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慧雅,曾斤日,王椏男,楊 玲
(1.深圳市寶安區(qū)沙井預防保健所檢驗科;2.深圳市寶安區(qū)沙井預防保健所門診部,廣東深圳 518104)
沙門氏菌是常見的人畜共患的致病菌,主要由污染的水源及食物經糞口途徑引起感染[1]。沙門氏菌感染最常見的表現形式為胃腸炎型,多數患者的病情較為急驟,表現為發(fā)熱、腹痛、腹瀉(大便次數增多,可高達數十次,多為水樣便)[2]。沙門氏菌分型的種類較多,目前治療沙門氏菌的感染主要使用抗生素,但由于近年來抗生素的濫用,導致不同血清型的沙門氏菌對各類抗生素產生不同的耐藥性[3]。因此,沙門氏菌的血清分型分析及耐藥性研究對于臨床對癥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寶安區(qū)沙井地區(qū)115例沙氏門菌分型進行了分離,再對各分型的沙氏門菌進行藥敏試驗,為進一步了解沙井地區(qū)沙門氏菌感染的情況,從而利于尋找防治沙氏門菌的有效措施,現報道如下。
1.1 菌株來源 標本采集時間在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樣的標本均來源于沙井地區(qū)公共場所從業(yè)人員體檢中疑似腹瀉病人的肛拭子標本,共收集了115例沙門氏菌株標本。
1.2 試劑與儀器 一次性采樣器;SC(亞硒酸鹽胱氨酸)增菌液、SS(沙門氏菌-志賀氏菌)培養(yǎng)基、M-H(水解酪蛋白)培養(yǎng)基瓊脂、三糖鐵瓊脂培養(yǎng)基均購自廣東環(huán)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沙門氏菌顯色培養(yǎng)基購自法國Chromagar公司;沙門氏菌診斷血清購自寧波天潤生物藥業(yè)有限公司;藥敏紙片購自北京天壇藥物生物技術開發(fā)公司;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儀(Sensititre公司,型號:Aris2X)。實驗使用的所有試劑均為合格產品,并在有效期內使用。
1.3 研究方法
1.3.1 分離與鑒定 使用一次性采樣器保存采集的肛拭子標本,然后送檢。滴入SC增菌液,在36~37 ℃的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18~24 h,接種到沙門氏菌顯色培養(yǎng)基或SS培養(yǎng)基上,繼續(xù)在36~37 ℃的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18~24 h。挑取可疑菌落接種至三糖鐵瓊脂培養(yǎng)基,36~37 ℃下培養(yǎng)18~24 h,結果為K(堿性)/A(酸性)產氣+/-、H2S+/-的可疑菌株,采用全自動微生物鑒定儀進行檢測。根據考夫曼-勒密諾抗原表(Kauffmann-White-Le Minor Scheme)[4]行玻片凝集實驗,對沙門氏菌進行血清分型。
1.3.2 藥敏試驗 采用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推薦的K-B紙片擴散法,用11種從北京天壇藥物生物技術開發(fā)公司購置的藥敏紙片進行藥敏實驗。將含有定量抗生素的紙片貼在測試菌的瓊脂平板上,紙片中所含藥物吸收瓊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不斷向紙片周圍擴散,形成遞減的濃度梯度。在紙片周圍一定范圍內測試菌生長被抑制,從而形成無菌生長的透明圈即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測試菌對測定藥物的敏感性[5]。實驗共檢測11種抗生素:氨芐西林、阿莫西林、頭孢噻肟、頭孢曲松、頭孢他啶、頭孢噻吩、阿米卡星、慶大霉素、環(huán)丙沙星、氨曲南、米諾環(huán)素。
1.4 質控 根據K-B紙片擴散法抗生素敏感試驗標準推薦,采用大腸埃希氏菌ATCC 25922,作為藥敏實驗的質量控制菌株。
2.1 沙門氏菌的血清分型 115株沙門氏菌中有7種分型:鼠傷寒沙門氏菌、倫敦沙門氏菌、病牛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甲型副傷寒沙門氏菌、乙型副傷寒沙門氏菌、斯坦利沙門氏菌。其中鼠傷寒沙門氏菌有29株,占比為25.22%;腸炎沙門氏菌8株,占比為6.96%;倫敦沙門氏菌34株,占比為29.57%;病牛沙門氏菌19株,占比為16.52%;甲型副傷寒沙門氏菌2株,占比為1.74%;乙型副傷寒沙門氏菌4株,占比為3.48%;斯坦利沙門氏菌19株,占比為16.52%,見表1。
表1 沙門氏菌的血清分型
2.2 不同血清分型沙門氏菌的耐藥情況 藥敏試驗結果顯示,沙門氏菌對阿米卡星耐藥率最高(98.26%),米諾環(huán)素耐藥率最低(4.35%);抗生素耐藥率從高至低依次為:阿米卡星>頭孢他啶>氨曲南>環(huán)丙沙星>頭孢噻肟>頭孢噻吩>頭孢曲松>慶大霉素>阿莫西林>氨芐西林>米諾環(huán)素。其中四重耐藥性菌株有57株,五重耐藥性菌株有44株,多重耐藥性情況嚴重,見表2。
表2 不同血清分型沙門氏菌的耐藥情況(例)
沙門氏菌屬于革蘭氏陰性菌,是常見的條件致病菌,其種類、血清分型較多,可分為2個種7個亞種,2610個血清型[6]。沙門氏菌分布廣泛,可污染食物、水源,深圳地區(qū)的食物中毒主要是沙門氏菌感染引起的,對人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極大的威脅[7]。沙門氏菌經糞口途徑進入宿主的腸道,與腸道中正常的菌群競爭,且侵入腸粘膜上皮屏障及腸系膜淋巴結,從而進入全身的血液循環(huán),引發(fā)全身感染[8]。
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沙井地區(qū)2018年至2019年的沙井地區(qū)的沙門氏菌主要以倫敦沙門氏菌、鼠傷寒沙門氏菌及病牛沙門氏菌為主,與深圳部分地區(qū)相關研究結果[9]有所不同。因此,有關部門要加強食品及水源的監(jiān)督工作,減少沙門氏菌感染的機率。同時有研究[10]表明不同國家、地區(qū),沙門氏菌的流行趨勢也不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東、伊拉克等地方呈現出流行上升的趨勢,北美、歐洲、中亞、東亞及太平洋等高收入的國家呈現出流行下降的趨勢。該現象可能與國家的經濟、醫(yī)療水平及食物、水源的監(jiān)督體制有關系。我國不同地區(qū)沙門氏菌的主要血清分型也是存在差異的,如云南、廣東、安徽等地以鼠傷寒沙門氏菌為主,香港、上海、江蘇等地以腸炎沙門氏菌為主,不同血清分型的沙門氏菌致病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患者的臨床表現也可能不同[11]。抗生素是治療沙門氏菌感染的常見藥物,但現在病原菌出現耐藥性且耐藥率不斷升高。根據本研究的藥敏試驗結果顯示,115株沙門氏菌對阿米卡星、頭孢他啶、氨曲南、環(huán)丙沙星、頭孢噻肟、頭孢噻吩、頭孢曲松、慶大霉素的耐藥率高,均大于60%,表明這些抗生素不再適合用于沙門氏菌感染治療中,對碳青霉烯類藥物敏感性高。病菌的耐藥性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在病菌間進行傳遞,其他病菌也開始出現耐藥性并不斷地增強,且隨著近年抗生素的不斷濫用,耐藥譜不斷地拓寬,出現了多重耐藥菌,這成為了全球范圍內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臨床上要加強抗生素的管理,制定抗生素的使用規(guī)范,明確病原菌,合理選用抗生素并控制用量。同時加強市民的宣教,食物及飲用水要經過嚴格處理后方可食用,降低沙門氏菌感染的概率?,F在臨床上常采用脈沖場凝膠電泳(PFGE)對沙門氏菌進行區(qū)分,相關研究結果發(fā)現,血清分型相同,電泳帶型可能不同;血清分型不相同,但基因型可能相同,電泳帶型與血清分型存在一定的關系[12]。在食物中毒及日常檢測中,通過對沙門氏菌PFGE分型結果進行追溯,對疾病的爆發(fā)起到預警作用。
綜上所述,沙井地區(qū)的沙門氏菌主要以倫敦沙門氏菌為主,檢測到的沙門氏菌菌株對四環(huán)素類(米諾環(huán)素)和青霉素類(氨芐西林)抗生素耐藥率較低,應合理使用抗生素,延緩病原菌的耐藥性。及時了解本地區(qū)沙門氏菌的血清分型及耐藥情況,為臨床用藥提供合理科學的依據,并倡導居民個人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衛(wèi)生習慣,加強食物、水源的監(jiān)督機制,以有效預防沙門氏菌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