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某個冬日的華盛頓特區(qū)朗方廣場地鐵站前,世界著名小提琴家約夏·貝爾用一把價值350萬美元的小提琴演奏了6首巴赫的作品,用時45分鐘,收到32美元小費。
而地鐵站演奏的前兩天,在波士頓一家劇院,約夏·貝爾還是用那把小提琴在臺上演奏了同樣的作品,臺下聆聽的觀眾每個人手里攥著的門票都在200美元以上。
講述這個故事的人總會在講述的最后意味深長地提到兩個詞——“平臺”和“能力”。
能力,自然是約夏·貝爾的藝術造詣,平臺又是什么呢?是地鐵站和劇院?是匆匆走過的路人和耐心聆聽的觀眾?是為生活奔忙的你和癡迷藝術的他?其實大可不必細究平臺為何,這個故事想要告訴世人的只有一句話——對于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平臺>能力。
紙媒很火的那幾年,每天帶著一群年輕人在新聞一線沖!沖!沖!而我的老師卻像老母雞一樣每天在耳邊提醒著,注意度!度!度!
社會新聞記者手里攥著的筆時而鋒利,鐵肩擔道義時間久了,有時候會誤會了記者這個職業(yè),不自覺就“張揚”一把。竇文濤在《圓桌派》中的一段感慨醍醐灌頂:“天天聽著別人幾十億上百億地聊天,好像自己也很有錢,一摸口袋才知道荷包并不豐厚?!?/p>
的確,牛的其實不是你,而是你的圈子、你的平臺。人生的價值就像一塊普通的石頭,在菜市場就只能墊墊菜攤兒,拿到博物館可以用來雕塑,而在古董店里還有可能作為文物收藏。平臺不同,你的價值也就不一樣了。如果你并非不可取代的絕對唯一,那么失去了平臺,你可能一文不值。
在能力和平臺之間,到底孰重孰輕?平臺就真的這么重要?
每個人都從年輕走過,當你的能力尚且不足的時候,請一定相信平臺的力量,相信平臺給你帶來資源和機會。躋身一個好的平臺不是容易的事,但是進入之后享受平臺帶來的一切之余,千萬不要忘記努力,把自己變成不可或缺,讓自己成為平臺的資源,這樣才能在機會來時接住、機會走時穩(wěn)住。平臺在時共榮,平臺沒了還有能力為別人再創(chuàng)一個平臺。
以一個過來人的心態(tài)告誡過女兒,平臺很重要,然而離開平臺之后,剩下的那個叫做能力的東西,更為重要!
2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