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月曦,高 允,魏 蒙,朱陽春,謝周濤
(湖北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藥學部,湖北 武漢430015)
中藥丸劑是指中藥細粉或中藥提取物加適宜賦形劑制成的球形或類球形劑型,丸劑為中藥傳統(tǒng)劑型之一,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已有對丸劑的名稱、處方、規(guī)格、劑量以及服用方法的記載[1]。中藥丸劑雖藥效緩和,但作用持久,多用于慢性病的預防和治療。古人云:“丸者緩也,不能速去病,舒緩而治之也?!贝送?丸劑還可掩蓋藥物不良氣味,具有服用、攜帶、儲存方便的特點,可提高患者用藥依從性,臨床應用較多。
中醫(yī)藥治療講究辨證論治,根據(jù)患者體質(zhì)、疾病性質(zhì)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為適應不同患者需求,中藥飲片代加工也提出了個體化服務概念。中藥丸劑作為常用劑型之一,臨床應用較多,由于處方不固定、飲片總量及飲片性質(zhì)不同,加工工藝繁瑣,在實際加工工作中,各個加工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問題均會影響成品質(zhì)量?,F(xiàn)結合筆者自身工作經(jīng)驗及本院中藥丸劑個體化加工情況,對個體化加工中藥丸劑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常見問題進行整理分析并探討相應對策,以供同行借鑒。
丸藥不易成型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原因:物料黏性太強或黏性太差。若處方飲片富含黏液質(zhì)、糖、油脂、膠類等成分,如熟地、蘇子、桃仁等,則導致物料黏性太強,粘在模具上難以脫模,不僅難以成丸,還會損壞機器;若處方飲片大多為纖維性強、黏性差的,如全草類、礦石貝殼類等,則導致物料黏性太差,難以成型。
成品質(zhì)量不合格主要包含丸型不圓整、色澤不均勻、含水量超標、溶散時限超限等,其中溶散時限不合格對藥物療效影響最大。影響丸劑溶散時限的常見原因有物料黏性強、飲片粉碎過細、賦形劑選擇及用量不適宜等。
處方飲片總量過多,導致患者單次服藥量大或服藥周期過長,影響患者服藥依從性,從而影響治療效果。
結合實際工作經(jīng)驗,從丸劑加工前處理、飲片干燥、粉碎、制軟材、制丸、丸藥干燥、質(zhì)量檢測等環(huán)節(jié),針對以上問題,探討可行性對策。
藥師在拿到處方或飲片后,首先應再次審核處方、核對飲片,以確保準確無誤;再分析處方,根據(jù)處方功能主治、飲片總量、飲片性質(zhì)等,初步確定加工工藝。若為補益類或潤肺止咳化痰類處方且患者無糖尿病,可酌加煉蜜做賦形劑;若飲片整體富含纖維、不利于制丸成型,可加蜜或淀粉漿做賦形劑;若飲片整體富含淀粉等,黏性較好,且易粉碎,可將全部飲片粉碎制成水丸。若飲片量太多導致患者單次服藥量過大,或部分飲片影響丸劑成型,可制成濃縮丸,將部分飲片粉碎,部分飲片煎取藥液作為賦形劑加入。通常,質(zhì)地堅硬、黏性大、體積大、富含纖維的中藥,如礦石貝殼類、熟地、肉蓯蓉、桃仁、柏子仁、千年健、夏枯草、雞血藤等,不利于粉碎或影響丸劑成型,宜提取藥液,將此類飲片煎煮2次,第1次煮沸后煎煮1小時濾取藥液,第2次煮沸后煎煮0.5小時濾取藥液,合并兩次藥液靜置,濾取上清液濃縮至適宜量,在制軟材時加入;對于貴重中藥、體積小、淀粉質(zhì)多的中藥,如人參、西洋參、川貝、山藥、茯苓、黨參、玫瑰花等,宜粉碎制成細粉[2]。
在中藥丸劑加工過程中,飲片干燥是加工工藝的第一道工序,是保證丸藥質(zhì)量的首要環(huán)節(jié),該過程必不可少。飲片干燥是指通過人工控制干燥溫度及干燥時長,除去中藥飲片中水分,使飲片便于粉碎,同時可除菌、防菌[3-4]。若干燥太過,則飲片焦糊,有效成分被破壞,影響療效;干燥不及,則含水量較高,不利于粉碎??蓪⑻幏街酗嬈诸?將質(zhì)地疏松、富含揮發(fā)油及有效成分不耐熱的飲片,如玫瑰花、月季花、薄荷、麩炒蒼術、陳皮、大黃等,單獨干燥或直接粉碎,干燥溫度以不超過50℃為宜。一般飲片干燥溫度以不超過80℃為宜,其中質(zhì)地肥厚、含水量高的飲片,如熟地、生地、肉蓯蓉、蜜炙飲片等,干燥時間宜長,使充分干燥;其他飲片,如丹參、黃芪、茯苓、山藥等,干燥時間宜短,以免焦糊[5]。
中藥制丸飲片應粉碎為細粉,過細則不利于丸劑崩解,過粗則不利于成型??筛鶕?jù)飲片性質(zhì)選擇粉碎方法。對于黏性強的飲片,如黃精、熟地、玉竹等,充分干燥后可與其他飲片粗粉混合粉碎,乳香、沒藥、血竭、阿膠等樹脂及膠類飲片,粉碎過程中受熱易軟化發(fā)黏,不利于粉碎,可將其敲成小塊冷凍后粉碎[6];富含油脂的種子類飲片,如桃仁、苦杏仁、蘇子、萊菔子、火麻仁等,可與其他飲片粗粉混合粉碎;為避免損失,貴重細料藥應單獨粉碎[7]。
制軟材是指將飲片細粉與適宜賦形劑混合均勻,制成“手握成團、輕按即散”的軟材,然后用全自動制丸機制丸。制軟材成功與否是決定丸藥成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這一環(huán)節(jié)常見問題主要分為兩大類:①藥粉黏性問題,黏性差不易成型,黏性太強,不易脫模;②加工濃縮丸藥膏量過大,藥粉無法完全吸收。
如果藥粉黏性差,在軟材制作過程中可加適量煉蜜或淀粉漿做黏合劑,淀粉漿濃度一般為15%~25%,粉漿比為2.5∶1[8];若藥粉黏性太強則不宜用水作賦形劑,可用適宜濃度的乙醇,乙醇濃度及用量應根據(jù)藥物的性質(zhì)加以摸索,若乙醇濃度偏高,則軟材黏性差,濃度偏低,則軟材黏性太過,均不利于丸劑成型[9];由于煎取藥液部分飲片量過大,導致藥液量多藥粉無法完全吸收,可加適量淀粉吸收藥液?;?qū)⑺幰簼饪s成浸膏,干燥后粉碎,與其他藥粉混勻制丸。由于浸膏黏稠度大、透氣性差,傳統(tǒng)的干燥方法如烘房、烘箱等,溫度一般要達到80℃以上,長時間干燥才能達到較好效果。由于浸膏干燥耗能高、時間長、有效成分損耗大,要達到理想的干燥效果,需低溫冷凍干燥、噴霧干燥、真空帶式干燥等設備,此外干浸膏不易粉碎,故不太推薦這一加工方法[10]。
制丸機制丸過程中應注意調(diào)整模具轉速,轉速過快則丸型偏小或不圓整,轉速過慢則丸條堆積。對于黏性太強的藥粉或濃縮丸,為防止丸劑崩解超限,可適當添加干淀粉、羧甲基淀粉鈉等崩解劑,干淀粉用量參照片劑用量,以配方總量的5%~20%為宜[11]??稍谀>呱纤⑸僭S食用油或涂抹少許干淀粉,以利于丸劑脫模。
成品丸藥干燥為丸劑加工的最后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干燥不及或干燥太過均會影響成品質(zhì)量,干燥不及則含水量超標,易霉變,不利于儲存;干燥太過則丸藥焦糊或難以崩解,均不利于藥效發(fā)揮。
將成品丸藥置烘房中及時干燥,干燥溫度一般應在80℃以下,含揮發(fā)性中藥的丸劑,應控制在50~60℃[12]。溫度應由低到高緩慢升至控制溫度,這樣有利于丸藥由內(nèi)至外緩緩干燥,若開始溫度過高,則丸藥外層干燥過快,形成致密硬殼不利于內(nèi)部水分蒸發(fā),內(nèi)部水分蒸發(fā)膨脹會產(chǎn)生裂丸[13]。干燥過程中,適當翻動利于丸藥均勻干燥。丸藥平鋪1~2層為宜,過厚則受熱不均勻,導致下層已干而上層未干,且下層丸藥易受力變形。干燥時間不宜過長,否則丸藥易焦糊,丸藥并非越干越好,太干則不利于崩解,含水量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規(guī)定即可。以看顏色、聽聲音、口嘗三個步驟綜合判斷丸藥是否干燥,干燥丸藥應色澤均勻,顏色應與藥粉顏色相近或略深,丸藥落于盤中,聲音清脆,牙咬易脆碎。
經(jīng)過飲片干燥、粉碎、加工制丸、丸藥干燥等一系列過程終得成品,成品質(zhì)量合格與否,患者在儲存、服用過程中出現(xiàn)質(zhì)量問題,均會影響藥效,因此成品質(zhì)量檢測必不可少。檢測指標及判斷標準可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相關規(guī)定,再結合實際需求及設備情況開展質(zhì)量檢查或抽查。本院對中藥個體化加工丸劑定期抽查,主要檢查丸劑外觀、含水量及溶散時限三項指標。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規(guī)定,成品丸藥外觀應圓整,大小、色澤均勻,無粘連現(xiàn)象。水丸及濃縮水丸含水量不得過9.0%,水蜜丸、濃縮水蜜丸含水量不超過12.0%。水丸、水蜜丸應在1 h內(nèi)全部溶散,濃縮水丸、濃縮水蜜丸應在2 h內(nèi)全部溶散[14]。
丸劑作為一種傳統(tǒng)中藥劑型,因其藥效緩和、作用持久,千百年來經(jīng)久不衰。中藥丸劑個體化加工既能滿足中醫(yī)辨證施治的特點,又能滿足患者用藥需求,在臨床中醫(yī)藥治療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中藥丸劑個體化加工,一人一方,因藥味、用量不同而工藝有別,制劑加工人員應認真分析每張?zhí)幏?根據(jù)處方功能主治、飲片總量、飲片性質(zhì)等制定合理工藝。由于丸劑個體化加工工序繁瑣、復雜,每一工序?qū)ν杷庂|(zhì)量都有較大影響,因此制劑加工人員要有較高的專業(yè)技能。由于服務患者較多,加工周期相應被壓縮,如何保證丸藥質(zhì)量應引起足夠重視。丸藥加工各個環(huán)節(jié)均可影響成品質(zhì)量,從業(yè)人員應多學習、多實踐,善于總結工作經(jīng)驗。同時要加強監(jiān)測,不定期抽檢,檢測丸藥溶散時限、含水量、微生物限度等指標,以利于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提高成品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