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澗縣種子管理站,云南 南澗 675700)
為保障小麥的種植質量,需要在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管理進行多方面的研究,加強對其的重視程度,分析各類因為外界或者內部因素所導致的病蟲害發(fā)生原因,從而促使小麥生產管理水平提高,提升我國小麥的產量以及種植規(guī)模,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種子的質量是實現(xiàn)小麥高產的關鍵性因素。所以應選取符合標準且適應地區(qū)生長環(huán)境的小麥品種。小麥栽種需要先選擇優(yōu)良品種,從根本上保障產量與質量。一般小麥品種的選擇應當以當?shù)貙嶋H情況為依據(jù),優(yōu)先從省推薦品種中進行合理選擇。結合地方實際光熱、水、土等資源情況,結合往年種植經驗.選擇出合適品種。在選擇好小麥品種之后.還需要在播種前對種子進行處理,通??梢栽谇缋薀o風的天氣晾曬種子以提升發(fā)芽率,同時減輕小麥植株病害[1]。
若是連續(xù)多年采用旋耕方式,就會導致土壤耕層發(fā)生變淺的情況,無益于小麥根系的良好生長,其在生長的后期階段容易出現(xiàn)倒伏和早衰。秋季播種前,需要結合前一茬農作物秸稈還田的具體狀況加大耕作深度。秋耕時間需要盡早,以存儲足量雨水。關于耕地,需要深度耕作、耙透,保證土層的上松下實。完成整地工作之后,要求壟面高出地面3厘米,為后續(xù)灌溉提供方便,若是條件準許,可以做出高10cm、寬120cm的畦面種植小麥?;市枰WC足量施加。一方面,適度增加有機肥料的施加量。有機肥料具備營養(yǎng)成分全面、肥效時間較長等特點,能夠較好的改良土壤條件,所以應該增加有機肥料的施加量,對秸稈還田加以運用。另一方面,確?;实目茖W施加。根據(jù)穩(wěn)定磷肥、增加鉀肥、控制氮肥的肥料施加原則,針對中等產量田地,而南澗處于我國西部熱帶海陸季風區(qū)域,氣候隨海陸季風的進退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變化,從而形成干濕季節(jié)分明,四季氣候不明顯,雨熱同季的低緯山地季風氣候,所以還是多用農家肥,這樣成本低,也可以避免很多因為氣候而帶來的不確定性因素,而且農家肥對土壤也有保護和長期滋養(yǎng)效果。
在播種前施足底肥能夠改善土壤肥力、從而為小麥生長提供充足營養(yǎng),促進小麥苗期生長快越冬死苗少、產量增加。推行測土配方施肥,狠抓播種基礎,改粗放施肥為測土配方施肥,改淺施底肥為深施底肥。在種麥前,分區(qū)采土樣150~200個進行化驗,根據(jù)化驗結果,擬訂施肥技術規(guī)范。培肥地力,重點為“秸還、重底、補鉀、配微”8字技術。配方施肥做到氮、磷、鉀大量元素和鋅、錳微量元素相結合。小麥生產上,底肥每667m2施入農家肥1000~1500kg、純氮11.0~12.5kg、五氧化二磷8.0~10.0kg、氧化鉀10.0~12.0kg、硫酸鋅和硫酸錳各1.5kg,采用有機肥和氮隨秸稈掩底,磷、鉀、鋅、錳和氮在犁后撒在垡頭耙入。一般深耕細耙,精細整地,深耕23~27cm,機耙2~4遍,達到細碎平整,上虛下實,平整作畦,灌排暢順。底肥深施,與深耕相結合,施肥深度在25cm以下為宜。
適時播種是保障小麥優(yōu)質高產的關鍵。種植人員需要結合當?shù)貙嶋H情況.準確把握當?shù)匦←湶シN時期。推行“四改”播種法。最適播期為10月8~12日,這樣既能防止小麥因播種過早而發(fā)生旺長,又能為玉米提供10d左右的生長時間。改過去靠天等雨或澆蒙頭水為澆好底墑水,保證小麥足墑下種,出好苗。改過去播量8~15kg/667m2為6~8kg/667m2,適當減少播量,對減少冬前群體和提高有效穗數(sh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改過去的25cm寬行種植為20cm等行種植,更有利于成穗數(shù)的提高。改播種過深為淺播種。播種過深,地中莖過長,種子出土消耗大量養(yǎng)分,不利于培育壯苗,對墑情較差的地塊,可采用淺播種澆蒙頭水的方法進行淺播種。做到深耕地、深施肥、淺播種[2]。
首先,做好查苗補苗工作。若是存在缺苗的情況,需要在第一時間內補植。若是已經進入分蘗階段依然存在缺苗的情況,就需要從周邊密植處移栽小麥秧苗,同時保證水分的充足澆灌。以建立合理的群體動態(tài)指標和協(xié)調的成產結構為目標,重點抓好6項措施。
(1)冬前化學除草。冬前麥苗小,雜草暴露易著藥。于11月底~12月初,每667m2用巨星1.2g,加水30kg噴霧除草。有野燕麥的地塊在上述藥液內再加入驃馬噴灑50~60mL,除草效果達98%以上。
(2)早防小麥紋枯病。在11月下旬及翌年2月下旬和4月初,每667m2各用1~2包井崗霉素,加15%粉銹寧75~100g,兌水30~60kg噴霧防治,把紋枯病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3)早春進行化控,防止小麥倒伏。在起身—拔節(jié)期,每667m2用壯豐安30~40mL,或15%多效唑粉劑50g,對水30~40kg噴灑,縮短小麥基部節(jié)間,增強小麥抗倒能力。
(4)“春氮后移”,施穗前肥。3月底—4月初,小麥幼穗分化進入藥隔期,每667m2追施尿素7~8kg,對減少小花退化,提高小穗結實率,增加粒數(shù),促進溉漿均有明顯作用。
(5)根外噴肥。推行1噴3防,在小麥起身、孕穗、灌漿期,分別進行葉面噴肥,噴施葉面營養(yǎng)物質,如磷酸二氫鉀等,達到延長葉片功能期,提高粒重之目的。
(6)麥秸粉碎還田。小麥臘熟末期適時機械收獲,同時麥秸粉碎還田。
采用生物防治技術。防止大規(guī)模病蟲害情況的發(fā)生。在我國進行綠色防控技術效果最為明顯的就是生物防治技術,該技術的效果較好,并且前期投入的資金要少于其它的防治技術。在小麥的種植期間,經過大量的蟲害數(shù)據(jù)分析,蚜蟲對小麥的損害程度最為明顯,經過有關技術人員的分析,消滅此種害蟲的天敵種類多,一旦在農田中大量的引進,就會明顯抑制住害蟲的泛濫規(guī)模。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加強對害蟲天敵的培育,實現(xiàn)田間的生態(tài)平衡性,并創(chuàng)造一個較為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以此有效地抑制大規(guī)模的病蟲害。生物防治技術的引用,會有效抑制害蟲的生存范圍和數(shù)量,在極短的時間內控制害蟲的泛濫程度,并且不會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影響。在采取生物治理期間,還有一種有效的使用方式,就是采用生物防治和農藥噴施相結合,以達到對病蟲害抑制的效果。另外,因為田間的昆蟲一旦有充足的食物,就會大量的繁殖,可以在農藥的使用中,增加抑制昆蟲繁殖的藥劑,從而實現(xiàn)調節(jié)昆蟲數(shù)量的作用,合理地規(guī)劃田間生態(tài)環(huán)境,強化生物工程建設[3]。
采用農業(yè)防治技術??梢葬槍π←湆嵭邪绿幚?,以減少種子的損害,同時加強土壤肥料的施加管理工作,防止病蟲害對小麥種子的侵擾。另外,需要保證種植時間的科學性,以規(guī)避小麥生長中出現(xiàn)大量紋枯病和根腐病。在夏季開展農業(yè)的防治工作較為合理,需要針對田間管理以及鏟除雜草等方面提升重視和管控程度,并清理田間上一年的廢苗。小麥的種植過程中,施肥工作質量影響著后期的病蟲害管控效果,著重挑選合理的化肥種類,使用復合肥、鉀肥以及小麥專用肥等,加強田間土壤中的營養(yǎng),可減低病蟲害對后期小麥成長的干擾程度[4]。
采用物理防治技術。根據(jù)害蟲的生理特征,采用合理的防治方式,通過對害蟲的引誘,使其進入相應地點,實現(xiàn)大規(guī)模撲殺。如利用害蟲喜光的特點,利用殺蟲燈實施滅殺,或是利用粘貼黃板,對飛蟲加以引誘,實現(xiàn)最終滅殺。采用物理防治和人工除草相結合的方式清理田間的雜草,并提升空氣之中的氧氣含量,加強土壤的疏松度,從而起到有效的防治效果。因為田間的雜草生長速度較快,通常會以每年2~4cm的速度增長,如果沒有有效地處理,就會造成田間雜草的泛濫,降低土壤中的營養(yǎng)成分,不利于田間農作物的生長。與此同時,雜草的滋生還能夠帶來大量的病蟲害,導致田間的農作物受到侵擾,在后期降低小麥的產量,影響其生長的質量。另外,在田間采用物理防治技術,結合害蟲的生理特點,采取科學的防治手段,將大量的害蟲引誘到統(tǒng)一地點做大規(guī)模的滅殺。物理防治的實現(xiàn)需要借助大量的器具,將害蟲引誘到固定的范圍之內,從而實現(xiàn)對其的滅殺,物理防治需要大量的人力資源,是此種方法實踐的弊端,
春季是小麥生長階段中最為顯著的一個成長環(huán)節(jié),在越過冬季之后,春季的陽光充足,土壤內部的營養(yǎng)成分較為均衡,小麥開始進入到全面生長的時期。應當加強對此季節(jié)管理的意識,一旦田間出現(xiàn)問題,需要在小麥還沒有長成之前及時處理,避免在后期的成長中造成嚴重的后果,防止出現(xiàn)經濟收益上的損失。因為春季對小麥的生長尤為重要,加強田間的管理,合理施肥,噴施應對病蟲害的農藥,以做到對病蟲害的科學防控。如果在田間出現(xiàn)大面積的病蟲害,需要及時噴施農藥,控制病蟲害的蔓延范圍和程度,從而實現(xiàn)對小麥的科學管理[5]。
綜上所述,小麥是一種重要的農作物,人們對其的需求較多,要想提升小麥的高產量栽培以及病蟲害的科學防治,需要加強對上述防治技術以及培育措施的重視,在田間采用有效措施實現(xiàn)對小麥的科學管理,不僅會在后期增加經濟上的收益,還可以助力于國家的農業(yè)發(fā)展??偠灾氡WC小麥的高產,就需要做好小麥種植過程中的各項管理工作,同時采取相應的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