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京倍
印象主義音樂來自于法國美術界興起的印象風格,以莫奈的“日出-印象”為起點。繪畫中的光線,色彩變化在印象主義音樂中,表現(xiàn)為對音色和音響層次的講究。另外,印象主義的音樂少有非常清晰的旋律線條,就像印象風格的美術作品沒有明顯的線條輪廓,而是色塊點綴而成一樣。因此,印象主義音樂更注重和聲色彩,音色層次帶出來的音樂意境。聽完后,能讓人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幅畫面。
相較于古典主義音樂規(guī)整的結構框架和浪漫主義音樂的冗長龐大,印象主義音樂就顯得精致小巧很多。例如夜曲,前奏曲,抒情小品的體裁類型為多見。和聲色彩也和之前時期大有不同,突破了傳統(tǒng)大小調的束縛,運用了全音階,中古調式等。還有一些不和諧的音程例如大七度,三全音,拓展和弦等。這些和聲語匯試圖打破古典和浪漫時期穩(wěn)固清晰的和聲走向。
印象派音樂的領軍人物,就是來自法國的克勞德-德彪西。其實德彪西一度非常排斥別人稱他為印象主義。原因有很多種說法,之所以將德彪西的音樂和印象主義聯(lián)系在一起,是因為他音樂中對景色和大自然的描繪,尤其是和印象派畫家喜愛的水和光影的意象特別貼合。比如大家熟悉的月光,水妖,西風所見等。同時期的還有拉威爾,拉威爾的音樂結構嚴謹規(guī)整,織體很厚,尤其喜歡把鋼琴音樂交響化,把鋼琴當成一個樂隊去創(chuàng)造龐大豐富的聲音。因此,技術上也是艱深困難的。比如他的代表作夜之幽靈三部曲,鏡子套曲等等。其他代表的音樂家有薩蒂,阿爾貝尼茲等等。
德彪西的鋼琴前奏曲是他創(chuàng)作生涯中最成熟階段的作品,從起稿1909 年12 月到1912 年12 月完成只花了3 年的時間。共兩冊作品,每冊12 首。創(chuàng)作上,與巴赫和肖邦不同,德彪西前奏曲沒有調式調性的特殊安排。除此之外,每一首都給予標題,但有趣的是,標題不寫在曲子開頭而是末尾。讓演奏者和聽眾不會因標題而被束縛想象力,在末尾僅起到提示作用。內容上,德彪西把他最擅長的素材都運用到了:異國風情,自然元素、文學靈感、景色風光、人物刻畫和超自然傳說。本文將從中抽取較有代表性的幾首進行講解。
“霧”是前奏曲第二冊的第一首,描繪的是自然元素,德彪西運用了很多巧妙的手法。聲音上,把輕柔的音色呈現(xiàn)得淋漓盡致,有3/4 的音量標記都在pp,p,piu pp。僅有兩三處出現(xiàn)了f。由此可見德彪西想要我們達到霧的輕盈朦朧的意境效果。著名的音樂學家揚凱勒維奇給這首曲子做了一個很好的總結:這是一首如棉絮般輕柔的曲子。結構上,德彪西沒有使用規(guī)整的結構,而是根據(jù)他想在這首曲子表現(xiàn)的意境和畫面,把音樂分成了四段(mm.1-17,mm.18-31,mm.32-42,mm.43-52)。此外,“霧”的和聲特點十分突出,德彪西在這里使用了雙調性,左手是以c 大調為調中心,幾乎都在白鍵,右手在降g 大調,幾乎為黑鍵。這兩個遠關系調放在一起貌似很不和諧,但是卻營造出了一種不確定的,飄忽不定的感覺,使霧的形象更貼切。
從譜面的研究和對聲音的想象可以總結出三個對演奏方面的提示:一,觸鍵,從而達到霧的音色。二,層次,左手的和弦進行和右手的音階琶音是兩個以上的層次。三,踏板的運用。首先,沒有敲擊感的觸鍵。德彪西的音樂把鋼琴變成了像沒有音錘的一件樂器,該曲的觸鍵就像羽毛掃過琴鍵般的感覺。胳膊和手腕放松,手指平行觸鍵——用指腹緩慢下鍵且少放力量。層次方面,左手的和弦進行要比右手有分量,但依舊是輕柔的音色,下鍵深且控制。在后半部分,和弦的高音勾勒出了另外一條旋律。這時單手做兩個層次,手掌的力量偏向右側,大拇指傾斜發(fā)力。踏板在“霧”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營造朦朧的音色,可多用弱踏板。在第二段的八度不建議使用,需要右手的聲音亮出來,第三段也不需要,踩了弱踏板不易突出左手的高聲部旋律音。延音踏板也可多用且不需要換太干凈,德彪西的踏板很長,并且喜歡把不同的和聲疊加在一起從而發(fā)出非常特別的音效。比如貫穿全曲的雙調性,有很多的不和諧小二度在里面,但不需要每一拍都換。
第二個德彪西前奏曲常用的主題是人物刻畫,這一首“亞麻色頭發(fā)的少女”是大眾非常熟悉的一首。這首曲作品出自作家里勒古代詩篇中的蘇格蘭之歌?!扒宄浚钦l坐在盛開的紫苜蓿地上輕輕歌唱?是亞麻色頭發(fā)的少女,有著櫻桃色嘴唇的佳人?!?整首曲子短小精致,溫暖美好,就如同作曲家想要描繪的這位清純可人的少女一般。曲子大致分為三個段落(mm.1-16,mm.17-27,mm.28-39),但其實從音樂上來說,是一氣呵成的,并沒有過多的情緒變化和對比,都是保持一個比較簡單純樸的音樂性格。從材料商來說也比較統(tǒng)一,主要由音階和琶音的旋律以及平行和弦組成。該曲的和聲語匯也凸顯了印象主義音樂的一大特點:借鑒了我們東方的五聲音階,再與西方的傳統(tǒng)大小調系統(tǒng)相結合,碰撞出了不同的音響火花。
演奏的技巧上,需要注意以下幾點:樂句的歌唱性,平行和弦的演奏方法以及踏板的運用。樂句的歌唱性需要做到兩個方面——連貫性和音色。首先如果想要連貫,速度的選擇上則要稍微流動一點,但并不是快。在樂句的進行中,可以進行小幅度的節(jié)奏拉伸,尤其在上下來回波動的音型里,可以往前流動一點,這樣句子聽上去就不會有停滯的感覺,而會帶出一種起伏有方向的流動感。如果說“霧”是朦朧的音色,那么“亞麻色頭發(fā)的少女”則需要非常柔美圓潤的聲音,并且曲子寫在大調,是比較明亮的色彩。觸鍵時緩慢地下鍵,力量適中,感覺聲音是往上走而不是下墜,多用小臂和手腕去把力量在音與音之間轉移,而不是每一個音都要去發(fā)力,不能有生硬敲擊的聲音。平行和弦在德彪西的前奏曲中非常多見,和古典浪漫派的和弦處理有一些不同,并不需要我們特別強調和弦里的旋律聲部。德彪西更追求的是整個和弦所有聲部一起出來的效果,聲部間非常均勻整齊的聲音。指尖高度集中和緊張,先放在所有音的位置上,然后緩慢整齊地輕放力量。最后是踏板,與“霧”的朦朧踏板截然不同,在該曲穩(wěn)定清晰的和聲旋律里踏板則要換干凈,太渾濁的踏板非常不適合這首曲子的風格。當和弦解決或者和聲更換時,踏板要換干凈。在平行和弦進行里,則可以保持住一個踏板,因為是在同一個調性里,沒有和弦外音,長踏板可以豐富它的和聲效果。
“向匹克威克將軍致敬”是德彪西從文學中獲得靈感而創(chuàng)作的。文學和音樂相互之間的影響向來都是非常密切,特別是從浪漫主義開始盛行起來,李斯特很多標題音樂都是根據(jù)詩歌創(chuàng)作,比如彼特拉克十四行詩、但丁讀后感,肖邦的敘事曲,柴可夫斯基的四季幾首等等。這首“向匹克威克致敬”是德彪西向英國大文豪查爾斯迪肯(Charles Dicken)致敬的小曲子,靈感來自于迪肯的小說《匹克威克俱樂部》。這是作家第一本出版的小說,在這之前迪肯就因他的其他著作而名聲大噪了。曲子篇幅很小,演奏完大概只需要2 分半鐘。整體風格莊嚴中又帶有一點詼諧。此外,這也是德彪西作品里面少有的大篇幅強力度的一首,同時也能聽得很清晰調試調性,寫在F 大調上。曲子分為四段(mm.1-11,mm.12-30,mm.26-43,mm.44-54),由兩種截然不同的素材組成,音樂形象上有著極大的反差。一個是和弦進行,例如在開頭部分德彪西借用的“天佑吾皇”(God Save The King)旋律主題。另一個是非常輕快,詼諧的附點節(jié)奏,成為把樂曲推向高潮的重要元素。
因此,如何彈好氣勢恢宏的強和弦,以及充滿節(jié)奏律動感的附點節(jié)奏就是本首曲子最重要的演奏技術難點。首先是八度與和弦進行,需要注意的是如何創(chuàng)造強而不硬的音色。先放松手臂,抬起手臂并讓它自然下垂,在落到琴鍵上之前集中身體的力量彈出去。如果為了發(fā)出強的聲音而讓身體和手臂僵硬使勁地去發(fā)力,那么出來的聲音就會干和硬,沒有共鳴。如用手臂自己的重量去發(fā)聲,會得到更強而飽滿的音色,更有穿透力,并且會感到很放松不會過于疲累。另一個是附點素材的演奏技巧,則需要非常輕巧,干凈透亮的音色。注意三個方面:觸鍵、踏板和指法。觸鍵和離鍵都需要非常迅速和短促,指尖集中且爆發(fā)力強。當這個動機出現(xiàn)的時候不建議踩踏板,當左手是跳音伴奏的時候,需要斷開輕巧的效果,當是連奏的時候,則用手指踏板(手指保持音作為踏板效果)。在雙音附點節(jié)奏的時候,合理的指法設計會使得演奏更為流暢和容易,保持一樣的指法“24、13、35”。31 小節(jié)手指踏板換到了右手,全部用35 指,附點用12 指。第35 小節(jié)開始的雙音大幅度漸強,以4 個音為一組,用一樣的指法,“24、13、25、14”。在附點雙音推向高潮的時候,踩下延音踏板,把所有聲音都融合到一起,創(chuàng)造出震耳欲聾的效果。
德彪西的音樂語匯對于歐洲傳統(tǒng)音樂來說是大膽又充滿創(chuàng)新的,通過對他成熟時期的著作《24 首鋼琴前奏曲》的簡要分析,可以總結出其音樂的幾個重要的特點:一,頻繁地使用長踏板;二,錯綜復雜的織體;三,多用平行和弦;第四,雙調性等現(xiàn)代和聲技法;五,全音階和五聲調式音階的運用;六,毫無預備地轉調;七,曲子里不同的動機會毫無預備地出現(xiàn),很少使用統(tǒng)一的動機。通過研究后,希望演奏者們能夠更加全面客觀地看待和欣賞印象派的音樂,結合作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去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