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薄角粽俱如舊,何事樽前醉不成。”端午節(jié)期間,除了在門戶上插掛艾草和菖蒲外,古人還有包粽子、吃粽子的習(xí)俗。
用來包粽子的葉子主要有箸葉、菰葉、柊葉、箬葉、葦葉等。這些植物的葉子纖維較多,耐煮,并有一定的芳香。最早的粽葉是菰葉。春秋時(shí)期,粽子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所以那時(shí)的粽子稱“角黍”。所謂菰,即茭白;菰葉,即茭白葉。這是古時(shí)最先用于包粽子的植物葉子。
西晉周處《風(fēng)土記》稱,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心之形”。《歲時(shí)雜記》載:“端午因古人筒米而以菰葉裹黏米,名曰角裹,相遺,俗作粽?!彼未懹卧娫唬骸氨P中共解青菰粽,哀甚猶簪艾一枝?!闭f的也是用菰葉包的粽子。
到了元、明時(shí)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箬是一種竹,箬葉即箬的葉子。箬葉有三四個(gè)手指般寬,比兩三個(gè)手指般寬的菰葉寬一些。
箬竹為禾本科箬竹屬植物,同屬植物中有好幾種均可以充當(dāng)粽葉這一角色。《本草綱目》中記載,粽葉具有清熱止血、解毒消腫,治吐血、下血、小便不利、癰腫等功效。近年來的研究證明,箬葉中的多糖還具有抗癌的效果。箬葉提取物中富含粽葉多糖、粽葉黃酮、有機(jī)鋅、硒、碘、鈣、鎂、鐵、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等近40種功能因子。此外,荷葉、芭蕉葉、槲樹葉等寬大柔軟且無毒、清香的植物葉片,都可以用作包粽子的材料。
今天的粽葉則是“三國演義”,由竹葉、葦葉和柊葉(葉如芭蕉)三家鼎足而立。
蘆葦葉,禾本科蘆葦屬植物,葉子比箬竹葉窄一些,包出來的粽子通常是圓錐形或是四面體。槲樹葉,殼斗科植物的葉子。槲樹是大喬木,有很大的葉子。用它的葉子包出來的粽子多為橢圓柱或圓柱形。山東、山西和陜北等地較為常見。