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暨市人民法院 陳浩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建筑行業(yè)的技術水平也在穩(wěn)步提升,高樓大廈數量已經成為判斷城市是否先進的標準之一,但是隨著樓層的提高、管理制度的缺失以及人口數量激增導致的人口素質差異,都成為近些年來越來越多高空拋物現象的誘因。
高空拋物現如今已經成為每一座城市不得不面對的“痛處”,在今年的城市陋習排行榜中,高空拋物已經緊隨亂扔垃圾之后,成為排名第二的城市陋習。這種現象不僅僅只是素質缺失與道德敗壞的體現,更會對城市居民的人身安全帶來極大危害,對于城市形象也是巨大的抹黑。在近幾年的新聞中,花盆掉落、玻璃墜落,垃圾亂拋等現象層出不窮,頻繁出現在新聞報道當中,就這種危險行為亟待重視。
在司法實踐的過程中,針對高空拋物事件的人證、物證與事件發(fā)生時間的界定還存在著難以明確的情況,針對這一情況,目前可供選擇的司法處理方案有以下幾種。
在難以界定責任與事件實際情況的條件下,受害者只能暫時選擇自己承擔財產損失,包括治療費用與誤工費等后續(xù)費用的支出),在這種高壓之下,居民容易出現缺乏安全感的現象,同時多次這種情況的出現也就證明著我國的城市高空墜物情況并未得到有效的改善,人們走在街上、走在小區(qū)里如果連安全都保證不了,出現事故連責任都不能明確的話,何談人民權益的保護。
根據建筑的物業(yè)管理人員或者建筑管理人員能否做到采取專業(yè)及必要的安全措施進行安全防護來確定物業(yè)管理人員或者建筑管理人員是否應當承擔相應責任,這是對各位建筑使用者與業(yè)主生命健康安全的保障。
需要與適合的險種相配套并強制投保,在投保生效后,投保的成本產生與責任風險分擔又需要再根據建筑實際情況進行劃分。但是在選擇這種處理方法的時候要注意是否會因為保險公司的擔責而使得本應對建筑安全與管理承擔責任的建筑管理者放松安全意識、弱化管理強度,這種情況對于高空拋物的治理難以產生正向影響,不利于高空拋物問題的根治。
我國侵權責任法中第87條明文規(guī)定,即在無法確定明確侵權人的情況下,由可疑建筑物中所有的使用者給予受害者補償,這也是目前在不確定明確侵權者的情況下最為普遍的一種解決辦法,但是在司法實踐層面上來看,無論是從治理方面還是取證方面都存在爭議,治理效果不明顯、治理公平性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容易存在爭議與質疑。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1254條明確指出。禁止從高層建筑物中向外拋擲物品。如果由于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導致對其他人員造成損害,則由侵權人來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果難以追查實際侵權人,除非有足夠證據證明自己非侵權人的以外,其余可能成為侵權人的人員都要給予被害者相應補償。在可能成為侵權人的人員進行補償后,保留向實際侵權人追償的權利。針對這一條相關規(guī)定,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楊立新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對于之前《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87條規(guī)定中存在的相關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于2019年10月12日發(fā)布了《關于依法妥善審理高空拋物、墜物案件的意見》中提出了明確要求。
在民法典中對《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進行了更為全面的修改,完善了高空拋物現象損害責任的劃分。楊立新認為,高空拋物已經不僅僅是道德層面上的問題,更是一種違背法定義務、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險性違法行為,法律應當對于這種行為明令禁止。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馬懷德在中國法學會高空拋物法制工作洽談會上也指出,我國應當從立法層面對高空拋物現象進行嚴格把控,要加大高空拋物危害的宣傳教育,讓我國人民對于高空拋物行為危害性的認知更進一層,只有從心中敬畏法律、重視法律、遵守法律,才能從根源上解決高空拋物的問題。
另外,在對于更加嚴重的高空拋物導致侵權行為的解決上,《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在草案中規(guī)定高空拋擲物品危害公共安全的應處以管制或拘役并處罰金。有前科行為或致人傷亡等嚴重后果的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應從重處罰。自此高空拋物可能入刑成為民眾所期待的一件事情,如果得以實現,那么將會形成刑法、民法對于高空拋物行為的共同處理。
高空拋物現象嚴重危害國家公共安全,極大地侵害了我國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法院在進行判決時,應當充分考慮案件的情節(jié)、性質及危害程度,依法作出合理判決,有效地減少、遏制類似不法事件的再次出現,從根本上保障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安全。以下將從司法實踐案例中對高空拋物現象的治理做出具體分析。
基本案情如下:2018年1月10日,原告聶某途徑某處房屋時頭部被涉案房屋上墜落物砸傷頭部,聶某被送往醫(yī)院救治,在同年的3月6日出院。經過傷殘鑒定機構的鑒定,聶某因收到墜落物撞擊導致顱腦損傷,引發(fā)左側臉部面癱,構成八級傷殘,顱腦損傷引發(fā)嗅覺喪失,構成十級傷殘。法院在結合現場走訪的人證物證后分析得出砸傷聶某的高空墜落物為被告人龍某承攬的涉案房屋加建工程的工地擱置物,連接擱置物的懸掛繩發(fā)生脫落,龍某作為主要施工人員,并無直接證據表明自己與砸傷案無關,理應對聶某所受的權益侵害承擔主要責任。而房屋的所有者陳某將房屋發(fā)包給沒有相關資質與安全防護措施的龍某,也要因為自己選人不當而承擔次要責任。法院在經過對二者過錯程度進行分析后,認定龍某承擔本案70%的責任,陳某承擔本案30%的責任,聶某因為此事導致傷殘,心理受到極大刺激,因此龍某與陳某還應當支付聶某相應的精神損害賠償金。此案的判決對高空拋物現象的治理帶來了以下啟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85條規(guī)定,建筑物、構筑物或者建筑中的其他設施設備與放置物墜落造成其他人員受到傷害的,建筑的管理者或者使用者如果不能證明自己在這場事故中沒有過失的,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在本案中,施工人員未能盡到安全義務,安全措施不到位,使得工程擱置物脫落致原告聶某受傷,故承擔事故的主要責任;而建筑的實際擁有者陳某,因選擇安全資質不達標、施工資質不完善的施工人員,屬于決策失誤,故承擔本次事故的次要責任。這個案件中,對高空拋物案件的責任劃分、審理依據等各方面起了典型作用。
在高空拋物的審理標準中,對于“從建筑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筑物中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實際侵權人的,除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以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筑物使用者進行補償”這一條款的態(tài)度各不相同。有些專家學者認為這一條款有封建時期“連坐”懲罰的味道,認為讓所有建筑物的使用者共同承擔有違公平公正的原則,如果一位高層建筑實際使用者確實注意到了高空拋物問題,也確實履行了個人的相關責任與義務,只因自己拿不出可供評判的證據就要承擔相同的連帶責任確實讓人有些難以接受,并且也讓實際侵權人所付出的代價更小,不僅不利于從根本上解決高空拋物的問題,反而會助長違法者的囂張氣焰并深化社會矛盾。在進行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二審時,也有一些人大代表提出了相同觀點。
從司法實踐來看,2013年貴州一男子被高層拋出的磚頭砸中身亡。因無法找到真兇,故而家屬將可能投擲磚頭的46家住戶與小區(qū)物業(yè)一同告上法庭。2015年6月,法院判決全樓46家住戶要承擔相同的連帶責任,每戶賠償受害者家屬3000元,物業(yè)公司承擔同等責任。對于這件事,家住北京某小區(qū)的趙先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難以接受:“小區(qū)高空拋物雖然是很大的隱患,我們也很重視,但是如果是砸車砸物還好說,砸到人了,整棟樓連帶著賠償那會冤枉多少好人,難道只是為了給受害者一個公平嗎?那我們的公平誰來保證呢”。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副庭長丁宇翔也在采訪中表示,高空墜物現象取證難,確認責任人的工作難度較大,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進行判決所有業(yè)主承擔連帶責任后,很多業(yè)主也會因為“不服”“委屈”而出現遲遲不肯履行判決的情況,時間久了會影響司法處理的時間,也會使社會影響更加惡劣。
從這一案件中可以看出,高空墜物治理過程中存在著幾個問題,一是法律適用范圍各地區(qū)沒有明確的標準,處罰的尺度也不同;二是當前法律難以確定高空拋物的責任主體人,單方面讓所有業(yè)主舉證自己的不在場證明或與該事件無關的證據確實有失公允;三是所有人承擔連帶責任確實有“連坐”的嫌疑,有失法律的公平性??沼幸粋€“保留連帶責任人的追償權”的承諾毫無意義,在實際生活中往往實際侵權者再也不會被找到了,一紙承諾更像是一張空頭支票,群眾的不滿導致履行判決工作難以進展。
高空拋物現象本質上就是群眾思想道德與法律意識的缺失,如果可以加大普法力度,讓群眾了解高空拋物的危害與所要承擔的后果,就可以最大程度上解決高空拋物現象,因此公安機關要定期對當地街道社區(qū)開展法律講座,強化群眾的法律意識。
在出現高空拋物現象時,要避免出現踢皮球的情況,明確當地公安機關與街道辦的責任與義務,按照法律法規(guī)對事情進行規(guī)范處理,并與當地群眾積極配合,鼓勵檢舉揭發(fā),核實侵權責任人,監(jiān)督后續(xù)賠償工作。
對于無法找到責任人的受害者,我們要建立起相應的補償制度,政府在能夠幫助的范圍之內盡可能地伸出援手,其余部分再由所有業(yè)主與物業(yè)進行分攤,在保障受害人權益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減少無辜連帶者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