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與高麗建立朝貢外交關(guān)系,在納貢、冊封、賞賜等制度推動下,促成兩國樂器、樂人及樂書等音樂文化的廣泛交流與傳播,并形成獨特的交流特征。本文從“朝貢”視角入手,在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礎(chǔ)上,進一步挖掘音樂交流史實,以期呈現(xiàn)更為全面的音樂交流景象。
一、納貢與賞賜中的樂人與樂物
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朝貢外交關(guān)系主要是通過納貢與賞賜來體現(xiàn)與鞏固的。宋時期,高麗一如既往地向中國進貢方物行使其作為臣子的職責,宋統(tǒng)治者也定期賞賜高麗大量物品以認可其屬國身份。在雙方頻繁的外交往來過程中涉及諸多音樂事項。
(一)納貢樂人及樂器
高麗納貢的方物不僅有各種物產(chǎn)、藥材、器具,還有樂器及特殊的貢物——樂人。目前,高麗在宋時期納貢樂人的最早記載是1076年(宋神宗熙寧九年,高麗文宗三十年),高麗使臣崔思訓來華納貢并進獻伶官十余人。
復遣崔思訓來,命中貴人仿都亭西驛例治館,待之寢厚,其使來者亦益多。嘗獻伶官十余輩,曰:“夷樂無足觀,止欲潤色國史爾。”①
1081年(宋神宗元豐四年,高麗文宗三十五年),高麗國王派遣禮部尚書李子威,吏部侍郎崔思齊為進奉正使及副使,率領(lǐng)125人的使臣團來宋朝貢,大約是年十二月到達汴京,“并獻樂器”②。對于所獻音樂,崔思齊解釋:“今高麗樂是新羅樂,樂器有嘉配琴;謂笛為大吟;舞有七十余種,止用兩人,謂之《攀花云》?!雹劭梢?,高麗使臣帶入汴京的樂器主要為高麗本國俗樂所用的大橫笛以及嘉配琴(即伽耶琴)等。此次隨高麗使臣團來華的還有高麗樂工,他們在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正月上元節(jié)時為宋神宗表演高麗歌舞,車駕幸集禧觀,詔思齊等侍從,又令所遣樂工對御獻樂,賜袍帶銀帛有差④。當日,汴京宣德門張燈結(jié)彩,宋神宗及大臣們一同觀燈并賜宴招待高麗及其他屬國使臣。
(二)賞賜樂物
宋統(tǒng)治者定期賞賜高麗樂器及樂譜等樂物。早在高麗光宗年間(950—975年)便“遣使請?zhí)茦菲骷肮?,其子孫世守其業(yè)”?譽。目前所見兩國史料對此次賞賜的具體樂器沒有詳細記載。1078年(宋神宗元豐元年,高麗文宗三十二年)六月,宋朝遣使臣頒賜“卿國信物”給高麗,其中包括多件樂器:
鏤金紅黃碌牙拍板十串、紅黃牙笛十管、紅黃牙篳篥十管。
1113年(宋政和三年,高麗睿宗八年),宋徽宗頒布新的燕樂。?譿同年九月高麗遣使臣至宋請樂。1114年(宋政和四年,高麗睿宗九年)六月,高麗使臣安稷祟帶回宋徽宗詔書以及十多種樂器、十冊曲譜和十冊指訣譜。?讁這次賞賜的主要是宮廷燕樂中的吹管樂器,彈撥樂器及樂譜等。1116年(宋政和六年,睿宗十一年)六月,高麗派吏部尚書王字之等前往中國謝恩,宋徵宗再次賞賜宮廷“大晟”雅樂樂器給高麗,其中包括金鐘、玉磐、柷、敔、搏拊、一弦琴、三弦琴、五弦琴、七弦琴、九弦琴、瑟、笛、塤、篪、巢笙、和笙、簫、竽、晉鼓等。?輥1117年(宋政和七年,睿宗十二年)二月,高麗“乞習教聲律,大晟府撰樂譜詞”,徽宗“仍賜樂譜”?輥?輯。此外,據(jù)王小盾統(tǒng)計,隨樂隊一同傳入高麗的樂曲有七十多首,如“《步虛子》等一批隊舞曲、大曲和詞調(diào)歌曲隨教坊樂隊在高麗宮廷落了戶,得以長存于世”?輥?輰。
二、樂書、樂圖的賞賜與回傳
書籍是宋代中國與高麗音樂交流的重要載體,是高麗學習中國音樂文化的主要媒介。宋統(tǒng)治者先后多次賜予高麗重要樂書,這些樂書主要收錄在歷代官修史書及經(jīng)書中。如993年(宋太宗淳化四年,高麗成宗十二年)北宋建國之初刊印了新版“九經(jīng)”,高麗聞訊趕來求賜。
上言愿賜板本九經(jīng)書,用敦儒教,許之。
“九經(jīng)”是儒家九部經(jīng)典之作的統(tǒng)稱,淳化四年傳入高麗的是宋新刻版本,包括《易》《書》《詩》《左傳》《禮記》《周禮》《孝經(jīng)》《論語》《孟子》,其中有著豐富的音樂著述。1016年(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高麗顯宗七年),所賜高麗書中再次包含“九經(jīng)”,除此之外還有《史記》《晉書》等典籍,都包含樂書、律書、樂志、藝文志等內(nèi)容。
九年正月丙寅郭元辭,賜王詢詔書七函,衣帶,器幣,鞍馬,九經(jīng),史記、兩漢書、三國志、晉書、諸子厯日、圣惠方……
公元1101年(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高麗肅宗六年)六月,高麗使王蝦、吳延寵回國時,宋徽宗賜《太平御覽》1000卷。《太平御覽》是北宋時期編寫的百科全書式的類書,共1000卷,由北宋中書侍郎平章事李昉等14個人奉命撰寫。這本書中的樂部共有22卷,內(nèi)容十分豐富,有雅樂、律呂、歷代樂、鼓吹樂、四夷樂、宴樂、女樂、優(yōu)倡、淫樂等。不僅可幫助高麗全面學習中國音樂,通過其中的“四夷樂”還可了解邊疆少數(shù)民族及康國、安國、高昌、龜茲、天竺、百濟等周邊國家的音樂。
此外,宋朝還賞賜給高麗禮樂圖,如982年(宋太宗八年,高麗成宗二年)五月,高麗成宗制定高麗禮樂制度需要理論依據(jù),任老成從宋朝帶來御賜《大廟堂圖》一鋪并記一卷,《社稷堂圖》一鋪并記一卷,《文宣王廟圖》一鋪,《祭器圖》一卷,《七十二賢贊記》一卷。
高麗對這些音樂書籍加以印刷和珍藏,其中很多在中國早已失傳。1091年(宋哲宗元佑六年,高麗宣宗八年),宋朝向高麗宣宗開列了一張“求書目錄”,書目單在《高麗史·宣宗世家》有詳細記載,共有128種書籍,4993卷。其中包括多部音樂專著,如“信都芳撰《樂書》九卷、《管弦志》四卷、王詳撰《音樂志》《古今樂錄》十三卷等”。由此可見,音樂書籍交流不再是中國單方面向高麗傳播,還出現(xiàn)了高麗“反向”回傳的新特點。
三、兩國樂工的往來交流
(一)宋樂工到高麗教授樂技
宋時期大量的樂器、樂譜先后東傳高麗,必然需要樂工傳授演奏技藝方可熟練掌握音樂表演的精髓。高麗先后多次向宋朝請求中國樂工教習。如宋神宗熙寧中,王徽嘗奉請樂工,詔往其國,數(shù)年乃還。?輥再如1075年(宋神宗熙寧八年,高麗文宗二十九年)三月,“泉州商人傅旋持高麗禮賓省貼,乞借樂藝等人。上批已令教坊按試子弟十人,可借,呼第四部給色衣裝錢作。拯意奉詔前往,傳習畢,早令還朝”。
高麗史料還記載了這些樂工在高麗傳授歌舞的情況。如“文宗二十七年二月乙亥,教坊奏女弟子真卿等十三人所傳踏莎行歌舞,請用于燃燈會,制從之。十一月辛亥,設(shè)八關(guān)會,御神鳳樓觀樂。教坊女弟子楚英奏新傳拋球樂、九張機別伎,拋球樂弟子十三人,九張機弟子十人。三十一年二月乙未,燃燈,御重光殿觀樂。教坊女弟子楚英奏王母隊歌舞,一隊五十五人,舞成四字,或君王萬歲,或天下太平”。可見,北宋派遣的樂師已在高麗教授《踏莎行》《拋球樂》《九張機》等歌舞并進行表演。
由于宋徽宗先后賞賜大量雅樂、燕樂使得高麗對教授歌舞及演奏技藝的樂師的需求也變大。1117年(宋徽宗政和七年,高麗睿宗十二年)高麗再“乞習教聲律、‘大晟府’撰樂譜辭”,于是宋徵宗“詔許教習”。
(二)高麗樂工赴宋學藝及抄樂譜
高麗“士尚聲律”,派遣到宋的使臣很多都精通音樂。此外,使臣團中常跟隨專業(yè)樂工,在華朝貢期間擔負學習中國音樂技藝及表演的任務(wù)。對于高麗使臣來華學藝,宋神宗時期制定了《高麗使條約》給予支持:“諸進奉使乞差伎藝人教習三節(jié),并關(guān)管勾同文館所”?輰。這在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卷四十《樂律》也有記載:“熙寧中,王徽嘗奉請樂工,詔往其國,數(shù)年乃還。后人使來,必赍貨奉工技為師。每遣就館教之。”
可見熙寧中以后,高麗使臣來華都會請樂工到同文館教授歌舞技藝,不需復雜的申請程序,這是契丹、西夏等屬國條約中都沒有的優(yōu)待?!敖鼡?jù)館伴所申,乞與高麗使抄寫曲譜。……今高麗使,契丹之黨,而我之陪臣也,乃敢干朝廷求賣違禁物,傳寫鄭衛(wèi)曲譜,其裂慢甚矣?!睆倪@則記載可得知,高麗樂工們來華期間還會抄寫樂譜,其中還包含俗樂樂譜。
他們將樂譜及樂圖等帶回高麗,對高麗音樂建設(shè)起到指導作用。如1411年(明永樂九年,太宗十一年)十二月,朝鮮“追唐、宋之遺音,訂盛朝之正樂”時,便參照了宋時期的《頒樂圖》。此部可能正是高麗使臣“慕盛德”在宋元豐年間(1078—1085)由中國樂工教之時帶回高麗的。
禮曹請考大宋頒樂圖曰……今臣等考忠州史庫形上案,有圣宋頒樂圖四道,藏在第柜。竊疑此圖,即陳旸所謂元豐年間所求也。伏望令曝曬別監(jiān)搜出賚來,以典樂署譜參考。從之。
四、兩國使臣的觀樂與記錄
(一)在宋朝的高麗使臣
高麗作為與宋朝關(guān)系最為親密的藩屬國,使臣在華期間常得到特殊禮遇,如陳均《皇朝編年綱目備要》卷三十“靖康二年正月”條所載:“惟大遼、高麗就館賜宴”,使臣們可借館驛賜宴機會觀賞中國歌舞。如1084(北宋元豐七年,高麗宣宗元年)二月甲申,朝廷“詔京東轉(zhuǎn)運司:‘高麗使入貢,依式用妓樂……’”?輵。除此之外,宋朝皇帝時常宴請高麗使臣,亦可觀看到宮廷華麗、多樣的音樂表演。如宋徽宗生日“天寧節(jié)”,高麗使臣被邀請參加宴會。
十二日,宰執(zhí)、親王、宗室、百官,入內(nèi)上壽大起居。樂未作,集英殿山樓上教坊樂人效百禽鳴,內(nèi)外肅然,止聞半空和鳴,若鸞鳳翔集。百官以下謝坐訖,宰執(zhí)、禁從,親王、宗室、觀察使已上,并大遼、高麗、夏國使副,坐于殿上。諸卿少百官,諸國中節(jié)使人,坐兩廊。軍校以下,排在山樓之后?!谝槐K御酒:歌板色一名“唱中腔”一遍,先笙與簫笛各一管和,又一遍,眾樂齊舉,獨聞歌者之聲。然后是宰臣酒,樂部起傾杯。百官酒,三臺舞旋?!?/p>
此次宴會表演的是宋代宮廷燕樂“行盞制”中的“九盞制”,以皇帝或皇太后御酒作為基本時間來安排各種禮儀和藝術(shù)表演活動。表演規(guī)模龐大,單就樂隊就有三百多人以上,九盞御酒之間先后穿插歌舞、百戲、雜劇、笙、琵琶獨奏等,不僅有宋朝宮廷音樂,還展現(xiàn)了宋代民間音樂藝術(shù)。
(二)赴高麗的宋朝使臣
宋朝因朝貢冊封、賞賜等需求會定期派遣使臣前往高麗。他們除了完成公務(wù),還會促成高麗音樂文化在宋朝的交流與傳播。1083年(宋元豐六年,高麗文宗三十七年)九月,楊景略(字康功)出使高麗時,蔡元度就曾托其帶高麗樂器回國,“楊康功使高麗,別禁從諸公,問以所委,皆不答。獨蔡元度曰:‘高麗磐甚佳,歸日煩為置一口。’不久,康功言還,遂以罄及外國奇巧之物遺元度甚豐”。
宋使臣在高麗期間,經(jīng)常觀看高麗朝貢禮樂活動或宴樂表演,時而還將所見所聞用文字記錄下來,返回之后供統(tǒng)治者了解高麗風俗之用。目前所見記錄音樂內(nèi)容最多的是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1122年(宣和四年,高麗睿宗十七年)徐兢作為奉議郎隨團出使高麗,六月十三日抵達高麗并停留一個月。1124年(宣和六年,高麗仁宗二年)撰寫《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白鳛橐徊拷艹龅囊娐勪洠陡啕悎D經(jīng)》記錄的內(nèi)容廣泛而豐富,其中的音樂史料包括高麗鼓吹樂隊與樂器、高麗宮廷雅樂與宴樂、高麗民俗與宗教音樂等。通過鼓吹樂隊樂懸音樂的文字記錄,可確知中國音樂傳入高麗后被高麗國吸收、并與本國音樂融合的歷史事實?!??輯他還將所見一些樂器等繪制成圖畫,可惜這些繪圖在“靖康之難”中遺失。筆者根據(jù)《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將其中所記錄音樂情況整理(見表格1)。
此外,宋使臣龐元英《文昌雜錄》中也有涉及高麗音樂的文字記錄。而使臣王云所撰寫的《奉使雞林志》雖相關(guān)文字記載已丟失,想必或多或少都有涉及高麗音樂見聞。
五、音樂交流的分期特征與動因
筆者根據(jù)所掌握史料情況,在以往研究成果基礎(chǔ)上,對宋朝與高麗之間朝貢制度下的音樂交流提出如下幾個分期,總結(jié)每個時期交流特點及動因。
?(一)宋神宗之前(960—1067)萌芽期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隨后高麗滅新羅建立高麗王朝統(tǒng)一朝鮮半島。兩國于963年正式建立朝貢外交關(guān)系,但從此直至1068年宋神宗當政,北宋與高麗均面臨遼和金的周邊勢力威脅,導致朝貢外交多次中斷,即便期間關(guān)系有恢復也十分短暫。尤其1030年后,高麗更是“絕不通中國者四十三年”?輱。此階段音樂交流也僅限于宋太宗及宋真宗短暫的樂書賞賜。此時,因遼多次侵略,高麗也無奈稱臣,采用遼國號,并作為屬國曾向遼進獻高麗音樂:
遼統(tǒng)和十二年(994年)十二月,“高麗進妓樂,卻之”。
(二)宋神宗時期(1067—1085)繁榮期
宋神宗繼位后,重用王安石實行變法,無論對內(nèi)還是對外都起到積極的作用。此外,遼國內(nèi)部矛盾重重,宋神宗打算借此機會“聯(lián)麗制遼”。1078年(宋神宗元豐元年,高麗文宗三十二年),宋派安燾為使赴高麗,帶去大批物品。正如韓國學者鄭起墩所言:“高麗與宋維持外交關(guān)系的根本目的與宋朝一樣,都是為了牽制北方民族,是政治性的目的?!睘榱诉_成政治利益共同體,高麗積極回應,兩國進入友好親密階段。宋神宗優(yōu)待高麗朝貢使臣,建立高麗使館,制定寬松的《高麗使條約》,為其學習中國音樂提供政策支持,高麗使臣可在華學習音樂、抄寫樂譜、購買書籍。宋統(tǒng)治者對高麗提出的請求都給予回應,派遣教坊弟子赴高麗教習樂舞,而高麗使臣也帶領(lǐng)高麗樂工及樂器來華獻樂。兩國音樂交流進入繁榮階段。
(三)宋哲宗時期(1085—1100年)停滯期
宋哲宗時期,中國與高麗雖也建立外交關(guān)系,但由于遼、金實力強大,高麗被迫同時向遼和宋兩國稱臣朝貢,宋麗之間的聯(lián)合時斷時續(xù),政治關(guān)系時好時壞。由于此種狀況,宋諸多大臣對“聯(lián)麗治遼”“聯(lián)麗滅金”政策提出反對意見,蘇軾便上奏多個奏折陳述此種危害,包括音樂交流之不妥。1090年(宋元祐五年),蘇轍建議修改為“進奉人乞差伎藝人教習,申取朝廷指揮”。原本只要通知同文館便可進行學習,現(xiàn)在要報請朝廷恩準,但申請很難批準。1093年(宋元祐八年),高麗使臣按照舊例提出抄寫北宋近年新制詞曲曲譜的申請,但并未通過,兩國音樂交流幾乎停滯。
(四)宋徽宗時期(1100—1125)鼎盛期
宋徽宗時期,徽宗賞賜高麗“大晟樂”事件將兩國音樂交流推向了鼎盛時期?!盁o論是北宋,還是高麗,兩者建立朝貢關(guān)系之著眼點均是友好相待以共御強敵?!倍八位兆谥詫膶賴啕惽橛歇氱姡幌С鰬T例以大批禮樂來討對方的歡心,是要達到他聯(lián)合高麗同抗遼金的最終目的,賜音樂不過是企圖達到這一目的的手段之一”。此外,徐兢出使高麗撰寫《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的目的也是觀察高麗,從而積極推動“聯(lián)麗治遼”的政治戰(zhàn)略。
(五)南宋(1127—1279)終結(jié)期
1127年五月,宋康王趙構(gòu)即位并建立南宋。由于南宋國土范圍小,位置偏南,勢力更弱,一直陷于金和蒙的威脅侵略的困境中,此時的南宋更是無力處理與高麗的外交關(guān)系。而高麗因受金的侵略,被迫對其稱臣朝貢,不敢再與南宋更多交往。整個南宋階段中國與高麗關(guān)系疏遠,少有相關(guān)的音樂交流活動發(fā)生。
結(jié)??語
如上所述,在“朝貢”關(guān)系的推動下,宋麗之間進行了長時期的音樂文化交流,內(nèi)容不僅豐富,樂物數(shù)量也是空前之多。此時期的音樂藝術(shù)在宋麗朝貢外交關(guān)系中占據(jù)格外重要的位置,這與宋統(tǒng)治者一直推行“崇文抑武”“以文御國”的統(tǒng)治理念密切相關(guān),也體現(xiàn)在宋對高麗的外交策略中?!皹放c政通”,宋統(tǒng)治者重視音樂的外交功能,尤其到了徽宗時期,國內(nèi)“文治”達到頂峰,文化藝術(shù)出現(xiàn)空前繁榮景象,促成史無前例的大晟樂器、樂譜、樂曲等東傳高麗,規(guī)模之大、數(shù)量之多在中外音樂交流史上都是罕見。同時,宋時期也出現(xiàn)少有的中國向高麗索要中國失傳樂書之事。可見,兩國的音樂交流雖仍以中國音樂向高麗傳播為主要方向,但推動高麗音樂發(fā)展之時,也保存與傳承了中國音樂文化,體現(xiàn)了文化交流的彼此促進,文明共享的特征。
①?[元]脫脫撰《宋史》(卷487),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4046頁。
②③④?[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全宋筆記第二編(4)》,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第158頁。
⑤?《朝鮮王朝實錄音樂記事資料集》(第一冊),首爾:韓國精神文化研究院1996?年版,第200頁。
⑥?[韓]鄭麟趾《高麗史》,首爾:景仁文化社1961年版,第191頁上。
⑦?《宋會要輯稿》(樂三之27至28),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影印版,第?320—321?頁。
⑧?同⑥,第?273?頁。
⑨?同⑥,第?275?頁。
⑩?馮文慈《中外音樂交流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版,第138頁。
[元]脫脫《宋史》(卷129),第2037頁。
王小盾《朝鮮半島〈步虛子〉的中國起源》,《四川師范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同,第14040頁。
[宋]王應麟《玉海》,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544頁。
[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505),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12041頁。
同,第67—68頁。
同,第211—213頁。
[宋]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85頁。
[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篇》(卷261),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版,第6360頁。
同,第537頁。
同,第3019頁。
蘇轍《欒城集》卷46《乞裁損待高麗事件札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005頁。
[宋]蘇軾《論高麗買書利害》,載《蘇軾文集》(卷35),北京:
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994頁。
[宋]陳旸《樂書》,臺北:商務(wù)印書館1986年影印版文淵閣
《四庫全書》本,第728—729頁。
《太宗實錄》(卷23),同直二年四月,丁巳條。轉(zhuǎn)引[韓]張師勛著,樸春妮譯《韓國音樂史(增補本)》,北京:中央音樂學
院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頁。
[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343),元豐七年二月甲申條,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8246頁。
注釋:宋代皇帝的生日都定為國家的一個節(jié)日。農(nóng)歷十月十日是徽宗皇帝的生日,定為“天寧節(jié)”。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九),《全宋筆記》第五編,第1冊,
鄭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版,第176頁。
王明清《揮塵錄后錄》,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版,第167頁。?輯?曾美月《從〈宣和奉使圖經(jīng)〉看中國音樂東傳-兼論〈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音樂史料價值》,《黃鐘》2015年第3期,第73頁。
[宋]徐兢撰《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一)》,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年版,第1頁。
同,第14045頁。
《遼史》(第一冊)(卷13)《圣宗紀四》,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版,第145頁。
[韓]鄭起墩等著《麗宋關(guān)系史研究——以性格為中心》,忠南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論文集1985年版,第68頁。
楊昭全等著《中國—朝鮮·韓國關(guān)系史》(上冊),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1頁。
宮宏宇《趙佶的音樂外交與宋代音樂之東傳——介紹英國學者普蘭特對宋代中國與高麗間音樂交往的有關(guān)研究》,《黃鐘》2001年第1期,第24頁。
[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青年基金)《朝鮮來華使臣音樂活動研究》(20YJC760106)研究成果]
吳明微??閩江學院蔡繼琨音樂學院副教授,南京師范大學音樂與舞蹈學在站博士后
(責任編輯??榮英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