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穎
(大連博思中學)
大連博思中學建于2012年,學?,F有教職員工93人,其中專任教師90人,本科以上學歷教師占教師總數的96.8%,研究生學歷教師47人,高級教師26人,市區(qū)級骨干教師20人,區(qū)級品牌教師1人,新上崗教師17人,5年內青年教師22人。其中,35周歲以下的教師56人,占全體教職員工的60.2%,5年內的青年教師擔任班主任的有11人。由此可見,我校教師隊伍整體呈年輕化,有干勁、有想法,但經驗和閱歷相對不足。因此,加強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是學校隊伍建設的重中之重。
博思中學校本研修工作堅持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為指導思想,以學校的“在體驗中找到自信,在活動中獲得成功”辦學理念為指導;結合本校師資結構,統籌規(guī)劃、深化改革、創(chuàng)新機制,以全面提升教師素養(yǎng)為核心,探索形成了具有校本特色的任務驅動“六環(huán)一體”的校本研修模式。此模式具有自主性、探索性、互動性、實踐性特點,是在學校、教師需求的引領下,以展示交流為載體,以任務為主線的“發(fā)現問題—了解需求—明確任務—自主學習—群學交流—展示分享—再發(fā)現問題”的封閉循環(huán)研修模式。
基于“六環(huán)一體”校本研修,博思中學旨在把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成一支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現代化教師隊伍。學校以具有良好強健的身體素養(yǎng)、健康過硬的心理素養(yǎng)、崇高無私的道德素養(yǎng)、完備專業(yè)的知識素養(yǎng)和能力素養(yǎng)為標準,逐步促進青年教師的隊伍建設。立足校本,學校推出的“兩段”“四項”體驗式青年教師隊伍建設模式體系,我校采取分段式培養(yǎng),發(fā)展階段為1~3年;升華階段為4~5年,四項具體目標如下。
學校利用各種途徑增強教師的身體素養(yǎng),讓教師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體力、良好的生活習慣及強健的體魄。
學校重視教師的心理素養(yǎng),讓教師擁有健康的心態(tài)、完整的人格,用平和、積極向上的心去面對學生和今后的職業(yè)生涯。
學校力求提高教師的道德素養(yǎng),讓教師忠誠教育事業(yè)、熱愛學生、關心集體、為人師表、以身作則。
學校要求教師具備精深的專業(yè)知識、廣博的文化修養(yǎng)、豐富的教育科學理論知識,擁有全面掌握并處理教材的能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創(chuàng)造及自學能力。
1.師德培訓
每個月學校都會定好專題,對青年教師進行師德方面的培訓,提升青年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升華青年教師對師德的認識,傳遞正能量;每學期都要與教師簽訂《師德承諾書》;通過網絡、講座、觀看微視頻等多種形式定期對全校教師進行法律、法規(guī)及職業(yè)道德等理論的培訓。
2.黨建培訓
利用“大手拉小手”“黨員群眾一幫一”等黨建傳統項目,學校讓黨員和群眾之間結對子,共同提高,充分發(fā)揮青年教師中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每個月的黨員例會,我們都會讓黨員們將精神傳達給同年級組的青年教師,培養(yǎng)他們熱愛教育事業(yè)、熱愛教育工作的思想,幫助他們牢固樹立愛崗敬業(yè)精神,遵守職業(yè)道德,為人師表,率先垂范。
3.樹立典型
我們在青年教師中樹立師德典型,在評選骨干班主任、骨干教師、優(yōu)秀教師、優(yōu)秀黨員等榮譽時,大力向青年教師傾斜,提高青年教師的積極性,促進青年教師成長。
4.博思論壇
學校在每學期末舉行博思論壇,大家精心準備,暢所欲言,將一學期內眼里看到的、親身感受的和內心受到觸動的一些優(yōu)秀、感人的事跡和感悟在全校教師面前展示,促進學校良性發(fā)展。
1.教學大賽
學校堅持在每年11月舉行一次“博思杯”青年教師教學技能大賽,比賽內容有說課、板書等,教師現場答辯,開展限時教學設計、反思等多項比賽,由青年教師參加比賽,學校領導及各大教研組長組成評委組,讓每位青年教師至少歷經3屆大賽,在比賽中提高自己,快速成長。
2.校本研訓
為提高青年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學校以集中研訓和自主學習兩種方式定期開展專題式培訓,通過研討課、自錄課、論壇等多種形式,促進教師教學能力和技能的提升。
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錄播室,讓每位青年教師每學期至少上兩節(jié)錄像課。一種是由領導和同學科教師進行評課、指導。另一種課為錄播課回放的形式,教師錄完后看自己的課,寫好反思并上交。同時,每位青年教師都要做好模擬試題,語文、英語教師仍然要寫好“下水文”。全體青年教師堅持每周做一套中考題,寫好反思并上交給副校長。
學校充分利用備課組、教研組集體智慧搭建各種平臺,助推青年教師成長。每學期都有不同主題的備課組、教研組活動,例如“五步三查”高效課堂模式、有效作業(yè)研究、復習課的有效性、課堂德育滲透等,形式上有骨干示范課、青年教師匯報課、骨干青年展示課、青年教師備課組磨煉課等,使青年教師業(yè)務能力不斷提升。
3.離崗研修
我們選擇合適時機派教師外出學習經驗,提升對教育、教學的理解,有效利用中學特色聯盟學校的有利資源和每月市、區(qū)教研活動,讓教師學習提升。
4.師徒結對
學校每年度都進行師徒結對,要求師傅和組長擔負起培養(yǎng)青年教師的責任,重在指導青年教師的備課、上課、評課、出卷、批改、輔導等教學常規(guī);要求工作兩年內的教師在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寫好詳案,認真做好個備;盡量保證每節(jié)課都是先聽課后上課。備課組長和教研組長雙周至少聽三節(jié)同組青年教師的課并給予指導。
5.跨學科教學
我們讓大多數青年教師參與到“體驗反思課”“校本選修課”“班級文化展示”等諸多校本特色課程和地方課中,培養(yǎng)青年教師的創(chuàng)新能力,在課程組織、設計、規(guī)劃實施和跨學科教學方面,充分發(fā)揮青年教師的智慧和才藝。
6.網絡研訓
學校還借助信息技術,擴大網絡研修優(yōu)勢,緊緊依托“大連教師網”“甘井子區(qū)教師研修平臺”“中國教師教育視頻網”以及學科教學研討QQ群等平臺提升教師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學校還強化ftp的資源庫建設,創(chuàng)建青年教師成長檔案,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
1.拓展式訓練平臺
學校不但積極組織青年教師參與區(qū)里的拓展訓練,還定期在校內組織拓展訓練,使教師跨越“心理極限”,體驗團隊的巨大力量,增強團隊成員的責任心與參與意識,樹立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團隊精神和群體合作意識。
2.“一課一席談”平臺
學校領導全面對青年教師課堂開展跟蹤指導,聽“推門課”,看“常態(tài)課”,檢測評估并提出有效的意見和建議,促使其快速成長。學校還不定期聘請區(qū)教研員到校聽課指導,組織學科骨干教師開展課例研究活動。
3.校本必修課點評和演講平臺
學校搭建展示舞臺,為青年教師提供鍛煉機會。在校本必修課“才藝三十分”和“國旗下傳統文化”展示舞臺上,在學生展示交流后都會安排一名青年教師進行點評和演講。對于工作三年內處于“發(fā)展”階段的教師,我們提前告知上課的主題,便于教師提前準備好,再去點評。而對于工作三年以上處于“升華”階段的教師,我們則現場隨機點名點評,目的是培養(yǎng)青年教師的膽識,鍛煉青年教師的語言表達等綜合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質,使其樹立良好心態(tài),為今后的各項賽事做好儲備。
4.各類競賽平臺
市、區(qū)各部門會定期組織各項考核和比賽,學校采取多邊互助的方式助力青年教師,讓青年教師積極參與,使其在體驗中成長,在活動中收獲。
5.讀書交流平臺
我們鼓勵青年教師多讀書,讀好書,每學期至少讀2本與教育教學有關的書籍,學校會為青年教師選擇合適的書籍,有計劃地讓青年教師分階段閱讀并做好讀書匯報,及時開展讀書論壇活動,匯報讀書感悟并將所學應用于工作和生活中。
學校充分利用大課間組織青年教師開展踢毽子、跳繩、跑操等一系列強身健體活動,讓教師走出課堂,活動筋骨,使教師的身體素質得到更好的鍛煉,從而積極投身教育工作。
每天中午為學校體育館開放時間,教師可利用中午休息時間放松身心,進行一些有益健康的運動。
工會在學校黨支部的領導下,提高教師素質,促進隊伍建設,增強民主意識,關心教師生活,積極開展各種有益活動,例如排球賽、踢毽比賽、拔河比賽、接力賽等。校運動會為教師設置多個項目并鼓勵不同項目由不同教師參加,充分調動青年教師的積極性,在活動中增強隊伍的凝聚力,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
學校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加區(qū)里舉行的排球賽、羽毛球賽等活動,在增強體質的同時,提升教師的體育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