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煜
痛風是一種單鈉尿酸鹽(monosodium urate,MSU)沉積所致的晶體相關性關節(jié)病,與嘌呤代謝紊亂及/或尿酸排泄減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癥直接相關,屬代謝性風濕病范疇。痛風可并發(fā)腎臟病變,嚴重者可出現(xiàn)關節(jié)破壞、腎功能損害,常伴發(fā)高脂血癥、高血壓病、糖尿病、動脈硬化及冠心病等[1]。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痛風發(fā)作時患者體內存在慢性炎癥反應,在尿酸波動及某些因素刺激下炎癥反應激化[2-3]。炎癥因子白細胞介素-18、白細胞介素-37、白細胞介素-1β起重要作用,通過長期持續(xù)控制炎癥則可預防痛風發(fā)作。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指在白細胞或免疫細胞間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與血細胞生長因子同屬細胞因子,兩者相互協(xié)調,相互作用,共同完成造血和免疫調節(jié)功能,在傳遞信息,激活與調節(jié)免疫細胞,介導T、B細胞活化、增殖與分化,在炎癥反應中起重要作用[4-5]?;诖?,本次研究就血清IL-18、IL-37、IL-1β在痛風發(fā)病中的作用機制進行如下分析報道。
本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將2017年12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08例痛風性關節(jié)炎患者(疼痛評分為中重度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為急性痛風組(58例)和緩解期痛風組(50例);另選擇同期于本院門診體檢的50例健康體檢者納入對照組。急性痛風組男53例,女5例;年齡29~75歲,平均(53.44±6.97)歲。緩解期痛風組男48例,女2例;年齡30~75歲,平均(53.47±6.92)歲。對照組男44例,女6例;年齡30~76歲,平均(53.51±6.89)歲。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納入標準:①入選病例均符合1977年ACR制定的痛風診斷標準;②痛風組非同日兩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血尿酸>420 μmol/L,女性血尿酸>360 μmol/L;③研究對象均知曉研究。(2)排除標準:①合并血液系統(tǒng)疾??;②合并嚴重感染性疾病;③并發(fā)自身免疫性疾病;④惡性腫瘤。
使用無熱原和內毒素試管,采集入選者外周靜脈血3 mL,2 h內3 750 r/min離心 10 min,離心半徑12 cm,收集上清,分裝于凍存管后存放于-70 ℃低溫冰箱內保存?zhèn)溆?,避免反復凍融。抽血檢查前3 d均予以低嘌呤飲食,檢查當天空腹。采用親和素生物素系統(tǒng)(biotin-avidin system,BAS)-酶聯(lián)免疫法(ELISA)檢測血清IL-18、IL-37、IL-1β,具體檢測步驟嚴格按相應試劑盒說明書,通過預實驗確定標本稀釋倍數(shù),制備標準曲線,計算樣本細胞因子濃度。
比較急性痛風組、緩解期痛風組和對照組三組血清白細胞介素-18(IL-18)、白細胞介素-37(IL-37)、白細胞介素-1β(IL-1β)水平。
采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三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急性痛風組與緩解期痛風組患者的IL-18、IL-37、IL-1β水平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急性痛風組患者IL-18、IL-37、IL-1β水平明顯高于緩解期痛風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血清IL-18、IL-37、IL-1β水平對比(pg/mL, ±s)
表1 三組血清IL-18、IL-37、IL-1β水平對比(pg/mL, ±s)
注:t1、P1為急性痛風組與對照組比較;t2、P2為緩解期痛風組與對照組比較;t3、P3為急性痛風組與緩解期通風組比較。
?
人體高尿酸超出生理狀態(tài)下的飽和度,高尿酸以尿酸鹽的形式結晶析出形成尿酸鹽晶體[6]。尿酸鈉晶體作為外來異物(DAMPs-危險信號相關分子模式)激活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等細胞表面的模式識別受體(PRRs)。尿酸鈉晶體被巨噬細胞吞噬,引起細胞線粒體損傷,進而產(chǎn)生活性氧(ROS),ROS通過改變細胞的氧化還原膜電位促使TXNIP(硫氧化還原蛋白互作蛋白)與TRX(硫樣氧化還原蛋白)分離,TXNIP激活NLRP3炎性 體[7-8]。
本研究結果顯示,急性痛風組患者IL-18(473.85±103.49)pg/mL、IL-37(176.48±49.58)pg/mL、IL-1β(83.64±26.92)pg/mL,水平均明顯高于緩解期痛風組及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痛風發(fā)病中血清IL-18、IL-37、IL-1β均顯著增高,在痛風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阻斷IL-18、IL-37、IL-1β的產(chǎn)生成為預防和治療痛風的新思路,進而可預防或者緩解痛風。NLRP3炎性體位于細胞質內的蛋白復合體,其能夠調節(jié)宿主細胞的免疫反應以應對細菌感染以及宿主細胞受到的外來傷害,NLRP3炎性體有NLRP3、ASC、caspase-1三部分組合而成,炎性體的集合組裝通過蛋白水解切割促使pro-caspase-1變?yōu)橛猩锘钚缘腸aspase-1,caspase-1對pro-IL-β剪切使其成為有活性的IL-1β[9-10]。尿酸鈉晶體通過誘發(fā)細胞線粒體損傷,產(chǎn)生活性氧(ROS),進而激活NLRP3炎性體,對pro-IL-1β剪切,變?yōu)槌墒斓腎L-1β[11]。釋放的IL-1β作用于IL-1R進而產(chǎn)生促炎癥因子、趨化因子引起中性粒細胞浸潤,促使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進入到尿酸鈉晶體沉積的部位,導致炎性細胞浸潤[12]。此外尿酸鈉晶體可以引起ROS(活性氧)的釋放導致細胞死亡;尿酸鈉通過PIPK3/MLKL途徑促使細胞壞死性凋亡。壞死細胞通過釋放免疫刺激子、細胞壞死內容物等DAMPs(危險信號相關分子模式)等激活PRRs(模式識別受體)進而加劇炎癥反應。尿酸鈉晶體促使中性粒細胞形成NETs(中性粒細胞胞外誘捕網(wǎng)),進而引起中性粒細胞死亡[13-14]。IL-18則是典型的促炎因子,當單鈉尿酸鹽沉積于關節(jié)及其周圍組織后袁激活NALP3炎性體袁進而誘導一系列炎癥因子的釋放,引起急性關節(jié)炎。IL-37是則近年來發(fā)現(xiàn)的IL-1家族新成員,IL-37可與IL-18結合蛋白結合,進而抑制IL-18的信號轉導通路[15]。
綜上所述,痛風發(fā)病過程中患者血清IL-18、IL-37、IL-1β水平均顯著增高,且病情越重,血清中IL-18、IL-37、IL-1β水平升高越明顯。說明炎癥因子可能參與了痛風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病機制,在痛風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中起重要的作用,阻斷IL-18、IL-37、IL-1β的產(chǎn)生成為預防和治療痛風的新思路,進而可預防或者緩解痛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