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揚,高薇
(錦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遼寧 錦州 121000)
類風濕關節(jié)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常見的致殘率高的風濕病,其本質為臨床表現(xiàn)多樣化的系統(tǒng)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通常是手小關節(jié)最先起病,逐漸表現(xiàn)為對稱的多關節(jié)炎,最終表現(xiàn)為骨質丟失、破壞甚至關節(jié)強直,目前的研究表明RA與局部及全身性的炎癥相關。骨質疏松癥(osteoporosis,OP)是一系列復雜的病理生理過程引起的全身性骨病,也是RA的重要并發(fā)癥之一,也是RA患者早期影像學改變之一。與正常人群相比,大部分RA患者隨著疾病進展有著較高的OP發(fā)病率。本次研究主要對本院RA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研究RA合并OP患者的臨床特征并進行相關影響因素分析,從而為臨床診療提供依據(jù)。
收集自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間于錦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風濕免疫科住院且病史資料完整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71例,其中男22例、女49例,平均年齡(57.97±6.95)歲,平均身體質量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22.63±3.26);選取同期于我院體檢中心的健康人31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12例、女19例,平均年齡(54.94±9.66)歲,平均BMI(22.23±2.90)。
1.1.1 診斷標準:RA:2010年美國風濕病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ACR)/歐洲抗風濕病聯(lián)盟(european union against rheumatism,EULAR)制定的類風濕關節(jié)炎分類標準。OP:采用雙能X線檢測中軸或外周骨骼,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正常為在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的1個標準差之內(nèi);骨質減少為BMD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1~2.5個標準差;骨質疏松癥為BMD較正常成人骨密度平均值降低2.5個標準差以上;或伴有1個或1個以上部位的脆性骨折。
1.1.2 排除標準:(1)除外嚴重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支氣管炎等疾??;(2)影響骨礦代謝的疾病,包括腎功能不全、慢性肝病、糖尿病、甲狀旁腺亢進等疾??;(3)過早絕經(jīng)(<45歲)及重體力勞動、大量吸煙(>5支/天)及飲酒史(乙醇含量>80 g/d);(4)合并重要臟器受累需要中長程使用中等甚至大劑量激素的患者,中大劑量(>0.2 mg/kg),中長程(>3個月)。
分別收集RA患者及健康人臨床資料包括個人情況:年齡、性別、病程、首發(fā)關節(jié)、身高、體重、吸煙飲酒史、既往病史等;實驗室檢查結果:血常規(guī)(采用血液細胞分析儀);超敏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膠乳增強免疫透射比濁法);紅細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魏氏法);生化指標(采用生化分析儀):堿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亮氨酸氨基肽酶(leucine aminopeptidase,LAP)、血清鈣離子(Ca2+);25-(OH)VitD(化學發(fā)光免疫法);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膠乳凝集試驗);抗環(huán)瓜氨酸多肽抗體(anti-cyclic cucurbitase antibody,CCP)(化學發(fā)光免疫法);抗核抗體(antinuclear antibody,ANA)(間接免疫熒光法);骨密度(BMD)(采用雙能X線骨密度儀)等結果。
RA疾病活動度計算方法:采用DAS28評分表示。計算公式DAS28=[0.56×sqrt(TJC28)+0.28×sqrt(SJC28)+0.70×Ln(ESR)]×1.08+0.16。TJC為壓痛關節(jié)數(shù)、SJC為腫脹關節(jié)數(shù)。
RA患者與健康對照組兩組間在性別、年齡、身體質量指數(shù)(BMI)上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RA組整體髖骨BMD測量值及25-(OH)VitD測量值較對照組減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和健康人的一般情況和臨床特征統(tǒng)計學分析[n(%)]
本研究中收集71例RA患者,其中OP患者為30例,OP檢出率為42.25%。而自身抗體(類風濕因子和抗CCP抗體)陽性組與陰性組兩組間相比較,后者非骨質疏松的患者比例高于前者,但OP的發(fā)生率在兩組間無明顯差異,見表2。
表2 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自身抗體陽性與陰性組統(tǒng)計學分析[n(%)]
RA患者依據(jù)骨密度水平分成兩組,分別是非骨質疏松(T>-2.5),骨質疏松(T<-2.5),兩組以性別、血紅蛋白、血小板計數(shù)、自身抗體、堿性磷酸酶、血清鈣離子(Ca2+)、25-(OH)VitD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在年齡、病程、亮氨酸氨基肽酶、DAS28-ESR等方面以P<0.05為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不同骨密度的RA患者一般情況和實驗室檢查結果統(tǒng)計學分析[n(%)]
采用二分類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分析RA患者合并OP影響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OR=1.153,95%CI:1.022~1.302)、病程(OR=1.096,95%CI:1.015~1.183)、亮氨酸氨基肽酶(OR=1.177,95%CI:1.044~1.327)和DAS28-ESR(OR=5.421,95%CI:1.843~15.941)共4個變量進入回歸模型。即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高齡、長病程以及高滴度亮氨酸氨基肽酶、DAS28-ESR越高,其發(fā)生骨質疏松的可能性越大,見表4。
表4 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合并骨質疏松影響因素的二分類Logistic分析
類風濕關節(jié)炎在臨床上作為發(fā)病率較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是一種全身機體炎癥,可對周圍小關節(jié)造成累及,也可涉及多系統(tǒng),以關節(jié)疼痛、腫脹、功能障礙等為臨床癥狀。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因機體處于炎癥狀態(tài)和糖皮質激素的使用,一般會合并骨量減少,如果不及時補充,骨量丟失加重會導致骨質疏松的發(fā)生,進一步加重RA患者關節(jié)功能障礙、增加患者殘疾的風險。類風濕關節(jié)炎合并骨質疏松的發(fā)病機制與骨丟失存在相關性,而其中,后者又可分為局部與全身性骨丟失。RA早期病程中發(fā)生局部骨丟失與進展著的系統(tǒng)性炎癥相關[1]。Nieuwenhius WP等人發(fā)現(xiàn)在RA患者中,因為全身炎癥疾病的進展,局部骨量丟失往往是早期RA的改變,而骨髓水腫及關節(jié)周圍骨丟失是骨密度減低的早期改變[2]。此外,外周關節(jié)骨密度的降低也是臨床前期RA的一個特點。局部骨丟失往往是多因素造成的,如傳統(tǒng)的促炎因子、骨微結構的破壞、細胞因子(如TNF-α和IL-6等)的釋放等都參與其中。核因子κB受體活化因子配基(nuclear factor κB receptor activator ligand,RANKL)[3]和抗瓜氨酸多肽抗體(ACPA)也是骨丟失的重要決定因素。相關研究顯示,RA患者骨質疏松的發(fā)生似乎與這部分患者自身抗體陽性與否存在相關性,ACPA可能通過直接作用于破骨細胞、同時通過抑制IL-8激活成骨細胞[4],從而導致ACPA陽性的RA患者更可能存在骨丟失的傾向。但本研究并未得到此結論,可能與樣本量較低、住院患者常常為高級別活動度的患者、老年患者存在特殊類型類風濕關節(jié)炎,如緩和性血清陰性對稱性滑膜炎伴凹陷性水腫綜合征(syndrome of remitting seronegative synovitis with pitting edema,RS3PE)、并未進行長期隨訪等因素相關,需要進行大樣本數(shù)據(jù)收集后完成相關研究。
全身性骨丟失導致的OP患者很有可能會發(fā)生病理性骨折。在RA患者中,全身性骨丟失似乎在疾病早期就已經(jīng)發(fā)生,甚至有部分患者在臨床前期就已經(jīng)開始了骨量丟失[5]。OP患者盡管骨小梁和皮質骨都會受到影響,而皮質骨部位(如股骨頸和橈骨遠端)更容易出現(xiàn)骨丟失。和局部骨丟失一樣,細胞因子如TNF-α、IL-6、IL-1和免疫細胞產(chǎn)生的RANKL抑制成骨細胞功能并促進破骨細胞活化。而且,F(xiàn)essler J等人發(fā)現(xiàn)有著較低骨密度的RA患者血清里有著較高濃度的CD4+CD28-T細胞,這類細胞可以產(chǎn)生大量的RANKL,從而激活破骨細胞[3]。也有報道,骨保護素(osteoprotegerin,OPG)作為RANKL的受體,與RA患者體內(nèi)的骨吸收標志物存在相關性[6]。另外一個參與RA患者OP發(fā)生的重要因子是作為Wnt信號轉導通路的抑制劑—抑癌蛋白(dickkopf-1,DKK-1),參與RA患者的關節(jié)重建,同時也在全身性骨丟失過程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7]。由于糖皮質激素的使用,往往影響著RA患者骨骼代謝,從而影響其骨密度水平,但目前更多的研究表明,短程小劑量激素的使用是否對骨密度產(chǎn)生負面影響仍未可知。因為,小劑量激素的使用會降低RA患者全身的炎癥反應,從而減少全身性骨丟失,或許最終對骨密度存在少許負向甚至正向的影響,也有很多研究確實佐證了上述觀點[8-12]?;谏鲜龇治?,全身性OP可能是作為關鍵因素參與著RA患者的骨侵蝕等改變。
25-羥維生素D(25-OH-VitD)不僅參與著骨質代謝與鈣鹽沉積,也具有免疫調(diào)節(jié)的作用。25-OH-VitD在RA患者中往往是缺乏的,一般含量<20 ng/mL,其發(fā)生率為半數(shù)以上[13]。在2016年發(fā)表的一項meta分析[14]中,25-OH-VitD與RA患者的疾病活動度是存在相關性的[15]。這與本文的研究結果也是相符合的。
骨轉換標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BTMs)在RA患者中與其局部骨丟失(如關節(jié)部位骨侵蝕)和全身性骨丟失(如骨質疏松)是相關的。在RA患者中,目前研究最廣泛且深入的是Ⅰ型膠原氨基端前肽(type I collagen amino terminal propeptide,PINP)、骨鈣化素(osteocalcin,OC)以及骨堿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他們可以評估RA患者的影像學骨質受損情況,還可以預測骨丟失。而本文發(fā)現(xiàn)RA合并OP的患者血清學檢測往往有著高水平的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這提示LAP或許可以作為RA合并OP患者的血清學新的標志物。亮氨酸氨氨基肽酶(LAP)是一類能水解肽鏈N一端并由亮氨酸和其他氨基酸形成肽鍵的膜蛋白結合酶,參與著機體組織中蛋白及肽類的合成和降解,廣泛分布于身體內(nèi)各個部位,其中以肝內(nèi)、胰腺等含量最為豐富,而阻塞性黃疸、肝壞疽、肝腫瘤、肝炎等疾病會使血清中的LAP明顯增高。目前研究表明,LAP在細胞增殖、分化等生物活動中發(fā)揮不容小覷的作用,往往密切著參與機體復雜的蛋白質代謝過程,如肝臟發(fā)生病變或肝細胞分裂能力提高時,LAP水平會顯著增加,這也為我們進一步研究RA合并OP發(fā)病機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Xing WR等人發(fā)現(xiàn)富含亮氨酸的重復激酶1(LRRK1)在調(diào)節(jié)細胞骨架組織、破骨細胞活性和骨吸收方面起著關鍵作用,而對骨形成參數(shù)幾乎沒有影響,而且LRRK1的缺乏可以導致嚴重的骨質疏松[16]。本文前面提及的RANKL,作為腫瘤壞死因子(TNF)超家族成員11(TNFSF11),有調(diào)節(jié)破骨細胞分化和參與骨質疏松的作用,而TNFRSF11A(也稱為RANK)被認為是RANKL的唯一受體。但Jian Luo等人發(fā)現(xiàn)了RANKL的另一種受體—富含亮氨酸重復的G蛋白偶聯(lián)受體4(LGR4),可以起到負調(diào)節(jié)破骨細胞分化和骨吸收的作用[17]。
還有研究表明,LAP作為一種肽酶,可以分解肽類物質,而周利平等人發(fā)現(xiàn)胃切除術后繼發(fā)骨質疏松患者體內(nèi)LAP水平異常升高破壞了成骨細胞的形成,破骨細胞的大量轉化導致骨質流失,進一步引起骨質疏松或其他骨骼疾病[18]。以上研究均表明,LAP或許參與著骨質疏松的發(fā)生發(fā)病過程,而本研究表明RA合并OP的患者血清LAP水平往往是升高的,而且與骨密度具有密切相關性,這與以往研究是相符合的,但LAP參與RA合并OP的發(fā)病機制仍需進一步研究。
目前很多研究表明,類風濕關節(jié)炎患者體內(nèi)持續(xù)的炎癥介質、骨質破壞使得患者更易患有骨質疏松,本研究亦表明,RA患者更易于發(fā)生骨量減少甚至并發(fā)OP,這與很多已有的實驗報道是相符合的。2014年Hauser B等人發(fā)現(xiàn)約1/3的RA患者患有OP[19],近來有韓國大型隊列研究表明絕經(jīng)后RA患者約半數(shù)患有OP[20],F(xiàn)assio A等人發(fā)現(xiàn)與健康人比較,絕經(jīng)前女性RA患者約13%患有OP[21]。本文多元Logistic分析得出高齡、長病程、高滴度亮氨酸氨基肽酶和高水平DAS28-ESR均為RA合并OP患者的危險因素,這樣的結果也在提示著我們,RA的患者早期進行骨密度及OP的影響因素篩查是很關鍵的,對于有高危影響因素的RA患者應早期給予補充鈣質及活性維生素D、雙磷酸鹽等藥物,并早期進行RA規(guī)范性治療,以預防OP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