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宇 劉明越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鞍山醫(yī)院婦科,遼寧 鞍山 114000)
子宮腺肌病為女性常見病,子宮內膜向肌層良性浸潤,并于其中彌漫性生長[1]。在發(fā)病后,患者以經期疼痛進行性加重、月經量過多、子宮內膜增厚等為主要表現,可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目前,子宮腺肌病的病因尚未明確[2]。但在發(fā)病后,如未及早確診并治療,極易誘發(fā)子宮肌瘤、不孕癥等并發(fā)癥,對患者的生活及健康狀況造成不良影響[3]。子宮腺肌癥的治療治療目標即在于緩解經期疼痛、減少月經量、抑制子宮內膜增厚?,F階段,子宮腺肌病多采用手術方案治療及藥物方案治療。其中其中根治性手術治療無法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故不適用于年輕、有生育需求的患者。藥物治療可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控制疾病發(fā)展進程。但長期采用口服用藥方式治療可對患者胃腸道功能的正常發(fā)揮產生影響,影響治療效果,且停藥后復發(fā)率高。有研究指出,子宮腺肌病患者多伴有血栓前狀態(tài)及凝血因子異常[4]。將二者應用到該疾病的診斷中,有助于及早確診。本研究旨在觀察子宮腺肌病血栓前狀態(tài)和凝血因子變化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以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39 例子宮腺肌病患者作為觀察組,年齡(46.50±10.30)歲。以同期39名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年齡(47.80±11.40)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觀察組均確診子宮腺肌?。粚φ战M為健康人群;兩組均自愿參與研究。觀察組病例納入標準:①符合《婦產科學》第8版[4]中關于子宮腺肌癥的診斷標準,同時經B超檢查確診。②臨床表現為月經增多、經期延長、痛經進行性加重。③已婚,有生育需求,但1年內無生育意愿。排除標準:①合并子宮肌瘤。②生殖道感染。③凝血功能異常、血液系統疾病。④嚴重心肺肝腎功能不全。⑤子宮內膜惡性病變。⑥近6個月內接受過性激素治療。
1.2 方法 兩組均采用DD酶免疫試劑盒,對DD進行檢測,并觀察GMP-140以及vWF:Ag等指標,評估兩組患者的血栓前狀態(tài)分子標志物情況。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患者的凝血因子進行觀察,判斷患者的TT、APTT以及Fib等指標有無異常。所有確診子宮腺肌病的患者,均視病情行外科手術或給予藥物保守治療。
1.3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前后兩組的血栓前狀態(tài)對比情況,包括DD、GMP-140、vWF:Ag共3項指標。比較兩組凝血因子變化情況,包括TT、APTT以及Fib共3項指標。囑患者于治療后1個月隨訪,來院復查。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血栓前狀態(tài)對比 觀察組治療前DD、GMP-140、vWF:Ag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DD、GMP-140、vWF:Ag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血栓前狀態(tài)對比()
表1 血栓前狀態(tài)對比()
注:a組內對比,P<0.05。
2.2 凝血因子變化對比 觀察組治療前TT、Fib與對照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前APTT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治療后TT、Fib、APTT與對照組比較無統計學,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凝血因子變化對比()
表2 凝血因子變化對比()
注:a組內對比,P<0.05。
3.1 子宮腺肌病的致病因素及診斷方法 近年來,子宮腺肌病患者數量不斷增加,女性的健康水平顯著下降,加之疾病年輕化趨勢的加重,已得到了臨床的廣泛重視[5]。子宮腺肌病的病因尚未明確,臨床分析多與高雌激素血癥、流產史、妊娠、分娩等因素相關[6]。其發(fā)生機制為異位子宮內膜組織不斷侵入子宮肌壁間,并隨月經周期發(fā)生充血及脫落,長期堆積即可引起肌肉組織出現反應性增生,進而誘發(fā)子宮腺肌癥,表現為痛經進行性加重、月經量增多、月經周期延長以及性生活質量下降,可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流行病學研究結果顯示,罹患該疾病的患者以40歲以上女性居多,近年來逐漸呈現出了年輕化的特點[7]。子宮腺肌病患者的臨床表現為進行性的加重痛經,慢性盆腔痛,性交痛,經量增多,經期延長,部分年輕的患者出現不孕,這些癥狀嚴重困擾著患病婦女的身心健康及工作生活。如不及時治療疾病進一步發(fā)展,癥狀加重,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因此,臨床需及早確診并治療該疾病,方可預防不孕癥等并發(fā)癥,提高女性的生存質量。該疾病的常規(guī)診斷方法以影像學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等為主[8]。采用上述方法檢查的費用相對較高,且檢查結果獲取時間長。隨著臨床對該疾病重視程度的提升,各學者均對其診斷方式進行了深入的研究[9]。部分學者指出,子宮腺肌病患者血栓前狀態(tài)和凝血因子變化情況明顯,以此為基礎對疾病進行診斷有助于及早發(fā)現疾病發(fā)生的風險,從而早確診、早治療,積極改善患者的預后[10]。
3.2 子宮腺肌病的治療方法 子宮腺肌病治療可以分為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11]。傳統多采用開腹肌瘤剔除術治療,主要適用于數量多且體積大的子宮肌瘤患者,具有創(chuàng)傷大、不利于術后恢復、易導致多種并發(fā)癥等劣勢。隨著醫(yī)學技術的進步,腹腔鏡肌瘤剔除術逐漸成為其理想術式。腹腔鏡是輔助手術順利開展的一種器械,帶有微型攝像頭,能夠為手術提供良好的視野,可在直視下剔除肌瘤,具有切口較小、出血量少、瘢痕小、術后恢復快等優(yōu)勢。其能夠最大限度的保留子宮,滿足患者的生育需求[12]。但其同樣具有局限性,如術中止血難度大,單用電凝止血難以取得理想的止血效果,需要聯合使用垂體后葉素,使手術操作變得更復雜,手術時間較長。且要求醫(yī)護人員明確手術規(guī)程,規(guī)范執(zhí)行手術操作,嚴格掌握適應證,保證手術安全[13]。對于腹腔鏡肌瘤剔除術高?;颊?,需立即轉為開腹肌瘤剔除術治療。隨著腹腔鏡技術的日益成熟,腹腔鏡下病灶切除術因其能夠有效避免開腹手術的缺陷,保留了患者的子宮而備受臨床認可,并逐漸凸顯出顯著的應用優(yōu)勢。但近幾年仍有文獻報道顯示,單用手術治療在客觀上可造成患者一定疼痛,痛經、月經量過多等癥狀尚有待進一步改善,加之部分患者難以接受子宮全切或有生育需求[14]。
目前,尚無根治本病的藥物,癥狀較輕者可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或口服避孕藥等對癥治療,但對癥治療不能控制疾病的發(fā)展[15]。近年來臨床上對于病情嚴重,有生育要求,或近絕經的患者采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治療,效果顯著[16]。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通過抑制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使體內雌激素水平暫時處于絕經期水平,導致用藥期間閉經,縮小子宮體積,積極緩解癥狀,延緩病情的目的。但應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導致的低雌反應使其不能長期應用于臨床,一般應用3~6個月,且效應短暫,如不輔以手術及其他的藥物治療,停藥后病灶和癥狀迅速復發(fā)[17-18]。另一種臨床上常用的已被大量臨床研究證實有治療作用的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也具有緩解癥狀,縮小子宮體積等作用,與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比較具有經濟、方便、不良反應少、應用時間長等優(yōu)點,能夠長期緩解和控制癥狀,而且并不影響患者的卵巢功能和生育能力[19]。但對于一些年輕,癥狀較重,病灶巨大,子宮體積大,宮腔大的患者單純使用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往往易造成環(huán)位下移甚至脫環(huán)致使治療失敗,不得已采用根治子宮切除術解除病痛。隨著現代生活水平提高,女性對生活質量要求提高,部分女性特別是年輕女性不愿輕易丟失子宮,治療方法的選擇上保留子宮的愿望強烈。由于子宮腺肌病的病灶邊界模糊,保守性手術不能保證病灶完全切除。因此,對于病灶彌漫性增大,癥狀嚴重的年輕患者尋求能長期控制病情的發(fā)展,又能保留子宮,單一的治療方法還不能達到這一目的?,F臨床上多采用綜合的治療方法,如采用保守手術切除病灶快速縮小子宮體積,術后聯合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藥物鞏固治療,改善癥狀,為進一步鞏固遠期療效,停藥月經復潮后宮內放置做炔諾孕酮緩釋系統繼續(xù)減少經量,縮小子宮,逐步恢復子宮形態(tài),控制疾病的發(fā)展或復發(fā)。但筆者認為目前對于大型彌漫性子宮腺肌病癥狀嚴重的患者這種聯合治療的方法還不失為一種達到保留子宮,長期控制癥狀的治療管理措施[20]。
3.3 子宮腺肌病血栓前狀態(tài)和凝血因子變化
3.3.1 血栓前狀態(tài) 所謂血栓前狀態(tài),指血栓前形成前后,血液出現易導致血栓形成的病理或生理改變的情況。子宮腺肌病患者,月經量顯著增加,且易于出血[21-23]。導致上述癥狀出現的原因,可能與患者凝血與纖溶系統異常,從而導致止血功能障礙有關[24-26]。為評估子宮腺肌病患者的血栓前狀態(tài),本院對患者的各項癥狀進行了觀察,結果顯示,患者治療前DD、GMP-140、vWF:Ag與健康人群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研結果表明,子宮腺肌病患者,血栓前狀態(tài)分子標志物均存在異常。臨床以上述指標作為依據對患者的疾病進行診斷。通過對患者治療后各項指標的觀察發(fā)現,本組患者DD、GMP-140、vWF:Ag與健康人群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DD指標升高提示患者伴有纖溶功能亢進。GMP-140指標升高提示血小板活化功能增強。vWF:Ag指標升高提示血小板黏附聚集能力增強。上述研究結果表明,經治療后,患者的各項血栓前狀態(tài)分子標志物均可恢復正常,進一步證實了各項指標在子宮腺肌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
3.3.2 凝血因子變化 凝血因子指參與血液凝固過程的多種蛋白質成分。在健康狀態(tài)下,當患者血管出血時,凝血因子可被激活,與血小板粘連,達到凝血及止血的目的[27]。人體中的凝血因一般由肝臟生成,包括TT、APTT以及Fib等指標。本研究發(fā)現,子宮腺肌病患者治療前TT、Fib與健康人群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前APTT與健康人群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APTT指標異常為子宮腺肌病患者的凝血因子變化主要表現。通過對治療后凝血因子的觀察發(fā)現,確診子宮腺肌病的患者,治療后TT、Fib、APTT與健康人群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表明,罹患子宮腺肌病的患者,纖溶系統被激活,血小板異常活化,且多伴有血管內皮損傷,患者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隨著凝血因子的消耗,患者極易發(fā)生出血。為提高子宮腺肌病的檢出率,臨床可考慮對患者的APTT指標進行觀察,以及早檢出異常,及早采取措施對疾病進行治療。當疾病確診后,臨床應立即根據患者的病情,考慮通過手術治療或給予藥物保守治療的方式,對子宮腺肌病進行治療。
綜上所述,子宮腺肌病患者多見血栓前狀態(tài)分子標志物異常,且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縮短,臨床可借助上述指標對疾病進行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