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蒔雨 ,李 波
(貴州大學 a.明德學院健康管理系;b.馬克思主義學院,貴陽 550025)
許多學者認為民辦高校大學生存在片面追求物質享受、缺少自我認知、心理素質欠佳等思想行為問題,并且他們對社會問題的價值辨析能力不強,易受到外界不良刺激的影響[1-2]。因此與公立大學相比,民辦高校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困難和阻礙相對較大。尤其是互聯(lián)網時代,大量的網絡視頻充斥自媒體平臺,對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影響更是不容小覷。研究發(fā)現(xiàn)網絡視頻對民辦高校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影響有利有弊。通過分析暴力視頻與親社會性視頻對民辦高校大學生內隱攻擊性認知的影響,得知親社會性視頻有利于民辦高校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因此民辦高校思政教師與心理健康社會工作者可以借助自媒體平臺選擇合適的親社會性網絡視頻對民辦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促進學生人格發(fā)展,預防問題行為的發(fā)生。
什么是內隱攻擊性認知?早期研究者對攻擊性的關注,主要集中在言語、動作、表情等外顯攻擊行為方面。隨著內隱社會認知研究方法的不斷發(fā)展,研究者發(fā)現(xiàn)了導致攻擊性行為的深層原因,即內隱攻擊性認知。這種認知是指在社會認知過程中,個人無法通過內省和自我報告等方式進行探索,卻對個體行為產生潛在影響,侵犯他人的行為傾向[3]。比如楊治良對內隱社會認知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攻擊性行為存在實驗性分離,證明了攻擊性具有內隱性,區(qū)分了外顯攻擊性和內隱攻擊性[4]。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內隱攻擊性認知開展了實驗探索。在實驗范式方面,涉及啟動實驗,任務分離,投射測驗和內隱聯(lián)想測驗等。目前大多數(shù)研究采用內隱聯(lián)想測驗(IAT),有學者認為IAT能有效防止意識的干擾,是較好的內隱攻擊性檢測方法[5]。在實驗材料方面,IAT普遍運用了歌詞、圖片和游戲來研究外界事物對內隱攻擊性認知的影響。以暴力圖片和詞語為材料,采用詞語關聯(lián)程度和詞語記憶方式,發(fā)現(xiàn)暴力圖片會啟動內隱攻擊性認知[6];利用詞干補筆技術研究網絡暴力材料(圖片)對青少年內隱攻擊性的影響,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7]。那是否其他暴力素材也會導致內隱攻擊性的增加呢?國外研究出現(xiàn)不一致的結論。Morgan J研究發(fā)現(xiàn)玩暴力電子游戲不會增加攻擊性行為[8]。Ferguson CJ和Huesmann LR通過元分析檢驗了暴力游戲和不良社會行為之間的聯(lián)系,表明可能并不存在關聯(lián),即暴力游戲不會影響青少年的認知和行為[9-10]。為了解釋不同素材所產生的矛盾結果,以暴力視頻為新的研究素材,判斷暴力視頻對民辦高校大學生內隱攻擊性認知的影響。因此,研究提出假設H1:暴力視頻促進民辦高校大學生內隱攻擊性認知。
與攻擊性行為相對應的是親社會行為。親社會行為是指符合大眾期望,有益于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行為總稱,包括合作、奉獻、捐款等友善的舉動。親社會性材料對內隱攻擊性的研究是近幾年的研究熱點。選取不同素材和人群,其研究的結果比使用暴力素材的要更為一致。張妍以親社會性視頻為實驗材料,對大學生進行內隱聯(lián)想測試,結果表明親社會性視頻對內隱攻擊性認知具有抑制作用[11]。類似的研究,比如采用親社會歌詞為素材,運用內隱聯(lián)想測驗探討親社會歌詞對被試者的攻擊性的影響,發(fā)現(xiàn)歌詞的親社會性能夠降低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內隱攻擊性認知[12]。國外的研究也顯示親社會游戲能夠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產生[13]。故研究提出假設H2:親社會性視頻會抑制民辦高校大學生內隱攻擊性認知。同時,基于以往的研究,內隱攻擊性認知是否存在性別差異仍存在爭議[14-15]。提出假設H3:暴力視頻和親社會性視頻對不同性別的民辦高校大學生內隱攻擊性認知存在抑制或促進作用。借鑒前人研究,本研究以暴力視頻、親社會性視頻為實驗素材,借助內隱聯(lián)想測驗的實驗流程,分別從視頻類型及性別差異來研究網絡視頻對內隱攻擊性認知的影響,并進一步探討民辦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社會工作服務策略。
研究聘請教務處與學生工作處的老師,獲取某民辦高校各年級班級名單。從中挑選出男女生比例不超過1:1.2的班級,控制性別誤差。隨后隨機選取四個自然班級作為研究對象共計173人。除去預實驗組,實際接受內隱聯(lián)想測驗的人數(shù)為129人,年齡在19-23歲,合計完成10320試次。要求所有學生均非心理學專業(yè),視力(或矯正后)正常。四個班分為預實驗組(男生23名,女生21名),暴力刺激組(男生20人,女生24人,)、中性刺激組(男生22人,女生23人)和親社會刺激組(男生20人,女生20人),所有被試均能正常熟練地使用計算機。每個被試在正式實驗階段需接受80次實驗處理。
1.視頻材料選擇
根據(jù)視頻的內容,從互聯(lián)網選取了10個長度約5-10分鐘的視頻,涵蓋了志愿支教、種族歧視、校園暴力等諸多社會熱點信息。暴力視頻和親社會性視頻各5個,要求預實驗組觀看各類視頻后在情緒自評卡上進行評分,由主試進行統(tǒng)計和篩選。情緒自評卡選取了4個情緒形容詞(愉快、暖心、低沉和悲傷)對被試進行正性和負性情緒的評估。自評卡共10個題目,對應10個視頻,每個題目都采取 7級計分,選項從1到7表示情緒越來越明顯。正性情緒得分是愉快和暖心兩個選項的均分,負性情緒得分是低沉和悲傷兩個選項的均分。該量表克倫巴赫系數(shù)α=0.94,表明具有較好的信效度[16]。實驗分別選取負性情緒和正性情緒得分最高的兩個視頻作為暴力視頻材料(高中校園霸凌和教師體罰學生)和親社會性視頻材料(大學生鄉(xiāng)村支教和深圳農民工按時足額領取薪水),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兩類視頻觀看后得分差異顯著(t=3.81,p<0.05),均作為正式實驗材料。中性刺激組不看任何視頻,直接進行內隱聯(lián)想測驗。
2.語料庫的選擇
內隱聯(lián)想測驗采用反應時為指標。通過計算機來測量概念詞和屬性詞之間聯(lián)結的緊密程度。實驗使用的概念詞和屬性詞來自中國現(xiàn)代漢語詞典,分別為:自我概念詞(我們、我、咱、自己、本人);他人概念詞(她們、他、外人、別人、其他人)。攻擊屬性詞(襲擊、消滅、敵視、冷漠、侵犯);非攻擊屬性詞(握手、微笑、幫助、奉獻、信任)。練習階段和實驗階段選擇的詞語不一樣,選擇詞典上面推薦的近義詞來練習。
3.實驗器材的選擇
實驗采用華碩FX50J電腦,配置inteli 5處理器,8G內存,win10操作系統(tǒng),屏幕分辨率1920×1080。IAT實驗通過Eprime2.0設計,實驗結果用SPSS23.0來統(tǒng)計。
實驗分三個階段進行。階段一為預實驗,預實驗組對實驗材料進行分類和評分,確定研究材料;階段二為接受刺激,暴力刺激組觀看負性視頻材料,親社會性刺激組觀看正性視頻材料,均一次性觀看完所有視頻。中性刺激組不觀看任何視頻。階段三為IAT內隱聯(lián)想測試,此階段為后測設計。被試看完視頻后打開IAT程序,首先完成基本信息的采集,包括序號、組別、年齡、性別,隨后呈現(xiàn)整個實驗的總指導語,告訴被試實驗分為練習階段和正式實驗階段。練習階段被試需要完成概念詞歸類、屬性詞歸類和聯(lián)合任務。練習階段屏幕出現(xiàn)600ms注視點“+”,隨后呈現(xiàn)概念詞、屬性詞、概念屬性詞(自我+攻擊-他人+非攻擊;自我+非攻擊-他人+攻擊),要求被試對隨機出現(xiàn)的詞語做出又快又準確的反應,系統(tǒng)自動記錄反應時和準確率。準確率達90%后即可開始正式實驗。正式實驗直接進行兩組不同順序的聯(lián)合任務測驗,包括相容任務A(自我+攻擊-他人+非攻擊)和不相容任務A(他人+攻擊-自我+非攻擊);相容任務B(他人+非攻擊-自我+攻擊)和不相容任務B(自我+攻擊-他人+非攻擊)。每個被試完成4個block,每個block有20個trails。首先呈現(xiàn)600ms的注視點“+”,相容任務A的自我概念詞和攻擊屬性詞按F鍵,他人和非攻擊按J鍵,不相容任務A則交換按鍵。相容任務B則是他人概念詞和非攻擊屬性詞按F鍵,自我和攻擊按J鍵,不相容任務B交換按鍵。要求在少犯錯的情況下快速反應。具體流程如圖1。
圖1 鏈式中介作用圖
1.不同視頻類型對內隱攻擊性認知的IAT效應
刪除實驗錯誤的數(shù)據(jù),將短于300ms的反應時記為300ms,長于3000ms的反應時記為3000ms。利用方差分析比較暴力刺激組、中性刺激組和親社會性刺激組在相容任務和不相容任務的差值,即IAT效應。描述性統(tǒng)計及方差分析結果如表1。結果表明視頻類別主效應顯著(F=6.016,P=0.03),觀看不同類型視頻后大學生內隱攻擊性認知存在差異。需要進行多重比較分析,暴力刺激組與中性刺激組IAT效應值差異不顯著(MD=223.16,P1=0.458),說明暴力刺激對內隱攻擊性認知沒有促進作用;而親社會刺激組與中性刺激組IAT效應值差異顯著(MD=14.77,P1=0.029),親社會視頻對內隱攻擊性認知有抑制作用。
表1 視頻類型的IAT效應比較(單位:ms)
2.不同性別被試在不同類型視頻下的IAT效應
進行2(男、女)×3(暴力、中性、親社會)被試間方差分析,因變量為IAT效應。方差結果顯示,視頻類型主效應顯著,P=0.02,η2=0.062。表明不同類型的視頻對IAT分數(shù)存在影響。性別主效應不顯著,P=0.472,η2=0.003,表明性別并不會影響IAT分數(shù)。性別與組別交互作用顯著,進一步簡單效應檢驗發(fā)現(xiàn),當觀看親社會性視頻后,性別主效應邊緣顯著(F=3.89,P=0.056),親社會性視頻對男女內隱攻擊性認知抑制效果不同。而觀看中性視頻后,性別主效應不顯著(F<1,P=0.99)。觀看暴力視頻后,性別主效應不顯著(F<1,P=0.39)。說明觀看中性視頻和暴力視頻后,內隱攻擊性認知在性別維度上不存在明顯差別。為進一步了解觀看親社會性視頻后,男性和女性IAT分數(shù)變化大小,對IAT得分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結果(表2)顯示,女性IAT分數(shù)明顯大于男性IAT分數(shù),表明在相容和不相容任務中女性的內隱攻擊性認知更容易受到親社會性視頻的抑制作用。
表2 親社會性視頻對不同性別內隱攻擊性認知的IAT效應(單位:ms)
通過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較后,暴力刺激組和中性刺激組的IAT效應沒有明顯差異,表明暴力視頻沒有促進大學生的內隱攻擊性認知。相反,親社會性刺激組和中性刺激組之間IAT效應差異明顯,即親社會性視頻抑制了大學生內隱攻擊性認知。這與之前國內外研究結論有所差別,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解釋:第一,目前研究內隱攻擊性認知的實驗范式眾多,啟動試驗、投射測驗和內隱聯(lián)想測驗雖然都能探測內隱攻擊性認知,但測驗的本質不同、實驗對象不同以及實驗素材的不同均會導致實驗結論不一致。邱小艷采用啟動范式證實了暴力圖片對大學生攻擊性認知的作用具有啟動效應,田媛采用詞干補筆測驗進行內隱攻擊性認知的研究,也得到了類似的結論。而國外Ferguson CJ, Kilburn J 等采用暴力游戲作為實驗材料,卻沒有發(fā)現(xiàn)暴力視頻對大學生內隱社會性認知有促進作用。通常人感受外界攻擊性信息主要來自于視覺刺激,視頻和游戲作為比較生動、形象、立體的實驗刺激物,其誘導實驗處理的效果會優(yōu)于圖片和音頻,尤其游戲讓參與者身臨其境。研究認為不同實驗范式和實驗材料對實驗結論產生了影響,相關實驗研究在得出結論時需要謹慎。第二,根據(jù)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人具有“自我-利他”和“自我-攻擊”兩種聯(lián)結,聯(lián)結緊密的詞對反應更為迅速[12]47。當個人接收到視頻中的攻擊性信息時,個體“自我-攻擊”聯(lián)結沒有被激活,就不會出現(xiàn)IAT效應的變化,而接收到親社會性信息后,“自我-利他”聯(lián)結激活,攻擊性認知被抑制。實驗發(fā)現(xiàn)在同樣的刺激情況下,“自我-利他”行為比“自我-攻擊”行為更容易產生,這可能與我國提倡的與人為善、勇于奉獻、互幫互助的傳統(tǒng)文化有關。大學生從小接受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或多或少都建立起“犧牲小我成全大我”的價值觀念。當面臨兩難的倫理問題時,外界的鼓勵、他人的主動援助都有利于降低自身內隱攻擊性行為。第三,弗洛伊德認為人具有生本能和死本能。死本能是指人趨向于死亡的一種沖動,對外表現(xiàn)為攻擊,對內表現(xiàn)為自我傷害。要讓個體產生死本能的沖動就必須施加不良的環(huán)境刺激,比如挫折情景、他人的言語攻擊,而單純的一次觀看視頻誘導個體產生“自我-攻擊”聯(lián)結是困難的。Todorov 和 Bargh認為人的心理具有暫時可通達性和長期可通達性,長期可通達性只需刺激的輸入就會影響個體的知覺判斷,它是一種自動激活,不會受到意識性思維和注意的影響[15],這個過程需要不斷地社會學習和行為塑造才能夠實現(xiàn)。產生攻擊性認知和攻擊性行為離不開社會環(huán)境、家庭、個人學習模仿等因素的長期影響,如果選取沉迷攻擊性網絡游戲的大學生作為實驗被試,以暴力游戲作為實驗材料,反復的暴力刺激可能會使得“自我-攻擊”聯(lián)結發(fā)生易化,增加其攻擊行為,得出暴力游戲會增加內隱攻擊性認知的結論。因此,研究雖然沒有直接表明暴力視頻對大學生內隱攻擊性認知的危害,或者說產生即時性影響,但民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仍需高度重視,避免大學生長期反復接受不良信息的刺激。
相比男生而言,親社會性視頻容易抑制女生內隱攻擊性認知,這與張妍的研究結論一致。不同性別內隱攻擊性受到男女生理功能、后天教育和社會文化的影響。在攻擊的表現(xiàn)方式上,由于先天肌肉骨骼遺傳的不同,男性角色的肢體攻擊性比女性角色更強,而女性傾向于言語攻擊[9]13。后天教養(yǎng)對內隱攻擊性的影響主要源自心理結構和性別角色規(guī)范。家長從幼兒時期開始給孩子傳輸性別意識,什么是男孩子的行為,什么是女孩子的行為被逐漸定義下來。
兒童從幼兒時期開始偏愛與同性伙伴游戲或者參與中性游戲,性別社會化促進個體產生相應的心理結構,影響個體在面對外界刺激時的信息加工方式。男性在社會中通常表現(xiàn)為堅強和理性,而女性在受到外界刺激時,能隨性表現(xiàn)出自己脆弱的一面,凸顯感性和柔弱。隨著年齡的增長,性別意識被固化下來。雖然現(xiàn)代社會提倡男女平等,但在內隱層面,男女在看待問題、思考問題的方式方法上還有許多不一樣的地方。觀看親社會性視頻后,女性的“自我-攻擊”聯(lián)結受到視頻中利他行為的抑制,“自我-利他”聯(lián)結被激活,表現(xiàn)為受到感動和鼓舞,對相應的反應按鍵做出更快的選擇。相反,男性的“自我-利他”聯(lián)結并未被激活,表現(xiàn)為相對冷靜和理性,反應時任務未受影響。
研究以暴力視頻、親社會性視頻為刺激材料,利用內隱聯(lián)想測驗范式,從視頻類型和性別差異方面研究網絡視頻對民辦高校大學生內隱攻擊性認知的影響。得出以下結論:第一, 親社會性視頻抑制了民辦高校大學生的內隱攻擊性認知,而暴力視頻不會促進內隱攻擊性認知。第二,親社會性視頻抑制內隱攻擊性認知具有性別差異,女性的內隱攻擊性認知比男性更容易受到抑制。
內隱攻擊性擴展了內隱社會認知的研究領域,揭示了攻擊的無意識性,為預測和干預暴力行為,為增進親社會性行為提供了依據(jù)。在理論層面,未來可以通過EPR技術從生理層面探究內隱攻擊性認知,有助于解釋尚有爭議的研究結論,探討內隱攻擊性產生的認知神經機制。在實踐層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社會工作者要努力構建起校園信息安全網,及時制止民辦高校大學生瀏覽和觀看暴力視頻,防止不良信息不斷內化,形成內隱攻擊性認知;大力傳播親社會性視頻,讓民辦高校大學生不斷感受社會的真善美,學會推己及人、甘于奉獻,逐步改變自卑、易受外界影響的不良心理。此外,女性的內隱攻擊性認知更容易受到親社會性視頻的抑制作用,反復傳播和推廣親社會性視頻能抑制民辦高校女大學生的內隱攻擊性認知。建議民辦高校教師或者駐校社工日常開展班級活動和主題班會時適量播放一些積極陽光的親社會性視頻,引導學生反思自身行為,學會善待周圍的人和事。針對長期接觸暴力游戲和暴力視頻的民辦高校大學生,教師或社工開展個別化輔導,讓親社會性行為逐步影響這些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培育他們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良好心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