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毛夢囡
幾年前,一位科學家跟隨科普團前往大別山參加科技扶貧工作,給當?shù)氐闹行W生講述病毒、疫苗等知識。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對他們來說,這是極為難得而又不平凡的一節(jié)課。一個孩子問他:“老師,您還會再來嗎?”他看著孩子眼中求知的光芒,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會!”
這位科學家就是劉歡?,F(xiàn)任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研究員的他主要從事微生物學、病毒免疫、分子演化等研究,而他的另一重身份是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理事、北京科學技術普及創(chuàng)作協(xié)會常務理事,出版多部科普著作,科普演講和公開課受眾逾百萬人次。日前,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科協(xié)等部門首次聯(lián)合開展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活動,劉歡被遴選為2021年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
作為科研任務繁重的一線科學家,進行科普創(chuàng)作的精力和動力從何而來?劉歡認為是源自那次大別山之行。而那次課后他才意識到,受限于現(xiàn)實因素,自己或許沒有機會再親自來到這里講課了,但如果換一種形式做科普,就能在千里之外把知識傳播給更多的孩子,讓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在他們心中萌芽。
就這樣,劉歡帶著全部的熱情開始了他的科普之路。從了解受眾需求、選取知識要點,到設計講解思路,甚至參與插圖和視頻的策劃……在此過程中,他逐漸構筑起了自己的科學傳播理念。劉歡認為,好的科普首先要有明確目標,要引起受眾的興趣?!氨热缱銮嗌倌昕破諘r,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們的好奇心,更要在了解教學要點的基礎上思考如何做到科教融合,讓科普知識也有助于提高課內(nèi)學習的效果。而面向成年人做科普,就要避免生硬的說教,要更多地從工作生活中的實用知識點或社會熱點中提取問題,提出科學線索,引導受眾去思考與探索。”
結合自己所從事的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劉歡表示,恐懼往往來源于未知,平時做好知識積累、培養(yǎng)科學素養(yǎng),遇到重大突發(fā)事件就不會恐慌。而對于網(wǎng)絡上層出不窮的謠言,針對性的辟謠固然不可或缺,但劉歡更想做到的是啟發(fā)大眾主動運用科學思維,對謠言展開辯證思考?!捌鋵嵵灰敢馊ニ伎?,很多謠言會不攻自破,我們最終要讓每個人做自己的辟謠者?!?/p>
在閱讀文獻和與國際同行交流時,劉歡發(fā)現(xiàn)目前市場上的科普作品很依賴翻譯引進國外佳作,于是又一個信念在他心中樹立:要走一條中國原創(chuàng)科普作品的路!
帶著這樣的決心,他放棄個人的休息時間,在科普事業(yè)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甚至曾有一年從臘月二十八到正月十五都閉門不出,只為潛心籌備書稿。目前,劉歡著有《劍與盾之歌——人類對抗病毒的精彩瞬間》《劍與盾之歌——瘟疫與免疫的生命競技場》《流感病毒:躲也躲不過的敵人》等作品,三次榮獲“全國優(yōu)秀科普圖書”、兩次榮獲“全國優(yōu)秀科普視頻”;個人被授予“國際科普作品大賽科普貢獻者”“全國科普日先進個人”“典贊·2020科普中國”科普特別人物等榮譽。但他沒有就此滿足,而是秉承初心,奔赴更遠大的目標:“中國人有實力講出自己的科學故事,并把它推向國際!”
科普之路,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劉歡坦言,科普事業(yè)重在長期努力,同時更需要國家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爸挥袑υ瓌?chuàng)科普作品提供豐沛土壤,對科學家投入科普事業(yè)形成完整的激勵機制,才能更好更高質(zhì)量培育科普人才隊伍,助力中國科普事業(yè)發(fā)展和全民科學素質(zhì)的提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