折損傷時間分組,且為回顧性研究,可能導致研究結果出現偏倚,今后將彌補上述不足,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