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木生
摘? ?要:小學生量感的形成,需要借助反復地體驗、不斷地矯正,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才能慢慢形成。教學時教師要根據(jù)小學生的年齡特征,以熟悉的生活情境為背景,依托多種感官參與,給予學生時間與空間,多感官體驗、多操作積累、多方位聚焦、多層次建構,感悟“計量”的本質。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量感培養(yǎng);體驗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21)28-0025-03
量感是學生對物體的大小、多少、長短、輕重等“量”的感性認識,在頭腦中形成表象,并且會運用相應計量單位對“量”的大小進行計量的態(tài)度與意識。學生在量與計量的過程中,通過視覺、觸覺、思維等感官主動、自覺地理解和感悟,對事物的某種屬性進行量化表達,形成自己觀念,于是就有了“量感”?!傲扛小笔窃趯W生的學習過程中大量的體驗和感知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依賴于感知經驗的積累。因此小學數(shù)學教學,教師應基于學生的認知發(fā)展水平,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和比較,經歷計量單位的產生過程,感受計量單位在度量活動中的作用,幫助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建立相應的計量觀念。
以五年級“體積單位”這一課為例,談談怎樣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培養(yǎng)學生“量感”。
一、在感知中萌發(fā)
小學生學習數(shù)學都要以熟悉的現(xiàn)實生活情境為背景,這樣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在現(xiàn)實環(huán)境里,更容易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的思考。體積單位的認識也一樣,由于感知到了生活中的物體需要描述其大小,再依據(jù)長度、面積等知識學習的經驗,自然引發(fā)對“體積單位”產生需求。在實踐感知過程中也體會到設置統(tǒng)一計量單位的現(xiàn)實意義,這就萌發(fā)了“量感”。例如:許淑一老師執(zhí)教 “體積單位”這一課的時候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創(chuàng)設情景,疫情期間消毒液要盛放在一個長方體容器里,消毒人員想了解一個長方體容器內部空間有多大。請學生們幫忙,這樣就引發(fā)了他們的思考。其次讓學生用“直尺、花生、橡皮、球、方格紙、正方體等物體進行“做體積單位”的活動。測量同一物體時,所用的標準不同,測量的結果也不相同,無法進行比對,由此讓學生形成認知沖突,體會使用統(tǒng)一度量單位才能進行比較的必要性。通過合作討論做一個體積單位必需具備“規(guī)則、能填滿、統(tǒng)一”等條件。最后確定選用正方體做為“體積單位”的科學合理性。
本課將探究體積單位產生與形成的過程作為研究重點,不是告訴體積單位是什么,有什么,而是幫助學生經歷排序、交流、對比、再排序的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過程,逐步概括出做為體積單位應具備的條件。讓學生感受度量從多元到統(tǒng)一,從粗略到精細的過程,逐步建立從一維到二維、然后是三維的空間觀念。讓學生體會到在數(shù)學概念學習時,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讓學生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又是運用到何處,進而理解計量單位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意義。
二、在體驗中形成
測量單位的概念建構,需要依托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有足夠充分的體驗感知。體驗是計量單位概念表象形成的豐富源泉。教師要盡可能多地提供材料讓學生進行實踐操作,積累豐富的經驗,再鼓勵學生依托相應的“測量單位”對實際物品進行估測和實際測量。如王嘉展老師執(zhí)教 “體積單位”這一課時是這樣設計的:
教學時要讓學生建立1cm3體積實際大小的表象。這時借助1cm3正方體,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1cm3的大小,再切一切1cm3正方體的大小,并舉例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近似1cm3的體積,學生再根據(jù)生成的經驗,估一估其他物體(如橡皮)的體積。
由于教師提供了充分的可感知的材料,豐富了學生對體積單位的感性認識,在頭腦中形成對測量單位的清晰表象。于是學生在判斷物體或立體圖形的大小時,對其所測量的物體的大小就有所感悟,從本質上理解體積單位的意義,有量的大小感覺。
三、在操作中積累
量感的構建離不開學生的感知體驗,更離不開學生的經驗積累。而經驗積累必須經歷實踐操作,親歷體驗、反復比較的過程,都要以充分的活動為基礎。學生理解和感知計量單位后,往往還不能全面、正確、靈活地使用計量單位進行測量,特別是在較大的空間里,學生感受的經驗還不足。這就需要教師從小的體積單位開始,不斷通過操作、比對形成表象,最后再遷移到較大的體積單位。例如:馬凱老師執(zhí)教“體積單位”一課時是這樣設計的:
認識1cm3時,先讓學生用眼觀察,用手握,再用腦想1cm3正方體體積的大小,以達到較為精確的認識,試圖從“量”的角度細致刻畫大小。接著再用胡蘿卜切一個1cm3的小正方體,接著找一找周圍近似1cm3物體的體積(如拇指尖),估一估、量一量。最后用學到的知識,具體再測量一個橡皮的體積大小,促進知識內化。
在學生認識1cm3的基礎上,要求學生用教師提供的素材制作一個1dm3的正方體,感知邊長為1dm的正方體圍成區(qū)域的大小。這里可以用12根1dm小棒搭成一個空間的大小,可以用100個1cm3的小正方體在一個1dm3體積的空間里擺一擺、鋪一鋪,進行體積塊的累加。從多個維度描述1dm3的大小,以達到1dm3的大小在學生的腦中形成根深蒂固的映象。
四、在思考中感悟
學生的學習是在已有知識基礎上的知識遷移,鼓勵學生在度量活動中多一些思考與感悟,是學生“量感”形成的良策。計量單位的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充分地感知,充分地體驗,更重要的是學生思維的參與,只有不斷地思考與反思,才能有感悟。因為學生理解和感知計量單位后,往往還不能全面、正確地使用計量單位,根據(jù)學生的特點,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在操作前進行估計,在操作過程中不斷調整偏差,還要讓學生在經歷操作時不斷地進行比較、推敲和反思。
例如學生在認識了1cm3和1dm3的測量單位后,再認識1m3,雖然學生可以通過操作來完成感知1m3正方體的空間大小,但往往空間大小概念還是模糊,不能做到精準比較,這就要求發(fā)揮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來充分感受。教學時教師要把計量單位1m3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這樣不僅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沒有離開學生自己的思考或思維的參與內化新知,形成清晰的正確表象,不斷充實1m3或幾m3的建構,并在具體物體體積估測活動中深化對1m3的理解。
五、在測量中發(fā)展
小學階段所指的量感主要是指學生對某個事物(如長度、面積、體積等)“量”的大小進行估測結果,并會用相應的計量單位表示出實際事物“量”的大小的感性認知。在體積的測量中,量感的發(fā)展包括體積單位產生的體驗性理解、體積單位操作性認識、感受體積單位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測量規(guī)則和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大小的感悟。所以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會自覺估測物品的體積大小,提供學生實際測量操作的機會。如一個包裝盒、一間教室等體積的大小,雖然估測的不一定準確,但可以在活動中積累經驗,讓學生在測量中有體驗、有感受、有思考、有感悟。
當然,教學不能只是對學生測量技能的單純訓練,而是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發(fā)現(xiàn)。只有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歸納與整理而得到的知識才會理解透徹,刻骨銘心,以致伴隨一生。在組織測量時,讓學生經歷“學測量——會測量——說測量”的過程,既加深對測量意義的理解,又讓學生體會選用適當“計量單位”進行測量的重要性,以及進行計量單位之間相互改寫能力的提高,這樣就能逐步發(fā)展量感。
總之,量感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學生反復體驗、不斷矯正的結果。培養(yǎng)學生量感,沒有統(tǒng)一的模式,但教學時可以借助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給予學生一定的時間與空間,經過多方位聚焦,多層次建構,多感官體驗,多思考感悟,一定能領悟其本質,學生的量感才能真正生成。
參考文獻:
[1]武傳剛.“量感”培養(yǎng)應關注的幾個要素[J].教學月刊, 2018,(03).
[2]曹秋樺.“量感”培養(yǎng)需要慢鏡頭[J].華人時刊(校長),2019,(05).
[3]段雅琴.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 2019,(03).
[4]孫洪艷.職業(yè)教育實踐性教學模式探討[J].學園(教育科研),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