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音樂教材是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的知識載體,在音樂教育環(huán)節(jié)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國的音樂教材編寫起步于20世紀初,其中的音樂唱歌教材數量多、流傳廣且影響大,尤其是“五四”時期的中小學音樂唱歌教材,在編寫內容上擺脫了單一的唱歌集形式,內容更加豐富。以近代較具代表性的音樂唱歌教材為研究對象,探究其具體內容與編寫特征,并通過梳理近代學者對于中小學音樂唱歌教材中歌曲內容的研究,總結這些音樂唱歌教材的歷史意義,探討它們對于當下音樂教材編寫的啟示。
關鍵詞:音樂唱歌教材;音樂課程;歷史經驗;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 J609.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2172(2021)04 - 0129 - 06
DOI:10.15929/j.cnki.1004 - 2172.2021.04.013
音樂教材是課程的主要組成部分,它直接反映了音樂課程的內容與學習活動方式。中國近代最早的音樂教材編寫者是曾志忞與沈心工,他們分別在國外與國內出版了唱歌集,開創(chuàng)了音樂教材編寫的先河?!拔逅摹毙挛幕\動之后,美育思想的傳播使得音樂課程內容進一步拓展,音樂唱歌教材的編寫也相應地發(fā)生了變化。本文整理與分析了“五四”前后幾本重要的中小學音樂唱歌教材的撰寫特點,并闡釋其歷史經驗與現實意義。
一、代表性音樂唱歌教材的內容分析
近代中國最早的一批音樂唱歌教材是由曾志忞、沈心工等人創(chuàng)作編寫的,以唱歌集的方式呈現,其中收錄了大量的樂歌。直到《普通教育暫行課程標準》頒布后,音樂唱歌教材的編寫才開始不再以單純的樂歌為主,而是以唱歌內容為主,適當增加一些欣賞內容及基本樂理的介紹,內容上更具綜合性。“五四”前后,較具代表性的教材主要有沈心工編寫的唱歌集,葉中冷的《小學唱歌集》,蕭友梅的《新學制唱歌教科書》等。本節(jié)以這幾本代表性教材為對象,分析其編寫背景與主要內容。
(一)沈心工編寫的音樂教材
沈心工作為學堂樂歌時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是中國近代音樂教育初創(chuàng)階段最早的音樂教師。在留日回國后,他開設了“唱歌課”教唱樂歌,試圖以樂歌的方式熏陶國人。他將創(chuàng)作的樂歌整理成樂歌集,并于1904年出版為《學校唱歌集》。1912年,沈心工對其進行重新編排整理,出版了《重編學校唱歌集》。該教材共有6集,每集約有15首歌曲,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將前4集供初等小學校使用,后兩集供高等小學校使用。所選樂歌主要面向廣大兒童,使用簡譜記譜法,歌詞采用生動的白話文,詞意雖通俗易懂但意味深長。歌曲結構短小精煉,多為三段體,旋律音域窄小、節(jié)奏簡單,且一字一言,便于兒童掌握與傳唱。
教材中的樂歌多采用選曲填詞的方式,主要以日本和歐美歌曲的旋律為基礎進行填詞,針對中國傳統(tǒng)民歌填詞或專門作曲的也有,但是比重較小,譬如以《孟姜女小調》為旋律填詞寫成的《纏足苦》,以《鳳陽歌》曲調創(chuàng)編的《采茶調》等。雖然是選曲填詞,但是在編配中還是有意識地使歌曲與原有曲調相配合?!吨鼐帉W校唱歌集》從創(chuàng)作題材上來看,主要為表現愛國主義、提倡科學、提倡婦女解放、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這4類。其中,表現愛國主義的代表曲目為《男兒第一志氣高》《黃河》《美哉中華》等,提倡科學的代表曲目為《紡織》《電報》等,提倡婦女解放的代表曲目為《中國女杰》《婦女從軍》《纏足苦》等。
這本學校音樂唱歌教材的歌曲內容題材多樣,以兒童的啟發(fā)教育為主,通過音樂培養(yǎng)高尚情操。其所選的樂歌短小精煉,詞曲貼合,在曲調的選擇上也具有一定的審美標準。歌曲所傳遞的愛國精神和民主思想充分適應了當時學校和社會的需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二)葉中冷的《小學唱歌集》
《小學唱歌集》初集由上海商務印書館于1907年出版,由于其影響廣泛,還相繼出版了二集、三集。從內容上看,這部教材體現了音樂唱歌教材開始向綜合性教材轉變的特征。教材主要內容以歌曲的收錄為主,此外還附有教學法、樂理兩部分內容。在歌曲收錄方面,所選歌曲內容有破除迷信的《辟占驗》、反映民主革命思潮的《頌立憲》、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新時期科學思潮影響的《競爭》、表達群體性意見的《文明婚》、表現學生生活的《上學》《遠足》、描寫風景的《西湖十景》,還有科普知識的《歐美二杰》《亞東帝國》等。
在《小學唱歌集》的初集中,作者開篇強調了唱歌是發(fā)聲的藝術,接著闡釋了唱歌教授的要素,認為音調、拍子、趣味是唱好歌曲所必不可少的三要素。之后他又論述了唱歌教法,提出教授時要注意8個要點。除此之外,教材中還有簡譜知識、風琴黑白調用鍵一覽表、手風琴譜等非常實用的內容。這本教材由于內容全面、廣泛,適應各個年齡段的學生,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因而在出版后廣受歡迎。
(三)蕭友梅《新學制唱歌教科書》
蕭友梅主編的《新學制唱歌教科書》是“五四”前后非常重要的一部音樂唱歌教材,原因有二:其一,時代性,它是以1912年頒布的《新學制課程標準綱要》為依據編寫的;其二,民族性,教材中的歌曲都由國人創(chuàng)編而成,主要是蕭友梅作曲、易韋齋作詞。這套教材一經刊印,便得到廣泛的使用。
《新學制唱歌教科書》共3冊,教材內容由“視唱”與“歌集”兩部分組成。首先,該教材作為我國近代最早的視唱教材之一,每冊8課視唱內容,共24課。在內容的編排上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其一,針對性,所安排的內容是針對特定學歷學生編寫的;其二,嚴謹性,對基礎樂理知識標注了詳細的解釋,對于每課的課時都有安排,知識傳授體現出新舊知識相結合的特征;其三,系統(tǒng)性,整體內容安排由簡到繁,難度不斷加深,形成了前后知識有序銜接的特點。
其次,《新學制唱歌教科書》共收錄30首歌曲。這30首歌曲蘊含豐富的思想,根據不同題材分為宣傳愛國、民族思想,描繪祖國大好河山,教導學生3類。其中宣傳愛國、民族思想的代表曲目為《國恥》《國民革命歌》《國土》《五四紀念愛國歌》《國難歌》《國旗》等,描繪祖國大好河山的代表曲目為《大明湖月夜》《登高》《中華好》《泰山》等,教導學生的代表曲目為《暑假》《校園夏時》《十二時》《晨歌》《誠求》等。
3冊歌曲全部采用五線譜,并配有鋼琴伴奏譜,這在當時的音樂教材中屬于首創(chuàng)。歌曲在內容方面符合中學生的心理與生理特點,選取題材能夠激發(fā)中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熱情。此外,歌曲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充分考慮了中學生的嗓音條件,音域適中,大部分歌曲最高音一般不超過e2,僅有小部分歌曲(《尚美篇》《星空》)最高音在f 2。
總的來說,蕭友梅的《新學制唱歌教科書》相較于以往的教科書有很大的進步。該書不論是構架體系還是編寫理念都比較新穎,在內容上也體現了強烈的民族性,歌曲的作曲填詞在借鑒、融合西方作曲技法的同時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
(四)小結
通過對以上幾本中小學音樂唱歌教材內容的分析可以發(fā)現,隨著“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美育思想的進一步傳播、音樂課程的進一步變化,教材的編寫也順應了時代的需求。教材中的歌曲更加注重藝術性,同時在原本歌曲演唱的基礎上擴充了樂理知識、欣賞、練習等部分,具體體現出兩個特點。其一,教材編寫具有歷史底蘊,能夠在前人的基礎上不斷積累經驗;其二,注重弘揚民族精神,同時反映時代需求。
在近代中國學校音樂教材重要的轉型時期,“五四”前后的音樂教材在編寫方面秉承美育教育思想,兼顧了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的結合,這對當下的音樂教材編寫頗具啟示意義。音樂教材的編寫要為學習者提供了解音樂文化的基本途徑,提供音樂欣賞與審美的基本內容;同時,我們要以歷史的眼光繼承與弘揚、借鑒與發(fā)展,才能在音樂教材中譜寫出更美的旋律。
二、中小學音樂唱歌教材的特點與價值
20世紀早期的音樂教材最初以樂歌集的形式出現,成為音樂唱歌教材的雛形。“五四”前后的中小學音樂教材也在這一基礎上不斷發(fā)展,不僅在內容上進一步擴充,在教材編寫方面對于受眾群體的把握也更為明確。總的來說,“五四”前后的中小學音樂唱歌教材呈現出了以下特點。
其一,歌曲題材的選擇符合時代精神。上述教材中的歌曲都選取了能夠弘揚民族精神的題材,體現出愛國主義精神,達到振奮國民精神的目的。無論是《學校唱歌集》中的《黃河》《男兒第一志氣高》,還是《開明唱歌教材》中的《為人》《上肩》,抑或是《復興初級中學音樂教科書》中的《新中國的主人》《九一八》等歌曲,都能找到時代的烙印。
其二,教材的編寫與安排均以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為依據。早期樂歌集式的音樂教材中的歌曲往往音域較窄、旋律簡潔,適宜兒童與青少年演唱;搭配的白話文配詞易于理解,能夠使演唱者在演唱中得到充分審美欣賞。后續(xù)的音樂唱歌教材延續(xù)了這些特點,在內容編排上循序漸進,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段設置相應的教學內容,歌詞緊密貼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很多音樂教材還在其中添加了文字說明,使學生能夠在演唱中更加深刻地認識作品、體驗作品。歌曲的演唱音域則充分尊重了不同階段學生的生理條件,比如《復興初級中學音樂教科書》中的音樂避免了過低或者過高的音調,符合處于變聲期學生的嗓音條件,使他們在唱歌時不致于對嗓音造成破壞。
其三,音樂教材的編寫不僅關注音樂教育的嚴謹性,也注重音樂本身的藝術性。嚴謹性體現在對教材結構的布置與布局上。從最初的樂歌集式的音樂教材,到后續(xù)加入的樂理知識的補充、音樂歷史的介紹、樂器形制的介紹以及作曲技法的普及,音樂唱歌教材在編寫內容方面不斷擴充,編排有序。這些教材充分地關注了不同階段學生在認知、興趣、經驗、能力和需要等方面的差異,對教材內容進行了詳細規(guī)定,在遵循相關政策法規(guī)、課程標準的同時,能夠結合當時的音樂教育現狀進行科學的、嚴謹的編排。通過對“五四”前后中小學音樂唱歌教材內容的研究可以發(fā)現,這些教材在內容選擇上也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充分認識到音樂是美育教育的一種手段,其美育的實現是基于藝術性的。書中的歌曲不僅能夠很好地展現時代風貌,也表現了民族精神。教材中的很多作品,譬如《花非花》《點絳唇》等歌曲,在今天依舊廣為流傳。
綜上所述,這些特點與價值賦予了中小學音樂唱歌教材在近代歷史中的重要意義。除開作為音樂課程本身所具有的價值,它們所包含的精神與思想使之成為20世紀初最具有滲透力的文化啟蒙讀本。音樂唱歌教材中的歌聲借由孩子之口經教室傳向社會各個領域、各個階層,成為一種新的時尚,迅速發(fā)展起來。伴隨著低門檻的傳播,歌曲中展現出的愛國情懷,所表達的富國強兵、科學民主的思想飛快地播撒開來。這些歌曲促進了近代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在它們的號召下啟蒙思想得以更快地傳播,它們號召著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振興中華。這種啟蒙意識是全民性的,它成為被人們接受與熟知的一種精神力量。近代音樂教材在編寫中對于啟蒙思想的重視,也為當下的音樂教材編寫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三、近代學者眼中的中小學音樂唱歌教材內容
“五四”之前的音樂教材大多是將各類學堂樂歌進行整理,以樂歌集式的形式出版。歌曲成為教材的主要內容,外界對于音樂教材的評價也首先聚焦于其中的歌曲。這一時期的音樂唱歌教材內容反映了編寫者們希望通過學習西方文明實現富國強兵的愿望,因此,教材中的歌曲既要做到歌詞簡明、通俗易懂,還要有與之搭配的旋律與歌詞相襯?;谶@種認識,陳懋治在《學校唱歌二集》的序中開篇說道:“學校歌詞不難于協(xié)雅,而難于諧俗?!蓖瑯拥?,曾志忞在1904年出版的《告詩人——〈教育唱歌集〉序》中有著更精辟的見解,即“以最淺之文字,存以深意,發(fā)為文章。與其文也寧俗,與其曲也寧直,與其填砌也寧自然,與其高古也寧流利”。隨著音樂學科的進步,很多學者從詞曲關系的角度重新審視了音樂唱歌教材中的歌曲。李榮壽認為,“填歌詞,原來是一個不得已的法子。因為無有作曲的學識,才選了外國歌譜來,填上歌詞,以資應用。要知道,這一種填歌詞的法子,不是歌曲的本體精神。文學家作的歌詞,雖是非常的奧妙,要是不知樂式的規(guī)則隨便填詞,一定不能有完美的歌曲?!边@一段文字,已經不同于前文中對歌詞的認識了。李榮壽從詞曲關系,即歌詞與樂曲之間韻律相結合的角度,探究了他所認為的“完美的歌詞”。“樂曲有樂曲的陰陽句節(jié),歌詞有歌詞的句讀頓逗”,如果還以一字頂一音的方式填詞,那么這樣的歌詞是毫無意義的。同樣的觀點在劉質平的《我國音樂教授的缺點》一文中也能找到,他認為當時的唱歌書詞曲分離現象很嚴重,“歌是歌,曲是曲。不能相合”。
這幾篇文獻充分反映了近代學者對于音樂唱歌教材中歌曲內容的認知經歷了一個從部分到整體的變化過程。早期的學者們對歌曲最重要的判定標準在于歌詞本身的內容雅與俗,歌詞的寫作能否抒發(fā)演唱者、學習者的情感。雖然這一評判方式將歌詞與樂曲本身的聯系機械地割裂開來,但是這一評價標準也體現了當時人們對于學堂樂歌在音樂教育領域所具有的突出作用的重視。然而,不可否認的是,這樣的一種評價標準客觀上忽視了歌曲旋律本身所具有的作用。因而,后續(xù)的學者更加注重詞曲間的聯系,他們開始從曲式結構方面探索樂曲旋律與歌詞之間的關系。
最早探討音樂唱歌教材中歌曲旋律問題的曾志忞在《音樂教育論》中說:“歌之意想,歌之體裁,歌之材料,吾不如人,然猶可以自尊,以吾舊學猶在也。曲之旋法,曲之進行,曲之調和,吾不如人,然我決不能自夸,以吾雅音不再也。有識者于是以洋曲填國歌,明知背離不合,然過渡時代,不得以借材以用之?!边@一論斷充分反映了當時國內普遍存在的“古樂淪亡”“中國音樂退化論”等觀點?;谶@樣一種認識,“以洋曲填國歌”便是不得已而為之。對于這種現象,沈心工強調,日本曲調雖然動聽,但是不夠氣派,因此要“俟得適合之西洋曲,當一一易之”。
后來,陳仲子在《音樂教材之選擇》中,從詞曲關系中探尋了兩者之間的關系。他認為:“歌辭與樂曲,必須互相調和,融成一片。如以莊嚴之句擊勇壯之辭,以喜樂之音入悲之句,在門外漢聽之,雖不能指摘其謬,然于教育上,實無何等價值。且我國語之發(fā)音殊不同于他國,今教育唱歌既多采用西樂,則身負教育之責而從事作歌作曲者,不但須精通西樂,即本國之詩歌詞曲,亦須有根底,其他聲韻反切之學,更須研究。”
通過以上文獻的分析可以發(fā)現,隨著認識的深入,近代學者對于當時音樂教材中歌曲旋律的選曲并不滿足于單純的“拿來主義”,希望運用西方技術來改造當時“呆板”“生硬”的旋律??梢哉f,近代學者從批評的角度審視了近代學校音樂唱歌教材的內容。錢仁康在談到“五四”之前的音樂教材時就說:“曲調簡陋固不必說,詞意和曲趣,句法和曲調組織,往往格格不相入。”朱穌典也在《從小學音樂說到音樂教科書》一文中對音樂教材的內容提出了要求,除了歌曲之外,需要包含欣賞、練習、研究等內容,在歌曲的旋律與歌詞上也要做到統(tǒng)一一致。
近代學者常在分析、總結較早音樂教材的基礎上,對后續(xù)編寫提出新的要求,而對于音樂教材內容的評價實際上是出于對音樂教育目的的整體把握。這一時期的文論反映了學者們通過批評與指正的方式對當時的音樂教材內容所進行的探討,并通過此種方式提高音樂教育的水平和質量。
結 語
“五四”前后的中小學音樂唱歌教材的發(fā)展從另一個側面體現出了中國近代音樂課程乃至音樂教育產生的曲折道路。伴隨著教材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音樂教育也步入新的征程,越來越好。這些教材不僅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對我們當下的音樂教材編寫也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首先,音樂教材的編寫需要結合課程標準以及教育現狀。音樂教材作為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需要充分關注課程標注的要求,結合當下存在的教育現狀有針對性的編寫。否則,音樂教育就如同無本之木一般失去方向。
其次,音樂教材的編寫需要充分考慮不同階段學生的生理與心理特點,將藝術功能與教育功能有機結合,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與藝術的修養(yǎng)。音樂教材的編寫關乎音樂教育的實施。音樂課程作為一門藝術課程是實施美育教育的重要渠道。音樂教育要立足學科知識,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審美體驗與感受,在培養(yǎng)其審美能力的同時,注重課程對于學生的教化功能。
最后,音樂教材的編寫要考慮到內容的文化屬性,以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播與弘揚為立足之本。只有立足于自身民族文化,才能夠更好地理解世界音樂。音樂教材的編寫要在基于民族意識一元化根基的基礎上,向多元化展開。
所謂,以史為鑒可以見興替,可以知未來。對近代音樂教材的研究不僅能夠使我們感受到近代音樂教育工作者對建立中國音樂教育的努力,而且對于我們當下的音樂教育有著重要啟示。
本篇責任編輯 張放
參考文獻:
[1]梁啟超.飲冰室詩話[N].新民叢報,1903.
[2]沈心工.重編學校唱歌集[M].上海:文明書局,1915.
[3]葉中冷.女子新唱歌三集[M].上海:商務印書局,1943.
[4]開明書店新書.申報[N].1935-10-17(3).
[5]俞玉滋.中國近現代學校音樂教育文選(1840—1949)[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收稿日期:2021-06-01
作者簡介:王小天(1976— ),男,碩士,浙江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副教授(浙江杭州31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