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士鵬,王云龍,2
(1.北京交通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44;2.共青團山東省委 學校部,山東 濟南 250002)
青年作為時代新人的主體,是社會中最活躍、最積極、最富創(chuàng)造力的先進群體,是推進新時代發(fā)展的重要力量,其社會責任直接關系國家與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規(guī)則意識、奉獻意識?!盵1]并在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的講話中再次強調:“新時代中國青年要擔當時代責任。時代呼喚擔當,民族振興是青年的責任?!盵2]新時代青年正處于褪去青澀,不斷實現社會化過渡的人生關鍵時期,具有強烈的、自覺的社會責任擔當,對激勵新時代青年努力學習、回報社會、積極參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當前,復雜的國內外發(fā)展環(huán)境以及多元文化和價值觀念的激烈碰撞,對新時代青年的社會責任帶來了深刻的影響?;诖?,加強社會責任教育已經成為促進新時代青年自覺擔當社會責任,融入追尋偉大“中國夢”時代潮流的必然選擇。
倫理規(guī)定著事物運行的道德條理,體現著社會生活中人與人相處的基本準則,反映著一定社會時期內人與社會的關系。“青年擔當社會責任是遵循道德倫理規(guī)約、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統(tǒng)一的必然選擇,社會責任也賦予了青年鮮明的社會角色?!盵3]社會責任既是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也同屬于社會倫理與道德建設的范疇,體現出了豐富的倫理向度。
倫理是基于人與社會關系的一種道德之理,是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所必須要遵循的規(guī)則。社會倫理存在的價值在于解決“在人之實踐的意志與人之認識的意識之間如何實現人的自由”[4]的問題,在當前無限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社會環(huán)境中,新時代青年與社會的接觸更加深入與廣泛,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青年的社會化發(fā)展進程。但與此同時,新時代青年也在這一過程中受到復雜社會思潮的干擾,出現了社會參與社會質疑共同存在的思想矛盾。例如,盛行一時的“成功學”和網絡中不斷“反轉”的道德現象,中西發(fā)展環(huán)境及程度的非理性、片面對比等等,都使部分青年出現了價值觀的困惑,產生了對社會的質疑。特別是在當前復雜價值倫理的交織中,部分青年受泛娛樂思想、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的影響,而逐步喪失了倫理理性。對社會責任既存在認同,又傾向于物質化生存,價值觀傾向于個人本位,以自我為中心,社會責任心理和態(tài)度趨于復雜,也使部分青年在價值認識與價值評價之間的矛盾和斗爭中,對社會責任的認識陷入了迷惑。當前,青年對走進新時代、融入新時代有著無限的向往,擁有擔當社會責任的主動性,但在面對社會問題時,在目睹或遭遇社會不公現象和問題時,由于對社會的認識和了解不充分,缺少辯證認識社會現象的能力及社會實踐經驗,易產生對社會的質疑與批判。在傳統(tǒng)倫理底線一再被個別人觸碰之后,青年對傳統(tǒng)社會倫理的篤信趨于動搖。
權利與責任存在著相互促進、互相依存的內在邏輯關聯。在法治社會中,權利和責任的關系是確立和規(guī)范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一切合理關系的重要基礎。在權責統(tǒng)一的社會運行規(guī)則和規(guī)律之下,公民的社會責任更加具體化、形象化和制度化地被體現在法律規(guī)定之中。青年依法享有受教育權、人身權、人格尊嚴權、隱私權以及名譽權、榮譽權等諸多權利,這些權利受到法律的保護,但法律也同時規(guī)定了青年在學習和生活中所必須要擔當和履行的一系列責任與義務,主要包括完成學習作業(yè)任務、遵守相關法律法規(guī)與各種管理規(guī)章制度、維護國家民族的尊嚴等等。這表明,青年行使權利的同時也必須要擔負責任,青年的社會責任是權利享有與責任履行的統(tǒng)一體。缺少責任感的自由是危險的,青年追求自由、崇尚自由,但一切自由均應伴隨著社會責任,唯有在社會責任的驅動下,才能使青年掌握正確行使權利的方法,并在適度汲取社會資源的同時,自覺擔當起社會責任。當前,青年的權利意識不斷增強,擔當責任的主動性也呈現出上升趨勢。例如,在舉國上下共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量返鄉(xiāng)青年們積極參與社區(qū)志愿服務,團結奮斗在“疫”線,體現出了青年在擔當社會責任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但在復雜的社會發(fā)展狀態(tài)中,如何從倫理角度平衡青年權利與責任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尤其值得深思。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開啟了新一輪的信息革命,人類社會的生產與生活方式迅速變遷,新的消費習慣及信息讀取習慣不斷形成。多元化的新媒體及其所承載的豐富的功能,為人們提供了生活的便利。然而與此同時,西方社會思潮也借由網絡新媒體這一端口大量涌入我國。從弊端來看,西方社會思潮的涌入對于我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帶來了沖擊,但從西方文化合理部分的融入角度來看,則催生了多元化價值觀的生成,進一步促進了人們的價值包容,豐富了大眾的價值選擇,使人們更進一步地承認并尊重多樣性價值觀念的存在,這對青年價值觀的塑造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青年時期是青年價值觀念形成、塑造和發(fā)展最為關鍵的時期,青年的價值觀具有極強的可塑性,而正確的價值觀是青年主動擔當社會責任的正向牽引,因此,抓住這一時期加強青年的社會責任教育尤其重要?;诖耍趦r值觀尚未成型階段的青年,其社會責任應是個體價值觀與多元價值觀的有機統(tǒng)一。主要表現為青年擁有獨立、理性、個性化的個體價值觀。這種價值觀與青年特殊成長階段的思維和行為習慣密切相關,青年的個體價值觀也伴隨著當前多元價值觀的交織而出現嬗變。部分青年所形成的對多元價值觀的包容接納和理性批判心態(tài),則是青年不斷對自我與社會關系進行正視和糾偏的過程。
新時代青年富有無限的活力與創(chuàng)造力,他們對新事物飽有充沛的熱情,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中堅力量??傮w來看,新時代青年社會責任的主流是積極的,是符合新時代發(fā)展需要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講話所指出的:“青年一代不怕苦、不畏難、不懼犧牲,用臂膀扛起如山的責任,展現出青春激昂的風采,展現出中華民族的希望!”[5]然而,當前復雜的話語洪流使尚處于價值觀不穩(wěn)定期的部分青年受到了思想干擾,社會責任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弱化傾向。
在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中,崇高的理想信念是青年堅定思想定力,對抗消極干擾,充分擔當社會責任的必要條件。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執(zhí)著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信心,是青年有決心、有動力、主動擔當社會責任的精神基礎。特別是在當前世界領域意識形態(tài)的隱性博弈中,“西方意識形態(tài)、多元的網絡社會思潮、宗教信仰等不斷危害青年思想道德發(fā)展和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認同”,[6]別有用心的個別組織和境外勢力,以所謂的“發(fā)展機會”、“民主與自由”及金錢物質為誘惑,利用青年精神世界中對擔當社會責任的樸素愿望,蠱惑、教唆部分青年反對和攻擊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制度。使部分青年以一些幼稚的行為,自認對追求社會民主和自由做出了“貢獻”,錯誤地認為自己以更加“高尚”的形式擔當著社會責任。再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國外不良媒體以斷章取義的視頻剪輯、具有煽動和性蠱惑性的文章標題,來攻擊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抹黑黨和國家的形象。這些現象,對社會責任人格和思想尚未成熟的青年帶來了消極的影響,使部分青年的理想信念趨于動搖,表明部分青年對堅定理想信念缺少強大的意志力,導致部分青年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制度和文化自信等認同度降低,對社會責任的解讀和認知出現錯位,致使青年的社會責任情感不高。
什么是時代新人?習近平總書記給出了精準科學的回答,即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這一答案中可以看出,判斷一個青年是否具備成為合格時代新人的潛質,一個重要的評判標準是看其能否“堪當大任”。能夠擔責、踐責,并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是青年成為時代新人的重要標志。然而,部分青年對時代新人的標準和所擔負的使命缺少透徹的理解,導致社會責任意識淡薄。一是對時代新人的內涵及社會責任理解不透、把握不全面。過于狹義、理想化地解讀時代新人的內涵,認為時代新人是脫離現實的“高大上”理論,個別青年受狹隘的“人無完人”觀念影響,認為時代新人的全面性難以實現,體現出對時代新人內涵中包含的社會責任邏輯缺少正確的認識。二是對成為時代新人缺乏堅定的信心。其根本原因在于部分青年缺少內在自信,包括價值觀自信、文化自信及擔當社會責任的能力自信。近年來,眾多優(yōu)秀青年在不同的社會領域大放異彩,屢獲佳績,紛紛成為了網絡熱議的對象,更成為了網絡熱搜的紅人,也成為了青年們爭相學習和模仿的榜樣。但這在部分青年看來,這些“成績”來源于“拼爹”、“起點高”及恰逢新媒體網絡時代的“幸運”,而自身恰恰缺少這些“天然條件”和“主角光環(huán)”,并以消極的功利思想解讀青年的整體進步,進而不能正確認識自身的優(yōu)勢與不足,造成對自身成為時代新人和擔當社會責任缺少信心。三是不能從社會責任角度出發(fā)正確認識時代新人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意義。事實上,時代新人之所以冠以“時代”二字,已經充分表明了其擔當著推進時代發(fā)展、創(chuàng)造時代奇跡、鑄造時代輝煌的神圣社會責任。部分青年對時代新人標準進行了片面解讀,過度看重時代新人對集體、對社會主義、對國家發(fā)展的貢獻,而忽視了社會對時代新人的培養(yǎng)和資源的補給,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部分青年對社會責任與時代新人之間的內在邏輯認識比較片面。
泛娛樂化現象,指的是“一種戲謔具有價值象征意義的人、物及事件的‘價值侵犯’行為”,[7]是在網絡新媒體迅速普及之后,網絡文化迅速生長而衍生出的一種社會思想文化現象,主要表現為過度娛樂性消費與低質量文化的盛行。當下,部分青年追捧的“娛樂至死”、“游戲人間”、“佛系文化”等標新立異的詞匯,看似個性張揚、與眾不同,但卻暴露出了一些青年沉迷娛樂、社會責任弱化的深層次問題。其中,“佛系文化”是比較典型的漠視理想、社會責任淡化、集體觀念扭曲的表現。部分青年打著“佛系文化”的旗號,以推卸社會責任展現個性,表現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姿態(tài)。在“泛娛樂”思潮的涌動之下,部分青年在網絡新媒體中追求“喪文化”噱頭,以“頹”為人生的座右銘。甚至為博取“眼球”,而在微博、微信、論壇等新媒體平臺散布和制造謠言,惡意曲解社會道德現象,傳播狹隘、自私、不負責任的價值觀念,產生了極壞的媒體影響和社會影響。另有部分青年熱衷于網絡炫富,出現炫包包、炫方向盤、炫度假旅游等功利行為,甚至因“貧民”的質疑而加大炫富籌碼。如“月薪低于三千是下等人”的消極言論,用錢幣點煙的視頻瘋傳等等,使一些青年抨擊貧富差距,對社會公平產生了質疑。這種肆意傳播功利思想、違背核心價值觀、強調個人利益本位的行為,凸顯出了泛娛樂思潮之下社會文化和精神領域的浮躁與喧囂,不利于青年社會責任的形成和發(fā)展。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講求“責無旁貸”、“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這表明,擔當責任、檢驗真理必須要依靠實踐。青年擔當社會責任的過程并非是一路坦途的,他們在運用大量時間進行理論學習的同時,還要不斷關注社會的動態(tài)、行業(yè)的動態(tài)及政策的動態(tài),尤其在當前學習及就業(yè)競爭空前激烈的環(huán)境下,青年社會責任形成和踐行的過程往往伴隨著多種壓力。青年必須苦練本領、增強學習能力,要敢于發(fā)問、善于解決難題,才能以強大的意志和才能克服重重困難。擔當社會責任的意志,是青年將社會責任認知轉化為社會責任實踐的精神維系,具有自主性、堅韌性和自律性的鮮明特點,是一種個人行為,又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要求。然而,擔當社會責任的意志并非是與生俱來的,在現實生活中,部分青年養(yǎng)尊處優(yōu),意志力薄弱,缺少吃苦精神和抗挫折、抗壓的能力,做事往往虎頭蛇尾、無疾而終。個別青年過度強調他人的社會責任,對人苛刻,對己寬容,甚至縱容自己因一時的便利而犧牲公共利益,這表現出部分青年由于社會能力弱化導致擔當社會責任的意志力薄弱。部分青年缺少踐行社會責任的自覺性,沉迷網絡游戲、網絡交友、網絡購物不能自拔,在追求進步與自我意志力缺乏的矛盾中迷茫游走,尚不能擔當自我責任,更無以談及踐行社會責任。
新時代青年社會責任教育,要遵循青年的發(fā)展規(guī)律,把握和切中青年的成長的特點與需求,要引導新時代青年努力學習增強擔責能力,并發(fā)揮榜樣示范教育的優(yōu)勢,激勵新時代青年投入社會責任實踐,努力營造崇尚責任擔當的良好社會氛圍,構建新時代青年社會責任教育的長效機制,繼而提升新時代青年擔當社會責任的能力。
青年擔當社會責任,要具備與其社會角色相匹配的擔責能力,包括理論研究能力、信息辨識能力、專業(yè)技術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等。但從當前來看,部分青年擔當社會責任的能力仍然不足,存在“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等問題,對自我職業(yè)規(guī)劃與人生發(fā)展目標的設計過于理想化,對現實目標和對未來的幻想無法區(qū)分。究其本源,在于部分青年缺乏扎實的學習能力、正確的學習方法和堅定的學習意志,無法找尋擔當社會責任的具體途徑,導致青年主動擔當社會責任的自信心不足。在新時代中,青年擔當社會責任要由夢想引領、素養(yǎng)護航,關鍵在于提升青年的學習本領。一是為青年的學習提供具體的內容框架,實現理論學習與專業(yè)學習相結合。積極開展對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導青年深學馬克思主義,鉆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在理論教育的基礎上,加強新時代背景下的民生教育及世情、國情、社情教育,使青年自覺以先進理論指導專業(yè)學習,帶著具體的專業(yè)目標探尋社會責任的正確實現途徑,加強對自我社會責任重要性的認識。二是要傳授青年正確高效的學習方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既多讀有字之書,也多讀無字之書?!盵8]積極引導青年在網絡活動、社會實踐、專業(yè)學習中多角度地汲取豐富的知識,使青年從書本文字中解放出來,靈活學習、高效率學習。三是循序漸進地養(yǎng)成青年主動學習的意志與恒心。以培養(yǎng)青年終身學習的習慣為目標,使責任擔當意識成為青年頭腦中的慣有思維方式,真正使青年明確唯有依靠學習才能擔當更大的社會責任,才能走向未來的真理。
榜樣示范教育是青年社會責任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優(yōu)勢在于所選擇的榜樣人物特點鮮明,形象真實而生動,感染力強并具有更高的可信賴性和激勵性。榜樣示范教育同時具備強烈的情感性,可以使教育內容與教育對象產生情感上的共鳴。無論任何年代,都不乏杰出的楷模和代表?;仡櫄v史,自五四運動以來,無數的英才及為社會發(fā)展做出貢獻的人士,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學生奮發(fā)圖強、拼搏奮斗。如近代中國的李大釗、趙一曼、楊靖宇、蔡元培等人,新中國成立后的雷鋒、焦裕祿、鄧稼先、錢學森、錢三強等人,新時代中的黃群、姜開斌、黃大年等人,他們在不同領域為國家和民族做出的重大犧牲和杰出貢獻載入史冊,這些杰出者均是青年學生學習的優(yōu)秀榜樣。如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榜樣示范教育更加靈活,榜樣教育已經從過去推崇道德模范、行業(yè)標兵、歷史人物,逐漸擴展到了更多優(yōu)秀的人群,也更加貼近青年學生的現實生活。當前,在采用榜樣示范教育法過程中,要注意幾個關鍵點,一是要與時俱進地革新教育的理念,打破僵化思維,創(chuàng)新性地擴展榜樣甄選的范圍,并對青年喜愛的優(yōu)秀公眾人物進行慎重選擇。近幾年來,受青年喜愛的年輕影視新星、偶像團體,作為青年的代表不斷走上國際舞臺,為世界減貧、賑災、生態(tài)保護等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他們親力親為地組織募捐,積極擔當著社會責任,可以成為榜樣示范的選擇對象,有利于拉近榜樣與青年之間的距離,形成激勵青年擔當社會責任的新時代正能量。此外,要對那些在擔當社會責任中表現突出的群體進行重點宣傳,例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那些沖擊在“戰(zhàn)疫”一線的醫(yī)護工作、志愿者,那些為抗擊疫情而默默辛勞的平凡公民,應成為青年學習和致敬的楷模。二是要創(chuàng)造溝通交流與互動機會,拉近榜樣與青年的心靈距離。邀請榜樣示范人物通過網絡直播、微博問答等方式,與青年進行廣泛交流,傳遞自身擔當社會責任的經歷和感悟,向青年提供更加直觀的榜樣教育。三是重視引導榜樣示范人物加強自身建設,敦促榜樣示范人物堅持以身作則,自覺擔負起青年教育的社會責任,在合作交流中主動加強與青年的互動,發(fā)揮出榜樣示范的強大感染力量。
青年的社會責任是精神與實踐的有機統(tǒng)一,青年擔當自身所對應的社會責任,需要經歷三個步驟,即“想”“做”“達”?!跋搿敝傅氖且粋€人對擔當社會責任的意愿,是主體從主觀能動性出發(fā),對擔當社會責任的自覺構想和樸素愿望。“做”即是行動和實踐,是將所“想”付諸到擔當社會責任的實踐之中,實現理論向實踐的轉化?!斑_”即是達成,在社會責任情感的支撐下,構想擔當社會責任的計劃和實踐方案,并通過扎扎實實的行動,最終達成擔當社會責任的目的。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青年社會責任教育要于實處用力,必須強調知行合一,重點提高青年踐行社會責任的行動能力。一是要為青年擔當社會責任開辟和拓寬渠道,引導青年潛下心、走基層,形成基層黨組織、社區(qū)街道協同發(fā)力的青年社會實踐教育機制。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青年下基層活動,為青年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創(chuàng)造機會,鼓勵青年走進人民中間,感悟真實的大眾日常生活,增強青年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和情感體驗。二是發(fā)揮青年所長,從青年的興趣愛好及專業(yè)能力出發(fā),為青年匹配適應于青年專長的社會實踐項目。使具有語言、法律、藝術、文學、體育、管理等多種知識儲備的青年,走進中小學、社區(qū)、企事業(yè)單位,走進農村大地、走上街頭廣場,成為先進知識與專業(yè)技術的公益?zhèn)鞑フ?,從點滴做起,推動社會治理的發(fā)展和社會文明的進步。三是要鼓勵青年在社會公共生活中自覺維護國家尊嚴和社會穩(wěn)定。堅持因勢利導,引領青年在積極參與社會建設的同時,勇敢地提出對錯誤社會倫理與落后思想的質疑和批評,培養(yǎng)青年的社會融入精神及問題意識,使青年從點滴做起,用切實的行動反對利用公共資源危害社會的行為與言論。鼓勵青年在消極現象和社會危機面前,勇于表態(tài)、敢于發(fā)聲,不畏難,不偷安,形成團結一致的強大力量。
新時代青年的成長與發(fā)展處于文化繁榮發(fā)展和多元價值觀交織的時代背景下,為青年提供怎樣的道德環(huán)境,關系到青年的社會責任觀念如何發(fā)展。因此,青年社會責任教育的重要前提,是營造崇尚責任擔當的良好氛圍,使責任環(huán)境對青年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教育。為此,一是強化政府的引領和服務作用。進一步加強公民社會責任的制度頂層設計,加大政策落實力度,為大眾提供清晰、明確、具有可操作性的擔責、踐責制度。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人們共所認同的價值主流。重點完善國家征信體系,對大眾購房、出行、參與社會活動等進行真實的信用記錄,推動形成現代化的良性公共社會秩序,逐步培養(yǎng)崇尚責任、推崇誠信的社會風氣。二是廣泛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道德思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包含豐富的道德倫理、角色倫理以及生態(tài)倫理等內容,構成了傳統(tǒng)社會倫理的基礎,對開展青年社會責任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要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開展新時代、新主題、緊扣主旋律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宣傳活動。設計推出更多例如《我在故宮修文物》、《工匠精神》等優(yōu)秀的責任文化紀錄片,編排如《朗讀者》、《一封家書》等受青年歡迎的綜藝節(jié)目。加強網絡虛擬社會的綜合治理,吸引更多的青年參與到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意大賽和文案設計之中,培養(yǎng)青年正確的道德認知,運用青年的力量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文化發(fā)揚光大。三是構建多方參與的協同社會責任教育結構。要充分發(fā)揮出各部門、各企事業(yè)單位、社會組織機構的協調配合作用,培養(yǎng)重視擔當社會責任的企業(yè)文化與社會公共文化。要真誠邀請知名企業(yè)家、文化名人等受青年尊重的人群,在自身領域積極倡導行業(yè)責任,堅持以點帶面,形成全社會共同擔責、踐責的理想環(huán)境,為青年長久地接受責任環(huán)境熏陶教育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
新時代青年社會責任教育,需構建多位一體的社會責任協同教育長效機制,發(fā)揮出不同教育主體的優(yōu)勢,確保青年社會責任教育取得實效。一是強化社會教育。在社會教育中要秉承社會教育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充分發(fā)揮出社會教育的多元性、豐富性及實踐性優(yōu)勢,廣泛凝聚社會力量,強化社會教育對青年社會責任教育的長效熏陶作用,形成社區(qū)、企業(yè)、民間組織及各單位部門環(huán)環(huán)緊扣、協調配置的社會教育模式,使社會教育的力量得到徹底的激活,形成全社會共同愛護青年、教育青年、為青年負責的良好局面。二是抓好學校社會責任教育。在學校教育中,要充分發(fā)揮學校作為立德樹人主陣地的作用,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出發(fā),不斷探尋多元價值觀與青年自我價值觀的教育契合點與平衡點,樹立青年正確價值觀念基礎上的社會責任觀。并將理論教育與實踐養(yǎng)成結合起來,引導青年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印證理論,將理論活學活用。三是重視家庭教育。充分發(fā)揮出家庭教育的情感性、持久性和基礎性優(yōu)勢,父母要在擔當社會責任方面堅持以身作則,應重言傳、重身教,以自身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扎實的擔責行動感染子女。與此同時,家庭成員要齊心協力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倡導忠誠、責任、親情、學習、公益的理念,共同在家庭活動中為社會的發(fā)展和運行負責。要重視家風,強化家風教育,培育以責任為思想基調的家風文化,引導青年積極參與家庭計劃及決策制定,鼓勵青年承擔家庭經濟壓力及日常事務。四是加強青年的自我教育,青年要注重自我心理調節(jié),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和責任心態(tài)矯正,逐步養(yǎng)成健康、穩(wěn)定的社會心態(tài)。不斷加深對世界責任、國家責任、民族責任、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及自我責任的認識和反思。在網絡新媒體環(huán)境中,青年要自覺肩負起維護網絡和諧、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正能量的重任,從而使青年的社會責任經過深刻反思和主動糾偏而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